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19)養氣工夫

下面有重要的來瞭,公孫醜對孟子所講有關不動心的道理懂瞭沒有,不知道。反正我們很感謝公孫醜,他不問的話,我們就沒得聽。他又問孟老夫子:孟老師的不動心和告子的不動心差別在哪裡?因為孟子提出告子比他早一點不動心瞭一一現在我們補充一點,在座的老年朋友要註意,對生死不動心就可以瞭生死,得道瞭。富貴、功名倒還不算什麼,真能做到生死一如、對生死不動心,那就瞭不起瞭。這是補充前面的話。孟子說告子的理論不通,“不得於心”的話,那就“勿求於氣”,不要做修養的工夫,因為原理沒有明白,做工夫也沒有效果。心裡還有懷疑不能安詳的話,氣就不能寧靜,不能得定。所以孟子說,心裡不安詳,氣就不能定下來,這是對的。至於說對道理不明白,“不得於言”就“勿求於心”,就不再研究,孟子認為那就不可以,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孟子說告子對於這一點瞭解得不徹底。

我們現在也不要幫著孟子來批評告子,隻是提出這幾句話。實際上告子這句話也不錯。我們看瞭他們兩人的觀點,就好比什麼呢?以禪宗為例,告子所說好比神秀的偈語: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孟子所說則好比六祖的偈語: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當然,這並不表示他們的工夫程度與六祖、神秀相等,此處隻是勉強作個比喻而已。

很幸運的,我們是現在研究儒傢,如果我們生在宋朝,那就完瞭,因為宋明幾百年間隻要你稍稍表明自己學佛修道,前途就完瞭。名氣大如蘇東坡,還是吃瞭這個虧的。尤其到瞭明朝,像我這樣隨便評論先儒,那有幾個腦袋啊?現在可以瞭,到底是民十主時代。在過去我們講《孟子》,如果用這個比喻,那就變成大逆不道、旁門左道,很成問題。所以我們看歷史,常覺得古人很可憐。不過話說回來,也許過一兩百年,人們又看我們很可憐,這個事情很難講,現在我們這些閑話不談。

接著,孟子提出“”和“”兩個問題。所謂不動心,就是思想、情志不動。要做到不動心,就必須養氣。現在裡面又鉆出問題來瞭。孟子提出“”和“”是一體的兩面,他認為心理和生理是互相影響的。他答復公孫醜的結論是“善養浩然之氣”,孟子的真工夫來瞭。這一下可好瞭,這浩然之氣不曉得有多大!“”者,大也,大氣磅磚。又一個問題來瞭,暫時把它擺在這裡。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