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公孫醜(上)(15)唯大英雄能本色

現在我們讀的《公孫醜》這一篇,是絕妙的文章,這篇先從一頂帽子開始,由公孫醜問孟子功成名就時動不動心。這不是我們平常問的你高興不高興。動心和高興程度不同,公孫醜這裡問的是動心不動心,這是個大問題。

人誰不動心呢?尤其是面臨功名富貴時,如何能不動心?孟子這裡說“四十不動心”,這是個主題,人怎麼做到不動心呢?人啊,天天隨時隨地在動心,怎麼個動心呢?《中庸》裡面就提到“喜、怒、哀、樂”,這是孟子的老師子思把人的心理狀況歸納成這四種情緒。後來演變成中國文化裡常提到的“七情六欲”。六欲是漢朝以後佛學傳人的思想,是說人對色、聲、香、味、觸、法的需求。七情呢?是我們固有的文化,出自《禮記》,除瞭“喜、怒、哀、樂”之外,又加上“十愛十、惡、欲”。不管七情也好,八情也好,不去管它如何分類瞭,我們每天對事情沒有不動心的。人真修養到“不動心”啊,就是“內聖”境界,不但對功名富貴不動心,—切都不動心。那麼,你會說,不動心不就是死人一樣,不就是呆瞭嗎?所以我們要討論不動心。

其次,由不動心引出來公孫醜的一段話,他說:老師,你的不動心,有這樣高的修養工夫啊!秦國當年在秦武王時代有個勇士叫孟賁的,你比他還要厲害啊!

從公孫醜這句問話我們發現,這位學生到底不行,公孫醜竟然拿武功來比孟子的不動心。武功裡有沒有不動心呢?有。現在我們覺得很有意思,方才也提到過,打拳啊、練武啊,叫國術。中國過去不用這個名稱,什麼“國術”、“同技”的,是民國初年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才改用的名稱。古代對於文章寫得好、武功練得好,稱文藝、武藝,意思是好到瞭藝術的境界。我們看古代的書,說“武藝高強”,不說“武功高強”,更沒有說“武術高強”的。雖說隻是用字的不同,但用字涉及一個國傢文化思想的背景。所以武功到瞭最高處,同文學一樣,進入瞭藝術的境界。過去的武藝也的確先要修養到不動心。那麼孟子由這個問題提出兩個人,一個北宮黝,一個孟施舍,來加以說明,而後再轉人修養方面。他說北宮黝武功修養的原則像子夏;孟施舍的武功修養像曾子,原則是“量敵而後進”,比北宮黝高。這裡第二個重點來瞭,他說曾子“守約”,講到修養的方法瞭,什麼叫“守約”?

《孟子與公孫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