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個問題,我們不妨由此引申,來看一段《老子》。
漢朝初年號稱以“黃老之道”治國,勵行“無為之治”。到底這“黃老”和“無為”是怎麼回事,前文已經講過一些,後文還會詳細再講。這裡隻先摘引《老子》當中的一個章節:
【【十江十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是《老子》通行本的第六十六章,是那句名言“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出處。翻譯一下:十江十海之所以成為百川匯流的地方,是因為它比百川要低,水往低處流,這不就全流到十江十海裡去瞭麼。所以說,聖人若想高踞萬民之上,嘴裡一定得盡揀謙卑的詞說,比如什麼“我就是大傢的公仆啊”,“我是為大傢服務的啊”等等;聖人若想領導萬民,就得把自己的位置擺在萬民之後。於是乎聖人雖居上十位而大傢不感到負擔,聖人雖作瞭領導而大傢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好,因此,天下人便擁戴聖人而不會厭棄他。聖人正是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天下沒人能和他爭。
要談《老子》,首先必談版本。大傢可千萬別以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通行本《老子》就是《老子》自古以來始終不變的樣子,事實上,這個通行本是晚到唐朝才基本定型的本子,如果拿這個本子來揣測漢代的黃老思想那可就有些偏頗瞭。唐朝重視《老子》,這部書甚至曾作為唐朝科舉考試的必讀教科書——科舉要考的東西可不僅僅是儒傢典籍哦。現在我們看到的《老子》,所謂“道”為上篇、“德”為下篇,五千言,八十一章雲雲,這都是唐玄宗搞出來的,聖旨一下,古籍原貌盡失,再等時間一長,人們忘記瞭當初這個緣由,就以為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老子親筆寫下的完整版本的原貌,而在這種張冠李戴的基礎上大談老子如何如何,這種事居然還很常見。i
漢朝的《老子》到底什麼模樣,可資參考的是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帛書《老子》和今本《老子》在篇章結構上差異不小,文字意義上則大致相同,就我引的這章來說,雖然字詞有多處不同,主要意思倒還沒什麼大變。這就是說,大傢看我上邊的翻譯,大概就是漢朝人的“老子說”瞭。
那麼,這就是《老子》的原貌嗎?當然不是。感謝考古發現,1993年在湖北郭店村的一座戰國中晚期的楚墓裡又出土瞭一部竹簡《老子》,是為郭店簡本,有甲、乙、丙三本,是迄今為止最原始的《老子》版本,其內容不僅和今本大有不同,和帛書本也很不一樣。就拿上邊這章來說吧,郭店簡本寫作:
【【十江十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
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ii】】
兩相比較,乍一看,總體意思似乎差別不大,但細一捉摸,簡本說“聖人之在民前也”雲雲,是一種敘述式的說法,是說:“聖人作萬民的領袖,把自己的位置放在萬民之後;聖人高踞萬民之上,言辭謙卑,把自己說成在萬民之下。”而帛書和今本的意思卻是:你“如果想”當萬民的領袖,“就得”把自己扮成龜孫子;你“如果想”高踞於萬民之上,“就得”把自己的位置擺在萬民之下。——別看字句變動不大,意思卻有瞭本質的區別。“如果想……就得……”這個句式,擺明瞭是在教授權謀詐術,這可像極瞭和韓非子齊名的法傢巨擘申不害的思想,分明就是帝王禦人之學,哪是什麼清靜無為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大疑點:老子不是一向反對仁義、聖人、忠孝什麼的嗎,怎麼在這裡(無論是今本、帛書本還是簡本)卻大談聖人之道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由此引申的問題是:皇帝們不都想獲得聖主的美名嗎,如果老子反對聖人,為什麼漢初要大行黃老之道呢?連帶著還有一個問題:漢朝皇帝的謚號都帶一個“孝”字,比如漢武帝應該叫做“漢孝武帝”,可見其以孝道為政治核心十精十神,而大傢熟知的老子是明確反對“孝”的,為什麼在漢初還能吃得開呢?
呵呵,問題先放在這兒,容後再講,咱們先回到《春秋》災異上去,回到東漢明帝方才那份詔書上去。
詔書裡有一句“日食之變,其災尤大,《春秋》圖讖所為至譴”,是說“《春秋》圖讖”把日蝕當作老天爺對皇帝的最最嚴厲的警告。——我們心裡還得打上一個問號:《春秋》當真這麼說過嗎?不對,這是“《春秋》圖讖”說的。那麼,什麼是“《春秋》圖讖”呢,它和《春秋》有什麼關系呢?
《後漢書》唐十人註在這裡引瞭《春秋感十精十符》,解釋道:“人君位高權重,和老天爺是有感應的。人君聖明,則天道得正,日月光明,五星有度。太十陽十明亮,就說明政治搞得好;太十陽十昏暗,就說明政治有問題。”
——《春秋感十精十符》再次出現。這個書名看上去神神秘秘的,似乎有鬼神莫測之機、天地難言之理,不像《春秋》、《尚書》、《周易》那麼簡簡單單、樸實無華。其實兩漢期間,這種名字的書湧現瞭一大堆,還有比如《易緯乾鑿度》、《尚書璇機鈐》、《詩含神霧》、《河圖括地象》、《春秋命歷敘》等等等等,這就是所謂的“緯書”。漢明帝所謂的“《春秋》圖讖”也就是指的這類東西,考證起來,應該全部誕生於新莽和東漢時期。
所謂“緯書”的“緯”,是相對於“經書”的“經”而言的,從紡織來看,經是直的絲,緯是橫的絲,經緯縱橫十十交十十錯,這才能織出佈來。而儒傢“六經”號稱成型於孔聖人之手,博大十精十深,可孔聖人擔心“六經”太深瞭,怕人看不懂,所以又編寫瞭一系列的“緯書”作為輔導材料,我們把經書和緯書十十交十十織起來,才見得聖人的深意。
但明眼人知道,所謂“緯書”,其實都是“偽書”。新莽以至東漢是一個大規模制造偽書的時期,其手段一般是綁名人、綁名著、跟風起哄、偽造名人作序、迎十合政治風氣而投機等等,這些手段竟然一直發展瞭下去,到明代的出版業“市場化”的時候達到成熟——別看咱們現在的圖書市場上偽書成災,銷量驚人,花樣百出,其實並沒有多少比明朝人更新奇的創意,而推其濫觴,還得說新莽和東漢年間的那些成批的緯書。
這些緯書怎麼看怎麼不像是孔聖人寫的,通篇都是怪力亂神,更有不少明顯是為政治投機而作的。但正是這些書煽乎著社會風氣,一時之間,談災異、談預言、談老天爺的授命,比西漢董仲舒那套理論更加具體而微。而這些緯書後來雖然頻遭質疑,卻直到隋煬帝時期才遭到瞭滅絕的命運。——隋煬帝也搞過一次焚書,在全國范圍內查禁讖緯圖書,焚燒殆盡,如有私人膽敢藏匿,一經查出,死刑伺候。所以,《春秋感十精十符》我們現在已經看不到瞭,隻能在古籍的一些古註當中還能瞥見一鱗半爪。
緯書雖然經過隋煬帝之火幾近滅絕,但其中一些典故卻和前文所講的《老子》版本演變一樣,時間一長,人們便忘記瞭當初的緣由,另因尊崇孔子的緣故,也就無所謂真假瞭。在這些典故當中,就有把孔子作《春秋》的來龍去脈講得詳詳細細的,並且流傳久遠,直到近代還有不少人信以為真。
我們先來看一組五言詩,這是張爾田為自己的著作《史微》所作的題辭。張爾田於史學造詣深厚,《清史稿》就有他參與修撰。張爾田這一組五言詩,既對《史微》有著提綱挈領之功,其本身又是一個簡約的儒學框架,正好值得在此一看:
(一)
日月麒麟鬬,乾坤鳳鳥翔。
斯文留竹帛,大典在烝嘗。
冠帶朝群後,蠻夷走八荒。
憑誰遵正朔,翼翼我文王。
(二)
萬古苞符史,風雷柱下開。
人騎青犢去,帝殺黑龍來。
抱器周官缺,求書禹十穴十哀。
茫茫瞻六十合,誰是素王才。
(三)
一脈傳千古,微言奠九流。
文章推祭酒,仁義動諸侯。
河洛鉤沈史,春秋考異郵。
八儒分派別,齊待漢皇求。
(四)
手定經綸業,艱難付後王。
詩書秦劫火,禮樂漢文章。
石室心傳邇,蘭臺口說詳。
至今過孔壁,絲竹有輝光。
(五)
洪范陳韜意,端門受命心。
世傢尊太史,師統定劉歆。
五德傳終始,群經列古今。
沾袍無限淚,感動一沉吟。
前四首我隻簡單講講。
第一首詩,麒麟和鳳凰全是和孔子有關的高等動物,先渲染一下靈異現象,然後強調禮治的意義,末句點出瞭“遵正朔”的概念——“正朔”和前文提到過的“大一統”有關,一並留到後文再講。
第二首詩,“苞符”雲雲即指漢代緯書,和第三首裡的“春秋考異郵”是一樣的東西,然後說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漢高帝劉邦斬白蛇而起義,叔孫通帶領一班儒傢弟子投奔劉邦,漢文帝廣求民間典籍,而文化歷經秦火與戰亂愈發凋落,孔子那樣的大儒是再也找不到瞭。末句裡所謂的“素王”就是孔子,“素王”的意思用我們現代語言來講就是“無冕之王”——如果聯系西漢時人對孔子特殊的尊重,這話還有著更加深刻的涵義,也留待後文再講吧。至於老子是否西去,劉邦殺的明明是白蛇卻為什麼詩裡說黑龍,這些問題也容後再說。
第三首詩是說孔子開創儒傢,後來有孟子、荀卿這樣的巨擘接踵於後,儒傢更分八派,越傳越廣,終於等到漢朝被皇帝定為一尊。
第四首詩是說孔子靠著述為後世立法,各種典籍雖經秦火,卻終於在漢朝復興瞭禮樂。“心傳”與“口說”大概是借佛典來指晁錯被公派到山東向伏生學十習十《尚書》,末句“孔壁”是儒學史上一件頭等大事,也等後文再說。
第五首詩詳細講講。
“洪范陳韜意”,典出《尚書·洪范》,說武王伐紂成功之後,向商朝的賢人箕子咨詢執政方略,箕子發表瞭一番重要講話,被周武王的史官記錄下來,這就是《尚書》裡的“洪范篇”。前文講“天人感應”,說董仲舒設計求雨的方法,用什麼顏色的旗幟,走什麼方位雲雲,理論基礎是五行生克,而五行概念的源頭正在這“洪范篇”當中。
“五行”這個東西對於所有中國人來說幾乎都是耳熟能詳的,但多數人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麼,五行的“事實”究竟是什麼呢?
——這得看說的是哪方面的“事實”。事實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事實,一種是正確的事實。真實的事實往往是很難辨認的,正確的事實卻總是一目瞭然。
那麼,我們含糊一下,循著“求實”的道路來看看這五行學說,就從“洪范篇”看起。
如果從現代研究來看,“洪范篇”是個非常可疑的東西,說它是箕子對周武王說的話這肯定是靠不住的,八成是東周人的偽托。但不管真假與否,尤其重要的是,“洪范篇”的五行觀念明明確確是分類觀念,和我們熟悉的五行絕然不同。這最早的五行,就等於我們把世界一切物質類分為固體、液體和氣體一樣,僅僅是分類,絕沒有說固體生液體或者液體克固體什麼的。我們熟悉的十陰十陽十和五行的結合,還有五行的相生相克的關系,這都是漢朝人搞出來的,而且漢朝人為瞭能把這套理論說圓可真費老瞭勁瞭。那麼,他們這麼費勁,動機何在呢?很簡單,無利不早起,全是為瞭迎十合政治形勢。——別看我們現在十陰十陽十五行觀念依然根深蒂固,可大傢要是把《漢書》和《後漢書》看過一遍,我估計得有八成以上的人從此再也不會相信什麼十陰十陽十五行瞭。iii
漢朝確實十陰十陽十五行理論的成熟期,各位大儒們實在太辛苦瞭,剛把一套系統編圓瞭,政治局面又變瞭,原來的理論又不適用瞭,怎麼辦呢,接著圓唄!我們如果單獨來看某一個理論,或者某一個理論成型的事件,可能還是很有嚴肅感的,可要是把這些東西放到它們的發展脈絡裡一看,嚴肅感頓時就會煙消雲散。但就是這套東西,影響瞭中國歷史達兩千年之久。
大凡政治一沾上神學色彩,便會產生這樣的流弊。霍爾巴赫曾經寫過一則寓言,把宇宙比作一個國傢,把上帝比作國王,把神甫比作大臣,於是:這位君主希望人們知道他,十愛十他,尊敬他,服從他,可他什麼事都不明說,大傢都得經由大臣們的解釋來瞭解國王的意思;但這些大臣雖然都自稱是國王的代表,而大臣們之間對國王旨意的解釋卻從來都沒有過一致過,他們經常互相矛盾,並且稱其他大臣都是騙子和歹徒……(霍爾巴赫《健全的思想》)
事情往往如此,老百姓抬頭仰望,以為是一群冠冕堂皇的聖人在為冠冕堂皇的神聖路線據理力爭,其實隻不過是一些十陰十謀傢和勢利小人在口蜜腹劍、鉤心鬥角。
再看“端門受命心”這句。這個典故和《春秋》直接有關,說孔子有一天夢見豐沛一帶在冒紅煙,不同尋常。醒瞭以後,孔子越捉摸越覺得這裡邊一定有事,於是駕車去看。等到瞭夢中之地,隻見一個小孩捉瞭一頭麒麟。這麒麟果然是頭異獸,一見孔子走近,竟然大嘴一張——不是要吃孔子,而是從嘴裡吐出瞭三卷書來。孔子也不嫌臟,拿起書一看,上邊寫著:“周亡,赤氣起,火曜興,玄丘制命帝卯金。”——老天爺說話從來不肯直說,非得跟人類玩文字遊戲,其實,直接告訴孔子,讓他給即將興起的漢朝劉姓傢族制定政治方針不就完瞭,還非要玩個“玄丘制命帝卯金”,萬一孔子理解錯瞭那不就麻煩瞭!至於“赤氣起,火曜興”,則是五行相克的說法。
事情還沒完,過瞭些天,有血書從天而降,掉到魯國的端門上,上邊寫的是:“趨作法,孔聖沒,周姬亡,彗東出,秦政起,十胡十破術,書紀散,孔不絕。”這是在預言周朝就要完蛋瞭,秦始皇即將一統天下,還提醒孔子說:你的時間不多瞭,趕緊寫書流傳後世吧。第二天,孔子的學生子夏到端門去,看到血書變成一隻紅色的鳥兒飛走瞭,留下瞭一張圖,畫著孔子制定政治方略的樣子,圖上還有個標題,叫做“演孔圖”。這就是所謂的“端門受命”,孔子在受命之後作瞭《春秋》和《孝經》,這都是為瞭漢朝的劉姓皇帝們而作的。
這事的真假暫不去論,但我們能夠從中看出的是,漢朝在尊崇孔子以後,是以《春秋》和《孝經》來作為頭等重要的政治理論經典的。關於《孝經》,我已經在《孟子他說》第三冊裡詳細講過,說“孝”的意思絕不僅僅是孝順父母那麼簡單,《孝經》其實是一部《忠經》,是打著孝的幌子來教育大傢要為皇帝盡忠的;至於《春秋》,從這故事來看,原來是孔子預先為漢朝制定的國傢憲法——可是,有個問題呀:拋開神異的一面不論,憑什麼孔子一個老百姓就有資格為未來的一個朝代來制訂憲法呢?
——這時候才見得“素王”一詞的分量,別以為這僅僅隻是對這位文化大師的一個尊稱,在一些漢儒的眼裡,孔子當真就是一位帝王。
孔子是殷商貴族的後代,這一點應該是可信的,而商朝的創始人商湯,按照漢儒五行論的說法,是“水德”——這裡的“德”並非“道德”的“德”,而是“屬十性十”的意思,所以“水德”也就是“屬十性十為水”,這看上去很像是現在RPG遊戲裡的角色設計。五行分別對應著天上的五位天帝,商湯是黑帝之子,孔子也是黑帝之子(不知道這輩分是怎麼論的)。既是黑帝之子,就應該在人間稱王,可孔子為什麼一輩子都沒稱過王呢?漢儒給出的理由是:孔子生在周代,周是木德,按照五行相生的理論,木隻能生出火,卻生不出十水,沒辦法,水德的孔子排不上順序,所以無法繼周而稱王。木能生火,漢朝是火德,於是繼周而興,有命無運的孔子便預先替火德的漢朝制定政治綱領,寫下《春秋》等等經典。
這個說法很合邏輯是吧?可問題是,周朝以後不是秦朝麼,怎麼不提秦朝而直接到瞭漢朝呢?難道孔子為未來立法,就不是為秦朝立法麼?——漢儒解釋說:因為秦朝歷時太短,可以忽略不計。
就算這個說法合理吧,可有沒有人註意到張爾田第二首詩裡的那句“帝殺黑龍來”,難道“黑龍”就是指黑帝之子孔子嗎?“帝”如果是指劉邦,難道這句詩是說劉邦殺瞭孔子而作瞭皇帝?
當然不是,張爾田所謂的“黑龍”應該是指秦朝,因為按照漢儒另一種五行說法,不把秦朝忽略不計的話,秦朝正是水德,顏色尚黑,而漢朝不是水德而是土德,顏色尚黃。
可能有人還是不解:“不對吧,就算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可按照五行相生之說,水生的是木,不是土呀!”
——的確,這確實是個難解的問題,但再難的問題也是有答案的。這問題不但有確定的標準答案,而且有兩個不同的標準答案。答案一是說:周朝是木德,漢朝是土德,木生土,這可沒錯,周和漢之間那個短暫的秦朝是“閏水”。看,有趣吧,五行裡邊還有置閏的。答案二幹脆另辟蹊徑,不從五行相生來解釋瞭,而是發展出瞭一種五行相克的理論,說秦朝是水德,漢朝是土德,土克水,所以漢朝滅瞭秦朝。很多人都以為五行理論一開始就是有相生相克之說的,其實是先有瞭相生,後有瞭相克,分別屬於不同的體系,最後這相生相克才聯系在一起,而究其來龍去脈,原本全是因政治需要而圓謊,舊謊話的破綻需要新謊話來圓,補丁越補越多,理論就越來越復雜。這時再看張爾田這句“帝殺黑龍來”,既然說“殺”,在五行裡應該就等於“克”,“黑龍”是秦朝水德,克水的是土,漢朝自然就是土德。——其實這隻是西漢初期的說法,後來五行理論日趨復雜,董仲舒又搞出瞭一個類似的“三統論”,把水攪得更渾,後來漢朝搖身一變,又說自己是火德瞭。
再看下一句詩“世傢尊太史”,這句話如果獨立來看,還真看不出是什麼意思,可放在上下文當中來看,應該是指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裡把孔子列入“世傢”,給他以諸侯王的尊榮地位。
再下一句“師統定劉歆”則是贊揚劉歆對儒學傳承所立下的汗馬功勞。劉歆可謂是繼董仲舒之後的儒傢譜系裡第二位重要人物,後文會有細說。
“五德傳終始”,應該是說五行系統裡帝業的輪回,這句和下句“群經列古今”成為對仗,我們不妨僅從字面理解:五行生克之說已經占據瞭儒學的半壁十江十山,成瞭儒學當中的頭等要論瞭。至於末句“沾袍無限淚,感動一沉吟”就沒什麼可講的瞭,一聲感嘆而已。
現在我們再來回顧一下董仲舒上瞭“天人三策”之後,漢武帝終於“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難道真是孔子的最後勝利嗎?看來並非如此哦,漢朝的儒傢比之先秦儒傢簡直已是面目全非瞭。
這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名詞/名目/概念,在不同的時代裡,字面也許是一成不變的,但實際的內涵卻無時無刻不在變動著,甚至是劇烈地變動著。就拿儒傢來說,孔子的儒傢,孟子的儒傢,荀子的儒傢,這先秦三大儒傢已經各有不同,儒傢的“八派”也是各持一說,互相有看法,漢儒更是別具一格,然後唐朝的儒傢,宋朝的儒傢,元明清的儒傢,何曾都是孔孟之道呢?我們又犯過多少次刻舟求劍的錯誤呢?那麼,我們現在隻就漢朝來作個管中窺豹,漢朝初年奉行“黃老之術”,難道其內容當真是我們心目中的道傢思想嗎?難道就真是先秦時代的老莊之道嗎?進一步問個問題:如果儒非儒、道非道,它們的差異究竟是在什麼地方?又為什麼有瞭儒傢取代道傢的這次思想嬗變?
還有一個看似荒誕的問題是:既然正統官方思想如此推崇《春秋》災異理論和五行生克之說,這也就意味著官方是承認不存在萬世不衰的朝代的,那麼,假若當真有人看到瞭某個足以預言改朝換代的災異,並且“勇於”向政十府匯報的話,這該怎麼處理呢?
註釋:
i 可資參考的是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第1版,第11頁):武漢之羅浩、李若暉先生,將已知《老子》按時期分為四類:
(1)郭店楚簡《老子》為形成期《老子》;
(2)戰國末西漢初之帛書《老子》為成型期《老子》;
(3)漢、唐嚴遵《指歸》本、河上公本、《想爾》本、王弼本、傅奕本為定型期本《老子》。
(4)嗣後為流傳期本《老子》。
這種劃分比較科學,基本正確,但是(3)、(4)兩類還必須加上“變形”二字,即定型期變形《老子》與流傳期變形《老子》因為帛書《老子》已經證明瞭其後諸今本《老子》已經變瞭形,而楚簡《老子》又進一步證明瞭這種變形:
第一、 篇次被顛倒;
第二、
第三、 篇名不符實;
第四、
第五、 約四分之一的分章不符古意;
第六、
第七、 章序被調整、顛倒,因而章序混亂;
第八、
第九、 約有近140句文句被篡改。
ii 楚簡文字極難辨認,異體字、通假字等等極多,對一些地方的認讀與斷句專傢們仍有爭議,但本文到底不是《老子》專論,所以盡量從簡。對楚簡釋文主要依據尹振環《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1年第1版)和聶中慶《郭店楚簡〈老子〉研究》(中華書局2004年第1版),下同。
iii 關於五行的由來與發展,前輩們的論述很多,我就隻舉一傢之言好瞭——齊思和《中國史探研》(中華書局1981年第1版),其中又“五行說之起源”,摘引片斷:
……遲至春秋之時,五行之說,已甚普遍,此則可以以《左傳》、《國語》證之。《左傳》、《國語》記載當時言論,涉及五行者甚多,如:
(襄公二十七年傳)天生五材,民並用之,廢一不可。
(昭公二十五年傳)則天之明,因地之十性十,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章為五聲。
(昭公二十九年傳)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
(昭公三十一年傳)庚午之日,日始有謫。火勝金,故弗克。
(昭公三十二年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哀公九年傳)子,水位也,……水勝火。
(《周語》下)天六地五,數之常也。
(《魯語》)及地之五行,所以生十殖也。……非是不在祀典。
(《鄭語》)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
以上所舉各條,除昭公二十九年傳一條,有漢人竄亂痕跡,前人已有定論,不足為據外,餘可信為春秋時之言論。觀其所論,亦不過以五行為與人生關系最密切之五種實物而已,非有玄渺之哲理,存乎其中也。先民計數,源於屈指可數,手有五指,故數窮於五。羅馬數字,至五而循環,吾國字碼亦然,先民計數法,猶可藉是而考見。劉師培以“一二三四五,皆有古文,而六字以上,即無古文,以此為上世原人隻知五數之證”(《太炎文錄》卷二引)此雖未必,要先民計數,喜以五為單位,則可斷言也。古人計數既以五為單位,故遇事物,多以五稱之,取其整齊而便記憶。
——另外看看不同的意見。唐蘭:《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53頁:“……由此可見古代數目字本是以‘四’進和‘八’進做單位,而不用‘五’,所以‘九’字就是從象龍蛇形的字借用瞭。‘十’字用‘一’字豎十起來,和‘廿’等,又是四進。……這種記數的方法,最初可能和繩子有些關系,假如用一根骨籌而把繩子橫繞,一道代表‘一’,到四道代表‘四’,於是用兩道作十十交十十叉形來代表‘五’,歧出形來代表‘六’,十字形來代表‘七’,分開的兩道斜線代表‘八’。假如直繞呢,一道就代表‘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