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

官場與商場中的壟斷現象

【原文】

孟子致為臣而歸①。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他日,王謂時子②曰:“我欲中國③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鐘,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⑤。子盍為我言之?”

時子因陳子(6)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季孫(7)曰:‘異哉子叔疑(8)!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9)焉。’古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告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賤丈夫始矣。”

【註釋】

①致為臣而歸:指孟子辭去齊宣王的客卿而歸故鄉。致,在古代有“致仕”、“致祿”、“致政”等多種說法,其中的“致”都是“歸還”的意思.②時子:齊王的巨子。③中國:在國都中,指臨淄城。“中”在這裡是介詞,“國”即國都。④萬鐘:鐘,古代量器。齊國量器有豆、區、釜、鐘四種。每豆四升,每區四鬥,每釜四區,每鐘十釜。萬鐘為六萬四千石.⑤矜式:敬重,效法。(6)陳子:即孟子的學生陳臻。(7)季孫:趙歧註為孟子的弟子,朱熹則認為“不知何時人”。(8)子叔疑:人名,與季孫一樣不可考。(9)龍斷:即“壟斷”。原意是名詞,指高而不相連屬的土墩子,後逐漸引申為把持、獨占。(10)丈夫;對成年男子的通稱。

【譯文】

孟子辭去齊國的官職準備回鄉。齊王專門去看孟子,說:‘從前希望見到您而不可能;後來終於得以在一起共事,我感到很高興;現在您又將拋棄我而歸去瞭,不知我們以後還能不能夠相見?”

孟子回答說:“我不敢請求罷瞭,這本來就是我的願望。”

過瞭幾天,齊王對臣下時子說:‘我想在都城中撥一所房子給孟子,再用萬鐘糧食供養他的學生,使我們的官吏和人民都有所效法。您何不替我向孟子談談呢?”

時子便托陳子把這話轉告給孟子。陳子也就把時子的話告訴瞭孟子。

孟子說:“嗯,那時子哪裡知道這事做不得呢?如果我是貪圖財富的人,辭去十萬鐘傣祿的官不做卻去接受一萬鐘的賞賜,這的是想更富嗎?季孫曾經說過:‘子叔疑真奇怪!自己要做官,別人不重用,也就算瞭嘛,卻又讓自己的子弟去做卿大夫。誰不想做官發財呢?可他卻想在這做官發財中搞壟斷。’這正如古代的市場交易,本來不過是以有換無,有關的部門進行管理。但卻有那麼一個卑鄙的漢子,一定要找一個獨立的高地登上去,左邊望望,右邊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場的賺頭都由他一人撈勞去。別人都覺得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稅。征收商業稅也就從這個卑鄙的漢子開始瞭。”

【讀解】

孟子在齊宣王那裡雖然受到比較好的接待,甚至做瞭客卿,在不少問題上(例如是否攻打燕園,是否占領燕園等)齊宣王也征求他的意見。但齊宣王卻始終不願意實施孟子所提出的“仁政”方案,所以,孟子還是隻有“致為臣而歸”,辭職歸傢瞭。

當齊宣王通過臣下來轉達留住孟子的願望時,孟子以“辭十萬而受萬,是為欲富乎?”作為回答,表明瞭自己做官絕對不是為瞭個人發財致富,而是為實現政治抱負,濟世救民。接著,孟子便說瞭一段寓言式的話,指出瞭官場和商場都有人想進行壟斷的現象。

之所以說孟子的這段話像寓言,是因為它的含義極其深刻而具有哲理。

官場的壟斷現象不用多說大傢也很清楚,自古便有裙帶關系,就像孟子這裡所指出的子叔疑,自己做官不算,還要讓自己的子弟都去做官。話說回來,世襲制度本身就是一種壟斷制度。即便不是世襲的科舉制度,其壟斷現象也是非常嚴重的。一部《官場現形記》所揭露的種種醜惡,其實也並沒有跳出孟子的時代多遠。所以,孟子所指出的官場壟斷是深刻而意義深遠的。

尤其具有超前意義的是,孟子在指出官場壟斷現象的同時,還指出瞭市場壟斷現象的起源。其“賤丈夫”的說法固然具有濃厚的寓言色彩,商業稅的征收也絕不會真正起源於這個“賤丈夫”。但是,“賤丈夫”不過是“罔市利”的市場壟斷行為的化身罷瞭,所以,說征收商業稅起源於這種市場壟斷行為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最為有意思的是,我們都知道壟斷資本主義是近現代社會的產物,而孟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指出瞭這個壟斷的怪物—一“賤丈夫”。雖然性質和程度都有所不同,但其超前意義,不是很值得深思嗎?

就我們今天而言,市場經濟的競爭已愈來愈激烈,愈來愈卷進全民的註意力。“賺進每一分可能賺到的錢“,已成為很多經商者的心願。但是,如果隻圖自己賺錢而“罔市利”,不顧別人利益,則很可能成為孟子筆下的“賤丈夫”,成為大傢群起而攻之的對象。結果很可能會事與願違,不僅不能“罔市利”,反而還會做“市利”所罔,落入教中,走投無路。所以,還是不要做“賤丈夫”而做“大丈夫”罷。

就孟子的本意而言,“賤丈夫”的寓言是為瞭配合說明官場與商場一樣存在著壟斷,幹擾著他說服齊王實施仁政。而這,正是他不願意享受十萬鐘的俸祿而辭職還鄉的根本原因。一心想稱霸於列強的齊宣王又哪能體會到這些呢?就算體會到,又會不會真正采納孟子的建議,實施以道德來統一天下的“仁政”呢?這些都是孟子所不抱希望的瞭,所以他隻能以近乎寓言的方式來表這,讓他的學生把它轉達回齊王那裡,任他去深思罷瞭。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