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講(1)

烏龜,[引磬響]龜、鱉樣子看起來一樣,分別很大,作用也很大。所以每一個字如果講國文來研究,教國文啊,每一個字就要研究清楚瞭,每一個字、每一個字還要拿著圖案來教,什麼叫做黿?什麼叫做鱉?什麼叫做龜?那很多瞭。我們現在不是上國文課,這一點就把它……就是很多瞭。就是說海裡頭許多海洋水族的生物,都在裡頭。其實海洋裡邊,陸地上有的生命——礦物、植物、動物,海裡頭統統有。海裡頭的世界比陸地世界又清靜、又舒服。我們陸地上有的:陸地上有馬,海裡有海馬;我們陸地有人,海裡有海人。什麼都有,一切都有。可能海龍王都有,那個世界大可以去玩玩。當然不會遊泳跳下去呀,那就玩不到瞭。“大海不載死十十屍十十”,水有個好的德十性十,死掉的東西它就送上來。所以,死十十屍十十在裡頭它就立刻把它飄出來,不要它。所以呀不要去跳水自十殺,呵!死瞭見不到海龍王的。

所以呀,他說這個大海有那麼大,“貨財殖焉”,裡頭啊,大海裡頭包括瞭無數的深藏,可以使你發財。“殖焉”,物質的“殖焉”。(我們先休息。)

剛才講到《中庸》上引用的文字,描述這個物理世界這個天地的廣大,那個偉大與畜產的豐富,那麼山川土地、天地來形容。實際上他不是在作寫風景的文章,他是說明,要我們瞭解我們這個自十性十到達至誠境界,它能具足萬法,能生起自十性十的功能、智慧神通的作用無量無邊,是這個意思。

那麼他現在引用上古的《詩經》裡頭的周頌的詩:

《詩》雲:‘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他說周朝的《周頌》(講周朝文化的盛德),當時的形容的句子,他說文王的內聖學養修養、外面的學問,所謂內聖外王之學,到達瞭同天地一樣。就是中國文化經常講,天、地、人叫做三才。中國文化把人道的價值、人的價值已經提升到與天地同一個程度(層面)。因為天地本身也有缺陷,不是沒有缺陷的。但是彌補天地的缺陷要用人,生命的智慧是最高瞭。所以人能彌補天地之德、之不足,所以可以參贊天地的化育。而我們現在引用《詩經》所說的“維天之命”,文王的修養到達內聖外王之道的**,所以他承受瞭天命。“於穆不已”,“於穆”兩個字很難解釋、不需要解釋,這是個形容詞,那麼拿現代我們念“於(瘀)穆”,古代念“於(音烏)穆”。“於穆”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穆穆”文王,穆穆然,就是形容那個,我們現在用白話一樣,形容一個東西很深遠、很廣大,有什麼好句子形容啊?怎麼說明?空空洞十洞?太小瞭,沒有*。就是講不出來,隻好用“於穆”,那麼高遠,那麼偉大。我們做一個瞭解,要朗誦,要把它變成朗誦詩:你好偉大啊!好崇高啊!就是那個樣子。反正白話詩啊,裝模作樣的句子都可以把它拿上來。就是稱它做“穆穆然”這個意思。

他說這個兩句詩所代表的意思,“蓋曰”,這個“蓋”是在古文的寫法。我們白話文怎麼寫呢?“這個吧……好比是……”就是這樣。古代就是一個字“蓋”。拿現在寫這個轉折的文字啊,“這個嗎……好比是……”,就是這樣。這個蓋就包括瞭這樣一個意思。“這個樣子嘛……好比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蓋”字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古文啊,我們現在寫新文、新的教育入手的人,不懂古文啊,看到這個是廢話,蓋——蓋個什麼?都把它拿掉。“之乎也者”,那個之乎也者是*的東西,***,等於我們講白話“哎喲——”,那個“喲”拖得那麼長幹什麼?“哎喲”就好瞭嘛!為什麼那個“哎喲——”那個“喲”字要拖得那麼長呢?凡是“之乎也者”就是文下面那個語調那個虛字。那麼開頭就是“那麼……這個……啊……”都是。“蓋”也包括瞭這個樣子。那麼這個“哎”,就是那個“蓋”。所以過去的“之乎也者”就是現在的“呢嗎吧呀”,呢、嗎、吧、呀,等等,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古今沒有什麼差別,你懂瞭以後覺得蠻好玩的,滿好笑的。像古文你不懂,或者翻譯用現代文,跳起來你不懂,打滾你就懂瞭,打滾同跳兩個一樣的。所以“蓋”也是這個道理。

現在承接上文,這兩句詩經代表瞭什麼呢?就是等於來說,講天之所以為天哪,嘿!這個話講瞭等於沒有講!天就是天,天就是那麼偉大,講不完的。真的形容隻有這個話最好!你說那個偉大,偉大到什麼樣子?偉大就是偉大!不要再加形容。更加形容都不是,就已經變成第二義,不是第一義。

他說,下面這叫做“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沒有辦法明顯地表達得出來。譬如我們佛經經常用虛空,現在我們大傢學佛的人看到佛經一講空,拼命下意識地構想一個空的境界,所以打起坐來呀,空空洞十洞叫做空——那是你的幻想。空,沒有一個空空洞十洞的境界。那麼空之所以為空者,空也!空就是空。那麼空怎麼叫空?“於乎不顯”哪!它沒有一個境界啊!你說我有一個境界,那就不是瞭,那有個限度瞭,那不叫***。那個空的境界大概水桶那麼大、冰箱那麼大。你不相信,大傢自己覺得空空洞十洞瞭,我如果給你量一量看,無量那麼大,你那個意識境界隻達到那麼,不會想得很高遠,那就是妄念的境象。所以真正無妄念、無分別,就是空是什麼境界?隨時都有,“於乎不顯”,沒有一個境界。有瞭境界已經有瞭限量,無量無邊已經有瞭限量。

所以,他說這兩句詩所描寫文王的道德的成就、學問修養之德,他的道德、德業——“純”,到達瞭爐火純青,那沒有話講!“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所以文王怎麼稱文王?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叫做謚號、謚法。現在沒有瞭,這幾十年不用瞭。中國文化有個“謚法”,你們多研究歷史就懂瞭。所以說中國人古代的教育同現代做人完全兩樣。像過去當皇帝、當一個讀書人、知識分子做人很害怕。所以講出來做官,或者做一個知識分子,就怕死後的這個謚號很難聽(定)。死後才能公議給你個什麼封號。“文王”這個文,文王的名字不叫文王,後人給的;武王就是謚號給一個“武”。這個歷史上獨有的**。所以你看,王十陽十明叫“文成”,曾國藩叫“文正”,就是死後的封號、謚號。

過去的讀書人、知識分子,或者出來做事,他不但對國傢對天下要負責,對自己負責,怕死後給歷史留一個罵名。連和尚都一樣,譬如六祖死瞭以後,政十府給瞭一個“大鑒禪師”(大鑒*的禪師),也有這個謚號。這是中國文化特有的,死後給你定評,你活在世界上活瞭一輩子,你究竟有什麼價值。你說有些亡國的皇帝——“殤帝”,年紀很輕,搞瞭幾年;像宣統皇帝,都已推翻瞭,如果像滿清裡頭封號,也許叫做“殤宗”。當瞭三年,上去做過瞭一年,就那個十江十山,然後一輩子都很可憐。像三國的時候漢獻帝(文獻的獻),也可以稱為……還不錯瞭,有**他的意思。實際像滿清的,把那個漢朝四百年天下就那麼獻出去瞭。那麼有些叫“哀帝”,很悲哀的。像皇帝這個謚號很嚴重。

現在也講到謚號,就是中國文化:“文王之所以為文也。”所以沒有什麼解釋,文就是文。所以我們要懂瞭這個文化的道理,什麼叫文化?文化就是“為文也”,所以中國的文化,有內養之學到瞭。書讀得好、文章寫得好,不一定可以稱你為文化人。真正講中國文化十精十神,學問之所以為文也,那要達到什麼程度呢?學問知識達到“至誠不息”。換句話要明心見十性十以後,才送給他“文”。

所以他說,文王之所以稱文啊,“純亦不已”,那就是十精十純到極點,沒有一點缺陷可以挑剔。那麼我們拿後世什麼叫做純?也可以等於什麼呢,等於後來的佛經的翻譯,就是圓滿,真正的圓滿、真正極圓滿,所以“純亦不已”。

這一段、這一章就是“右第二十六章”,講儒傢修養學問用功的方法的十精十要修證結論。那麼下面引申發揮瞭。

大哉聖人之道,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

所以中國文化,首先要瞭解這個。他說(我們這裡是白話翻譯瞭):偉大的那個聖人的道啊!那個聖人的道,不曉得哪一道,聖人道、所謂中庸之道,這是中國固有文化。什麼叫聖人呢?以中國固有文化看所謂佛、神仙、一切的天主、一切鬼神等等,好的至善,統統一個名稱叫做“聖”,大成就、大徹大悟。還在修行中,還沒有到達大徹大悟成就的,就謂之“賢人”。再差不多的,就謂之君子。我們有時候把君子這個名稱也提到聖人、賢人的階段,一樣。因此我們來看佛學、佛教翻譯,十地菩薩所謂是屬於聖人的境界;十住、十信、十回向,屬於三賢,還沒有登地,就是還在修行中,還沒有明心見十性十,還沒有摸十到邊的。所以三賢、十聖,正好就是以中國固有文化這個概念來翻譯佛法這個境界。所以它是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一篇文章。

這個話也告訴你們,現在年輕的人都想宏揚佛法,到國外去,所以我經常鼓勵你們要多讀讀新舊約的原文的聖經。你不能不借用他的文化,不然你翻譯不好。你說菩提、般若,般若什麼?般若像菠菜一樣的。然後英文也翻,翻瞭就註解,搞瞭半天。新的觀念給人傢接受,一百年以後去,效果發揮出來。就是現在大傢跑到外國宏揚佛法,大傢也拼命地請我去,我就懶得動。我說我要動啊,我活五百年的話,再過兩百年再說。*不過來,那些就是亂打基礎的,變成**。你把基礎墊穩瞭,我來給你們設計一下、蓋一蓋差不多。叫我去給你打基礎,那還有這個十精十神哪?翻不起來的啊!那有些句子怎麼翻譯?像中文講境界,用功到達某一個境界,外文怎麼翻譯?“先天一炁”,決不能翻成氣死人那個氣哦!怎麼翻?所以呀,你們學外文的想一下把佛法翻譯、溝通、演講,所以有時候我說是難兮哉!難兮哉啊!

**什麼,要真正的學問。要東方的學問有基礎,自己把古文弄好,因為佛經都是古文,你怎麼翻哪?你自己先要讀懂。然後把外文弄好,弄***的程度。你不要認為說是學兩句洋的葷的英文啊,**去翻啊!翻——翻跟頭!你能翻個什麼啊?所以講到聖人之道,這是順便告訴你們,因為現在很多年輕人講。這是我很鼓勵的事,不是給你們澆冷水,就是叫你們不要太狂妄、太自滿,認為懂兩句就可以去翻瞭。你把中文古文翻成白話,翻好瞭再來翻吧!

他說聖人之道呢,“洋洋乎”,不是洋洋百貨公司哦!洋洋乎,形容詞,偉大,形容詞,流水一樣的。為什麼用流水這個海洋的洋呢?這個洋是後來借用,原來這個洋是“水流貌”,像古文的解釋,翻開古文的字典:“水流貌”,三個字。什麼叫水流貌?流水的那個現象。你站在那個海中、高山頂上一看,海水像**就是一個十浪十一個十浪十在那裡擺十動,就是:洋洋乎。就是水那麼擺,叫洋洋。你就認識瞭中國字瞭。然後你寫文章,寫文言也好、白話也好,用的形容字啊,也不會有錯。所以你自己中國字都認不得,說“洋洋”,什麼叫洋?太平洋的洋;太平洋為什麼叫這個洋,不叫發十癢的“癢”呢?那是什麼道理呢?就要講文字。這個在中國過去的教育,認字的功夫是六歲開始到十二歲,這叫小學階段,小學時認字。因為過去中國字一個字包含瞭好幾個觀念,甚至一個字包括瞭很多的概念,因為文字的簡化。現在新的是一個概念要好幾個中國字把它表達出來,這是新舊的不同瞭,這個註意瞭!將來怎麼變?不知道!

“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於天!”他說,得道的聖人到達至誠不息、明心見十性十以後的境界,他的功德成就、學問道德,佛傢講功德,佛傢是借用這個名詞,**這個字。學問、德業的成就,他的教養,所謂佛傢講**,這個教養發育萬物。但是他同佛學所講那個文字不同。“發”,活潑潑地生發,生機不絕。養育、包十養,父母養育孩子一樣,“發育萬物”,到達聖人境界。不但聖人,有無上的貢獻,發育萬物都有。

“峻極於天。”那個峻,高貴大度,他的道德的成果**天*地*,說它有多高呢?天那麼高。天有多高啊?不可數、不可說、不可量,就是那麼高,所以叫“峻極於天”。

“優優大哉。”也是形容詞。什麼叫優優大哉呢?這個優啊,不是那個悠哦!那個悠哉遊哉又是個意義呦!這個優包括那個。要怎麼說呢?非常慈悲、優遊,好像“東風吹到臉上來,統統吹上我胸懷”,那個樣子的優優。這是一個好的白話詩哦!剛才一下做的,“統統吹上我胸懷”,然後啊“臉上不覺得笑起來”!(眾笑)這是很好的白話詩,那個就是優優;無比的快樂,無比的高興,但是不是發瘋;微笑狀,有拈花微笑那個樣子,東風一吹。“優優大哉”,大是大,下面還大得來哦!聖人境界那麼大哦!

“禮儀三百,威儀三千”。為什麼會做到聖人的境界呢?戒律、戒,他的行為。所以真到瞭這個行為的人,就是我們《論語》,像《史記》上面都提,形容孔子:“望之儼然”,遠遠一看有點害怕,不敢**,他那個威嚴;“即之也十溫十”,一親近接觸到,無比的舒服,無比的親切,然後這個修養到這個境界。他何以到達如此呢?拿佛傢說,功德成就。因為他的德十性十、內學,“禮儀三百”,他自己起心動念中規中矩。規矩,佛學就是戒律,“威儀三千”。所以後來佛經到漢朝到佛教過來,戒律第一次翻過來叫“三千威儀”,根據這個來的。第一次的戒律翻過來就是叫“三千威儀”,根據中國文化來的。中國文化《禮記》上“威儀三千”,威儀是對自己內心的修養,就是戒律、戒條,所以起心動念說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就是戒律的十精十神。所以儒傢過去的時候走路,莊容端正。出來不戴冠、衣服不正,像領子拖拉一下,不敢見人。像我們小的時候穿夏衣,在傢裡房間裡脫掉瞭,穿的短褂;在傢裡聽到朋友、客人一來:等等等等!慢點進來哦!趕快把衣服穿上。這個就是威儀,實際上大傢脫得光光的十裸十露一下,是沒有什麼好看。現在叫做人十體美,我看看叫十裸十體美差不多!因為我看現在到達瞭脫十衣服為美,要是再過幾十年,沒得脫瞭,叫扒皮!扒瞭才美。再過幾十年,叫修白骨觀!(眾笑)哈,那就叫做美瞭!(眾笑)扒皮扒完瞭又穿長袍瞭。所以過去人都要這些,禮儀,所以要“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換句話說,一個人真到達瞭見到自十性十的境界,不要修,不要你修威儀的,一個人到定的境界,自然是無比的威儀,所以“大威德金剛”。自己自然要具備瞭大威德,也具備瞭慈悲喜舍那一種威儀。所以他說:“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後行”啊!

每讀到這個時候,非常感嘆!所以禪宗就叫做傳心。傳心是莊子的話,****衣缽傳人。這個儒傢也感嘆,不要佛傢說正法要等到人來傳,儒傢也覺得傳人很難,“待其人而後行”。等待,並不是**呦!都是讀儒傢的書、做儒傢的修養,哪個人變成孔子?不知道。哪一個人變成孔子,也可以證入。“待其人而後行”。所以孟子說“五百年而後王者興”。真是啊!我們看歷史上不管是文化學術上,在政治上、歷史上的成就,幾百年來出一個人,一個人就影響瞭幾百年,有那麼嚴重!亂世的人也這樣,你看出亂世,像明朝一個張獻忠,你看***馬克思,就到瞭一百多年。再加上一個馬克思,**。你要**一個世界太平,要聖人來,要數百年之久。這是心裡頭無比的感嘆!所以成就的人是不容易的。這也是勉勵一個人自己要曉得努力,所以“待其人而後行”。

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千萬記住哦!千萬千萬註意!你們大傢所謂學佛的也好,學道傢的也好,就是普通講學問的也好*,“茍不至德,至道不凝”。你們很多人看到《金剛經》釋迦牟尼說:“修一切善法,(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樣道理。你看讀這個話怎麼講?要一切善法修成功,你才得開悟。你們現在隨便是看看什麼禪宗的書,青蛙一聲“撲通”跳下水,“通!”那是禪;“見山不是山”,哦!那是禪!“忽然之間一**笑笑,禪到瞭!”那怎麼行呢!禪是靠道德、功德,“茍無至德,至道不凝”啊!道德都不成就啊,那個道像冰凍一樣你凍不攏來的啊!你是水啊,你要凍攏來變成冰塊啊!冰塊要雕刻起來變成**,那才會用。這個“凝”字用得好極瞭!所以說為什麼我們學佛要修定?定是凝靜、凝定、凝結瞭。所以為什麼不能得定呢?你們大傢學佛不能得定,你就要反省自己心理行為、道德戒律。“茍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啊!至德,還不是普通的道德。這個至德到達瞭最高處,不可捉摸,看不見的。所以你說要想明道、悟道,“茍無至德,至道不凝”啊!自己要切實反省這個道理!不反省這個道理,就是**。所以要“禮儀三百,威儀三千”。

所以我們為瞭要修到至道的凝定,隻好從外面打進來。所以戒律的理念是什麼?因為我們曉得是凡夫,隻好拿個范圍自己,走路嘛不要東看西看,你要這個樣子“非禮勿視”,隻好端端正正;“非禮勿聽”,隻好這個樣子。慢慢從外面接近裡頭去,就是戒律、禮儀的作用。大英雄大氣概根本用不著這個,他一下自己就到瞭。到瞭以後,他用不著;他無所謂戒,他自然是“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就到瞭。所以中國文化講禮儀的“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到瞭宋朝唐朝以後,佛法一變,所以到禪宗佛教起個大革命,把他這個印度的戒律變成中國叢林制度。到瞭叢林以後,宋朝儒傢已經是衰落瞭,所以程明道他反對佛教,可是一到廟子裡看起參,和尚出來吃飯,一看和尚的那個威儀濟濟,他說:三代禮樂,盡在此矣!從沒***,***佛,造就中國文化的大禮,那個威儀非常氣派,可是自然的。

真正的誠懇的修行快沒有瞭,大傢都想開悟,我們隻好八個字:“茍無至德,至道不凝”啊!怎麼恢復啊?要想恢復隻有自修,你要證得。證得瞭以後,自己到達瞭,“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那麼你懂得瞭,明白這個十精十神之外。所以我也常常告訴你們,**都沒有,那個準備呀,你怎麼樣去做到。

故君子遵德十性十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十精十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十溫十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這個非常重要!尤其在座的青年們,將來要自己,包括國傢、世界的人類在內,要想自己對於國傢民族文化有所貢獻,不管男十女,都要特別註意!現在告訴你們,提供一個路子,是有一個路子:“故君子遵德十性十而道問學”。“遵德十性十”,內養之學。拿現在你們在座講,當然要參禪悟道,“遵德十性十”,先要求得內明之學。中庸講的就是內明,“天命之謂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者,非道也。”內明之學,明心見十性十,“遵德十性十”。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