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43)漢宜帝的論評

漢宣帝說這段話的時候,雖然代表瞭他個人的意見,但也代表瞭劉漢政權的傢法,同時也是過去歷代帝制自雄的金科玉律。如果他不是帝王,一定會有很多學者起而圍攻,尤其是以孔孟心法相標榜的後世儒者們,更會借題發揮,大做其文章瞭。倘使是一個平民,則將如宋朝蘇東坡那般被打擊,如明朝李卓吾那般被陷害,都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我們不管所謂自認為正統儒傢的看法如何,也不管歷史上講治道的政治傢的看法如何,現在隻取宋代大儒一兩位代表作的評語,以供大傢參考。他們的原文很明白,一讀而知,不必另作解釋,以免牽扯太多,講到題外去瞭。

司馬光的評語:

王霸無異道……其所以行之也,皆本仁祖義,任賢使能,賞善罰惡,禁暴誅亂。顧名位有尊卑,德澤有深淺,功業有巨細,政令有廣狹耳,非若白黑、甘苦之相反也。漢之所以不能復三代之治者,由人主之不為,非先王之道不可復行於後世也。夫儒有君子,有小人。彼俗儒者,誠不足與為治也,獨不可求真儒而用之乎?

……孝宣謂太子懦而不立,闇於治體,必亂我傢,則可矣。乃曰王道不可行,儒者不可用,豈不過哉!殆非所以訓示子孫,垂法將來者也。

張南軒的評語:

自高祖取天下,固以天下為己利,而非若湯武吊民伐罪之心。至其立國規模,大抵皆因秦舊,而無三代封建井田公共天下之制。其合於王道者,如約法三章,為義帝發喪,要亦未免有假之之意,則其雜霸固有自未。夫王道如十精十金美玉,豈容雜也,雜之則是亦霸而已矣。文帝雖天資為近,亦雜於黃老刑名,考其施設,動皆有術,但資美而術高耳。至於宣帝則又霸之下者,威文之罪人也。西京之王自宣帝始,蓋文章養民之意,至是而盡消十靡十矣。且宣帝豈真知所謂德教者哉!而以為不可用也。如元帝之好儒生,蓋竊其近似之名,委十靡十柔懦,敗壞天下者其德教之雲夫!惟王者之政,其心本乎天理,建立人紀,施於萬事,仁立義行而無偏弊不十舉之處,此古人之所以制治保邦而垂裕乎無疆者。後世未嘗真知王道,顧曰儒者之說迂闊而難行,蓋亦未之思也。

再說,自周秦以後,一直到清朝末年為止,在我們兩千多年的歷史上,縱然經過多次的改朝換代,但是中國的文化思想卻始終一貫,並沒有多大的變動。至少,在過去是如此,都是效法三代以後傢天下的帝王制度。所謂改朝換代,也隻是政權上的轉移,除瞭執掌軍政、在人事制度及職官的稱謂上稍有變更外,其君臣之道的辦事十精十神也是依然如故。這種文化思想與歷代政權的結合,始終都是標榜孔孟儒傢的王道政治,表面上始終一貫,不敢違反。事實上,它的真正內幕,司馬遷《史記》已經隱隱約約、含含糊糊地指出,都是以權力假借仁義而實行其王霸道,也就是儒傢、道傢、法傢、縱橫傢等各傢學說摻雜互用的治權。最明確而具體說明的,隻有漢宣帝前面一段真正的老實話。由此歷魏、晉、唐、宋、元、明、清,走的都是這條路線。最後,做得最十精十彩、有聲有色而遠超歷代的,莫過於清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所以清朝在前面一百多年的文事武功,都大有可觀之處。

至於宋儒如司馬十溫十公(光)、張南軒、歐十陽十永叔(修)等所標榜儒傢政治的王道理想,說實在的,也隻是承繼傳統儒傢的_思想,止於理想的領域而已。說不好聽一點,也無非是推崇孔孟,而仍在臣道上自我陶醉一番而已。碰到十精十明如漢高祖、唐太宗之流,一定肚子裡隱隱暗笑,覺得是盡入我彀中瞭。坦率暴露一點便如曹十操十,幹脆叫明瞭;除非像宋太祖趙匡胤的宋代子孫們,可以聽進去一半,相信一半。但對於宋朝的歷史政權並無好處,畢竟還是未能達到統一。

許多同學喜歡講歷史,喜歡讀《資治通鑒》等書,高談闊論,煞有介事,覺得蠻好玩的。有一次,我對一個同學說,你喜歡讀歷史,讀多瞭歷史,尤其是多讀瞭中國的歷史如《資治通鑒》一類,會害瞭你們。這位同學聽瞭很詫異,紅著臉說,怎麼讀歷史會受害呢?我說,我不是說讀歷史不好,隻是要你明白。為什麼呢?過去中國歷史的著作是偏重在標榜聖君賢相的人治,你多讀瞭歷史,不知不覺間就隱然有以聖君賢相自命的味道。等於每個人看小說、看戲,往往把小說裡、戲裡好的主角隱然自比起來。你總不肯自比戲裡的那些壞蛋吧!一個平平凡凡的好人,居傢處世,居然在心理上無形中模仿瞭聖君賢相以自命,豈不自招其禍、不倫不類嗎?

人人都說《資治通鑒》好,事實上,也實實在在真好。可是,司馬光寫的這一部通史,它的主要重心是給當皇帝的人看的,是用來教育皇帝的教科書,所以叫做“資治”。資就是幫助、幫忙、資助的意思;治便是政治。它是教皇帝對於古今政治上的得失成敗好好研究,好好以這部歷史來做借鏡,做榜樣,做反省的。你我既非龍種,又非相才,讀史便要小心,不可強自人於聖君賢相之列才對。此外,什麼《貞觀政要》、《大學衍義》等書,也都是教皇帝的教科書,理由也是一樣。所以我們舉出宋代兩位大儒對漢宣帝這一段話的評議,隻因它們的重點是著重在學理上的,並不評價事實。至少在過去的歷史文化是如此。不過,這些都是過去的,至於今後的歷史,又要另起更始,又當別論瞭。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