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又提出另一面:“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凡是以道德來服人的,是使別人內心高興、心甘情願去服從他,這就是王道。像孔子,隻是一個平民老百姓,既無財又無勢,什麼都沒有,自己還一度落魄到沒有飯吃。可是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這些忠誠耿耿的學生,在任何情形之下都跟著這位老師,連餓飯的時候都跟著老師一起餓飯。因為孔子的修養、道德使他們衷心地敬仰,故而服從他,這就是以德服人的道德十精十神。
孔子也因此成為“素王”。這個“素王”是非常崇高的尊稱,也就是千秋萬世的王,等於佛教尊稱釋迦牟尼佛為“空王”一樣。空王的含義則更為豁達,什麼都不要,他並不想坐在大殿裡垂目而稱王。你來燒香是如此,不來燒香也是如此。所以空王、素王,都是一樣的極端高明。
孟子這一段畫龍點睛之筆就在“七十子之服孔子也”這一句話,點出孔子“以德服人”而成就千秋素王之業。素王不是爭取一時的功名富貴,不是要富有四海或保有天下的一代王業。換句話說,真正的王道德業有兩種,一種是有實際的行為,見之於齊傢、治國、平天下所表達的,如堯、舜、禹、湯、文、武;另一種便如孔子一樣地有素王之尊,永垂萬古。我們拿西方文化的名詞來說,這是十精十神文化的王國,永遠屬於孔子的天下。
“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孟子接著又引《詩經•大雅篇》頌揚文王的話,東、南、西、北四方四境,普天之下,凡是有思想的人,沒有人不心悅誠服文王的。這種詩句的詠嘆,就是歌頌王道的十精十神、王道的政治。所以王道就是這樣,誰都會心悅而誠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