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講(1)

……然後臉色也變瞭,忙個幾天下來不成話瞭,腿上工夫都垮瞭,這還叫什麼禪呢!要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怎麼樣忙也從容中道。“聖人也”,聖人就是有道之士。

你看,在中國固有的文化講修養的功夫、得道人的境界,三句話完瞭。就是禪宗所謂講開悟,悟瞭以後那個智慧不曉得哪裡怎麼來的,“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你看禪宗大宗師那個答語、答復問題,那出來他自己不要考慮的。天人合一境界。說我想想看怎麼辦?怎麼參?怎麼打你一棒?哈!那個棒打下來,也不過是面粉做的棒,一碰就不對瞭。所以要這樣。

所以“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上面講到誠的境界、得道的境界。可是誠怎麼樣做到呢?剛才我們聽瞭,怎麼做到誠啊?——善,對不對?“不明乎善……”,怎麼叫做善呢?開始第一步,“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你要選用一個真正的心理上的善的行為、道德的行為,抓得牢牢的。先求專一,使自己思想能夠專一而不變。這就是大傢所謂打坐啊、念佛啊、用各種功夫瞭,“擇善而固執”。抓住瞭、定瞭以後,就是禪宗所謂講大徹大悟——豁然,豁然開朗,不勉而得、不思而中瞭。這個時候就是悟的境界,開悟的境界就是中庸所講的“誠”,就是這個境界。所以啊,廟子上寫的“誠則靈”很難啊!(我們先休息。)

剛才講到這個誠的境界,與我們怎麼樣修養到誠的方法。開始第一步要“擇善而固執”,擇善而固執就是當我們這個時代一般所謂講修定這一種方法。那麼,光是誠的境界是人之道也,個人的修養,修養內聖之道。有這個道,內聖而不能外用,那也是不全的,“凡(是)治天下國傢有九經”,誠是為第一、基本,做人需要,做事更需要。上至當皇帝為天子,下至做任何一個人,就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明這個誠的境界。可是學問、本事、才能要培養。才能的培養,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就是修到內聖之學,就是做功夫、得道的境界,你要各種知識瞭解瞭,各種修行的方法懂瞭,所以要博學。這個博學是什麼都要無所不知,要書讀得多。光是知識淵博瞭,不研究不行的,要考慮、要慎思。所以禪宗後來講“參”,真正的參就是慎思,擇善而固執。所以要博學,必須要博學;必須要博學以後,光是知識很淵博,那就變成我們經常笑過去有些人書讀得很多,照學問搬字,一問就曉得。有幾位老朋友,現在都過世瞭,大傢朋友裡邊有一個事情忘記瞭,不曉得在那一本書上,找不出來:哎,找那個書櫃,找那個書櫃去!某某人、某一位老師書讀得多,叫做活的書櫃,一問他哪一本書上,他可以馬上答復你:哦,這是黑格爾的某一個版子、第幾頁,他都講得出來;中國書,哪一本書、哪一章、哪一段他都講得出來;非常博學。但是他自己的見解呢?沒有。沒有自己的見解;記憶力特強。所以記憶力很強,悟力等於沒有。換句話後腦長得很大,前腦大概太小,就是這個樣子。

所以要博學之,要審問之,要參究。參究以後,要慎思之,仔細研究。我們把審問同慎思合起來往往叫做審思,就是參究。研究以後還要明辨之,對與不對,不管是聖人之言,也有對,也有不對。不對的在哪裡?他當時在某一個環境對某一個人講的,並不是一定是萬古不變的名言。假設他換成現代的,再對別人來講,他又變瞭。並不是(不變的),他因時因地有所變動,這些地方都要明辨。

然後,經過上面博學、審問、慎思、明辨以後,確定瞭真理——篤行之。就是依此來修行,依一個方法來做,才能夠達到誠的境界,誠的境界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所以下面要極力鼓勵學問,學問就是才能的養成。誠的境界是德業的養成、內聖道德的養成。有德無才能,照樣不能做事。假使一個人非常聰明、有才能,沒有內養的德十性十是不能用的,連他自己都靠不住啊!所以才學、知識越高的人越不可靠,因為他沒有一個東西,“不誠無物”,中心沒有個東西。中心有瞭這個東西、有這個學問,就對瞭。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所以下面是鼓勵求學的重要:“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些知識我們所不能到達的,天下事有其事我們不明其理,那是自己知識不夠,這個理在哪裡找不出來,那是知識不夠。譬如我們做一個電氣的東西,我們做得起來,出瞭十毛十病不曉得原因在哪裡,這一門的學問沒有夠。“學之弗能”,既然學就要把它學通,學瞭不通不放手,“弗措也”,不要把它停掉。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就是要研究,要審問,乃至問老師、問同學、問前輩,再不然問書。天下的書是什麼?就是比我們早的前一輩人他一生留下來的經驗,所以不讀書是很可惜,別人活瞭一輩子的經驗,我們不能接受——這個是占便宜的事啊!所以要審問。問之而不知道、還不徹底,不要擺下,要努力地研究。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他說有些問題是你不去思考它,多去想想就會通瞭。想不通,你說反正我是個笨蛋、不想瞭,那永遠是不通。非要把它研究通。當然你想得神經的時候是要休息一下,不要再想瞭。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就是說,這個博學審問、慎思明辨,每一個道理、每一個階層,就是鼓勵我們,到某一個階層,也許看到自己的智慧打不進去瞭、停頓瞭。這裡有個原則告訴你,人的體能有年齡的限制,體力也有年齡的限制,智慧不一定有年齡的限制。有誠懇的真修養,智慧是越老越開發得厲害,這是很特殊的事情。所以要慎思明辨。

“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他說,理論上做到瞭,用功夫老是不上路——要好好去修行,實行之。那說我實行也沒有辦法,就擺下瞭,那你活該!其實你實行沒有徹底。真去修行,沒有做不到的事。換句話,一路下來說,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

聖人、佛都是人做的,隻要你努力去修與學,一定做到的。那麼有時候覺得自己很不如人,那麼告訴我們一個辦法: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不要看自己笨,不要有自卑感。別人學一下、想一下就懂,我承認笨,我來一百下總會懂吧!他隻要一下就懂瞭,我來一百下。人傢一分鐘懂,我一百分鐘總把它弄懂。“人十能之”,像有些人也笨一點,十下、十分鐘才懂,我來一千分鐘總會懂吧!一千分鐘還不懂,一萬分鐘好不好?不要自餒,不要自卑,不斷地努力、學十習十,總會成功。所以這個道理懂得瞭,“雖愚必明”。縱然是最笨的人,最後是最高明的聖人。縱然是最沒有出息、柔十弱的人,最後是強人,永遠是高人。這是學問與修道。

看瞭這一節完瞭,就是告訴我們,不斷地努力,內聖之道修養到誠,是根本。外用的學問、才能,任何一種才能,不管你學哲學、科學、宗教、做生意、做官,四個原則、五個步驟不能變——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不能變動,這是外用。有內聖之道,沒有外用之學,那隻能做個羅漢、自瞭漢而已!羅漢者,自瞭漢。有內聖之道,又有外用之學,可以成佛,為聖人。光有學問,而沒有內聖之道——普通人,普通一個學問傢,不能成就為聖人。必須有內聖而有外用之道、有學問,才能成聖人。這是這一段。

下面翻過來是二十一章,中庸的中心來瞭:

自誠明,謂之十性十。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哈,不曉得講些什麼!那現在用白話一翻,就是“自誠明,叫做十性十;自明誠,叫做教。誠就明瞭,明瞭就誠瞭。”就是白話文。你說是說些什麼話?

“自誠”,上面曉得什麼叫誠:“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它的方法是怎麼樣?專一來的,用一個方法擇善而固執,一念專十精十到達瞭極點,豁然而開悟,這是誠的境界。由誠專一做功夫,乃至你們學打坐的,修靜、定,做功夫做到瞭極點,開悟瞭,“自誠明”,漸修的方法,這就是佛傢所謂禪宗講漸修,叫做“十性十”。

“自明誠謂之教”,一聞千悟,一說就開悟瞭、懂瞭。懂瞭以後,不經過定的修持不行。由明白瞭而轉修持到誠,這就是頓悟。

第一句話,“自誠明,謂之十性十”,由漸修而到頓悟。“自明誠,謂之教”,由頓悟,悟後起修,就是教。

實際上,修與悟這兩個東西,功夫與智慧,兩個是一個。“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功夫到瞭,智慧自然開;智慧開瞭,功夫一定到。就是這個話。你看,這個時候佛教沒有來哦,什麼都沒有,這是固有的文化,可見我們的老祖宗對於此道早就通瞭。“自誠明,謂之十性十。”由誠到明,十性十地的功夫。“天命之謂十性十”嘛,中庸第一句話。所以,“天命之謂十性十,率十性十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就是這個反復告訴我們。所以,中庸的中心一個是明,一個是誠。怎麼樣到明誠呢?就是要去悟它。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十性十。能盡其十性十,則能盡人之十性十。能盡人之十性十,則能盡物之十性十。能盡物之十性十,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中國文化講人生的價值,所以剛才講,我說有許多朋友活瞭一輩子沒有人生觀的。十媽十媽十、爸爸生你,你活在世界上做一個什麼東西嘛!所以,常常有人說罵人:你是什麼東西?我也碰到過人傢說:哎,你是什麼東西?我說我也不曉得我是什麼東西!真不曉得!不曉得你們諸位曉不曉得自己是什麼東西?要曉得自己是什麼,就曉得人生觀,那就“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你可以跟上帝兩個並行,可以跟佛兩個並坐。人的價值要到這個境界,就是叫做聖人。實際上做聖人之道,先要做到至誠,修養到瞭至誠。“唯天下至誠”,你到達瞭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你智慧開瞭,一通百通。禪宗後來就是這個路線。所以一悟瞭以後啊,一悟千悟,無所不知。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走的就是這個路線。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十性十。”人十性十、物十性十就搞清楚瞭。所以明心見十性十,要怎麼做到明心見十性十?沒有定力、定力不夠不行的,必須要定。定而後得慧,天下之至誠,才能盡其十性十。所以打坐是修定的一種方法之一,並不是說打坐同禪宗、同悟道、同誠有什麼關聯;有關聯,但是它並不是天經地義的,非走這個路子不可,不一定,也可以明誠。有人不打坐,一下就悟瞭,悟瞭以後再修,一樣到。二校完

所謂“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十性十,能盡其十性十,則能盡人之十性十。”把自己明心見十性十明白瞭,才能夠一切眾生就是都清楚瞭。所以一切眾生起心動念你無有不知的。他就能夠知人十性十。

“能盡人之十性十,則能盡物之十性十。”人十性十統統瞭解瞭,宇宙萬有的物理之十性十都清楚瞭。釋迦牟尼佛走的就是這個路線,他從菩提樹下悟道以後,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事情他都清楚瞭,所以“能盡人之十性十,則能盡物之十性十。”所以把人十性十弄清楚、徹底大徹大悟以後,物理世界的宇宙的來源都搞清楚瞭。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