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講(3)

“治亂持危。”人傢的國傢有內亂瞭,我們在過去春秋戰國前後看得很多,我們國傢就派兵去瞭。不像別人派兵去是趁火打劫,我們派兵去瞭以後,制(止平)定人傢國傢的內亂,“叫你們選一個好的皇帝上來。”好瞭,退兵,回來。(這是)中國文化。“持危”,看到人傢國傢有危險,以軍事行動幫助人傢,安定瞭,回來。

“朝(chao2)聘以時。”所以我經常同外國朋友講,中國文化這個民族在國際上用兵用軍事歷代都是蝕本的生意。幫助人傢國傢安定瞭,然後沒有侵略人傢土地的野心,也沒有想侵占人傢市場經濟上的野心。退兵回來,隻有一個:年年進貢,歲歲來朝。每一個國傢所以每一年,或者是遠一點隔三年。當年的琉球、朝鮮、越南、暹邏(就是泰國)等等,是“萬國衣冠拜冕旒”。有些都“重譯來朝”,所謂重譯,因為言語文字不通嘛!譬如歐洲、中東有些國傢過來,先要通過靠他的國傢附近文字相通的翻譯一道;翻譯一道瞭,再到中國來,又要經過第三道的翻譯;三種語言翻過來才懂他的意思,這叫重譯來朝。但是你查我們的歷史上,外國人來朝貢的時候,我們賠本賠得很厲害!南洋送進來麒麟,實際是什麼?長頸鹿,他叫麒麟。來瞭幾條麒麟或者弄幾個猩猩、大猴子,送進來以後,再弄些香蕉、土貨,那當然保持也很困難瞭,一路下來,南方來的一到瞭廣州,廣州的地方政十府就要接待瞭。是朝貢的,給皇帝的,那要命!派兵派人一路護送,加重,那個時候唐朝的首都在長安在咸西,從廣州要走好幾個月。楊貴妃吃荔枝,馬都跑死瞭多少啊!“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那個馬一天盡量跑死拉倒!這個馬死瞭,趕快裝在另一個馬背上,一路接下去,就是為瞭吃這個荔枝。你看朝貢也是這樣哦!有些外邦來的東西、外國來的幹使節的,那不曉得損失多大!然後在我們的首都,中央政十府招待個把、兩三個月以後,重重地賞賜,慢慢送回去。在歷史上這些記載的資料你看可以寫一部專書,非常多。有些派到中國來的大使們甚至於不想回去瞭,也很多。大傢在這一部分的歷史很少留意去研究它。所以“厚往而薄來”。

所以中國過去講人情的道理,你給人傢送禮也是這樣,禮物希望人傢送過來簡單,意思意思;還禮給人傢可不能意思意思,“厚往”,要多、要加倍。所以說“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現在我們不同嘍,送禮來你最好越多越好,還禮就是馬馬虎虎吧!甚至於說再等一下再說。這個社會文化實在變動變得很厲害。

我們簡單地把所謂“治天下國傢有九經”,九個大原則這一段(繼續上個禮拜三的)講完瞭。這一段的內容大概如此,詳細的各人自己再去研究,詳細的很多瞭。所謂下面結論:

凡為天下國傢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那麼這個分析怎麼樣做一個領十導十人——領導學。全體這九經都是領十導十人所要註意到的。它分開來,不一定責備於領十導十人,就是說每一個國民每一個人,受瞭教育,必須要具備這個素養。分開來講,分析起來有“九經”,九條大路、大原則。但是你說那很難,我幾時學得好啊!我也沒有當外十十交十十官的可能,不會有這個經驗;更不會說是坐在那裡,學萬國衣冠朝廷接見這個味道,也做不到,讓我怎麼經驗?“所以行之者,一也。”隻有一樣。一樣是什麼?他慢慢要講出來的,就是本書上下面會報告來的——“誠”。現在繼續下去: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這是講做人的事情。就是一個事先要有頭腦,要預備。所謂萬事、天下任何事,事先要考慮好。“豫則立”,先有“豫”,先有計劃。現在人要做什麼事,先要有理想、有計劃,這個計劃屬於古代這個“豫”,要先預備好,才能夠做事。假設事先沒有計劃、沒有預備、沒有研究、盲目地去做,“不豫則廢”,最後是失敗的。事先都要有頭腦,想好。例如講話,不隨便講。有許多人很會講話,但是往往發現講瞭半天呀,像我常常碰到這種事,我說你講什麼呀?他說:老師你沒有聽到?我說都聽到瞭,那你講什麼啊?他就愣住瞭。因為他講瞭半天是廢話。你要的是什麼嘛!所以一個人要喝茶,你說“我要喝茶”,很簡單嘛!他先從自來水廠說起,說到如何做茶,最後口都說幹瞭,問他:“你要什麼?”他自己還沒有講清楚,你說這不是糟糕麼!所以,“言前定”,一個中心意思就是邏輯道理。“前定”先*,則不跲。不是亂的、偏僻的。走路“跲”就是亂走,步伐亂瞭。

“事前定,則不困。”做一件事情,事先要研究清楚,事先要預備好,自己不會有困擾。一個事情自己都沒有想好,自己也不努力,臨時匆匆忙忙亂搞;成功嘛,昏瞭頭,比吃瞭麻醉藥還厲害;失敗瞭失意瞭嘛,就睡不著覺。就是不行。成敗利鈍事先要研究好,“事前定,則不困。”

行為,做一件事情一個行動“前定”,“則不疚”,無內疚。一個行為前定瞭,這件行動要做瞭,後悔很少。要把成功失敗的道理想好。

“道前定”,這個道就是“原則”。任何的原則,需預先考慮好前面。所以臨時天下做人做事,沒有一定走一條直線的,一定會變動。中間碰到艱難挫折甚至於整個地失敗,已經有失敗的打算,這就是前定好;那麼智慧應用是無窮的,所以“道前定,則不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這一路連下去,講一個人由一個普通人到崇高的成就,這一段青年同學們要特別註意!一個人在下位,誰都不知道你,無聞,再加上自己言不壓眾、貌不驚人,所謂過去講聲望,現在叫做知名度,知名度嘛除瞭爸爸十媽十媽十曉得你的小名叫阿貓阿狗以外,其他嘛,沒有幾個人知道。可是你要想站起來,出人頭地,做一番積功立德的事業,這個路線……[斷錄]

“民不可得而治矣。”下情必須要上達。所以做一個上面的領十導十人,每一隻眼睛是盯著下面全體的人,希望在這個裡頭找人才;等於在很多的石頭裡頭要找出一個玉來;等於在很多的草裡頭要找出一個棟梁之材,一個草木、一個大木材來。可是在下面的人自己怎麼樣站起來?在下面而不獲乎上,無法上達、出不瞭頭地,上下不能溝通,你縱然是天大的才能,你隻怨天,你不要怨人,你無法有出路表達上去。比如我經常說,現在最近很少瞭,像前幾年紅葉棒球隊,我說你們看吧,這山裡頭的幾個孩子,一十毛十錢沒有,球都買不起,拿個木棍打石頭,結果嘛成功瞭。我們大傢報紙都在叫:這是我們社會的光榮。唉!少扯淡瞭!你也沒有培養他,你有什麼光榮?靠他們自己站起來。這個就是例子。人靠自立。自己沒有站起來的本事,怨天尤人沒有用。然後就說大傢眼睛是瞎的:“像我這種大才,不曉得多大,比西瓜還要大!他們都不認識我!”你這不是吹大牛嗎?我們小的時候鄉下人傢西瓜皮吃多瞭——吹大牛。西瓜皮吃多瞭,光會吹牛的,據說如此。所以不會說話的人都可以吃點西瓜皮。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那麼要怎麼樣獲乎上呢?“有道”,有一個路子,有一個原則:“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連你的同學朋友都不能瞭解你,還看不出你的才具,然後你就是說:這些呀我當年沒有一個同學啊,因為我那些同學都混蛋,都不知道我,我最高瞭!所以我常說一個人連自己同學朋友之間都找不到半個、一個人,下文就是:“慘兮哉!”你不能夠說同學、朋友都不行,都不瞭解我。那就問你是不是瞭解每一個人呢?你不能瞭解別人,怎麼隻要求別人瞭解你?所以“不信乎朋友”,這個朋友包括社會,“不獲乎上矣”,那麼自然不可能出人頭地。

“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他說,再一個你的同學、朋友怎麼瞭解也好,你對傢庭、對父母兄弟都沒有處好;我們常常發現許多人對父母處不好,兄弟姊妹冤傢一樣,對自己親人都是仇人;說他會對朋友比對親人還好,理論上、邏輯上通,事實上不通,不盡人情。一個人不盡人情,而想有對朋友忠心到底、忠義到底,不可能。所以,不順乎親,就不信乎朋友。

“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那麼對父母兄弟姊妹為什麼處不好呢?有個道理、有個原則是什麼呢?問自己,不要再怪傢裡人,先檢查一下自己。自己沒有一顆誠懇的心,自己沒有一個誠懇的修養,隻要求父母兄弟對你好,那怎麼行?所以呀,不“順乎親有道”,要“反諸身”,回轉來反省自己。反身而不誠,當然不順乎傢庭,自然處不好,你本身不對嘛!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那麼怎麼樣做到修養自己呢?反省,最後還是自己反省。

“治天下國傢有九經,及其行之者,一也。”上至當皇帝,當全世界、全國的第一人、領十導十人,下至做自己的皇帝、做自己的主宰、做一個很平凡的老百姓,不管做哪一種職業、哪一種地位、實行哪一種事業,隻有一個:先建立自己。那麼,要建立自己,“誠身有道,不明乎善”,天下哪樣是真正的對?要搞清楚。所以經常我跟青年同學們在一起做事,我說我經常發現你們人生觀到現在都沒有建立。還有些人幾十歲瞭,我發現沒有人生觀呢!我說:你究竟想做一個什麼樣子的人?都是這個樣子:“我也不知道!”(眾笑)你也不知道,誰知道啊?

我說你們都是水面上的荷花、水荷花,這個十浪十頭一沖,沖到哪裡就在哪裡,就是隨緣而遇,自己沒有站起來。我想做什麼?我要做怎麼一個人?你說我想做一個躺下來的人,也好啊!你就永遠學十習十本事專門耍賴,永遠躺著也好;躺不住的啊!躺不住就隨波逐流,叫他聽命呢,不服氣;那麼你有本事領導別人,你創個業,你也可以去開個工廠、開個公司,做一件事業,養個千把、萬把人,你能夠給千把、萬把人靠你吃飯,你就瞭不起嘍!你要曉得哦,就有八、九萬人靠你吃飯,一個人還有老婆、還有父親、還有母親。等於有一年經濟很不景氣,有一位辦工廠的老板來跟我談話,他說:哎呀!我很想擺下!痛苦啊!想放下不幹瞭。我說你不能放下。他說:對呀!我一放下來以後,二十萬人沒有飯吃。他說我工廠人多少萬,每個都有傢眷,我如果一不幹,整個地垮瞭。所以說賺錢就要開下去,不賺錢除非我死掉!我說:哎,你這就是菩薩心腸!不管如何要撐下去。實際就是人生觀的道理,你要做一個什麼人。

所以呀,“誠身有道,不明乎善”,那麼怎麼樣一條善路?那麼你把人生觀的哪個是至善?應該怎麼樣做?譬如出傢,出傢我應該怎麼樣出傢修持?怎麼樣做一個高僧?不管他高僧、矮僧啦,反正我要成果、證果、證道,怎麼樣才能證道?就是需要明這個善。但是這個理搞不清楚啊,就“不誠乎身矣”,身不能誠。此身不能誠,上面一切都垮瞭。所以,“治天下國傢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就是這個意思。

現在你們看寫文章,白話文也是這樣作。這個文章是另外一種。這個文章你看上面說瞭半天,有一個東西;然後一大串,爬上高山、爬上四海,一路說下來,最後就是這個東西。比如文章的手法。你說“治天下國傢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就完瞭!誠怎麼誠?人傢讀起來沒有意思。他一路一路,像那個剝筍子一樣,一層一層剝,剝到瞭最後,筍子露出來,然後曬一曬變筍幹瞭,呵!那就很“誠”瞭!這個文章作法,倒轉來一層一層剝,由大的說起。

那麼現在上面把這個大、小,一個大題,誠是個大題,這個誠字很難解釋。如果說“治天下國傢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誠也。”這個大題一拿出來,沒有辦法瞭。現在人寫論文寫文章,先把那個大的蓋上去:下面第一章分八節,第一節:足指甲;第二節:手指甲;第三節:頭發……然後一套一套古書、白話文,蘇格拉底啊、孔子啊一大堆插十進來;外國人怎麼樣說、美國人怎麼樣說、日本人怎麼樣說,說完瞭以後,你怎麼說?我沒有!現在所有的文章、書本,要看你的意見是怎麼樣?我沒有。學問很好。那下面參考書列一大堆,那什麼書都有,表示我看過那麼多書瞭,你看你不能說我沒有學問哦!拿書來都把你壓死瞭!(一笑)其實啊,學問之道在自己。所以你看這個“誠”字,他用這個章法,你說瞭這個大的呢?沒有辦法。他大題小做瞭,一路一路下來;下來以後,再把它翻過來。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講誠的境界。我們曉得,尤其學各種宗教的這裡很多,我們到佛教廟子上看,拜菩薩求仙三個字:誠則靈。對不對?都看瞭。怎麼叫誠呢?我這麼跪下來,弄根香蕉拜一拜,還不誠啊?很誠瞭!再到這個什麼民權東路關帝廟,晚上去拿兩百塊錢買些饅頭啊、米糕啊,磕個頭,把頭還碰得“砰砰”地響,這個總是誠啊!你把頭碰得響隻能叫磕響頭,不一定算是誠。誠是個什麼境界?非常難!

這個“誠”字也就是佛傢所講的修定,就是定的境界。定是什麼境界?專一、專誠、沒有雜念、沒有分別、沒有妄想的境界。所以現在你看儒傢的中庸,這個時候佛法還沒有來耶!所以“誠者天之道也”,誠的境界的天道的境界。這個天也是科學的、太空這個天;也是哲學的天、理念世界的天,形而上,看不見的,空靈。

“誠”是一個原則,天地永遠是誠。所以天地生生不已,幾千萬年它沒有怨恨人,沒有要求人報答它什麼;它永遠給萬物、給人類生命,給萬物生機。所以天道的境界,人的誠懇的心像天地一樣的開闊,就是誠的一個境界。

怎麼樣做到這個誠的境界?“誠之者,人之道也。”人為什麼讀書做學問、講修養,甚至於學宗教呢?就是修道、成道這個境界。由我們的身心,由人道而到達同天道合一,所謂天人合一,同形而上道合一。所以“誠之者”就是方法,能夠做到誠的這個方法這個境界呢,那是靠人的修為,靠自己修持、修行。怎麼修呢?

“誠者”,現在告訴你“誠”。“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這個境界,“不勉而中”,一點不要勉強的。這個清凈很自然就到瞭。譬如佛傢講空、道傢講清凈,清凈是他的境界的形容,佛傢講空講的是原則。你看一般學佛人拼命地修空,打坐在那裡修到空,所以永遠沒有修好,不能得定,不能達到。因為他都勉強在做。要“不勉而中”,一點不勉強,很自然地;空,空就是空嘛!隨時隨地都在空,定住瞭。“不勉”,一點勉強都沒有。我用一點力深呼吸,有些人數息觀、念咒子或者做什麼,那都在勉強撒!所以都在用方法,沒有達到那個境界。“不勉而中”——對瞭!插頭一樣插對瞭。

“不思而得”——智慧的境界。我們普通學問、學識都是靠思想、想出來的,文章是靠想出來的。一個好的真正藝術傢一輩子畫畫,任何一個藝術傢都知道,會寫字的書法傢也曉得,一輩子大概隻兩、三件作品自己滿意的。那個滿意就是聖靈的境界,怎麼叫聖靈?“不思而得,不勉而中。”自己也不曉得怎麼畫出來、怎麼寫出來的。等於像學中國書法,王羲之學寫《黃庭經》的時候,酒喝醉瞭,寫完瞭:這是誰寫的啊?寫得那麼好!他自己都不知道瞭。忘我瞭,達到這個境界。任何藝術也好,做生意也一樣啊!大的工商傢,一個計劃下去,突然賺瞭那麼多錢,自己想想都奇怪啊!就是那麼一種腦筋。你用心個個都想賺錢啊,在座我們大傢都在用心想賺錢嘛!一個月大概得瞭兩千塊錢還拼命節省、計算,要摳著來用,摳瞭半天給扒手扒走瞭,很可憐!要發起財來的時候,“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而且人還很舒服,“從容中道”,很從容,不緊張,不像大傢現在趕公共汽車,急急忙忙大喊,一頭跑啊,那很不從容。已經趕到瞭,汽車“嘟……”開瞭,下面一陣煙過瞭,然後在那裡生氣。那真是“中道”,站在馬路中間瞭!呵!(眾笑)既不從容,站在中道,那很糟糕!“從容中道”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