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46)不忍心問題

這裡我們要開始討論所謂“不忍心”的問題,這個問題和前面“養心”、“養氣”的問題同樣重要。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夭下可運之掌上。

這一節的主旨,是孟子對於仁心、仁術的闡揚發揮。以現代的觀念而言,就是討論發揮人十性十善的一面。人十性十的心理行為擴大來說,一起心,一動念,表現在政治上時,可以左右政策,造成很大的影響;縮小范圍來說,每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外在表現,便是心理行為的作用,對人對己也有影響。

我們在《梁惠王》章下篇,曾經說到孟子和齊宣王討論過的問題,就是因為要塗牲畜血在新鑄的鐘上面,而引起瞭為什麼不殺牛隻殺羊的仁心問題。孟子借此發揮,說明施行仁政是以不忍人之心的心理行為做基礎。現在在這裡又就此論點擴而充之,作一比較詳細、深人的發揮,也就是這節書的重點。

我們看看二十世紀新興的比較哲學,就是將東方、西方哲學做比較研究的新課程;另有比較宗教學,是將東、西方宗教學說思想做比較研究的課程。無論站在比較哲學還是比較宗教學的立場來看,對於中國文化的孔孟思想,尤其孟子這裡所說的“不忍人之心”,在東、西文化上是完全相通的。在名詞上,孟子稱作“不忍人之心”;西方宗教或哲學方面的名詞,就是“十愛十心”;佛教的名詞就是“慈悲心”;而孔孟儒傢的哲學思想中則叫做“仁心”。現在孟子提出來,所謂“十愛十心”、“慈悲心”、“仁心”,都是由“不忍人之心”出發的。

這裡須特別強調註意的是人的“心理行為”問題。中國自漢唐以後,歷代在宗教方面、在哲學方面,大傢常使用一個名詞——修行。尤其現代學佛的人特別多,大傢都講究修行。什麼是修行?並不是打坐、做工夫就等於修行;這和“修行”的真正意義還有很遠的距離。真正的修行,包括修正心理行為,修正自己的起心動念,修正自己喜、怒、哀、樂的情緒等,也就是心理思想上、生理變化上、言語行為上十毛十病的修正。所以在佛學上名之為“轉識成智”,就是修行的道理。

一般人的打坐,不過是修行的一個人門方法與練十習十,也就是佛傢所說的“克念”。把念頭克服瞭以後,在打坐當中轉化;然後擴而充之,才能轉化自己的各種心理行為。假如沒有轉化心理行為的功力與智慧,則所有一切修行都是白說空話,也就是如前面提過的貫休和尚的詩一-“修心未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無心的境界,並不是像一根沒有知覺的木頭,而是一切清凈無為的境界,如果不修到這種境界,那麼“萬種千般逐水流”,都是空的,沒有用。這裡順便提出來希望大傢註意,不要輕易放過孟子這裡的話,誤認為它和形而上的“”沒有關系。否則,不但不懂孟子,也會不瞭解心十性十之學的重點,同時也就不認識自己!

現在我們再就《孟子》的原文加以研究。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是一個主旨,是他開頭的第一句話。《孟子》這一節,是不是和上面公孫醜連貫討論下來的?還是孟子又一次講“不忍人之心”?究竟如何?我們無法考據。但是它被放在《公孫醜》上章中,那麼它的意義必定與前後文有連貫十性十,不可割裂。換句話說,也是對於孟子最初答復公孫醜、主張推行仁政的重要,在這裡作一個結論。

孟子首先提出一個原則——凡是人,天生的就有不忍人之心。他這裡並不是說不忍心,而是說不忍“”之心,要特別註意到“不忍”這兩個字下面的“”字,這是他偏重於“人道”,特別註意人與人之間的不忍之心,並沒有說人皆有不忍“”之心。至少在這個地方,初步指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忍之心,但是,孟子還沒有把對人的不忍之心推廣於萬物之上。

現在我們要討論,是不是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這是一個問題。正如將來要討論到的人十性十本來究竟是善的或是惡的問題一樣。我們這裡先討論,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嗎?老實說,我們不知道。譬如說,嬰兒的心是善的嗎?孟子說是善的;荀子則主張人十性十是惡的,人之所以為善是由後天教育培養出來的;告子則主張人十性十是不善不惡的,其為善為惡都是受瞭後天環境的影響。所謂“點點楊花人硯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些都是屬於形而下學,在後面我們還要詳細討論,現在隻是大略地提一下。這裡的不忍人之心,和後面的十性十善、十性十惡的問題,有絕對密切的連帶關系。

那麼人天生下來是不是都有不忍人之心呢?嚴格分析起來,這是很難下定論的。假如我們以後天的嬰兒來做例子,主十性十善的,則說嬰兒都是善良的;主十性十惡的一派則說,假如是一對雙胞胎,同時在哺十乳十,在沒有吃飽時,往往會推開另一嬰兒,而去抓住另一十乳十頭。這時嬰兒沒有不忍人之心,隻顧自己要吃飽,不管別人餓不餓。這些都是千古以來下不瞭絕對定論的問題。而孟子在這裡強調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現在我們暫時不下結論,先看看孟子下面的話。

他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中國文化一向標榜今不如古,尤其是標榜先王之治。所謂先王,不是特定哪一個王,而是泛指中國上古的傳統文化,把那時的聖人們都概括進去瞭。他們因為天生就有不忍人之心,有十愛十心,所以都做到瞭十愛十人的政治措施。因為有這種內在的不忍人之心做基礎,表現在政治上,成為不忍人的政治行為,自然受到人民的擁護。因此上古的先王們治理國傢天下事,就好像放在手掌心一樣,可以隨心運用,等於我們手上拿一個打火機,可以隨意使用一樣,就這樣很容易地可以把國傢天下治理好。

孟子這裡強調,上古時的帝王所以能夠那麼輕易地把天下國傢治理得那麼好,是由於實行瞭仁政。而實行仁政根本上要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仁心、十愛十心做基礎。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