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講(1)

哎呀,有許多人看到當時啊,嗬,比太十陽十還要亮哦!的確亮!——下去瞭。有道德的人你看那個暗淡、那個可憐、那個淒涼,他永遠他的光芒是照燿的,而且萬古千秋。譬如講孔子,譬如講一般有道之士。所以呀,君子之道與小人之道;把握現實的人,不是不對,什麼是真正的現實?這個是真正的現實。因為他時間長久。所以“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所以說君子之道有幾個:“淡而不厭”。所以學道的人,想研究道,你搞久瞭以後覺得淡然無味。當年有一個外國同學說:“老師啊,我跟你十幾年瞭,”這麼一個同學跟我講,“我說真的嗎?”他說是。我說:對!你是有十幾年,來來往往。“我好像在你這裡什麼都沒有學到。”我說:是啊!同學說:“對啊!沒有錯。那我何必跑來學?”我說:對呀!因為我沒有叫你來學啊!(眾笑)而且我都叫你不要再來啦!“但是我回過來以後想想,還是你這裡好,又要來啊!”我說那是你神經病啊!那你來瞭以後呢?“我來瞭以後學學學,我又覺得拿不到東西,又回去瞭。”我說:你趕快回國啊!——淡;沒得東西。但是像這位同學所講,“淡而不厭”,他想想這個東西啊——哎,又等於我們夏天吃涼拌黃瓜一樣,涼粉拌黃瓜,那有什麼味道嘛!我是不碰這個菜的。涼拌黃瓜,倒一點酸醋、醬油,我說我不吃,淡而無味。可是你久瞭以後,很多人我看夏天吃涼拌黃瓜,我經常看都在等這一盤。為什麼?我不想吃。我看一下一半瞭、一下都沒有瞭。哎,證明一件事,“淡而不厭”哪!

所以十十交十十朋友,中國有句老話,“君子之十十交十十淡如水”。淡如水不是冷酷無情哦!永遠是長流水,永遠是這樣。所以諸葛亮講十十交十十朋友之道:“十溫十不增華,寒不改葉。”天氣熱瞭,春天到瞭、十溫十暖瞭,“不增華”不增加一顆花,還是這個樣子;“寒不改葉”,天氣冷瞭,也不少一個葉子,松柏一樣常青。“十溫十不增華,寒不改葉。”你看松柏到冬天也是綠的,顏色都不變,綠的就是綠的。十十交十十友之道、做人之道也是,你好瞭不來拍馬屁、不來錦上添花,好就好瞭嘛!像我一生因為我很懶,有許多朋友好瞭,“好瞭更好啊!”懶得管他瞭,因為他好瞭嘛!並不是不跟他倆十十交十十往。好瞭的人啊,運氣好瞭就忙嘛,讓他忙去嘛!你不要去囉嗦瞭。不好,“哎,不好到這裡玩嘛!我們還是朋友嘛!”就是做到“十溫十不增華,寒不改葉。”就是“淡而不厭”。

“簡而文”,非常簡單、簡化——文。自然非常簡化,有無比的內容、文章。

“十溫十而理”,十溫十和,十溫十和就是很多情、很十溫十柔哦!十溫十柔就會多情。多情不合理,沒有條理的一味地多情,那糟糕瞭!那個情就變成魔障瞭。“十溫十而理”。

現在講三十二章的繼續:“知遠之近,知風之自。”所以真正修養到傢的人,那麼這幾句話等於佛傢所講的智慧神通的境界,自然曉得遠,“知遠”。“之近”,這個“之”是什麼?古文尤其讀四書五經讀到這個“之”字,不是虛字,之者至也,“到”,由遠到達近。修養學問成就瞭,所謂“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所謂神通的境界,神通沒有什麼稀奇。很遠大的事情,因為他智慧的境界、智慧成就瞭,遠的事就到達前面瞭,很近,就看就瞭解瞭。“知風之自”,知道一切的風氣、社會的風尚、時代歷史的演變,這個風氣的演變,“之自”,知道他那個原因、來源。“自”就是自來、自己那個來源。

“知微之顯”,微——微妙、幽遠、看不見的東西。在一個學問道德修養成就的人,看得非常明白,很微弱的東西,他是非常明顯地看見。“可與入德矣”,這樣,學問修養成就到這個境界,可以入道瞭,可以入德。所以講到“入德”兩個字,我們做一個比較宗教的研究,現在大傢很多喜歡學禪,達摩祖師吩咐二祖兩句話:“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學禪宗、學佛的人第一步先要做到這樣。外面一切外緣放下瞭,“內心無喘”,內心裡頭沒有粗的氣息,換句話,也沒有粗的妄念,這個謂之“無喘”,沒有喘動。心如墻壁一樣,內外境界可以隔離瞭,外打不進來,內也不跑出去。這個樣子,你平常修養到達這個情況,還沒有悟道哦!“可以入道”瞭。這是禪宗。我們現在引用達摩祖師這幾句話,達摩祖師是後來哦,中庸是早瞭,就是解釋“入德”兩個字。

上面所講這一段,所以“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十溫十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都是同樣的意義,表達的不同。而且中庸說得更詳細。像這樣的人可以談修養、可以談學問瞭。儒傢也好、道傢也好、學佛也好,就夠資格瞭。所以我們大傢自己拿這個借鏡,自己可以反省自己,有沒有到達這樣。沒有到達這樣,信口雌黃自己是在修道、學佛,那是自欺的話,自己騙自己,不可以。所以這樣才能入德。因此他又引用《詩經》:

《詩》雲:‘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退一步來說,一個真有學問道德修養的人——潛伏。所以孔子在易經上乾卦的第二爻“潛龍勿用”,就是這個潛。潛伏十在裡頭的龍,潛在水裡的龍,“勿用”。所以講到易經,經常說到易經上每一個字用得呀,是不可思議的文字。他用個“勿用”,“潛龍勿用”,就是這一句話。這個“勿”是什麼呢?是不用、不可用?不能用、不敢用?不要用、不得用?還是哪一樣?是不可用?——錯瞭!不能用?——也錯瞭!不要用?——也錯瞭!不敢用?——都錯瞭!

“潛龍勿用”這個“勿”是不定之辭,用而不用。

他說你要不用,還是我要我自己不用?都是不定之辭。所以“潛龍勿用”,在潛水,他有無比的價值。我經常喜歡用笑話在學校裡跟同學們來講課,大學裡研究所講,對於你們男十女同學,一個沒有出嫁,一個沒有討太太,“潛龍勿用”,無比的價值。尤其女孩子,你曉得我將來是第一夫人?再不然我自己做我自己的夫人啊!我就是我——潛龍勿用。你出嫁瞭以後嘛,充其量第一夫人,你不能夠說變成第上夫人瞭,已經有瞭價值瞭。或者是我做瞭一個什麼點心,就有瞭價值。他說“勿用”,沒有價值;他有無比的價值。他並不是沒有用啊!你說“潛龍勿用”是沒有用的東西——你這是講錯瞭!他有無限的用途,可是他沒有用。所以“潛”,潛在水裡頭,變化無窮,像一條龍一樣。那一個人潛伏十在那裡,你說他將來變什麼?不知道瞭。所以有道之士,所以說“潛雖伏矣”,他像一個潛龍一樣伏十在那裡不動。

“亦孔之昭”,真正有道,你學問到瞭,你盡管是不出來,潛伏十在那裡,沒得辦法,蓋不住的,“孔”就是大,很大的偉大的光明,他自然會照耀出來。你把太十陽十蓋得住嗎?蓋不住啊!你遮住瞭半個天,他還有半個天會放光的啊!而且你統統把它遮住瞭,你遮住的東西會給太十陽十曬化瞭的,它的光還是會透出來。所以呀,有道之士,“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所以說,一個君子之人,學問修養,你隻問耕耘、不問收獲,自己去做。

“故君子內省不疚”,內在反省自己沒有後悔、沒有臉紅的事,沒有對不起人的事,隻問自己內心。所以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鬼不驚。鬼、什麼也不怕,沒有事。自己暗室不欺。自己本身是心不負人,所以面無慚色,沒有難為情的事。隨時反省自己,沒有後悔的事。有些人當然有(後悔的事),壞人也說:“我不後悔,殺瞭頭,二十年以後再來,還是個小夥子!”那個是強盜的話,那並不是內省。內省一反省,人怕內省,尤其是清夜夢醒一反省,自己臉紅的事情很多耶!慢慢修養、慢慢修養,慢慢減輕瞭,減到以後自己反省自己,清夜捫心自問。為什麼要夜裡問心?夜裡夜深人靜,環境清靜到極點,一個人也看不見、一個鬼也看不見,那個時候你反省起來,才是至誠之道的境界,面對菩薩、鬼神的境界,面對上帝的境界。這個時候你心靜,自己檢查自己,是非、善惡、好壞,一點不能欺騙自己的時候。這才是真正的內省。內省沒有慚愧的事。

“無惡於志”,對於自己的平生抱負、言行沒有覺得可以厭惡。厭惡,有時候討厭自己啊,反省起來:“唉!我當時怎麼那麼笨啊!”這就是討厭自己瞭。對於某一件事:“哎呀!我怎麼那麼笨!”那過後聰明的諸葛亮——諸葛暗瞭。事後方知的是諸葛亮的兄弟,叫諸葛暗。事後方知,多得很,事後自己會厭惡。他說君子之人,君子人道德學問修養,反省沒有自己覺得臉紅的事,沒有覺得自己跟自己厭煩、討厭的。因為他每天是齋莊中正,正道而行。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有道的人為什麼那麼偉大,別人學不到呢?因為他對於自己的要求嚴肅,對於自己的管理嚴格,別人看不見的。別人看不見可以馬虎,他對自己不馬虎啊!任何一個講誠的、道德修養,不管你學佛學道學什麼、學自己,必須要對自己對得起,所以這就是君子之人。“君子之所不可及者”,我們學不到的,“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他的修養不是表演給人傢看的。別人所不瞭解的,乃至做一件錯事,別人都不知道,鬼都沒有看見的,但是一個君子人自己審查自己會臉紅:錯瞭!不合於道瞭。他因此他覺得沒有一點臉紅的事情,不虧於暗室,此所謂君子之道,不可及。

詩雲:「相在爾室,不愧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那麼,他又引用周代的詩經上記載的話:“‘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他說一個人、這個人不要認為看不見的地方可以亂來,所以自己心裡思想不要認為:我在裡頭想,我還怕誰看見?在古代就叫做“相在爾室”,你心裡有所想,外面這個電波就放出來,那個鬼神、菩薩、聖人在虛空的境界都有所靈感,就知道。現在科學證明,人動一個念頭,放的光就不同,電波的形態就不同。現在科學正在研究、測驗這個東西,非常厲害!一個人動一個很壞的念頭,這個頭腦電波放的光華就變成黑的、藍的;要殺人、恨人的時候變成毒十性十的,還可以化驗得出來,那個光還可以分析得出來有毒、無毒。就是現在到科學的境界,這個就叫“相在爾室”。你不要以為在房間沒有人看見;一直有人看見的。有不可知的一面,照相機一樣,看得很清楚。

“尚不愧於屋漏”,所以呀,屋漏、房子漏瞭,漏瞭有個漏洞,漏洞是什麼?透天光的,跟天兩個接通的。換句話說,人跟天(人道、天道)兩個合一的,跟不可知一面相通的,電感的作用。所以你在房子裡頭起一個心念不對,就有記錄瞭,在哪裡呢?在你那個“天命之謂十性十”的地方,自己刻劃上瞭、沉積瞭。所以呀,不愧,對於屋漏,對於一點點小地方,乃至有一點滲漏(屋漏的意思也有滲漏的意思),心裡頭小地方有一點滲漏就要彌補。這個漏洞代表過錯,一點過錯都不能有。“故君子不動而敬”。他不要起心動念,隨時在恭敬的狀態;等於學佛人打坐、修定,行、住、坐、臥隨時都要在這個定中,“不動而敬”。

“不言而信”,用不著講話。他心靜瞭,就是與他力——佛菩薩的力量、境界都相通瞭,“不言而信”。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