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直譯】

上士(指聖賢)對‘道’努力去做,中士對‘道’有些可以做到,有時就做不到,下士對於‘道’是抱著嘲笑的態度,這被人嘲笑,正說明‘道’的正確。

所以有句名言就說:光明的路有其黑暗(昧)的一面,前進的路有其落後(退)的一面,平坦的路有其坎坷(類)的一面,實質(上德)裡面還有空隙,(谷)盛質(廣德)裡面還有不足,堅質(建德)裡面還有柔十弱,(偷)清質(質德)裡面還有混濁,(渝)最白的東西也含有黑(辱)的因素,最方的不可能無角,大件的器十具要在最後才能完成,大的樂章也有無聲(希)的旋律,大的形象也有空白的地方。

‘道’是不明顯(隱)的,無形(名)的,但隻有‘道’,才善於成長萬物。

《道德經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