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原文】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①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③。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註釋】

①豫:快樂,愉快。②不怨天,不尤人:這是引孔子的話,見《論語-憲問》。尤,責怪,抱怨。③名世者:有名望而輔佐君王的人。

【譯文】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不快樂的樣子。可是以前我曾聽老師您講過:‘君子不抱怨上天,不責怪別人。”’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又是一個時候。從歷史上來看,每五百年就會有一位聖賢君主興起,其中必定還有名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以來,到現在已經七百多年瞭。從年數來看,已經超過瞭五百年;從時勢來考察,也正應該是時候瞭。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瞭吧,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世界上,除瞭我還有誰呢?我為什麼不快樂呢?”

【讀解】

這一段話不分名言卻不少。它所表達的孟子的思想感情是極復雜的。有些像告老還鄉歌,又有些像解甲歸田賦。

孟子的學生是很不錯的,在這時深知老師的心情,於是瞭引用老師平時所說的“不怨天,不尤人”來加以勸慰。老師也是很不錯的,坦率承認“彼一時,此一時也。”人非聖賢,怎麼可能沒有自己的情緒呢?所以,平時說“不怨天,不尤人是對的,可一旦事情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有抱怨情緒也是可以理解的。

接下來,孟子話說天下大勢,實際上也向學生解釋瞭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這是孟子的政治歷史現,成為名言,對後世發生著深刻影響。按照這個觀點推算,孟子的時代正應該有“王者”興起瞭,可孟子周遊列國,居然沒有發現這樣的“王者”,好不容易遇到齊宣王,看來還有些眉目,可最終還是鬥不過那些“賤丈夫”,自己沒有能夠說服齊宣工實施“王天下”的一套治國平天下方案。沒有“王者”,“名世者”又怎麼顯現出來呢?而孟子分明覺得自己就正應該是那“名世者”,所以才有如許惆悵,如許,閻然。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所以他說“大概老天不想使天下太平瞭吧”,反過來又自我安慰說,如果老天還想使天下太平,“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這樣一想,也就沒有什麼不快樂瞭。“吾何為不豫哉?”與其說是對學生充虞的回答,不如說是自我解嘲更準確些。

“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大有孔子所說“天生德於予,桓她其如子何?”(《論語·速而》)的味道。其底蘊是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當然,孟子的表達是有憤激情緒的,因此也成為後世批判孔、孟之道時的靶子之一,認為他不可一世,狂妄到瞭極點。要說狂妄,偉大的人物從內心來說總是那麼一點點的。如果要脫離開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加以定罪,那孟子當然也就難辭其咎瞭,因為他畢竟說過那樣一句話啊!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