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此章主旨,在於講“道”的辯證內涵。

天下事物,在表觀上總是分為真、善、美和假、惡、醜兩個對立的方面。然而任何事物或善或美、或惡或醜都具有兩重十性十和可變十性十。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它們可以“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美的可以造成惡的結果,善的會造成不善的影響。和氏璧人皆知其美,然而,正由此物引起瞭秦、趟相詐而興兵,以致為殘生傷十性十之不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美的和善的事物,本身都包含十著不美不善的一面。 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美會轉化為不美,善會轉化為不善,乃是大道運化之必然,亦是事物發展之規律。把美的事物當成永恒的美,把善的事物視為絕對的善,必然事與願違,導致惡的,不善的結果。

“故,有無之相生,難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傾,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

大道周流六虛,變動不居,循環不已,周而復始。虛空可生出萬物,萬物可散而歸於虛空。物從虛中生,有從無中來。無可化為有,有可化為無。有無永遠處於相互轉化之中。

治國興邦,舉辦事業,乃至行萬事,必須慎終如始。多從困難處著想。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事。如此,難可化為易。反之,若隻想順利,隻圖僥幸,不作好克服困難的充分準備,易也會轉化為難。難和易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互對待,相互轉化的。

事皆有別,物各有形。長和短是在相互比較中體現出來的。無長則無所謂短,無短亦無所謂長。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無下則無高,無高亦無下。二者相互對待,相輔相成。

“音聲之相和”、“前後之相隨”,亦如前理。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因此,體現真常自然之道的聖人,他們明曉天地萬物之理,深知自然運化之機,而能使自己體十性十合於大道,因任自然,清靜無為,以德化民,不施酷政,正己化人,使人民不知不覺地處於渾厚的淳風之中。

大道虛無自然,清靜無為,生化萬物而不推辭,創造瞭萬物而不據為已有,不自恃己能,不居功自傲。由於不居功,它的功績才永遠不會被埋沒

大道具有如此偉大的品質,法天地自然之道的聖人,亦應具備如此品質,造福於人類而不求報。

《道德經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