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鄰為壑,仁人所惡

以鄰為壑,仁人所惡

【原文】

白圭白:“丹之治水①也愈於禹。”

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②。今吾子以鄰國為壑。水逆付謂之澤③水——一降水者,洪水也—一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註釋】

①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據《韓非子·喻老篇》記載,主要在於築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責他“以鄰國為壑”。②壑(he):本義為溝壑,這裡擴大指受水處。③洚(jiang):大水泛濫。

【譯文】

白圭說:“我治理水比大禹還強。”

孟子說:“你錯瞭。大禹治理水患,是順著水的本性而疏導,所以使水流汪於四海。如今你卻使水流到鄰近的國傢去。水逆流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厭惡的。你錯瞭。”

【讀解】

從方法上說,大禹治水順應水性,重在疏導;白圭治水卻高築堤防,重在堵塞。

從效果上說,大禹最終將水導入四海,而白圭卻把水堵塞後流向鄰國。導入四海造福人民而於人無害,流向鄰國則是損人利己,仁者厭惡的行為。

所以孟子一再說:“你錯瞭。”並不承認白圭治水有什麼瞭不起,更不用說超過大禹瞭。

從白圭治水“以鄰國為壑”聯想到我們生活中“以鄰為壑”的現象,那可真是比比皆是,舉不勝舉的瞭。比如說,一個普遍現象是,自己傢裡裝修得非常豪華舒適,幹凈得一塵不染,但卻把垃圾桶垃圾袋放在與鄰居共用的樓道裡;自己傢裡的花崗石地面或木地板或純羊毛地毯要保持清潔,卻把一傢人乃至客人的臭鞋子都堆在門外樓道上擺展覽,讓上上下下的鄰居都在鞋陣中捂鼻而行。這隻是最為常見最為普遍的生活小事,至於那商傢之間的競爭,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政治鬥爭中的你死我活,“以鄰為壑”的手段更是無所不用其極。總而言之就是一種損人利己,嫁禍於人的行為。

當然,你知道“以鄰為壑”,人傢也同樣知道“以鄰為壑”,結果是人人都成瞭“鄰”,成瞭“壑”’,到時候,也就沒有一處幹凈,沒有一處不受災害瞭。由此看來,“以鄰為壑”的最終結果是害人害己。所以,還是收起這種“仁人所惡”的“以鄰為壑”手段,“以鄰為友”,大傢和睦相處,互相幫助的好。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