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原文】

白圭①曰:“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③,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堯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註釋】

①白圭:名丹,曾做過魏國的宰相.築堤治水很有名。②貉(mo):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個小國。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餐。這裡以饔飧代指請客吃飯的禮節。④去人倫,無君子:去人倫指無君臣、祭祀、交際的禮節;無君子指無百官有司。

【譯文】

白圭說:“我想定稅率為二十抽一,怎麼樣?”

孟子說:“你的辦法是貉國的辦法。一個有一萬戶人的國傢。隻有一個人做陶器,怎麼樣?”

白圭說:“不可以,因為陶器會不夠用。”

孟子說:“貉國,五谷不能生長,隻能長黍子;沒有城墻、宮廷、祖廟和祭祖的禮節,沒有諸侯之間的往來送禮和宴飲,也沒有各種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夠瞭。如今在中原國傢,取消社會倫常,不要各種官吏,那怎麼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且不能夠使一個國傢搞好,何況沒有官吏呢?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輕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重的,是大桀小桀。”

【讀解】

那就隻能十分抽一,完全合於堯舜之道瞭。

白圭知道孟子主張薄賦稅,所以故意來問他,定稅率為二十抽一怎麼樣。殊不知,孟子從實際情況出發,奉行的是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這裡展開瞭一次中庸的現實運用。既回答瞭白圭的問題,又表明瞭自己無過無不及的主張。

財政稅收是維持一個國傢運轉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財政稅收多少合適?這就是一個問題瞭。如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太多,太重,老百姓就會受不瞭,怨聲載道;如果偷稅漏稅太多,稅率太低,國傢財政緊張,入不敷出,又會影響國傢機構的正常運轉。孟子是深深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從實際出發,指出,如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稅率,二十抽一,賦稅倒是薄瞭,老百姓的負擔倒是減輕瞭,可國傢怎麼運轉呢?除非像那邊遠落後的貉國那樣,根本就沒有國傢的機構,沒有靠財政負擔的單位和國傢工作人員。但文明進化的中原國傢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國那樣的原始狀態,怎能實現像貉國那樣的稅收制度呢?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絡那樣,模征暴斂,把人民逼入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孟子提出瞭自己的看法。

隻有恰到好處,才是儒者的追求。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