先說第二個問題好瞭,這還真不用憑空設例,歷史上確實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漢昭帝元鳳三年正月,泰山南邊突然間人聲鼎沸,聽上去足有數千人之多。這可真是怪瞭,本來是寂靜所在,怎麼突然來瞭這麼多人呢?附近的老百姓越想越是好奇,忍不住跑過去看看究竟,這一看:哪有什麼數千人在,分明一個人都沒有!
——這可是件眾目睽睽之下的靈異事件,載於官方權威正史《漢書》。那麼,既然闃然無人,那聲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圍觀的百姓們眼睜睜地看著,全都驚呆瞭,隻見一方巨石吱吱呀呀地自己從地上立起來瞭!
這塊巨石,高達一丈五尺,四十八個人合抱那麼粗,入地八尺深,另外還有三塊石頭就像腳趾一樣圍在巨石之旁。等巨石完全立起來瞭,天空中突然飛來數千隻白鳥,聚集近旁。同一時間,昌邑社廟裡枯樹重生,上林苑內本有一株大柳樹枯萎倒地,此刻竟自己立起來瞭,重新煥發瞭生機,而蟲子在柳樹的新葉上嚙咬,樹葉上竟然被咬出瞭文字:“公孫病已立。”
這一連串的事情實在駭人聽聞,肯定是老天爺有什麼最新指示瞭。隻是,這指示並非明白地告知世人,而是以一套獨特的密碼傳送到地球上。這倒難不倒漢朝人,因為一大堆儒傢經師是專門吃密碼破譯這碗飯的,這回上場的解碼專傢名叫眭(sui-1)弘。
眭弘是山東人,而山東正是孔子的故鄉,是儒者的搖籃。可眭弘年輕時候可一點兒也不老成持重,恰恰相反,他是個不十良少年,講究的是哥兒們意氣,喜歡的是鬥雞跑馬,等到年紀大瞭,《漢書》說他終於“變節”瞭——“變節”在這裡可不是個貶義詞,隻是說眭弘改變瞭人生觀,跟隨一位叫做嬴公的老師學十習十《春秋》。知識改變命運,又正值“獨尊儒術”成為國策之後,眭弘因為成績優異而步入官十場。(真讓我妒忌呀,我《春秋》學得也不錯,可現在公務員考試不考這個。)
《春秋》可不是迂腐的死知識,眭弘學以致用,以《春秋》原理破譯老天爺這次降下的靈異事件其中的奧妙。眭弘說:“石頭和柳樹都是十陰十性十物質,象征著處在下層的老百姓,而泰山則是群山之首,是改朝換代之後帝王的祭祀大典之地。如今巨石自立,枯柳復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這就說明即將要有平民百姓成為天子瞭。而社廟中的枯樹復生,預示著以前被廢的公孫氏該當復興。”
眭弘這番話實在膽大包天,也不知道他這人是太老實瞭還是缺個心眼,不過呢,前邊那些話確實合乎邏輯,可後邊這句公孫氏復興雲雲卻不知道他是怎麼破譯出來的——越想越覺得可疑,這句話不會是哪位別有用心的後人給附會上去的吧?
《漢書》裡真就沒說眭弘為什麼破譯出一個公孫氏復興來,往下記載的是:眭弘雖然講瞭公孫氏復興,可他自己也不知道這個公孫氏到底是何許人也。不過呢,不知道也沒關系,可以找嘛,眭弘緊接著就說出一番更讓人十大跌眼鏡的話來:“先師董仲舒曾經有言,即便當政的是守成之君,也不礙於聖人受命於天。何況漢傢劉姓是堯聖人的後代,肯定最後也得學著堯聖人那樣把位子禪讓給賢人。現在既然出瞭這個靈異事件,咱們皇帝就應該詔告天下,尋訪真命聖人,把皇位禪讓給人傢,自己退位卸任,讓新皇帝封自己一塊方圓百裡的封地,就像武王伐紂之後封殷商故舊於宋國一樣,這才是順應天命的做法。”
——漢朝劉傢是堯聖人之後,這本來是為瞭政治目的而亂認祖宗,誰知卻被眭弘給作瞭“禪讓”的理解,真讓人哭笑不得。
眭弘寫完瞭自己的意見,托一位名叫賜的朋友奏報上去。當時在位的是漢昭帝,年紀還小,主政的是大將軍霍光。霍光一看眭弘這封上奏,真是氣不打一處來,直接把奏疏轉到公檢法那邊去瞭。後來的事情可想而知,眭弘和賜兩人以妖言惑眾罪被判處死刑。眭弘自己犯傻自作自受倒也罷瞭,還把朋友給連累進去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十十交十十到一個正直的朋友未必就是一件好事。i^_^
說到這裡,有人肯定會覺得奇怪:“老天爺那麼顯眼的靈異事件清清楚楚地擺在那裡,泰山巨石自立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枯柳復生的上林苑更是皇傢苑囿,這又不是三更半夜裡在亂葬崗子孤身遇鬼,《漢書》又堂而皇之地記載下來,難道真是老天爺跟大傢開玩笑不成!所以說,答案隻能是兩者之一:要麼是《春秋》這套玩意兒不夠周密,不是什麼事情都能解釋清楚;要麼就是眭弘學藝不十精十,把老天爺的密碼給破譯錯瞭。”
其實還有第三個答案,也是此事惟一的正確答案:《春秋》理論足夠周密,眭弘學藝也足夠火候,他的解釋全是對的,隻是,事情並非馬上應驗,還需等待,可眭弘沒等到那天,自己就先掛瞭。——眭弘被處斬之後,世界又經過一番風雨,一位年輕的天子果真從民間走上帝座,這就是漢宣帝。但他絕對不是外姓,而是根正苗紅的劉傢人,是漢武帝的曾孫,是死於“巫蠱之禍”的那位衛太子的孫子,他在襁褓之時就進瞭監獄,後來以平民身份生活於市井之中,似乎今生再與帝胄無緣,誰知最後卻十陰十差十陽十錯地作瞭皇帝。看來,眭弘預言裡的“公孫氏”原來並不是指某個復姓公孫的人,而是指這位衛太子的孫子,他也被人稱作“史皇孫”。後來這位漢宣帝開創瞭漢朝的中興局面,也正應瞭眭弘所說的“公孫氏復興”。
可憐眭弘,如果能熬到漢宣帝即位之後,一定有壓死人的榮華富貴在等著他呢。——嗯,不過也不好說,因為漢宣帝是以刑名治國,不喜儒生的。儒傢的命運呀,可不是從漢武帝“罷黜百傢,獨尊儒術”以後就一帆風順下去的。
有趣的是,“公孫”這個故事,等到王莽篡漢、光武帝劉秀打拼東漢十江十山的時候又一次小小地露瞭一面。
要說大搞讖緯迷信,王莽恐怕當得起是古往今來第一人。其後餘風尚在,東漢建國,緯書滿天飛,簡直就要取代經學而成為官方的學術經典,這一時期的所謂儒傢思想,大體上隻是緯書思想罷瞭。這段歷史讓人很難看懂,因為那些時代的巨人們到底是真心相信這套東西,還是拿它當作愚民的手段,簡直就說不清瞭。趙翼在《廿二史箚記》裡有一條目,題為“光武信讖書”,專講光武帝劉秀迷信的一生,說一開始天下大亂的時候,有人放出一個讖語,說有個叫劉秀的當為天子,結果王莽的國師,也是當時的首席儒傢學術權威劉歆上瞭心瞭,為瞭應這個讖語,幹脆改名為劉秀。有一天,真劉秀和朋友們聊天,談起那個讖語,有人說:“這是指國師劉歆吧?”真劉秀一笑:“安知不是我呢?”後來劉秀真當瞭皇帝,對讖緯極其重視,好幾次對輕忽讖緯的大臣嚴加懲處。趙翼羅列瞭很多這樣的例子,似乎是說劉秀當真相信這一套,可他突然筆鋒一轉,提到瞭這樣一件事情:
四川軍閥公孫述趁著天下大亂,自立為帝。他也沒能擺脫時代的局限十性十,以五行系統推論出自己當是金德,顏色尚白——“朝辭白帝彩雲間”的那座白帝城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公孫述以讖緯為自己打造輿論攻勢,說孔子作《春秋》為漢朝制法,裁斷漢朝一共為十二代帝王,現在數一數,正好十二代全都結束瞭,可見漢朝氣數已盡,該有劉姓以外的人接受老天爺的眷顧瞭。——公孫述這番話還真不能算是信口開河,要知道,孔子作《春秋》是為漢朝制法這種說法經過多少儒傢知識分子的宣傳早已深入人心,如果細心一點兒就會發現,《春秋》編年記事,上起魯隱公,下迄魯哀公,統共十二位國君,歷時二百四十二年,那麼,漢朝理應和《春秋》的記載一樣,劉傢人作滿十二代皇帝,就該改朝換代瞭。公孫述又引述一部叫做《錄運法》的神秘文獻,說“廢昌帝,立公孫”,而他自己就復姓公孫,正應該代漢而立。
劉秀拿這事還很當真,專門寫信告訴公孫述:“你把文獻理解錯瞭,‘廢昌帝,立公孫’,明明說的是在漢昭帝死後,霍光先立瞭昌邑王,後來見昌邑王荒十婬十無道,就廢瞭他,從民間招來衛太子的孫子立為皇帝,是為中興漢室的漢宣帝,跟你公孫述可一點兒關系都沾不上。至於劉姓十江十山的受命期限,讖書上明明說代漢而立的是當塗高,可不是你公孫述呀!你可別學王莽搞那些神神怪怪的東西,要知道,封建迷信是會害死人的!”
趙翼講到這裡,感嘆一聲:看來劉秀是個明白人,知道讖緯那些東西都是騙人玩的,可他又為什麼還酷十愛十這一套呢?難道說王莽和公孫述看的緯書確實是偽書,而劉秀的緯書卻是真貨?
這問題還真不好作個定解,不過在很多時候,一件事的真假往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傢是否把它“當真”。
嗯,最後再十十交十十代兩句後話:就像眭弘的“公孫氏復興”果然應驗一樣,劉秀所謂的“代漢者當塗高”後來也應驗瞭,曹丕手下的知識分子巧妙地把“當塗高”解釋成“魏”,結果以魏代漢就成瞭順理成章的事情,曹丕接受瞭漢獻帝的“禪讓”,這恐怕是劉秀當初絕對沒有料到的。
註釋:
i 《漢書·眭兩夏侯京翼李傳》:眭弘字孟,魯國蕃人也。少時好俠,鬥雞走馬,長乃變節,從嬴公受《春秋》。以明經為議郎,至符節令。孝昭元鳳三年正月,泰山、萊蕪山南匈匈有數千人聲,民視之,有大石自立,高丈五尺,大四十八圍,入地深八尺,三石為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是時,昌邑有枯社木臥復生,又上林苑中大柳樹斷枯臥地,亦自立生,有蟲食樹葉成文字,曰“公孫病已立”,孟推《春秋》之意,以為“石、柳,皆十陰十類,下民之象;泰山者,岱宗之嶽,王者易姓告代之外。今大石自立,僵柳復起,非人力所為,此當有從匹夫為天子者。枯社木復生,故廢之傢公孫氏當復興者也。”孟意亦不知其所在,即說曰:“先師董仲舒有言,雖有繼體守文之君,不害聖人之受命。漢傢堯後,有傳國之運。漢帝宜誰差天下,求索賢人,禪以帝位,而退自封百裡,如殷、周二王後,以承順天命。”孟使友人內官長賜上此書。時,昭帝幼,大將軍霍光秉政,惡之,下其書廷尉。奏賜、孟妄設襖言惑眾,大逆不道,皆伏誅。後五年,孝宣帝興於民間,即位,征孟子為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