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講(2)

你光是修道、開悟瞭,學問不夠不行啊!——“道問學”。有道、沒有德十性十,有道、沒有學問,你不能宏揚、不能利他的。所以像佛傢的菩薩五明之學,才是真正的大徹大悟瞭。先是內明,明心見十性十;然後世間一切的學問乃至魔、外道,世界上沒有不清楚的,才是菩薩境界。那個佛教菩薩五明之學拿中庸來講,“遵德十性十而道問學”。非常重要!

那麼這一句話,後來到瞭宋朝,理學傢兩派的爭論。譬如陸象山這一派,陸象山是宋朝的大儒瞭,註重“遵德十性十”。歷史上批評他貪,不是“篤”。什麼思想?開悟、靜坐、修定;見瞭十性十,學問自然好。朱熹這一派:“道問學”。啊,這個靜坐修道啊,不容易開悟,不容易到達這個悟;必須要學問淵博瞭,集義之所生,最後才能到達。所以朱、陸,這個朱熹同陸象山的“朱陸爭”。王十陽十明是走的陸象山的。那麼,在中國文化學術史,所以講王十陽十明啊、陸象山的“遵德十性十”。“遵德十性十”一派到瞭明朝晚年的流弊呀,“聖人滿街走,賢人多如狗。”個個都覺得開悟瞭,就是像今天的佛學,禪宗到處流行,這個也開悟,那個也開悟,都悟到腿肚子裡去瞭差不多,那******,那已經到瞭菩薩滿街走瞭,賢人多如狗瞭!很可怕!所以“遵德十性十”的流弊。“道問學”的流弊呢?就是朱熹這一派,一直到瞭八股文章啊,**啊,之乎者也啊,寫八股文章。然後像到瞭滿清末期,說一個人都考取瞭舉人瞭,功名還不錯,結果到朋友傢裡,他說你要看什麼書啊?《史記》。《史記》誰做的?司馬遷。“司馬遷是漢人啊?是哪一朝的進士啊?”那個朋友就告訴他,司馬遷不是進士。“不是進士的書我不要看,那個不寫書瞭。”呵!就是這個路線到達這種境界,這個文化**,不要***,不要**,所以非要推翻不可。這是滿清末年的故事。

所以啊,“遵德十性十而道問學”,兩者要並兼。所以不管在傢出傢一樣,內明之學立刻就做,痛下決心,非證道、非悟道(不可)!等於學佛的十精十神:不起此座。有這個決心,來學問。**行菩薩道,在過去很難哦!過去念書*文章好,像**大師啊,像**文章好,自然科學不一定好啊!叫他生到現在來,文章又要好、佛學還要懂、外文還要好,現在到瞭今天更難瞭。越到後世,菩薩就變成薩菩、薩菩瞭,就越來越難瞭!所以****不敢來瞭。像你們學佛的更要大才瞭,所以沒有大才下世瞭。不單文章好,悟瞭道,文章好,詩詞都不行啊,你行嗎?我都會,都很高明啊!現在啊,詩詞都不行,你再把外文、中文、日本文,樣樣科學,什麼學,考古學啊、靈魂學啊、什麼學,鬼學都要來耶!“道問學”包括瞭那麼多。

“致廣大而盡十精十微。”你要這樣,就是你們做學問的基本。要想擔負起中國文化,要致廣大、淵博,古今中外學問無所不知。你的知識要淵博,修證的也要淵博。你要學佛、學道,修魔道你也要知道啊!不然你怎麼教化魔啊?那你說我佛魔不要來往,跟誰兩個來往?要度眾生,魔不是眾生啊!什麼叫眾生啊?哦,好度的才度,那好度要你來度幹什麼啊?真是的!學佛都沒有學清楚,對不對?佛法之所以在世上,就是要度人,不能度的你能夠度,那才是佛的境界。要怎麼樣做得到呢?“致廣大”,胸襟廣闊,還不夠;“而盡十精十微”,你那個修養專十精十,專十精十到瞭什麼?聖人境界。十精十而微,不可思議的最高的境界,你證到瞭,不可思議。所以,“致廣大而盡十精十微”,這個盡就是什麼盡呢?你翻過來,前兩天講過的:“唯天下之至誠為能盡其十性十,能盡其十性十則能盡人之十性十,能盡人之十性十則能盡物之十性十;能盡物之十性十,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就是這個道理。到瞭這個境界,你就是聖人,聖人的境界才夠得上這個十精十微,“致廣大而盡十精十微”。

那還不對,“極高明而道中庸。”最後是禪宗,**是禪宗大師們就到達瞭: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極高明而道中庸。”自己修養,就是大徹大悟成瞭佛的境界,沒有個佛的樣子,也沒有講自己是佛,非常平凡。世界上最偉大的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是最崇高、最偉大。所以佛沒有說“我是世尊”,世尊是弟子們恭敬他,他沒有。所以你看《金剛經》,他化緣的時候還光著腳,腳還沾著泥巴,地上泥巴也**,還洗腳,吃飯。他表示非常平凡。“極高明而道中庸。”非常平凡。

中庸不一定講平凡,平凡可以**中庸;中庸不一定光是平凡。你如果說我隻要平凡、不要高明,那不中庸。“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庸者,在行為上一切合適,恰到好處;隨時隨地很合適,恰到好處。所以人傢解釋中庸是馬馬虎虎,你說:吃飯不吃飯?“無所謂。”究竟吃不吃瞭?“無所謂。”這不是中庸啊!那不是中庸。

中庸者,是中(zhong4)庸。合適,隨時隨地合適。所以平凡才是中庸之義。不過我們解釋呢,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就是講行為的修養。你盡管悟瞭道,學問崇高而偉大,不要有傲慢之態,不要有自我崇高。有自我崇高一點點觀念,你那個道沒得講瞭,已經完瞭!非常平實。這三點要千萬註意,“君子遵德十性十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十精十微,極高明而道中庸。”這三個是大要點。

除此以外,“十溫十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要多讀書,要多瞭解歷史、多瞭解文化,一切書都要讀。要“十溫十故”,十溫十十習十過去的。傳統的文化,不管他儒傢、佛傢、道傢、中國、外國,你不要說“我隻要中國的,外國的沒有”——不要輕視瞭西方文化,人傢也有五千年哦!你不要一言而概之哦!不要冒昧呦!

我經常批駁西方文化,但是你們批駁我也不大願意指導你們。所以同學們老師都**幫助,或許再學幾百年差不多。那些批駁不對嘛!西方文化不是沒有東西的,所以你們隨便講……我們大傢都是中國**畢業的,土頭土腦、麻木不仁。所以這個你也沒有對西方文化深入,出去留學三年五年、五六年就算學完瞭,你懂個什麼啊?那一方面都沒有看到。那是騙騙我們、騙騙老土,那我這個老土不受騙的啊!有一個回來,我照樣罵:我們曉得你在那裡……看瞭這個人啊,充其量出去到外面到臺灣然後到臺大,就在普魯士段門口那個攤子上坐坐,反正那個地方就是轉來轉去,就是那一圈。孔子說:“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白宮的門口你站都不敢站,上流的社會影子都沒有,一、半個朋友都沒有,看你那個樣子都不像!****自大,凈是騙人。那些深層的文化,瞎摸一下,我們自己摸瞭中文幾十年,還沒有搞清楚,你去搞瞭五六年英文去就懂瞭?除瞭上帝相信,我是不相信,呵!對不對?想想看!

好!那我們大傢都二十幾歲,你搞中文還搞不清的。都是中國人,吃中國飯、讀中國書,**,還搞不清楚;你去搞瞭十幾年、五六年就通瞭?那麼容易通?!我們拿一個膠皮管,從太平洋通到大西洋,還免得,走路過去就好瞭,那叫通瞭!那麼簡單?!

所以呀,學問之道要“十溫十故”,好好地研究,十溫十十習十;還要“知新”,不要落伍,要跟著時代,而且要超越時代。所以你們註意啊!現在天天坐在這裡研究老莊啊、中庸、大學啊,你“十溫十故而知故”啊!你去做古人去吧!中庸上反對的,下面就有:“生乎今之世,行古之道,災及其身者也!”現代人要想返古,就落伍,絕對是錯誤的!中庸下面以後就講到瞭。所以聖人之道頭腦不行啊!所以這裡邊“十溫十故而知新”。你要接受瞭過去文化的寶貴歷史,進步、才能夠推動,才知道舊的路,開展新的路。這是非常重要!

就是宗教也一樣,你要接受舊的、古老的東西,把古老的東西,我們經常給他們法師講:二十一世紀馬上來嘍!這一套是決定搞不住哦!靠這個裝樣子學佛吃不開呦!這個裝樣起來以後,人傢看到躲開遠瞭[斷錄]

****清凈,這就是要研究瞭。所以呀,光是十溫十故,很多老前輩們隻想搞這個十溫十故,我就反對。——不知新。“十溫十故而知新”。

“敦厚以崇禮。”最後,自己個人的人格修養,要修養好,非常敦厚、厚道。“崇禮”,禮者文化的十精十神,禮儀、文化的十精十神。人類文化的十精十神要敦厚,做人就是要厚道。厚道並不是學笨——包含一切、包容一切。所以能有這樣偉大。

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是故”,所以(“是故”兩個字是古文瞭,翻譯成白話是“所以”)懂瞭中庸的修養,做一個國傢領十導十人、社會的領十導十人、一個十十團十十體的領十導十人、甚至做一個傢長,“居上不驕,為下不倍。”在上面地位高瞭,年紀大瞭,將來你們年輕變成老年瞭,也許幾十年,你們坐在上面兇巴巴地,不然像這個傷風感冒那個樣子,就犯這個“驕”瞭。到什麼地位,“極高明而道中庸”,非常樸素,非常自然。樸素並不是不叫你打扮,盡管打扮,但是那些態度都是非常自然,沒有傲慢之感。所以“居上不驕”。

“為下不倍。”縱然一輩子不得志,也沒有自卑感。倍者,有自卑感。沒有自卑感,一個人**沒有自卑感。頂天立地。各人的職業不同、地位不同,**也沒有關系呀!人人可為聖人,“為下不倍。”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講到修養,**中庸講這個作用。社會國傢上瞭軌道,你的學問、文章拿出來就可以幫助瞭社會國傢,幫助瞭世界。你的學問,“其言足以興”,你的思想影響瞭一切。“國無道,其默足以容。”碰到亂世的時候,自己也不站起來。默是一句話不講,含默不言。但是雖然不講話,包容瞭一切、影響瞭一切。反正啊,出來也有影響,應該貢獻的;不出來,也有影響,對世界影響。出傢也罷、在傢也罷,這樣做到瞭才是一個人的完成,才夠一個人,才不冤枉活瞭做一個人。

所以說,“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所以我們成語有個“明哲保身”。明哲保身不是叫你躲避啊!明哲保身這句話是非常積極的。明,就是明心見十性十、悟瞭道;哲,有高度的智慧處世。處亂世,不是說“明哲保身”是怕——不願意輕易犧牲。因為自己擔負著人類文化的責任,這個種子的傳播的責任擔負得起來。所以“其默足以容”,就不說話瞭。

“國有道”,社會有瞭道,“其言足以興”,就站出來講話。他說中國**這裡**這裡,這個**。讀瞭一點書,明白一點問題,就亂發牢十騷十,亂批評,自詡好像是那個諸葛亮,我們知道三國時候我們看電視的諸葛亮,三國以後都看見諸葛亮的兄弟,都是諸葛暗。諸葛亮據說(他不是真的瞭),他未卜先知;諸葛暗是兄弟,是過後方知,同我一樣。所以呀,不要亂發*言,**。既明且哲,要自己內明做到,明心見十性十,處處有道。所以孔子在《論語》上說:“國有道,危言危行;國無道,危行(行為要端正)言遜(言語要遜,含默)”,就是這樣。這個不是*的話,這個就是道,不知道也就是不知道,此所謂不知道也!(我們今天到這裡。)上段四校完

(下段)

我們中庸繼續二十八章。現在這一章的開始,是中庸的整個的大結論。先把道體、中庸的中心十精十神就是“誠”,如何以誠而達道,這個已經說過瞭。現在而說行中庸之道,行其德。

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這是一個原則。也就是我們需要知道的做人處事,治學、行道,乃至於做事業的一個大原則。同時,由此可以瞭解《論語》所講的所提到的,過去講《孟子》所提到孔子是“聖之時者”。他說,一個人智慧不夠,學問不夠,“愚而好自用”,越笨的人越有自信,越覺得自己瞭不起。“愚而好自用”這一句話他是隻講一個原則,不過我們由這一句話觀察古今中外的歷史人物,假設諸位青年同學加上十年讀書、十年做人,慢慢去體會,社會上接觸多瞭,才發現許多人都犯瞭這個錯誤。“愚而好自用”,越是智慧不夠的人,他越認為瞭不起,而且決心下得也非常快,而且辦法也非常多。那些辦法、那些決心、那些思想,都是非常笨的。可是因為他笨,沒有辦法理解天下事物,非常自用,這就是愚而好自用的結果。

所以我經常引用《漢書》上批評霍光不學無術,所謂即使霍光漢代的歷史劃瞭一個時代,拯救瞭一個時代,創造瞭另一個時代,在漢朝的歷史上有這樣大的威風,結果史學傢同一般人給他的評論還是四個字:不學無術。說他沒有學問。因為沒有學問啊,所以“無術”。術不是手段,處理事情、做人做事沒有方法,不合章法。術就是學術,是個方法。事實上,再研究漢代當時的歷史,霍光並沒有那麼差勁,並不是說不學無術。如果說要那個樣子嚴格地研究的話,那麼管仲也是不學無術。孔子雖然沒有批評管仲那麼差,但是他的話拿到漢代來講的話,也變成不學無術。

因此我們後世經常批評一個人物,做人處事尤其處理天下國傢大事錯誤的,經常引用是這句話——不學無術,這個人學問不夠,所以處理不行。不過我近年以來發現這句話,我說不學無術還好辦,最怕是不學有術,那真難辦!(一笑)這是加上自己做人幾十年接觸到事物的結論。不學無術啊,他倒還老實些,那還是真愚笨,真愚笨好辦,真小人很好辦;偽君子很難對付!真君子當然好辦瞭;真小人也好辦,真小人表明瞭我就是小人,很好辦!那大傢很清楚。所以,就怕兩樣都不真;那麼,“不學”,學問也不夠,腦子很靈光,辦法很多。據我所瞭解,我們現代二十世紀整個的社會是動亂的,不是某一個地區,不是我們臺北或者臺灣或者隻有中國,全世界都到達瞭不學無術的情況,很嚴重!

不學無術的情況也就是孔子所說“愚而好自用”。這是,所以,《中庸》所引用這個思想,就是孔子在《易經?系傳》裡頭講過的,一個人志大而才疏,理想很高,尤其年輕人容易犯的,志向很高,動不動要濟世救人哦!一學佛,要度眾生啊!自己都度不瞭,度什麼眾生啊!這個志大而才疏,學問、能力一點都沒有,光是吹牛、理想。孔子在《易經?系傳》上講瞭好幾條(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那麼所以引證,同《中庸》所講的話,的確是孔子的思想一個路線。雖然這本書是他的孫子作,他引證的路線是的確很對。一個人愚而好自用,非常有自信,很不客觀;“賤而好自專”,貧賤,賤就是說自己沒有相當的實際上的權能與力量,居在下位,而個十性十非常強、主見非常強,好自專。這個“專”字就是包括現在主觀、主見非常強。一個人假設具備瞭這麼一條的個十性十,已經是這一生註定是失敗。兩條啊,失敗上面加失敗!

還有,下面還有一大堆:“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在現代的時代,可是拼命想走古代的道路。比如你們同學們有許多學佛修道,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哦!(一笑)那麼有許多拼命想做什麼,都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生乎現代的時間,光是懷念歷史上的過去,傳統文化怎麼好——不錯;自己對於傳統文化一點基礎都沒有,一點心得都沒有。乃至於我看到許多國文系的同學們,進瞭國文系以後,到現在白話文決不肯寫,寫的都是最古最古的古文;經常把文章寄來給我看,有許多都是碩士、博士。我打開這種文章就把它退回。當然我看得懂,我不喜歡看。你要玩這一套,我比你玩得還好。我就是告訴他:你寫一篇白話的給我看看好嗎?他永遠寫不出來。那叫做“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現在不是唐宋時代,也不是秦漢時代,你寫得同韓愈、柳宗元一樣的好,都沒有用處。一篇文章寫得好,要使人懂,你寫得使人傢不懂瞭,失去瞭那一個文章的作用。

經常我告訴有些同學們出去當老師,上課上得好,我很佩服,真是比我上得好!一上來,引證瞭許多資料,黑板一寫,那就是滿腹經綸都出來瞭。那麼一下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完瞭!那麼你自己是什麼?不知道。同學們也拼命抄。現在同學們比我們當年讀書很乖,專抄資料。像我們以前讀大學時候就站出來請老師:這個資料請你講一下哪一部書、哪一節就好瞭,我自己回去會查;把你的意見講出來。現在不然哪!抄瞭,大傢也很喜歡瞭、懶得聽,聽完瞭以後,五十分鐘,兩次黑板一寫,鈴子一按,下臺一鞠躬,都可以回去瞭。譬如這些道理、做法都是“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在座的青年同學們還要註意,不要認為“我是沒有”,個個都有,為什麼?生在現在的社會上,謀生的技能、做人處事的本事、現代知識,一點都不會。同我一樣,冷氣機壞瞭、電燈壞瞭,怎麼修理?隻好站在那裡。看見電線著火:哎喲!怎麼得瞭!依舊也不曉得打。這都是同樣的,這是落伍。書讀壞瞭。現在很多,大傢要反省,不要認為我是沒有反古的思想就對瞭;也等於是 “生乎今之世”,不能做現代一個人,不能活在現代一個社會,就是“反古之道”。違背瞭現代的潮流,而想走舊路子。

那麼歷史上反古之道,我們看兩個讀書人,一個是漢朝的王莽,王莽篡漢。在座同學們對歷史要多註意啊!讀歷史讀到大學,讀一部《古史概論》那是不夠的呀!那隻能說你曉得歷史是這麼一件事瞭,有一個架子,等於蓋房子打瞭一個圖樣給你看。那個歷史的課本等等不是概論,那個房子的圖樣不是房子啊!必須要真正去研究歷史。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