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45)崇禎安得不上煤山

如果有人研究歷史,作一部中國財經賦稅與政治得失成敗關系史,便可以看出過去的歷史,一個朝代每逢衰敗沒落時期,財經賦稅是如何的紊亂不堪。政治與經濟、財政是相輔相成、互相為體用的,隻要熟讀《管子》的名言理論,也就可以大致明白其中的三昧瞭。三四十年前,很多學者喜歡研究明史,我也曾經碰到一個美國來華的留學生,他也是研究明史的。當時覺得這個外國青年很有趣,我問他是研究明史什麼問題。他說是研究明末的變亂和李闖、張獻忠的問題。不過,我們現在講到孟子的“尊賢使能,俊傑在位”一節,便接連出現“市廛(市場)征法”和“關稅裡佈”的問題。在此隨便舉歷史上明末衰亂與清朝初興時期財經稅務問題,作為大傢將來仔細研究孟子思想學說的一個參考。

明朝到瞭神宗萬歷時期,滿洲在關外稱兵倡亂,也就是《明史》所謂的“遼東兵興”開始。因為軍需的必要,當時兵部的預算便需要增加餉銀三百萬兩。此時明朝政十府的國庫已經相當短絀,但是,皇室宮廷的私庫卻還有上億之多的財產。戶部尚書李汝華向皇帝提出報告,請撥宮廷內庫的銀兩出來幫助軍餉,神宗卻不答應。結果隻好盡量搜括各省庫存的積餘款項,追征民間的欠稅和各種賦稅,才能勉強支應一個時期。但是不到一年時間,又須征兵支持前方,軍費仍然沒有著落,戶部再次上奏,請求調撥各省稅銀來充軍費,神宗就幹脆來個相應不理瞭事。宮廷這個作風,一直到崇禎都是如此。至於那些富有的皇親國戚,更不肯自掏腰包輸傢紆難,隻想自保,不肯為國出錢出力。因此,戶部隻好提出另一個方案,還是再增加賦稅,自貴州以外,天下田賦每畝加征銀子三厘五毫,這是專門供給軍事費用的。據估計,以田畝來計算,每年可以征收到餉銀二百萬兩以上。

此例一開,便弄得民不聊生,人心大失。可是還不止於此,以後隻要碰到用兵需要經費,便照例再來加征田賦。因此弄得隻要有田便要倒黴,無論在戰時或平時,誰也不肯買田置產,平民都願意做流民。等而下之,吏法不十良,基層官吏橫征暴斂,隻要看到你有種田的鋤頭,便認定你是地主,硬要追繳欠稅,結果弄得流寇四起,十江十山不保。但當流寇入京時,不要說宮廷內庫被搶光,那些富有的皇親國戚不可數計的財產也統統完瞭。看瞭這一段歷史,不要說別的,隻要張居正還在,便不會使神宗這樣做,不會使明室的財經吏治弄到如此地步。此所謂“俊傑在位”,有如此的重要。

後來清軍人關,深切瞭解明朝的得失成敗原因,康熙在位第三十八年便頒佈瞭一道特別命令,告誡後代子孫永遠不準加賦以增加民間的負擔。所以清朝後來兩百多年的田賦使用一條鞭法,也是安定十愛十新覺羅政權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說,清初康熙時期,花費在外廷的軍事費用和明朝差不多。而在宮廷費用上,卻大力地審核裁減。康熙三十年宮廷花費的總數,還不及明朝某一宮的一年費用。所以他能夠三次禦駕親征漠北,平定三藩之亂,都不需顧慮財經上的匱乏。到瞭康熙末年,部庫盈餘還有八百萬兩之多。

雍正時期更加節省,又盡量十愛十惜物力,內廷食米儲蓄有餘糧數千石。所以連年對西域青海的用兵縱然支用瞭大半國庫,但還存餘有四百餘萬銀兩。

乾隆繼位以後,仍然秉承祖制,戒侈十靡十,示節儉。縱然在軍費上也因屢次用兵開支很大,但還能四次普免天下漕運,兩次普免七省漕運。他又先後六次巡幸十江十南,規費不下兩萬兩,但是國庫仍然充實。

這使人想起古代歷史上記載的:衛文公提倡節約,自己穿佈衣。漢文帝也是躬履儉約,結果使全國儲糧的太倉之粟年年都有剩餘的陳米吃不完,太府(國庫)的存錢用不完,搞得串錢的繩子常常因陳舊腐朽而斷。宋朝自太祖趙匡胤開始便很節省,後來的仁宗、英宗也差不多,所以史稱宋初財經積封樁之錢數百萬,而三司所存尚不計算在內呢!

可是清朝到瞭咸豐年間,太平天國兵起,國庫已被那些權臣們揮霍得差不多瞭,軍需費用也是沒有著落,但是咸豐還是堅守清朝的祖制,仍然不敢增加賦稅。所以中興名臣如曾國藩辦十十團十十練,起義兵,自籌經費,艱難困苦之極。據說,跟隨洪秀全起義的軍師錢十江十脫離瞭太平天國以後,才為湘軍提出一個辦法,創辦厘金的制度,病商而不病農,才得以解決湘軍和後來淮軍的軍費問題。

據我所知,清朝被推翻以後,國民革命軍北伐以前,在北洋軍閥亂政的那一階段,我們的偏僻小縣還仍然依照清朝遺留的田賦一條鞭法,不過厘金也要征收,關稅也要征收,另外還加瞭許多稅捐的名目,也是苦不堪言。好在北伐成功,這些苛捐雜稅稍得整頓的機會。誰知革命尚未成功,跟著便是曰寇侵略,八年抗戰,以後變成共和政體。

我們今天在臺灣讀《孟子》,眼見臺灣實行三民十主義的均富政策,致社會富強康樂。深深體會亞聖孟子千古不易的名言法語,真有無窮感慨,為中國文化而傷感,也為中國文化將來的前途而擔憂。

信能行此五者,則鄰國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如此,則無敵於天下。無敵於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到瞭這裡,孟子先作一段結論。他說,一個諸侯之國應該做到:第一人才濟濟,都是賢能俊傑之士;第二商業安定,經濟繁榮;第三各國商旅願意前來,國際貿易發達;第四農產增加,耕地面積擴大;第五不重復征稅,發展公賣事業的合作社。如果這五項財經措施都做到瞭,那麼連鄰國的國民都敬仰你,像敬仰自己的父母一樣,對你也會產生向心力瞭。那時候鄰國的國君要想率領人民來侵伐,就像率領子弟去攻擊他們的父母一樣,自從有人類到現在,從來沒有成功的。如果做到瞭這樣,天下就沒有可與你為敵的人瞭。假如這樣而成為天下無敵,那就是代天行道的父母官瞭。孟子用“天吏”這個名稱,來強調政治上行仁政的人道和天道、天理的關系。所謂“替天行道”,本來是政治哲學上一個很好的名詞,後來被梁山泊的柴進、宋十江十他們挪用,在大傢的觀念裡便帶瞭強盜行徑的意味,成為不好聽的名詞。實際上“替天行道”就是按天理行十事,做事行政符合天理。孟子說,如果這樣還不能夠稱王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看到這裡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一段還是孟子回答公孫醜所懷疑的“以齊王,由反手也”這個問題的發揮。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