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25)治心與養氣

現在有很多年紀大的朋友都會做工夫,其中有學道傢的,有學佛傢顯教的,也有學密宗的,各種各樣的工夫都有,真可以說是各路神仙都匯集瞭。不管學哪一種宗派,修養工夫沒有不煉氣的。剛才說的佛傢止觀法門,先叫我們調息,調息和修養有關,什麼叫做調息呢?他們把人的呼吸分為三種程度。

最初的叫做“”。我們普通人呼吸往來會有細微的聲音,當然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因為外面車子來來往往的聲音太多,我們聽不見自己呼吸的聲音,如果回傢躺在十床十上,就會聽到自己粗呼吸往來的聲音,這種呼吸就叫“”。風動得越厲害,我們心裡的思想就越繁雜,越不能寧靜。當我們躺在十床十上失眠的時候,呼吸比較粗;越睡不著,呼吸就越粗。所以我們研究一個人,當真正睡著的時候,沒有呼吸的往來,一點呼吸都沒有,那一下的時間很短促,兒秒鐘,那時是真正的休息,真睡著瞭。等一下,又深深吸一口氣。我們註意觀察,會發現他的眼珠有些微微的轉動,腦神經又開始活動,很可能他的夢境又上演瞭。據科學研究,我們一般的夢最長不會超過幾秒鐘,在夢中我們覺得過瞭好幾天,其實隻不過是幾秒鐘而已。

至於第二個程度的呼吸,就叫做“”,呼吸往來比較細,一點聲音都沒有,呼吸到瞭這個程度,還不行。

最高程度的呼吸是“”,我們平常做工夫,所以不能得定,思想不能靜下來,就是因為呼吸還沒有到達“”的地步。所謂“”,就是老子所謂的“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的境界。當心境到瞭寧靜安詳的境界,幾乎不起任何雜念,身心一片輕快、安樂時,呼吸是“綿綿若存”,好像有呼吸,又好像沒有,所以他說“若存”。那麼,他為什麼不說“綿綿若絕”呢?如果說“綿綿若絕”就是好像要斷瞭,和“綿綿若存”的觀念就兩樣。所以我們寫文章要註意,一字之差往往在觀念上就相隔千萬裡瞭。

下面一句是“用之不勤”,所謂“”就是作用,“”就是勤快。工夫修養到瞭“綿綿若存”的時候,就“用之不勤”,這話怎麼說呢?這就是孟子所說的不能揠苗助長,要“直養而無害”,不能用意幫忙他慢或快,必須順其自然,循序漸進,不可以想法子加工讓他快或慢。

修道的人都希望得定,真得定的話,連“”都停止瞭。而一般做工夫的人不要說息停止辦不到,連到達“”這個程度都做不到。打起坐來一呼一吸的,拉風箱似的,沒有到“”的程度,當然更談不上“”瞭。這個樣子,外氣都不能息,怎麼能達到《大學》裡所說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呢?“”、“”沒辦法做到,更進一步的“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智慧境界就更免談瞭。所以,既不能得定,當然也就無法生慧。

拉拉雜雜地說瞭這些,大傢大概可以瞭解一點如何養氣、如何培養浩然之氣瞭。

後來到瞭唐、宋六七百年間,像西藏所傳的密宗也主張煉氣,認為成佛的初基方法必須煉氣。但是他們不叫煉氣,而叫修氣、修脈、修明點、修拙火,所謂打通三脈七輪為修行成佛的必須過程。至於現在印度的瑜珈術中修“身瑜珈”的一派,根本完全是講究煉氣。

上面所述,中國的、東方的,擴大范圍而言,包括全世界,許多有關談煉氣的學術和方法都直接或間接地和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有互相關聯之處。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