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之則有望”,離開瞭他,永遠是一個目標,有個希望。譬如孔子,譬如孟子,譬如現在西方人相信耶穌,他有個目標的,一個人的影子,這個人格的影子始終把你畫在那裡。譬如宗教的每一個教主,你今天不在佛的廟子上,那個佛的十陰十影,那個十陰十影是個好的十陰十影,在你思想的血液裡頭,永遠建立是個高尚、超越的標準。所以“遠之則有望”。
“近之則不厭”,你親近他接近他,越來越有興趣,沒有厭煩。他說這個樣子才是人生修養的完成。
剛才我跟大傢同學們介紹,我說要學寫文章啊,要學子思,寫自己的父親、寫自己的祖父很難寫哦!怎麼寫?說我的爸爸好偉大!我就懶得看瞭,誰都講“我的祖父怎麼樣”。如果子思那麼一寫,沒有意思瞭!他一個字都不提,隻說明人生的道理,你看把當時所對孔子的懷疑、所有的問題都答復瞭,也告訴我們一個人生的效法的道路,這就是你多讀書,你就看出他的文字的手法。他並不是有意的,很純樸、很自然地寫下瞭,而且他瞭解他的祖父這個傳統的思想最切實瞭,所以他自己修養繼承瞭孔子、祖父的這個真正的法寶,他得到瞭,所以他非常平實地說出瞭。那麼下面引證瞭《詩經》來說:
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譽於天下者也。
引證周頌,周代的一首詩中間的幾句話。他說一個人做到隨便正反兩面,在那一邊沒有討厭,不為他討厭;在這一邊沒有被他難過,反正這個人從容中道,怎麼樣都對。“庶幾夙夜”,晝夜都在道中行;“以永終譽”,永遠保持在歷史上,在歷史人類文化高明的聲望。
“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他說一個人修養沒有達到這個程度,要想在歷史文化萬古留名、萬古流傳,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真的道的修養、道德修養到傢。那麼為什麼我們再三強調講,子思這個文章是答復天下人對他祖父所提的懷疑的問題,也說明瞭中國儒傢文化的十精十神之所在,為什麼呢?他一路寫到這兩段,寫完瞭,提出來說明孔子、他祖父所走的學問思想的路線: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你看,如果他寫“我的祖父孔子多偉大”,沒意思瞭!下面,把文化建立理由,他並不有意在捧祖父哦!話說回來,他隻是說明我們老祖宗傳統下來這個祖父的作風、文化怎麼樣。因此到這裡,說明孔子,孔子號仲尼;要曉得,一個孫子、兒子在古人是忌諱,上古父母、祖宗的名字不能叫,隻能叫祖宗父母的“號”,必須要叫“號”。後來也不行瞭,秦漢以下不行瞭,秦漢以下更避諱。所以在上古你看子思講“仲尼”,子思一直叫他祖父的號,“祖述堯舜”,他說孔子的道統、學問的十精十神,他推崇上古的源流,祖述堯舜之道。堯舜之道的十精十神,那麼《大學》《中庸》我們都講過瞭,大概是他的十精十神,歷史的事跡在孔子本身都不敢多說,因為有些資料覺得不夠,所以他說“孔子祖述堯舜”,以堯舜的文化傳統來的。“憲章文武”,他的制度,“憲”就是效法的、不可變的一個原則,“章”就是文章。就是說他的方法、研究的方法,人文文化,以文王、武王的這個周朝的文化為基礎,那麼孔子“上律天時”,不但如此,上面他研究天文,孔子對於中國的天文有最深入的研究,科學上的天文他有深入,哲學上的天文在《易經》裡頭也有深入。換句話說,孔子對於天上事全知瞭,天文的道理全知,所以“上律天文”,與宇宙的法則他全知,那麼這一句話要引申發揮起來就麻煩瞭,起碼要講十幾個鐘頭,大概可以介紹他的綱要,他對於天道的看法,到現在來都是萬古不變的一個原則。所以《易經》上面所講天人之際的關系、四時氣候的變化、物理的變化,都在《易經》那個法則象數的部分。所以孔子理、象、數已經是非常高明瞭,能知過去未來。但是這一門的學問啊,子貢、子夏、子路都不知道,他隻傳瞭一個弟子,所謂七十二門人裡傳給商瞿,所以真正孔子的易經的上知天文下懂地理,這個學問隻傳給瞭商瞿。
那麼他說“上律天文,下襲水土。”拿我們白話給他翻一翻,這兩句話就是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他的學問無所不知,形容孔子的偉大。“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他說他的道德的學問,道德與學問兩方面像這個天地一樣,包含瞭萬有,所以載育萬有、保持萬有。“無不覆幬”,萬有沒有哪一點不受他的恩惠,蓋覆、遮起來、打雨傘一樣,都靠他蓋覆。“辟如四時之錯行”,但是講孔子的一生,非常偉大哦!雖然他當時沒有去當皇帝,你要曉得,你研究孔子非常有趣哦!他當時拿後代講隨時可以革命、隨時可以當皇帝,他不幹;你要曉得經常跟他是——那個時候全國的中華民族的人口沒有多少,充其量幾十萬,或者勉強有現在臺灣人口那麼多一點點,當然很難統計,不可詳細。可是孔子有三千弟子,經常跟著他的基本部隊,周遊列國,到某個國傢去,說一帶帶來幾千人,嚇死瞭!裡頭啊子路是軍事人才、專傢,子貢是財經的,樣樣都是第一流的,所以每個國傢都不敢,都是送錢,“請你走吧,不要過境。”到瞭飛機場,趕快送鈔票,“歡迎!隻能過境,請你走瞭!”那麼像子路幾次跟孔子提出“幹瞭!”老師啊!何必呢?這個時代這些人都是……我們拿下來我們來做就是瞭嘛!始終沒有這樣做。所以孔子並不是倒黴,他是“不為也”,不可以這樣做。如果他拿後世人講,他要動一下,點一個頭,你看他有許多弟子,譬如說子夏,在魯國當時是陸軍總司令,他好多弟子都是帶兵的、掌大權的。還有個學生說:“老師啊!”有人在論語上都會看到,“有人在毀謗你,我現在的權力立刻可以要他的命,殺死他,全傢都殺光,老師啊你看你的意思?”孔子說:“不可以!不可以!”絕對不贊成,你權力盡管如此,不能這麼做。此所以你要研究孔子,他是有這樣的非常偉大,所以他所謂稱“素王”,沒有土地、沒有政權的皇帝,同佛一樣;佛傢稱佛是“空王”,傳經說法,永遠萬世的人天的師表,所以是“空王”。孔子是“素王”,“素”是幹幹凈凈的。可是啊,千秋萬代的,連帝王看到孔廟都要跪拜的,都要行禮,有這個權威。何以成功呢?道德、學問、修養。
所以他下面講:“辟如四時之錯行”,怎麼叫錯?那麼錯開,春夏秋冬錯開,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每天的冷熱氣候,這個宇宙有自然的規范,到瞭某一個時候應該是秋天就是秋天,錯開。這就是講人生,就要曉得,讀書這一句話就要懂哦!人生要知道四時之錯行,說我現在是很倒黴的時候,哎呀!你就倒黴一點啦,退讓一點,倒黴就站開一點;倒黴瞭偏要在不倒黴裡頭晃兩下,那就是人傢在夏天,你在那裡冬天穿個皮袍,在那個夏天裡頭轉來轉去,不對瞭!你要穿皮袍到冷氣間去麼,最冷的地方去。四時錯行,做人要合時。“如日月之代明”,所以書讀懂你就懂得做人瞭,太十陽十、月亮一樣,白天是太十陽十在管事,晚上是星星月亮管事,那個星星和月亮那麼大的亮光偏要在白天太十陽十大的時候拿來晃兩下,那不是自找麻煩、自找倒黴嗎!所以啊,“日月之代明”,他十十交十十代、互相十十交十十代,這個時候應該:“哎,我這個光芒要少一點啦!到瞭晚上,要給星星們亮相啦!”太十陽十夜裡還出來亮相這個太十陽十太不懂事瞭,那個星星怎麼辦呢?永遠也亮不瞭相瞭!有時候也要給人傢小小亮相一把。所以“日月之代明”。
“萬物並育”,包含瞭一切。你到嘉義看看,水火同源,這一邊可以冒火,這一邊可以流水。“萬物並育”,好的壞的共同生存;山前有補藥,山後有毒草,毒草跟補藥倆並生。但是在天地的境界,好的壞的都是我的孩子們,都應該包十養他,都應該教養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各有各的范圍,共同的生存。“道並行而不相悖”,這是中國人的胸襟,管你什麼宗教什麼道,隻要你勸人為善,都是排排座、請上座、吃果果,沒有關系,你都是好人,好人都拜拜,沒有關系。其他的有些民族的文化不行哦!你那個是魔鬼,我這就是對的,你那個就是魔鬼;信我則得救,不信我則下地獄去!就是那麼幹。中國文化“道並行”,好的壞的一樣,“而不相悖”,因為他的基本原則都是勸人教人學好,這個不違反。
所以他說你看這個天地的偉大,“小德川流”,一個人學問小一點、道德淺一點,影響一個人,細水長流、慢慢來,做好人做好事,慢慢可以影響人,因為我隻有慢慢的力量。“大德敦化”,就敦化南路那麼大,哈!就是大德瞭,所以敦化,就是真正的大德就是一起來,做的這個教化來的大!現在這一段文章描寫天地宇宙之中,他的功能,代表瞭人生的道德,也代表瞭聖人的境界,也說明瞭孔子的胸襟。“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換句話說,孔子的偉大就是這樣偉大。
這一節雖然是講聖人境界的偉大,天地的包括的萬有,但是也是給我們值得效法的,就是整個是人生的標準。我們今天講到這裡為止,因為早五分鐘(下課),下面一章繼續下去啊,一次講不完,留到兩次把它切斷瞭很麻煩,所以早五分鐘。
我們現在《中庸》講第三十章:
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十溫十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
這是一個人格完成修養的一個標準。也就是說,至誠之道修養成功,中庸的道理,最後我們做結論,內聖外王的修養成功,上面差不多做瞭一個階段瞭,到瞭三十章是總結論。修養成功就是聖人的境界,拿我們普通講就是得道瞭,悟道、修道而成道,是聖人境界。聖人境界有幾個條件:第一,這個人何以能達到如此的聖人境界呢?他修養的方法是——至誠,就是中心。至誠怎麼來的啊?就是明心見十性十,明白自己的本十性十以後起修,這個至誠的這個境界,中間討論瞭很多,我們最後做結論。那麼佛傢道傢說人修這個必須要有根器,這個根器並不是說誰有根器誰沒有根器,個個都有,“天命之謂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到瞭成功,把這個根器、自己本十性十的智慧發得更大,所以到瞭聖人的境界自然是什麼?“聰明睿智”。第一個是聰明,絕對的聰明,這個聰明是怎麼來的呢?“率十性十之謂道”,由本十性十而發起來的智慧;不是後天的思想出來的,也不是靠眼睛耳朵觀察出來的;就是普通現在講“無上的靈感“。慧知,有人念“睿智”,我的口音念“慧智”念慣的,那麼現在國語念“慧智”、“睿智”我搞不清瞭,我沒有讀過國民小學,現在的國民小學沒有念過。“聰明慧(睿)智”,睿智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智慧,最高的、無上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一種智慧是“睿知”。靠思想意識分別出來的——不是!所以聰明是聰明,睿知是睿知,絕頂聰明還不算睿知;得道的智慧,所謂“天命之謂十性十,率十性十之為道,修道之謂教”這個智慧。“足以有臨也”,有絕頂的聰明,絕頂的智慧,這個樣子,“臨”是到達,才會到達。等於中國的禪宗,唐代以後,所以禪宗是接引第一等的上上智的人,還不是大乘的根器——上上乘的根器,所以真正的禪宗,頗不容易談,也等於《中庸》說:“唯天下(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才夠得上達到這個程度。
那麼不單是要聰明絕頂、智慧絕頂到這個程度才能談“道”,胸襟、氣量這個修養,要“寬裕十溫十柔,足以有容也。”這個人啊,胸襟寬大;“裕”,厚道,非常的厚道。什麼叫厚道呢?是說做事情不做絕瞭,說話不講絕話,做人不走絕路,寬裕。十溫十和的,“十溫十”;“柔”,柔軟的。這個柔軟並不是說沒有脾氣,講話都細聲細氣,走起路來腰是楊柳腰啊、三扭的,這樣叫“柔”就不對瞭。講他的個十性十,對於人包容、寬厚,那麼在佛傢來講這個十溫十柔就是慈祥,非常慈祥的。這個樣子,“足以有容也”,才能夠說內證以後啊,包羅萬象。
那麼在座有許多出傢學佛的,這個就是大乘道菩薩境界,那個氣象、那個十精十神。假設塑一個菩薩像,就是這樣:聰明睿智,寬裕十溫十柔。那麼光是十溫十柔到極點,十溫十柔得變太太變小十姐瞭,變聖母瞭;“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做起事來,發展到外面,他的行為,發憤圖強,非常剛勁。剛毅跟十溫十柔兩個是相對的情形,十溫十柔講內在的十性十情,十溫十柔指對人,饒恕人傢;剛毅是對己,處理事情絕對是嚴肅的,有決斷,因為有智慧一定有大仁大勇有決斷,所以說“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什麼事情有它一定把握住的中心。“執“,有把握,有他的中心。這樣子光是十溫十柔的人啊,就沒有中心瞭;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
“你下樓吧?”
“可以。”
“上不上?”
“要,也可以嘛。”
“你究竟上不上、下不下呢?”
“沒有關系。”
我常常碰到有這樣的同學,站在前面講話,講完瞭:“你完瞭?事情問完啦?”“問完瞭。”“那沒有事瞭啊?”“沒有事瞭。”沒有事他也不走。“你還有事沒有?”“大概沒有瞭。”“究竟有沒有?”“沒有瞭。”“沒有好瞭。”“是啊!好瞭。”哎,他還不動!(眾笑)這真要瞭命!我在前面經常碰到這樣的同學,那就是有時候真想拔拳給他一拳繃開瞭!哎,你究竟有沒有意志嘛?!你說,“這個事情問完瞭嗎?”“問完瞭。”“好瞭,還有問題沒有?”“沒有問題瞭。”“沒有問題請瞭,我還有事啊!”他也不請,呵,“沒有……啊,啊……”就是這樣。嗨!那真是!這叫做十溫十柔,這不是要瞭命嗎?這就是我活生生看到許多同學們,你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千萬註意啊!這樣的派頭我不發脾氣,那我自己都很佩服自己太好的修養瞭,沒有“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把他抓到瞭。這個是做人的態度,形色、態度,“發強剛毅”,很有決斷、大丈夫的十精十神,是則是之,非則非之。他一說話,“還有事沒有?”“沒有事,再見!”可以走瞭嘛!有事,你再講下去嘛。比方啦!就是這個比方,“發強剛毅”,“寬裕十溫十柔”,就是說做事方面。
那麼,自己個人的修養呢?內外的修養,隨時隨地——“齋”,心齋,心裡頭就是學佛的人無分別、無妄想、無煩惱、無雜念,這個謂之齋,叫做“持齋”,中國的《禮記》中國文化所謂“齋心”,就是這個叫“持齋”。吃素不叫做“持齋”哦!吃素是吃素。所以這個“齋”,持齋。這個“齊”字,古代通這個“齋”。“莊”,隨時自己是莊正的,中正。人品平常是這樣子。此心什麼叫“中”呢?頂天立地。什麼是真正的中呢?我們青年同學哪一位有答案?喜怒哀樂之未發之前謂之“中”嘛!學《中庸》上面就告訴你,就是學佛講:空的。空不是沒有東西——空靈的;心如明鏡臺,明鏡也非臺,這個是中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不是開頭都講過?這個問題應該立刻答出來,什麼是中?喜怒哀樂未發,一念不生處,這個是正念。正是什麼正?是中和的“和”,發而皆中節,起心動念處,無私、無邪,就是正。所以,“齋莊中正,足以有敬也。”這個樣子才真所謂做到做人處事內外至正的一個心情。這個至正呢?也就是“戒”,等於佛傢所講的戒。
那麼學問方面,“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要有思想,有頭腦,言語文字樣樣第一等,很高明。“文”,包括一切文章,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都屬於人文文化的。“理”,理就包括禮義那個禮,一切的道理,所有絕對的邏輯的思考。“密察”,非常十精十細,讀書也好、做事也好非常十精十細,十精十細很難哦!像在座的年輕同學們每一個人都很聰明,大部分現在的青年都是將來最後自己給自己一幅挽聯,你們到瞭八十歲以後會給自己寫幅挽聯:一生誤我是聰明。下面一句,都不含靈光的,都對,現在人就是聰明。聰明啊,浮華,做不到“文理密察”。要“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他才能夠分別一切的是非善惡,處理事情對不對。
好瞭,我們現在曉得,一個有道之士,修養幾個條件:聰明睿知、寬裕十溫十柔、發強剛毅、齊莊中正、文理密察,五個條件。也等於你看,我們拿來做宗教比較哲學來看,佛傢菩薩要修五明,一個菩薩道必須要五明:內明,就是齊莊中正,文明密察這些都是因明,等等,都要會。總而言之,這許多都有相通之處,菩薩道的十精十神,拿比較宗教來講,聖人的境界、學問之道,要當聖人必須要具備五個條件;換一句話說,你明白瞭、發明瞭自十性十,悟瞭以後,以至誠之道來修,修成功的人最後必然是如此,這五個條件都會具備。有一樣沒有做到,換一句話拿佛傢來講你沒有證果位,沒有達到聖人境界,沒有受用,你這個道沒有上身,沒有到身心上來,沒有用。那就是思想,變成思想、空洞的思想,就是等於一般講的哲學,都是空洞的思想,對外的;身心起不瞭影響,起不瞭作用,毫無用處。
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那麼,然後再有一個、第六個道理:“溥博淵泉,而時出之。”到瞭這個修養境界,得道的人,成瞭道,那他的智慧內外都成就瞭。“溥”,普遍的,像大海的水一樣鋪滿;“博”,非常深厚,學問也深厚,人品也深厚。他的智慧如源泉一樣無窮無盡,如深淵一樣深不見底,智慧的境界如泉水一樣源源而來。“而時出之”,他說那個智慧、道德的光華怎麼來?它隨時隨地自己內在會迸發出來,不要你去找。那麼我們拿比較哲學、比較宗教來講,譬如六祖悟瞭道以後,六祖對他的老師五祖講,五祖就問他你怎麼知道?六祖就說: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他說我也不曉得啊!我自己心裡頭常常生智慧,沒有學過的、不懂的,都懂瞭,常生智慧。神經病的有時候也都懂瞭,那是不對的。這就是“溥博淵泉,而時出也。”隨時隨地那個智慧道德境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