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是平易。“希”是少。“微”是細小。

大道本是純粹、素樸、無色之元氣,又是清靜、自然、無形之虛空。故以目視而無色可見,是真色無色;以耳聽而無聲可聞,是謂大音希聲;用手捉摸而無物可得,是謂大象無形。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詰”是用語言詢問的意思。無色可見,無聲可聞,無物可搏,此三者,隻可心悟,無法睹聽與捉摸,難以用語言互相咨詢。所以”夷”、“希”、“微”三者是混成一物。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皎”是潔白發光。“昧”是黑暗昏冥。“繩繩”是連續不斷。獨立無偶的混元大道,是虛明靜體,它不上不下,不明不暗,十陰十陽十由此而判,清濁由此而分。所以,在上而不見皎皎之光明,在下而不覺昧昧之黑暗。連續不斷,無法命名。它“即色是空,即空是色”,不是一個具體的物象。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它似空不空,無形無狀,無體無象。可謂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真空妙象。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道在九霄之上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低,在上古之先就存在,將來永遠不毀滅。它無頭無尾,無前無後,三界十方遍處皆是。所以,行之於前,而迎不到首,隨之於後,而見不到尾。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如能執持先於天地的亙古之道,就可以支配駕馭有形有象的萬事萬物。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首章講的“無名天地之始”,五十二章中講的“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此章講的“古始”均是指無極大道。大道雖無形、無情、無名,但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所以,無名的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始和綱紀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