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下)(07)葬禮的演變

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贏,充虞請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孟母三遷”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現在孟子的這位偉大的母親死瞭,“孟子自齊葬於魯”,孟子從齊國回到魯國奔喪。在中國古禮,奔喪是件很隆重的事,一直到六十年前,這種風氣還存在著。我們看歷史,宋、元、明、清好幾位官員因為沒有回傢奔喪,就被專門罵人的言官提出彈劾,結果皇帝下令“永不起用”,永遠不封官職瞭。這就是中國文化“以孝治天下”的十精十神。但是如果身為軍人在前方打仗怎麼辦呢?同樣地要回傢奔喪。除非是特殊情況,這位將軍離不開前方,於是由皇帝特別頒佈“移孝作忠”的命令,戴孝上陣。

孟子料理完喪事後,“反於齊”,又從魯國回到齊國,“止於羸”,半路上走到羸這個地方的時候,“充虞請曰”,充虞是孟子的學生,他利用休息的時候問孟子,“前日不知虞之不肖”,前幾天跟隨老師回魯國,為太師母料理喪事。註意!老師的母親稱太師母,不是師婆,現在很多年輕學生帶瞭孩子來,喊我師公,實在是沒有這種稱呼法,照《禮記》應該稱“太老師”。師公、師婆這些頭銜,大概隻有在扮演張天師畫符念咒時才出涵。

充虞說,承蒙老師看得起我,“使虞敦匠事”,讓我負責棺木以及墳地的建造工程,當時“不敢請”,我有問題也不敢問,隻是悶著頭照老師的意思做。現在看老師心情比較平和一點,不再那麼傷心,所以有個問題想請老師指教。什麼問題呢?“木若以美然”,棺木似乎太貴瞭,太十浪十費瞭。

過去對喪禮非常重視,一切費用也都很可觀,所以人實在是死不起。講究的棺材往往要好幾十萬。從前最好的棺木是西康建昌(現在的西昌)的建材。我有位朋友,是個孝子,現在已經過世瞭。當年他在大十陸時,不論到哪裡都帶著他老太爺的棺木同行,後來到臺灣,他老太爺的棺木也運來臺灣。這些運費算算,實在相當可觀。

孟子對學生的疑問怎麼回答呢?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忮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孟子從古代歷史文化的演變說起。在上古時候沒有葬禮,人死瞭往曠野裡一埋就好瞭。所以孔子在《易經》上就說過“不封不樹”,沒有墳地的界限就是“不封”,也不樹立墓碑作為標記就是“不樹”。後來慢慢發展演變,就有瞭“土葬”的葬儀制度。

說起葬儀,西藏人很妙的,父母死後,兒女把父母抬到山上進行天十葬,讓禿鷹來吃,吃得越幹凈,表示兒女越孝順,父母就可以升天。所以我們在西藏常看到一些鷹鷲,那張嘴大概是吃野獸、人肉吃多瞭,所以紅紅的。在西藏,買瞭肉必須蓋在碗裡端回傢,如果像我們這樣提在手上,被鷹鷲一口就給叼走瞭。至於印度,則流行火葬。另外北歐還有些地方流行水葬。而回教葬禮也很簡樸,他們在人死之後洗幹凈用白佈包起來,裝進棺材,不看風水,抬到挖好的墳坑,然後把棺材下層一十抽十(是活動的),死人就落坑土葬,他們再把棺材抬回傢,下次再用。到底哪一種葬法才對?怎麼樣才合乎孝道?實在很難說。

葬儀發展到孔孟時代,已經很具規模瞭。因此墨子就提出反對,他主張薄葬,當然也有他的道理。至於道傢老莊方面呢?他們不管什麼厚葬、薄葬的,反正他們看到為死人哭就覺得好笑,他們認為“生死一條”,生好比白天,死好比晚上,是請假去另外一個地方休息休息,有什麼好哭的?總之,中國文化裡,諸子百傢,花樣繁多,如果隻讀瞭四書五經就大言孔孟代表瞭中國文化,那就實在太幼稚瞭。中國文化包羅萬象,孔孟思想雖然偉大,卻隻是我們文化中的一環而已。

喪禮到瞭現在,集古今中外之大成,前面古樂、洋樂,再加上軍樂隊開道;後面則道士、和尚等,來個公開展覽。等而下之的,父母一斷氣,就往殯儀館一送,早點掛號,生怕去晚沒有空位,就必須在傢裡多擱幾天。到瞭殯儀館,拿冰塊鎮住,然後排隊,輪到瞭,就一把火燒掉,我們看瞭真要捏把冷汗。我在《論語別裁》裡也提到過,照中國古禮,人死瞭在四十八小時內不能隨便搬動的。這牽涉到醫學。近代醫學界許多事例,證明瞭我們中國這個古禮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來為防假死,醫學上有一種病無以名之,就叫“假死”,用醫學判斷,的確是死瞭,但是過一兩天又莫名其妙地活瞭。二來涉及更深—層的道理,現在醫學正朝這方面努力研究。照佛學理論說,人的呼吸停瞭,心臟脈搏停瞭,但是這個人還沒有完全死,還有一部分知覺是我們旁觀者無法體會也看不出來的。如果這個時候就把他拿冰塊一冰,再打上幾針防腐劑,豈不痛苦萬分!臨死還要再受一番折磨,這一點的確值得我們註意。

孟子這裡說“古者棺槨無度”,古時候沒有一定的葬禮,“中古棺七寸,槨稱之”,到瞭中古時候,有瞭成規,棺木七寸厚,棺材外面的槨也要配合。從皇帝到老百姓,都是這個規矩。“非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這樣做並不是為瞭漂亮、美觀,才覺得盡到瞭心意;實在是父母去世,做子女的太傷心瞭,總要為父母準備一張好十床十,略盡一點最後的心意,才能心安。如果沒有辦法、沒有財力購置名貴的棺木,就要斟酌情形而定,不可以過分鋪張十浪十費。假如有能力、有財力購置上好的棺木,當然必須盡心竭力把這件事做好。孟子又說,如今,我雖然不是達官顯要,但總在外國——齊國當個顧問,經濟環境許可,當然必須講究些。這是自古以來的風俗禮制,我為什麼要例外呢?

且比化者”,“”就是物化、變化的意思。宇宙萬物在道傢看來隻不過是“物化”的作用,因此他們覺得“死亡”並不可悲,因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萬物隨時都在變化,“死亡”隻是其中的一個現象、一個過程,不是結束。從整體觀念來看,人死瞭,肉十體變成泥土,而後土地上長出青菜蘿卜,青菜蘿卜又維系瞭人的生命……如此循環不已的物化,就構成瞭這個大千世界。孟子繼續說,“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人心獨無佼乎”,父母死瞭,如果隨便就埋到地下,使得父母的身十體和泥土、蟲子等混在一起,做子女的內心會像刀割一樣的痛。‘‘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據我所知,一個大丈夫盡管心存君國,志在天下,但卻不能為瞭“天下之事”而忽略瞭父母。這裡又流露出中國文化中“以孝治天下”的十精十神瞭。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