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怎麼直養?我們用禪宗一個故事來作個比擬。
據說五臺山下有一個老太婆,是一位居士,她已經悟瞭道。當時,有些去五臺山的禪宗和尚向這位老太婆問去五臺山的路徑,她老是說:“驀直去!”現代語就是一直地去!或筆直走!而且隻答這一句,其他的話就不講瞭。於是有人把這個老太婆的這句話告訴瞭大禪師趙州和尚,說這個老太婆好像是悟瞭道。趙州和尚不大相信,自己去瞭,見到老太婆問:去五臺山怎麼走?老太婆仍然是“驀直去”三個字這下子趙州和尚便認為這老太婆真的悟瞭道。“臺山路,驀直去”成瞭有名的禪宗公案之一。這個道理,就是孟子的“直養而無害”的大原則。這一段話,不隻是養氣,而且還是養生的方法。
所有做工夫,不論心十性十法門或是煉氣法門,孟子這個“養”字,用得實在太妙瞭,好到極點。“養”字很自然,就如養小孩那樣養,餓瞭喂十奶十,小十便瞭換尿佈,就是如此養,孩子自然會長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成的。如果照道傢的說法,斷絕瞭外緣來專修,什麼事情都不管,也需要十三年。他們有一套計算標準——“百日築基”,要一百天打基礎。“十月懷胎”,初步得止要經過十個月,在這十個月中,如孕婦一樣,不能亂動亂吃,一切都要小心。然後進入“三年哺十乳十”的階段,這就是養。最後還要“九年面壁”,加起來一共是十三年又四十天。如能真的成功,當然是好,但是談何容易!別說十三年的時間,就是“百日築基”這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很難持續到底。
說到這裡,我想起瞭幾個朋友的故事。
有一位老朋友,脾氣很暴躁,來臺灣以後,我問他脾氣好些沒有,他說脾氣更大瞭,問我有沒有辦法。我說有一個辦法很簡單,你做到的話,包你有用處。當你要發脾氣的時候,你趕快做個氣功,把嘴巴一張先吐一門氣,再用鼻子吸口氣,咽下去,再說要不要發脾氣。他照做瞭,過瞭一個多月來看我,他說:“嘿!你的話真有效。當我要發脾氣的時候,我把嘴一張,把氣一咽,就沒氣瞭。”這是個好辦法,當你要發脾氣時,你告訴自己停一秒鐘,忍一下,忍不住的,你幹脆做個氣功,嘴一張,呼一口氣。那真有氣耶!人生氣時,硬是有一口氣,不是假的。
人一生氣,氣機就變瞭,經脈也亂瞭。我常看年輕人爬樓梯,不過幾層,上樓以後就坐那裡氣喘籲籲的,他因為不懂張嘴吐氣這個竅門。爬高時不要閉嘴,嘴巴要微微張開哈氣,才不會累。這個秘訣,是當年學武藝時老師傳的。爬山時,我們跟不上,在後面拼命跑,看見老師在前面健步如飛的輕功,我們怎麼跑也跟不上。老師回過頭來說:“張嘴!”嘿!一張嘴果然輕松瞭。當然,這與真正的養氣還沒有太大的關系。
養氣工夫真做好的話,自然沒有妄想,真的會得定,真的會不動心。所以佛傢的修持方法中有“調息”的方法,尤其身十體衰弱,或者老年人,的確必須註重養氣。會養氣的話,祛病延年,絕對不成問題;要想腰腿靈便一點,頭腦清明一點,養氣的確是個好路子。至於養到“浩然之氣”,那就要心氣合一瞭,涉及更深一層的道理。孟子在此隻告訴我們要“持其志,無暴其氣”,倒不是他不肯傳我們,因為古人智慧高,“知言”,隻要有一個原則,一句話就懂瞭。對於現在人,無論怎麼說,他都不懂。教的人說得清清楚楚的,學的人一邊照著做還一邊問:這樣對不對啊?對自己一點信心都沒有,這就是“志”不夠,沒有信心。碰到這種人,我有時候真想學唐朝的趙州和尚說:“喝茶去。”喝茶去還太客氣瞭,應該是:“吃冰去。”實在是要去冰一冰,已經盡心這麼說瞭,硬是懂不進去,簡直是熱昏瞭頭嘛!所以我們要對“持其志,無暴其氣”多體會、多研究,自然會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