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講(2)

“能盡物之十性十,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到瞭這個時候,幫忙瞭天地。這個宇宙有缺點,人悟道修養到瞭這個地方,那就是道傢所講的“宇宙在手,萬化由心”,整個的宇宙把握在自己手裡。不但個人的生命,宇宙的生命、一切的變化、造化,宇宙的整個的造化,十操十縱在自己的念頭中,十操十縱在自己的心靈中。所以道傢所謂講“宇宙在手,萬化由心”,可以起變化作用。所以儒傢不向人比的,人力的這一方面講。儒傢的好處,他隻向人道最平凡的路上去引導。做到瞭一個真正平凡到極點的很誠懇的平凡人,就是最高明的聖人境界。所以說盡物之十性十以後,可以贊天地之化育。這個天地生長萬物,萬物都在宇宙的懷抱中。宇宙天地生化瞭萬有、養育瞭萬有、教育瞭萬有、保護瞭萬有,它沒有要求什麼回去。他說人到達瞭這個境界,可以贊助天地之化育。人這個是所謂拿佛傢的名詞來講就是功德,悟道以後有他的功德瞭。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最後功德圓滿,就是佛傢的諸行圓滿。你看拿佛學來比較,自誠明、明誠,覺十性十、證得菩提、自覺覺他。下面,所謂盡人之十性十、盡物之十性十,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功德圓滿,福德也圓滿;福德圓滿呢,可以與天地參矣,此所謂如來。不生不滅,與天地長存。所以中庸這個境界是偉大得不得瞭,平凡得不得瞭!任何人可以做到的。我們之所以沒有做到,就因為自己不肯平凡,大傢要振作自己在這裡。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那麼,“其次致曲”。上面這一段都講頓悟與漸修的境界。或者是漸修到達頓悟,由“誠”到達“明”;或者你的路線由頓悟而到漸修。不要著急,總歸於此修起走。別人一下能,我拿一百年來修,沒有什麼著急嘛,到傢是一樣的。人傢到青年路走三分鐘到,我走三天到還是到這裡青年路,一樣的。到達瞭一樣的,遲速不等,沒有關系。所以自己要肯平凡到極點做起,個個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

假定,再其次的方法,“致曲”,轉一個彎,稍稍走點冤枉路也沒有關系。“致曲”,把這個彎的轉彎抹角弄清楚瞭就是直道瞭。這個我們講老子的時候說到,老子就講“曲則全”,用曲,用曲線容易完成一個圓圈到達圓滿,中庸道理也是一樣。但是解釋起來可以把它解釋成直,實際上也是個圓滿的意思。所謂曲者,“曲能有誠。”你把轉一個彎,最後還是直道,到達這個誠。就是方法問題。我不能直接明誠、不能頓悟,那麼先做些養生的功夫,譬如所以佛傢講修養的方法有八萬四千呢!你言下可以頓悟,那我不能頓悟,我就給你挑泥巴、挑石頭給你做苦工吧!做瞭半天做瞭幾十年,他也悟瞭。這就是“致曲”的方法,走一點冤枉路。能夠不怕冤枉路,而叫他“曲能有誠”。

“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所以最後到達誠的境界。你修養到一念至誠的境界,“誠則形”。內心到達瞭真正什麼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隨時沒得妄念,隨時內心是清靜的,沒有貪嗔,“喜怒哀樂之未發”。平時喜怒哀樂中和的境界,既無歡喜也無悲,對人隻有仁慈、十愛十護,沒有怒、沒有喜,沒有喜怒哀樂。慢慢你內在達到這個中庸的境界以後,“誠則形”,外面人都變瞭,整個的氣質起瞭變化,身十體上什麼道傢、密宗要修奇經八脈打通啊,什麼氣脈打通啊,實際上不要,你隻要做到至誠境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個境界一來,“誠則形”,由內在、內心的修養到達外形、形體,整個的形體都變瞭,所謂變成有道氣瞭。

“形則著。”外形變化、氣質一變瞭,效果就出來,所謂神通妙用不稀奇啊!那有什麼稀奇呀!那是道之花,不是道之果,不要看那一些。有什麼那個眼睛一動,哎喲看到鬼啦!看到鬼怎麼樣?你還是鬼啊?沒有意思,不要搞這些。所以“形則著”,就有顯著的作用。“著則明”,萬事通明,天地萬有的事都明。“明則動”,智慧到達境界。光有智慧,做一個自瞭漢,死死的,死水一潭,沒有用。能夠利事利人,起而行之,所謂利他。上面等於佛傢講自利,下面達到利他。“動則變”,有神通變化。動念就有變化的作用。“唯天下之至誠為能化”,所以修養到至誠的境界、聖人境界,他能夠變化、感化眾生,感化天地的一切。所以你看神通境界就來瞭,下面中庸講神通瞭。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傢將興,必有禎祥;國傢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達到至誠的境界,人就自然有前知瞭。不需要求神通,這叫做神通。用方法瞭、看光瞭,打起坐、劃個符、念個咒……搞瞭半天臉都搞紅瞭,然後還看到人傢的靈魂,那自己已經是神經,神通的兄弟——神經那一邊。真正神通就是一念至誠。至誠是什麼境界呢?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這個境界。都給你講得很清楚。所以至誠之道是可以前知。

那麼怎麼前知呢?那麼我們沒有達到至誠境界也可以前知嗎?有啊!他告訴你:“國傢將興,必有禎祥;國傢將亡,必有妖孽。”他說,天地間任何事情有預兆的。普通講算命、看相就是前知,這個叫依通,靠它一種方法來推測。真的到達瞭,不需要算命看相,也不需要卜卦,也不需要什麼眼睛閉起來打坐來看,那自然有前知,就是智慧境界。就是“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他說你沒有到達這個境界,在人世間看現象你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國傢或者一個傢庭、一個人要興旺的時候,必有禎祥。你看他傢庭的氣象,或者看這個人的氣象,他就不同。所以一個人有沒有前途,你看他的禎祥,看他的氣象好不好。國傢要亡、一個傢庭要失敗的時候,必有妖孽,古裡古怪的事都出來瞭,很多的象征都來瞭。隻是人因為智慧不夠沒有留意。任何一個人所遭遇的事情,什麼都有象征,都有前知之能,個個都有。現在心理學研究所謂靈感、第六感,就是這個東西。但是你不要用它。用靈感、用第六感走入妖道瞭,那你本身變成妖孽,很糟糕!把妖孽變成神通呢?你本身因為不追求這個[斷錄]……至誠境界,那麼神通就變成智慧瞭。不然,你用神通,神通變成妖孽瞭。我這個話十十交十十代得相當清楚,請諸位註意!

所以“國傢將興,必有禎祥;國傢將亡,必有妖孽。”譬如講國傢將亡必有妖孽,歷史上的變化、歷史上的記載多得很。“見乎蓍龜”,再你沒有辦法,卜卦、算命這一套,就是靠這個東西求這個前知。實際上你用不著卜卦、算命,“動乎四體”,一個人的好運氣、壞運氣你本身內在的感覺就有瞭,本身內在就有感覺瞭。這個,像昨天我們跟一個學醫的同學倆談一樣,談到人的生命的來源——懷胎,胎兒在十娘十胎裡頭大概四五個月的當中,母親講話、肚子外面所有講話,聽得清清楚楚,聽得比我們現在還要清楚。就是眼睛看不到外邊,反正眼睛自己看到那個意識境界也很好玩,在裡頭也有運動場、也可以開會賽跑、也可以跳舞、也可以朋友送往迎來哦!在肚子裡頭。那是他意識的獨影境界。可是耳朵最厲害!所謂耳通氣海。所以,當父母的註意哦!你任何做壞事,那個嬰兒聽得清清楚楚,太清楚瞭!現在的科學也測驗出來,過去的道傢也曉得。那麼你說人在水裡頭反是聽不到;不是在水裡頭聽不到,耳朵被水蒙起來,這個耳朵還有一點空氣在裡頭,空氣擋住瞭,所以給水隔一層空氣擋住瞭,裡面又隔一層,因此聽不見。假使這個耳朵……當然沒有這一點空氣擋住,水直接進去,那當然死瞭;如果進去也不死的話,這個耳朵從水裡聽外面會聽得見。所以啊,我們講話小心,可能海龍王、魚啊都在聽我們,可能都在聽中庸哦!(一笑)

所以講,這個道理就是說人十體的感受有通靈的作用。你說我們大傢沒有啊!因為你沒有修定,沒有定境界,不懂;有瞭定境界,何必要卜卦算命呢?人十體自己的感受。所以中國人說“左眼跳災、右眼跳財”;“右眼跳災、左眼跳財”。眼睛跳也是問題瞭,做個夢也是問題瞭。眼睛都曉得。“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一個身十體的感應都很大。所以有定力的人這個身十體的通靈,氣機彼此相感。所以有功夫的人乃至把他的功夫可以感應到別人,使他得好處,就是這個道理。“動乎四體”,所以一個人,好事壞事,“禍福將至”,善的一定有預感,壞的也有預感。你說我都不知道,那你就不必問我瞭。你問你的至誠。你不知道就是笨。為什麼那麼笨呢?因為自己沒有這個至誠;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那個空靈的境界沒有。空靈境界是哪一種方法來呢?沒有方法。“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都告訴你瞭。中庸的方法也說瞭。所以,“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又出十毛十病瞭、對瞭,“必先知之”,每個人自己都有神通,都曉得。但有的人明明到達瞭倒黴,會撞車子,他硬要去撞嘛!他表示自己是英雄,沒有辦法!告訴他,你最近臉色不大好啊,小心一點!他不在乎,因為他骨頭比摩托車還要硬,是吧?所以啊,“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所以說“至誠如神”,記住四個字。

一念至誠,你本身個個都有神通。因為至誠,你的心靈同神、同菩薩、佛的境界可以達到一樣。就是你要修養到這個程度。這種修養的方法,一種是從學問證入,一種是專修證入。所以這一節是中庸的中心哦!千萬要記住啊!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是什麼?誠也不靠外來,也不是菩薩給你,也不是上帝給你。“自成也”,要你自己修養成功的,本身就有,“天命之謂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謂道。”並不是要靠上帝給你,也不是佛給你,都是要你自己本身要修道。

道,大傢都要修道,所以求佛給我的法、給我的道,求上帝、菩薩、求神——那你迷信!“道者自道”,道無所不在,天下的公道。道本身就是道,你本身就是道,道向哪裡求啊?你就是道。那麼,修養方法怎麼樣做到?也並不是說老師給你,也不是哪個祖師給你,你自己的成就。“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的本身就是人、就是我;我的本身就是道。隻要你修成。

所以“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不但是人如此,宇宙萬物,一個植物、礦物,它也靠這個道、生命的本來、本體的功能成長。所以“誠者,物之終始。”萬物都靠天地這一點“誠”,也可以說靠天地這一點靈十性十而成長。所以你要曉得“不誠(就)無物”。一個人心中沒有一點清靜、靈明之念,這個人真不是東西!就是我們用閩南話、本省話罵人:“坑坑”的瞭。“坑坑”當然不是“窪窪”,“窪窪坑坑”都差不多啦!那就叫做“不誠無物”,他裡頭沒得東西的。但是你要註意,我們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覺得沒有東西。你看街上走的人,你自己看自己,再看街上的人,你在窗口上一看,那些夾個皮包或者穿個汗衫,唔,忙得跑得……你看看那個人,裡頭有個什麼東西?他沒有東西。沒有東西他怎麼那麼亂跑呢?跑去抓錢哪、做事情啦,你不曉得……反正問他自己,他自己也找不出來為什麼跑。跑瞭半天,就是自己把自十性十掉瞭,所以“不誠無物”。

“是故君子誠之為貴。”所以君子之道,修養以誠,誠則靈,一誠就成靈瞭。

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十性十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但是這個道的修養、這個誠的修養,“非自成己而已也”。不是自私自利,隻想我道修成功瞭就好哦!要利他、要利人,“所以成物也”,必須自修成功瞭,要救世利人,使人人都可以達到聖人的境界。不但要成十人(別人),還要成物;乃至使宇宙裡頭萬有,都使它變成聖人同一氣象、同一境界。所以“成己(就是)仁也”。所以什麼叫仁道仁慈?一個人對自己都不十愛十惜,嘴裡講“我是仁慈別人”,那叫做吹的,那叫做吹牛的。你先把自己弄好一點,這就是仁道。然後自己成功瞭,仁道完成瞭,才是大智利人,那是“知也”,大智慧。你自己都沒有過活的本事,你怎麼樣去到苦海裡頭救人哪?所以要成己以後成十人。這是“知也”。

“十性十之德也。”能夠自利利人,自己站起來而利他,這是仁。“天命之謂十性十”,人十性十的真正的道德、真正的人十性十的光輝起來瞭,這才叫做內外合修。所謂自己是內、修內;發而用之,救天下、救社會、救眾生,是修外。“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那麼到達瞭這個內外兼修成就瞭,無往而不利。你出傢當和尚也好,在傢當“尚和”也可以,那無往而不利。處處有道。你成聖人也可以,成小人也不錯。小人之道,在小人裡頭當聖人,此乃君子也!就是到達這個境界。所以誠是這樣的重要。下面這一節還是講誠。但是上面太多,一下講不完,切到一半不大好。所以我們今天早個六分鐘。(上段二校完)

[44:40下面開始錄音模糊]

我們今天正是講到中庸的中心重點。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這五章是它中心的重點。就是說中庸修養的方法,就是一個“誠”,我們普通講誠懇這個誠。在中庸裡面這個誠字,不能專作普通觀念“誠懇”講,這個誠懇很難講。你說一個人什麼最誠懇?罵人最誠懇,罵人的時候絕沒有虛假。那你說誠懇講話,怎麼樣叫做誠懇?很難下一個準確的定義。肚子餓瞭要吃飯最誠懇,這個時候一念就是要吃下去。那麼這是普通所解釋這個誠。中庸所講的誠,整個的境界我們沒有辦法可以解釋,隻好借用佛傢的觀念解釋,就是所謂明心見十性十的道理。那麼上次的重心中庸上提出來兩點,“自誠明,謂之十性十;自明誠,謂之教。”由誠到明謂之十性十;由明、明白瞭以後,再加修持,悟後起修,……[斷錄]

隻好借用禪的方法。如果要講普通的學理,不講實際的修持,照普通的學理解釋,那也可以另外作一種解釋,就可以說:誠明,由歸納而到演繹;明誠,由分析到瞭歸納。這個道理。那是普通、極普通。就是學術的、學理上的講。實際上中庸是真正的用功修養,真正的中心方法。所以由鬼神之理,到達生命的誠懇道理。由生命之理,講到神通的境界,“至誠之道,可以前知。”由這個神通的境界,而又回到最平凡,所謂“誠”的境界,“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不是依助外力,不是依重他力,必須要自力而後他力,才能相輔助、相借助。上次我們的重點講到這裡,希望大傢不要忘記瞭。必須要很嚴重地熟悉,深刻地瞭解。

現在告訴我們,達到誠的境界,一句話,就是二十六章第一句話開始。在中國過去的經典,秦漢以上的書,沒有像現在這許多先有題目後來作,都是一段一段看過瞭以後,擺在右邊。因為那個時候用竹簡一節一節刻的,讀不完瞭,把這個放到右邊來,已經看過瞭,就是“右第一章”。那麼再看下面,第二章翻過來:“右第二章”,這個“右”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上次講到“右第二十五章”。我們年輕小的時候讀書如果忘記瞭:“右發昏第一章。”呵!不行瞭,搞不清楚瞭。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現在是二十六章的開始第一句話:“至誠無息。”真正到達誠的那個境界,沒有間歇十性十,沒有斷過。什麼叫無息呢?不休息,沒有停止。那麼也可以拿佛學中的道理來解釋,至誠無息是不生不滅的境界。它沒有停止的時候,是永恒,所以“至誠無息”。那麼,講修養的功夫,可以拿禪宗的道理來解釋: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就是一念一定下去,超越瞭時間、空間的影響。一念可以過瞭萬年。一萬年時間在那個至誠也就是定的境界裡頭,彈指時間就過瞭一萬年。一下,自己出定不曉得已經過瞭一萬年。所以一念萬年,萬年就是這一念,等於是這個道理。所以“至誠無息”。為什麼剛才我們首先提出來誠的這個道理?儒傢究竟的修養。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東方文化的比較,儒釋道到瞭最高形而上道理所講都是相同的。也可以由此發揮,看到人類的文化不限制於東西南北地區,更不限制於古今中外。因為真理隻有一個,表達的方法不同。

所以下面你看,他說:“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因為你到達瞭真正內養到至誠的境界,“不息則久”,永恒。也就是後世秦、漢以後的道傢所謂講修養修身**之道,長生不老之術,就是一句話來解釋:長生久視之道。“視”怎麼可以長久?這是一個問題,這是個科學上的問題。譬如我們的眼睛看東西,你沒有辦法永遠久視,盯在那個地方永遠不動,做不到的。第一個眼睛的生理機能做不到,它一定要轉動,眼睛的神經維持不住。第二個你的思想心念也不會定在一點上。但是真到瞭定境啊,那個久視,不是用眼睛看,所謂“內視”,內視之道。內視也等於佛學裡頭所說的“觀照”,心觀、心照的境界。所以能夠久視,自然可以長生。觀照不息,永遠不斷,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所以上古的中國,這個時候佛學還沒有來。長生久視之道,就是觀照、內照方法,最高瞭。假定說我們人,你看怎麼樣叫做死亡?首先眼睛看不見瞭,不能久視。所說久視,永遠是清明的、明白的,那到瞭不死、不息的境界。所以他《中庸》上提出來:唯有至誠之道,可以到達不息。因為“不息”、不停止,“則久”。

“久則徵”,定久瞭以後一切效果才出來。等於我們佛傢道傢的修定,大傢所謂學佛修道,基本上沒有定力,一切都是空言,自欺欺人之談。有瞭定力,定久瞭才“徵”,的確的效果、氣質的變化、身心的轉變,自然的征驗就起來瞭。那麼這個並不說做功夫另外做出一個道理,因為我們“天命之謂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用第一句話、第一點。自己的本十性十具備瞭這些功能,所以要定久瞭它的徵驗才出來,所以“久則徵”。有瞭徵驗,效果出來以後——悠久的;悠久是永遠永遠,是無窮的,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所以“悠遠則博厚”,包含一切,比方像大地一樣,厚道而載物,裝載一切、生長萬物,像大地這樣。“博厚則高明”,我們曉得《中庸》曾經講過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中心,用功的方法、修養,就是一個“誠”。但是有兩點,要達到誠境界,一個是博厚寬禮,通瞭以後起修、明誠,“自明誠謂之教”。一個是所謂至誠、一念至誠。譬如我們許多宗教徒,不管佛教、道教還是天主教、耶穌教,什麼教都一樣,一念信教的那個時候,那個的確,可是不要輕視瞭那一念的東西,那個時候他是至誠的。第二念就不行瞭,第二念就要考慮考慮;第三念更不像瞭。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