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宋明理學傢標榜“主敬”、“存誠”的道理,這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高明處,沒有宗教氣息,隻以“主敬”、“存誠”為宗旨。什麼叫“主敬”、“存誠”呢?這也就是本篇下面一節孟子所提到“必有事焉”的道理。好比人們欠瞭債,明天就必須還,還不出就要坐牢。但是今天這筆錢還不知道在哪裡,於是今天做什麼事都不行,聽人傢說笑話,笑不出,人傢請客也吃不下,這種心境就是“必有事焉”。又好比年輕人失戀瞭,不知在座年輕人有沒有失戀的經驗,假如有的話,那個時候一定也是放不開。至於談戀十愛十時,又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就像《西廂記》所說“茶裡也是他,飯裡也是他”,到處都是他的影子。這就是曾子所謂的“必有事焉”。我說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我們做修養工夫,如果真做到心裡一直守著一個原則用功的話,那就上路瞭。
每個宗教對心十性十的修養,都各有一套“守約”的辦法。譬如佛教要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必有事焉”的原則。密宗的這個手印、那個手印的,東一個咒語、西一個咒語的,也同樣是“必有事焉”。又如天主教、基督教,隨時培養人們對“主”、“上帝”的信念,乃至畫十字架,也都是“必有事焉”的原則。說到天主教的手畫十字,很有趣的是,密宗恰好也有畫十字的手印,與天主教所畫先後次序不同。這兩個宗教的手印到底是誰先誰後呢?實在很難研究的。現在不管這些,我們隻專對學理來研究,把宗教的外衣擱下。每個宗教教人修養的方法,都是運用“必有事焉”的原理,也就是孟子所講“守約”的路子。
我們是現代人,就先從心理狀況來作一番研究。我們在每天亂七八糟的心境狀態中,要想修養到安詳、平和、寧定、超越的境界,是很難的。首先必須要訓練自己,把心理集中到某一點——這是現代的話。佛教的“阿彌陀佛”、孟子的“守約”以及現代的“心理集中到一點”,是沒有兩樣的,融會貫通瞭就是這麼個東西,這也就是所謂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道理、原理是一樣的,隻不過用詞不同罷瞭。不論古人、今人,中國人、外國人,凡是真講修養,就必須先做到“守約”。佛教所謂的入定,也就是“守約”的初基。所以孟子講不動心的修養工夫,第一步就必須做到“守約”。如果就佛學而言,要修養到不動心的話,第一步就必須先做到“定”。“定”的方法是怎麼樣呢?照佛學原理說來,就要“系心一緣”,把所有紛雜的思緒集中到一點,這就是“守約”。如果發揮起來詳細講的話,那就多瞭。總而言之一句話,孟子認為修養到不動心,必須先做到心中有所主。
在座諸位有學禪的,有念佛的,有修道的,有信其他各種宗教的,或許有人會問:我坐起來什麼也不守,空空洞十洞的,好不好呢?當然好。但是,你如果認為自己什麼都沒有守的話,那你就錯瞭,那個空空洞十洞也是一個境界,你覺得空空洞十洞的,正是“守約”。和念佛、持咒、禱告等同樣是“系心一緣”,隻不過現象、境界、用詞觀念不同。
如果真正做到不動心的話,那就動而不動、不動而動瞭。說到這裡,我想起明朝潘遊龍的《笑禪錄》,裡面有一段提到一個秀才,到廟裡拜訪某位禪師,這位禪師懶得動,坐著不理他。秀才心直口快,就問他為什麼坐著不起來。這位禪師就說:不起即起。秀才一聽,拿起扇子在禪師的光頭上一敲,禪師氣得問他:你怎麼打人?秀才就說:打即不打。潘遊龍在這部《笑禪錄》裡,用禪宗的手法列舉古代的公案,重新參證。他用輕松詼諧的題材,使人在一笑之間悟到真理。可惜十胡十適之先生竟誤會《笑禪錄》是部鄙視禪宗的書,所以引用它“打即不打,不打即打”來誣蔑禪宗,反倒令人失笑瞭。
如果真修養到不動心的話,那倒真是“不動即動,動即不動”瞭。這話怎麼說呢?就是對一切外境都非常清楚,對應該如何應對也非常靈敏,但是內心不會隨著外境被情緒所控制。這就是莊子所謂的“哀樂不入於胸次”。但是要註意,不動心並不是無情,而是不受一般私情、情緒的困擾,心境安詳,理智清明。如此才能步人“內聖外王”的途徑,才能為公義、為國傢、為天下貢獻自己。
中國這幾千年來豐富的文化思想、多彩多姿的歷史經驗,是別的民族所沒有的,這的確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地方。我們從歷史經驗中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平常人品很好,但是一旦到瞭某個地位,就經不起環境的誘十惑,而大動其心瞭;相反的,一旦失意,也經不起失敗的打擊,於是也大動其心瞭。現在在座的青年,看起來一個比一個淳樸可十愛十,但是有一天到瞭“哼啊!哈啊!”的顯要地位時,或者變成一個大富翁時,周圍人一捧,那時如果沒有“守約”的工夫,那你就不隻是動心瞭,而是連本有的平常心都掉瞭,昏瞭頭瞭,這樣自然就隨著外境亂轉瞭。
如果沒有經過時間、環境的考驗,很難對一個人的品德、修養下一個斷語。這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我積一生的經驗,對這幾句話體會很深,許多人可以做朋友,但是進一步共同做事業,或者共同學道,那就難瞭。又說“可與立,未可與權”,可以共學,也可以適道,可以共事業,但不能共成功,無法和他共同權變,不能給他權力。如果共同做生意,失敗瞭也許還能不吵架;最怕的是生意賺瞭錢,分賬不平,那就動瞭心,變成冤傢。我常對朋友說:你的修養不錯,差不多做到瞭不動心。不過,可惜沒有機會讓你試驗,看看一旦有瞭權位是不是還能不動心。人到瞭一呼百諾這種權勢,連動口都不必,話還沒說出口,旁邊人就已經服侍得周周到到的瞭,這種滋味當然迷人,令人動心。所以要修養到“守約”、“不動心”,的確是聖人之學。我們如果詳細討論的話,還多得很,牽涉到古今中外儒、釋、道三傢各種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