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歷代贊嘆孔子的詩,也非常之多。在我個人認為,其中最好的一首,還是唐明皇《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 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 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 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 當與夢時同
這是唐代詩中最正派規矩的詩。詩就是文章,不同的隻是變成可以歌唱出來的韻文。中間抑揚頓挫的平仄安排,就是要求歌唱時有音韻美感。如果平仄的安排不合規矩,就不能用。其次,在這短短幾句美妙的辭藻中,還要蘊涵著深遠的含義,以發人深省而堪回味為主,其中要有思想,要有感情,要有意境等,而成為一件完美的文學藝術作品。
唐明皇這首詩,第一句“夫子何為者”就很巧妙地提出問題。孔子是古今一致稱頌的聖人,又稱素王,他是大傢的老師,人們都稱他為夫子。可是這位大傢的老師,他的一生究竟是為瞭什麼?第二句“棲棲一代中”,敘述他一生的情況,也是上句的答案。“棲棲”兩個字引用瞭《論語》的掌故,在《憲問》篇中,一位隱士微生畝曾經問孔子:“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告訴他:“非敢為佞也,疾固也。”意思是我不是到處逞口舌吹牛,隻是看見世人的固執不通而以為病,所以想說服大傢明白事理而已。
還有一次,孔子到鄭國時和弟子們走散瞭,子貢到處找人問,後來一個鄭國人就對子貢說,東門有個棲棲遑遑、如喪傢之犬的老頭子,這鄭國人所指的就是孔子。所以“棲棲”就是忙忙碌碌,也就是形容孔子救世心腸之迫切,憂心忡忡,不可終日。
經此一解釋,就可知道要多讀書。這一句詩很簡單,隻有五個字,可是它包括瞭有關孔子的這些故事,涵蓋瞭那麼多的意義。在那個時代裡,孔子一心一意地要救世救人,那種忙忙碌碌的樣子卻被人誤會是為瞭逞口舌之利、求瞰飯之地,甚至被人看成沒人收養的野狗,這是多麼可憐!但是在這種情形之下,孔子絲毫不改變他淑世的初衷,這又是多麼偉大!其中的意義和感情、贊嘆,都在這寥寥五個字中表達出來瞭,而且說得十溫十柔敦厚。
第三句“地猶鄹氏邑”,孔子是出生在鄹地,唐明皇是經過鄹地去祭孔子,這是寫眼前的即景,看到當場的景物而興起懷念,崇敬一千多年前這位聖人的“思古之幽情”,表現瞭一種相當深厚的情懷。
“宅即魯王宮”,孔子的老傢在漢朝的時候被一個被封為魯恭王的漢高祖的後代準備拆掉,蓋他的王宮。在開始要拆房子的時候,他走到裡面去視察一番,忽然之間聽到弦歌之十聲,宛如孔子還帶著那些弟子在裡面讀書、彈琴、吟詠。他這下子害怕瞭,聖人就是聖人,自然就有那股威力和神力。以宗教來說,那是有神靈在保護的,所以他趕快下令停工,不敢再霸占聖人的遺產瞭。可是,在他已經拆瞭的一段墻壁裡面,發現瞭古文的經書。據說,這是秦始皇焚書以後再度發掘出來藏在孔府壁中的第一手經文。不過,後人也有懷疑是偽造的。
這兩句詩隻有十個字,但所流露出來的情感真是感慨萬千。唐明皇這首詩,是離開瞭皇帝的本位,完全以詩人的身份寫出來的,寫得非常好,也非常感人。像孔子那麼偉大的聖人,千年以後,連古跡都被有權力的人擅加摧毀,真是成什麼話!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這兩句是詠嘆孔子的一生。
在《論語•微子》篇中,楚國有一個叫接輿的隱士,是道傢人物,看見孔子來瞭,就裝瘋賣傻地唱起歌來:“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鳳凰呀!鳳凰呀!你來得可不是時候啊!現在這個時代人心不古啦!你現在出來等於跑到荊棘叢中,人傢可會把你當做山雞,捕去殺瞭吃火鍋的啊!過去的不去說瞭,現在轉身還來得及的。算瞭吧!算瞭吧!如今從政當官可危險得很啊!這是楚狂接輿給孔子的警告。
孔子自己也作過類似的感嘆。在《子罕》篇裡孔子說:
“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是孔子感嘆當時既不像鳳鳥出現時的大舜時代,又不是洛書出來時的伏羲時代,沒有明君在上以為輔政,悲嘆自己的道不得行於世。孔子在著《春秋》的時候,有人打獵打死瞭一隻怪獸,不知是什麼獸,抬來問孔子,他一看是麒麟。據說太平盛世才出麒麟;現在出來,卻被打死瞭。因此他知道世界將更亂,而自己也和麒麟一樣快完瞭。所以孔子“獲麟而絕筆”,當時他正在著《春秋》,當他看到麒麟後就不寫瞭。唐明皇用這兩句詩來描寫孔子一生行道的坎河,也為孔子發出無限的感慨。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這是唐明皇對孔子的祝文。
他說,我現在親自來看你這前後兩進的故宅,並且向你叩首祭奠。“當與夢時同”,是指孔子在快要死的時候,經常夢到周公,而孔子在死前最後一次,是夢見自己在周公祭殿的兩楹之間,因此孔子也知道自己快要死瞭。唐明皇的“當與夢時同”是說,我今天來祭奠離人世久遠的你,這種心情和你當年夢到在兩楹之間祭拜周公時是同樣的沉重。
唐明皇以帝王之尊對孔子作如此之詠嘆,也可知道唐明皇的風十流蘊藉,還是有他的一套。所以我認為他這首詩不但是唐詩的正宗,而且比一般對孔子的誥文、祭文都要好。雖然沒有孟子的“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這句話那麼簡捷有力,但比其他的詩文實在好得太多。在文學藝術的觀點上,他這一首五言律詩,四十個字,表達瞭那麼多的感觸,那麼多的歷史事跡,這就是作詩。一般不懂的人就指作詩為無病呻十吟,其實並不是無病,實在是有病!而且還呻十吟得有深度。
我們現在說這是古詩,在當時卻是白話。今後的白話詩發展如何,“姑舍是”,且不去討論它。但從這首詩上看,作詩一定要有深度,這裡唐明皇一開口就是“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這十個字幾乎可以用在任何一個落魄的書生或知識分子的身上。今天不得志的任何一個讀書人,都可以吟唱一下這兩句詩,那也是很有味道的。用現代文學批評的術語來說,這就是所謂“共鳴”。一首詩經過千年以後,其文學價值與境界沒有被漫長的時間沖淡,仍能新鮮而強烈地引起共鳴,即可譽之為不朽,當然也可以絕對肯定它是一首好詩瞭。
還有剛才說過,詩就是韻文的一種。古代的散文,也多少包含韻十律的。古文中為什麼那麼多“之、乎、者、也、然、焉、哉”等語助詞?就是在朗誦起來,可以抑、揚、頓、挫,幫助長哦慢詠,並且加重語氣,也加深瞭印象,易於記憶。我認為古代的讀書方法比現代好,不但有上述的好處,而且高聲吟哦朗誦起來,把自己的感情放進去,可以與書中人打成一片。如讀《論語》,有時好像自己就是孔夫子瞭,在無形之中又是一項德育的潛移默化。而在生理方面,又等於做瞭深呼吸,練瞭氣功。不像現代人讀書那樣,低著頭默不作聲地死啃,把知識向腦子裡硬塞硬填,強迫腦子死記,這是多麼痛苦!今天年輕人近視那麼多,和讀書方法大有關系。我們幼年時讀書,是把知識像唱歌一樣唱進腦子裡去的,當然那個時代是拉不回來瞭。
今昔相比,文學的組織方法已大不相同瞭,現在的語體文和說話一樣,如“張三走路快一點”可以用嘴說,也可以寫成文字,可是如果像朗誦古文的方法一樣朗誦起來,那不是“快一點”而是“十三點”——神經質瞭。
有一則笑話,一個人口吃,一句話說瞭半天還說不出來。
可是他唱起歌來,一點也不口吃。有一次他傢裡失瞭火,他打電話報警,本來就口吃,現在又加上心急,更對著電話聽筒結結巴巴說不出話來瞭。總算他急中生智,想起自己唱起歌來就不會口吃,於是把報火警的話用唱歌的方式唱出來。可是等他把“報警歌”唱完,傢裡的房子差不多快燒光瞭,而消防隊裡接電話的人還以為他在開玩笑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