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24)道傢的煉氣

現在我們再回過來看看道傢的養氣之學。沿黃河南北,是中國古老科學最發達的地帶,那些相當於現代的理論科學傢的人們,都出在燕(北京、河北一帶)、齊(山東膠東一帶)。這是我們要特別註意的,尤其是年輕同學,對這些方面的資料,恐怕連書名都沒有聽說過。事實上,在這一方面,我們有很豐富的歷史文獻。

英國人李約瑟寫瞭一部《中國科學發展史》。十多年前,有個學生買瞭一套原文的給我,我當時翻開書,指著那些道傢的書名問學生們,居然沒有人知道。慚愧不慚愧?自己是中國人,連這些書名都不知道,這樣還要號稱復興中華文化,不是太可笑瞭嗎?

當時北方燕、齊的道傢都尊奉傳統的道術為修持的本源。《黃帝內經》和《難經》這兩本書,雖然有人說是後人偽作,但的確是上古道傢思想的匯編。我們再看南方的道傢思想,此時彌漫瞭全中國,所以當時軍事學傢的思想,如《孫子兵法》,皆以道傢思想為最高的指導原理。孫子的後代孫臏也屬於道傢,相傳他的老師是鬼谷子,不過事出有因,査無實據。不過我們可以說兵傢出於道傢,此外,醫傢、農傢、縱橫傢、法傢也都出自道傢。

隻有坐而論道、專門強調仁至義盡的,才算是儒傢。其餘都是道傢的天下。

南方的楚國,是戰國時新興的強國,當時敢與秦國抗衡的隻有齊、楚兩國。楚國最後被秦國所滅,有一位和我一樣姓南的楚南公,他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他認為楚國盡管亡國瞭,哪怕最後隻剩三戶人傢,但將來推翻秦國暴政的一定是楚國人。結果,項羽、劉邦起來瞭,就是楚國人,他的預言說中瞭。

我們再看看楚國的道傢思想。老子曾說“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正式提出瞭養氣。學太極拳的大多以老子這句話做標榜,現在我們不管練拳不練拳,你能做到像嬰兒一樣柔軟嗎?好,問題來瞭,嬰兒連骨頭都是軟的,我們能嗎?柔到瞭極點和剛到瞭極點,境界都是一樣的,就像孟子說的赤子之心。老子又說:“谷神不死,是謂玄十牝十。玄十牝十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這都是說氣的作用。我們平常不要哼啊哈的那麼賣力氣地苦練氣功,《莊子》第一篇《逍遙遊》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是講氣。《齊物論》裡也說,宇宙的發生主要在於風,也就是氣。這些都是敘述氣化的原理和境界,甚至在《養生主》裡正式提出督脈的重要,“緣督以為經”,等等。這些都證明瞭戰國時代修心養氣的工夫在道傢思想中占瞭很重要的分量,流傳下來,影響瞭中國文化好幾千年。所以比孟子稍後一點的荀子也講氣,這都是時代的影響。

我們把眼光放大一點來看,這種煉氣的修養工夫,可以說是東方文化的特色。在印度也是一樣,後世有人研究印度的學術,說印度的婆羅門教在孟子這個時候已經傳到中國來瞭。但在中國文化史上,找不到確實的資料,這實在又是一個大問題。因此,我常覺得學問是搞不完的,究竟是印度的氣功受中國的影響,還是中國的氣功受印度的影響呢?實際上,印度的婆羅門教在秦始皇時就到瞭中國。歷史上記載秦始皇抓到瞭幾個很高很大的人,從印度來的,就把他們關在監獄裡,結果他們自己又跑出來瞭,關不住。秦始皇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沒有追究,結果就算瞭。因此傳說當時印度的婆羅門教也有神通,當然也是由煉氣而來。至於中國,早在秦始皇之前就有瞭氣功的修煉。所以有人說印度的婆羅門教後來蛻變成密宗的氣功,也是由中國的道傢傳過去的。

我們歸結而言,氣功可以說是東方文化的特產。甚至可以說東西方文化本來都是一個根源,經過一個冰河時期的變化以後,東西方人類受空間環境的影響又各有發展。這是另一個問題,這裡暫不討論。

自孟子提出養浩然之氣以後,中國文化中關於養氣這方面的工夫就多瞭。秦漢以後的道傢就講究服氣,或稱伏氣。服氣就是現在藥物“內服”的服,代表吃的意思;伏氣的伏代表的是息的境界。人修成功,氣充滿瞭,的確就可以不必吃飯,可以長壽成神仙,所以張良的“辟谷”並非完全假托之詞。到後來伏氣工夫形成具體的方法,後世道傢就稱這種方法為煉氣或服氣。

我們試看道傢修心養十性十的一本重要文獻,所謂千古丹經鼻祖的《參同契》,是漢朝魏伯十陽十所作。後世修煉神仙丹法之道的,多半是從這本書脫胎變化而來。而中國最初的理論科學,尤其是藥物化學、煉金術等科技理論,也都和這本書有密切的關系。這本書的內容我們不在這裡討論,隻是概要提出,這本書和中國神仙丹道的主旨都認為人的生命可以永恒存在。而養氣的工夫,則是生命永恒存在的重點。它的重心是在修養十精十、氣、神合而為一的先天元氣。

我們中國的“”字有許多寫法:“”,是指空氣;“”,是人身進食以後,在體內所產生的生理之“”;“”是“”、“”兩字合成,表示沒有後天的“”或“”,而是先天的“元炁”。

演變到瞭後世,就產生瞭煉十精十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這一套修道的體系。由我們現有的生命能,經修煉之後,再產生一個自己新的生命能。這在理論上是可以做到的。一般由兩十性十十十交十十十配而產生新的生命,是生命繁殖滋生的延續功能。而道傢的理論認為,不必經過十陰十陽十兩十性十的十十交十十十配,而將此生生不息的功能逆轉,返冋自身,利用人人具有的身心修煉,可以再產生一個新的生命。這個新生命可以出神入化,不受時空的影響,可以與天地同根,與日月同壽,與萬物一體,成為神仙,而長生不老瞭。

在人類文化中,中國文化的這種煉氣思想是非常特殊的,可以說隻此一傢,別無分店。人類各民族各國傢的宗教文化,都是想要脫離現世的痛苦,而建立另外一個天堂或佛國,希望死後能往生到天堂或佛國去,這是屬於十精十神的。但是中國道傢的煉氣不同,不需要去找另一個世界,不需另外建立什麼天堂佛國,在現有的這個世界中就可以做到。

其他宗教雖然是講生死兩面,但講到最後的結果卻隻註重死後的一面。隻有中國文化看生的一面,談生生不息,不隻是站在死的這面看。同樣的,煉氣這一學說體系也是站在生的一面看人生。其他宗教看世界,好像是淒風苦雨,暮雲人谷,大有站在墳場上看世界人生的味道。而中國文化則不然,看世界有如站在高山頂上面對初升朝十陽十,在一片光明中看世界,真是生生不息。

到魏晉期間,道教的《高上玉皇心印妙經》出來瞭,於是“上藥三品,神與氣十精十”,由煉氣成為煉十精十、煉氣、煉神三樣法寶。人可以掌握生命,永遠年輕,青春常駐,永遠活下去。因此影響到後世的修煉三部曲。也有人說,佛傢的修戒、修定、修慧也是如此,我們不在這裡比較,免得引起兩傢的爭執。

那麼,佛傢受不受養氣之說的影響呢?隋唐之間倡行的天臺宗講究止觀,采取魏晉初期翻譯的《達摩禪經》等之修法,主張坐禪調息最為重要。這裡的息也就是氣。智頡大師所著《摩訶止觀》法門主張上座第一步就得煉氣,隻不過換一個名詞——調息。但他們分的層次比較十精十細。我們拋開宗教不談,就純學術的觀點而言,天臺宗是吸收瞭佛教乃至密宗以及中國道傢的長處加以融會後,把氣分為三個層次。初期佛學傳人中國,講究修證工夫的經典便有《大安般守意經》等。所謂“安般”,便是梵語“安那般那”的簡譯,也就是出入息的意思。“守意”,等於孟子的“養心”,連起來說,也就是養心養氣的一種修證方法。隋唐以前學佛的人證果的比較多,大部分都是走這個工夫的路線。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