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倫包括這個親十親意義當中。那麼親十親,當然以自己個人的親屬的關系為出發點,這是決不否認說沒有私心的,有私心。私心不是罪過,私心不一定是罪過。私心合理不合理,私心能不能合道德,這個中間的差別;並不是說人有私心就是罪過這麼簡單。那麼你說我無私,我也不吃飯,我的飯應該大傢吃;我也不穿衣,穿衣我太自私瞭,應該衣服大傢穿,我最好光光的在街上走路——不可能的,那許多是不合理的。不要說人,天地間的生物乃至植物,它都有自私。你看那個植物,一棵草、一棵樹,它在地下爭出來,都要爭出頭。但是你看植物界就曉得,草、木共同的競爭生長,但是它有禮讓,它要逃避這一邊。這顆樹這樣長起來,旁邊有棵樹這麼長,這棵樹要長彎一點,要逃出來一個范圍,給人傢侵害它的范圍;這一棵樹枝頭向這邊來一點,都要讓一點路。自然界的道理,都是一樣。倒是植物啊、礦物啊,它們這個規律合道德;人啊,很麻煩!人比生物、其他的動物更麻煩。
所以人有瞭這個感情,善於處理,善於處理到什麼程度呢?親十親。所謂自己的“諸父”,父親哪裡有那麼多啊?諸父,很多的父親一樣。就是說,同父親、伯伯、叔叔,父親的兄弟們。在古人,伯伯叔叔“視之如父”,同自己親生父親一樣。所以古人中國的古禮,伯伯叔叔看侄子,在古文上稱為“猶子”,看侄子就是自己的兒子,一樣的,沒有分別。對於侄子都是稱“猶子”,“猶”就是等於自己兒子,一樣的。
所以親十親呢,“諸父”,對於伯伯叔叔乃至伯伯叔叔的朋友。你看中國人的禮貌,現在年輕人不大瞭解瞭,所以有許多寫信、稱謂、稱呼簡直莫名其妙!現在很難辦瞭。就是隻好跟著現代話,都要跟著年輕人學,總算把它看懂。像我們從舊的傳統的教育出身,假設現在自己父親的朋友,那個總稱是個什麼呢?是“父執輩”,跟父親倆一樣,平等的。他們兩個可以拉手抱著的,等於說我們現在我們的後代看我們的好朋友,假設我的兒子看我的好朋友——父執,另外又不同。雖然,當然不是我親的父親,但是在禮義上尊重啊,就是看到父親一樣,因為他是我父親的好朋友嘛!所以比我是自然。這不是高矮的問題,是真正人十性十的一個情感的問題;也不是故意制造這麼一個禮儀,做一個社會的秩序問題;是情感、人十性十、人情的問題。所以這些屬於“諸父”等等。“諸父”這個意義並不是隻包括瞭自己父親、伯伯、叔叔,乃至包括瞭父親的朋友等等,父親這一輩五倫裡頭朋友這一倫。
“昆弟”,為什麼不用兄弟呢?昆弟就包括瞭伯伯、叔叔的我的堂兄弟,後世叫做堂兄弟瞭。伯伯、叔叔的兒子也是我的兄弟;同一個祖父的等等,乃至同一個曾祖父的。那麼包括瞭我堂兄弟的朋友,都在這個范圍——昆弟。使他們、使自己這一個親情的范圍裡頭“無怨”,沒得怨恨。難得很哦!你們大傢現在都是現代小傢庭,就是說父母管下面一代,伯伯叔叔兄弟都分開來住——這個小傢庭看不到瞭。像我們在古老的傢庭出身,這是很嚴重的。小傢庭也很難!兩個兄弟長大瞭以後,兄弟姊妹你說心裡頭沒有怨?你們在座大概都有兄妹,想想看,怨恨才多哩!想到我那個姐姐:好討厭哦,我那個姐姐!哎呀我那個姑姑,煩死瞭!就是怨。這個不怨是很難!但是那說是我姐姐不好、我姑姑不好啊?啊,你都是好的啊?!所以是自己修身的問題。所以呀,親十親的道理要做到“諸父昆弟不怨”。這好難!這個標準好難哪!所以道德學問的修養對自己的修正,是等於一個雕刻傢對於自己內心的那個道德的雕刻啊,分毫都不馬虎的。對於自己要求的嚴格是如此。
那麼我們回轉來看歷史,你看歷史上秦漢以後帝王的傢庭,父子之間、兄弟之間爭權奪利,無所不用其極,豈止是怨而已!怨下面還要加一個字:怨懟。怨懟這在人生,怨恨還是輕的呦!怨懟。到這個程度!所以人,兄弟姊妹,所以你看窮傢裡頭很窮的,我們認為很窮的社會、很窮的傢庭,往往父子、父母、兄弟、姊妹感情特別好。為什麼有地位有錢的人傢,親情會疏遠呢?利害的關頭,剝削瞭人十性十,沖淡瞭人情。這就是說文化教養的不夠瞭。所以《大學》、《中庸》是教育我們怎麼樣做一個人。很簡單的,我們怎麼做一個人?就是做一個普通的人。普通人你曉得懂這一個道理其中是太難,這“不怨”就太難!所以“親十親之義”就是“不怨”。
歷史上剛才提到帝王的傢庭,“諸父昆弟不怨”,三代以上都是聖王,不講;比較做到的——周武王,周朝的這個朝代。但是中間還出瞭一點事故。武王跟周公是兄弟啊!親兄弟,兄弟幫助哥哥完成天下大業,彼此為國傢民族文化,流傳萬代的文化建立下來。他是沒有爭哦!乃至武王死瞭,兒子小,周公是叔叔,輔助這個侄子,使他能夠繼承這個事業下去。中間還出瞭事故呢!跟武王兩個兄弟(文王的兒子很多),另外又出瞭事,周公不避嫌疑,把自己的兄弟怎麼處理瞭,還是給武王的兒子支撐下去。那並不是說偏向這個侄子哦!因為這個侄子的確才能不錯,他當叔叔的願意——不然哥哥死掉瞭,這個弟弟上來,把這個政權拿過來,很自然的,本來都在他手裡,用不著拿嘛!他隻要發佈一個命令:“現在我管事瞭。”就好瞭嘛!——決不那麼做!你要曉得,你們坐在書桌子上想想不困難哦,等你自己到瞭那個地位,就曉得困難瞭。你說我很慷慨,我如果有錢啊,一定大佈施,蓋許多房子給大傢住,不要錢。等到你有十萬塊錢以後,你考慮瞭——嘿!摸出一張都心痛的呦!沒有錢談佈施很容易呦!權利之間是這麼一件事。所以能夠做到親十親,由人十性十發出來真正的十愛十心、至誠,使諸父昆弟不怨,那麼他對於朋友之間、社會之間,也能夠十愛十天下人。所以這個修養是這個樣子。
“敬大臣則不眩”。所以我剛才提到“敬大臣”,所以歷史上的大臣——帝王師啊!所以像中國古代、上古,周朝以前的政治有三公之位。那個稱“公”。那個三公是帝王師耶!三公坐而論道,他拿最高的待遇、最高的薪水,來看皇帝。別人要跪下來喊“萬歲!萬歲!萬萬歲!”這是清朝以後規矩瞭;假設在三公,看到皇帝大概點個頭、打個招呼已經很客氣瞭,皇帝要向他行禮。但是職權上,他還要向皇帝行禮。當然皇帝要尊重三公。坐而論道,批評他。哪一點不對瞭,他講皇帝。下面的人做不好瞭,他不講下面的人。罵罵皇帝:你怎麼搞的呀!那個是三公的地位。那所謂大臣。在上古的制度,那是大臣。這個“敬大臣則不眩”,怎麼叫不眩呢?眼睛不會看花瞭,頭不會暈瞭。因為人到瞭高的那個地位、最高處的地位——天子,除瞭上帝以外、天以外,就是他第一,下面都是他的下面;那叫做這個天氣一樣,熱昏瞭頭的啊!熱會熱昏瞭頭,熱昏瞭頭眼睛看東西都花瞭的,看不清楚瞭。所以人到瞭最高處會“眩”,眩就是昏頭昏腦,看東西都是朦朦的瞭。
何必當皇帝呀?你們年輕人將來到瞭自己有瞭很多的錢、有地位,社會上到處看到你,大傢街上人隻要看到你就望望然:哎喲!這是某人哦!認識你一面,好像都覺得可以回去在那個墓碑上刻一筆:我還認識過某人!你到瞭那個位置的時候,自己會昏頭的啊!那麼這個時候是需要大臣瞭。有道德、有學問、有瞭不起,他不避諱你的。因為他們這些人、上古的大臣們,帝王他都不想當瞭,他所以又可以開教訓瞭,這一類的大臣。所以“敬大臣則不眩”,自己不會昏瞭頭。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他說你所謂體諒部下、一般人,體諒你的部下;你如果是教書的,就要體諒你的學生。體恤群臣,那麼,就是剛才我提到宋朝的政治、宋朝的歷史一樣,“士之報禮重”,知識分子還報你的、報答你的禮貌也是一樣。就是剛才我們提到,歷史上有名的宋朝這個朝代,三百年來,那真是,他對於相權的建立,對於文人、學者那個禮貌,禮貌有加。所以後來你看,武臣有嶽飛等等,十精十忠報國,這是我們歷史上榜樣。文人如文天祥、陸秀夫,還有很多很多,不過他們兩位是代表;都拿自己這個生命、文化生命報答這個國傢,報答這個政權。這就是證明這一句話:“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回報你是這樣忠誠。那麼你由這個歷史的經驗,同樣的做人、個人的事業也是一樣,你能夠體恤一般人、體恤你的幹部、尊重你的幹部,這一班替你做事的人也是報禮重,就是人之常情。所以中國文化講人情,這個叫做人情。
千萬不要跟外國人看,中國文化講人情不對。你以為過年過節買一隻火腿,前街送到後巷、後巷送到左鄰、左鄰送到右舍,送瞭幾十圈,你刻一個名字看看,原來是從我這裡開始送出去的。那個不是人情啊!是人情,那個是人情的一個表示而已。真正的人情是道德,所謂道、義。道義不是一隻火腿、兩個紅包可以代表的啊!你說是百幾十萬、百幾千萬,並不足以代表道、義。道義有時候一十毛十錢都沒有,可是他那個錢是比你幾十億都嚴重。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關心,這個叫做情、感情的情。現在講的就是中國文化所講“人情”的道理。要深深認識中國文化所謂講人情是什麼,就是這個。千萬不要看到火腿就是人情,千萬註意!
下面再繼續下去,他說:“子庶民則百姓勸。”所以你做一個政治上的領十導十人,你認為天下國傢所有的國民就是我的子女、孩子,一樣地十愛十護他,盡量地十愛十護他、照應他。他說“百姓勸”,這個百姓是古代宗族社會一個名稱。就是古人、每一個人血統不同,姓氏不同。這個“百”字不是隻指一百個,代表瞭很多的血統、種十性十的人。自然相勸。“勸”是什麼意思呢?在古文裡頭“勸”——就是他一天到黑,王傢到李傢串一番,李傢到張傢又去訪問一番,是這個意思嗎?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所謂“勸”就是現在講社會自然就會有感化的作用。社會的風氣自己起瞭感化的作用,彼此十十交十十互的感化;不要你去教育他,自己互相勉勵、互相感化。這就是古文“勸”字的意義。不然是“勸”嘛,大傢跑去一天到黑拉情分,看到你快要睡覺瞭,還坐在客廳裡跟你談到夜裡兩三點。那是什麼?“哎,這是百姓勸哪!”那就是神經病,不是勸的道理。勸就是互相感化、感應,這是“勸”。
“來百工則財用足。”所謂來百工,就是剛才講過瞭,那麼所有專傢工業的發達、社會的發展,則財用恒足,國民經濟富裕瞭,國傢財政也自然富裕瞭。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柔遠人,尤其是古代,春秋戰國的時候,那個時代人口非常少,沒有開發的地方非常多,處處需要人力。所以“柔遠人”是非常懷柔這個“遠人”,遠方的人都到你這個地方來,共同參加你建國、建設的行列。這是一個意義。同時,“柔遠人”剛才說過的,還有,比方像我們中國的文化,像現在你看泰國啊、越南啊,這種戰爭;在中國古代,我們自己的國傢真到瞭安定而統一的時候,碰到這些,馬上是救濟,馬上是幫忙。不像美國的幫忙,我剛才看瞭報紙,美國總算是要幫泰國的忙瞭,所以怎麼樣幫忙呢?賣飛機給他——還是做生意!人傢那裡打架打得要死,他現在:唉喲,我答應過的話,一定幫泰國賣飛機給他。辦辦辦……賣飛機的手續,飛機裝上,再慢慢來打,把越南趕出去,不曉得幾時瞭——這是美國的做法。我們中國的文化不是這樣。
所謂“柔遠人”,中國文化這個道理,對於國際怎麼樣幫忙,《中庸》上有,後面有。現在還太早,不談這一節。
所以“懷諸侯則天下畏之”。剛才講到周朝的政權,地方分治、中央的統一,這一個政權,所以說能夠使地方分治的諸侯永遠懷念中心、代表國傢民族中心的天子,所謂中央的政權。這是天下畏之。這是道德的政治哦!這個“畏”並不是說是權力上的怕;道義上感覺是不能對不起中央,有這樣的畏懼之心。不是利害關系的怕。
這個叫做天下九經。那麼這個都是講“治天下有九經”的一段。所以剛才首先講所謂中國政治哲學,也是中國領導哲學的大原則。所以儒傢思想,尤其屬於儒傢中庸思想的中心。你們大傢將來研究中國文化,那還有其他的諸子百傢,大思想道理是相通的,表達的方式同他闡揚的十精十神稍有不同,也各有長處。道傢有道傢的道理,墨傢有墨傢的道理,諸子百傢還多得很呢!不過這是正統的、我們文化正統中心的儒傢中庸思想的。尤其是研究這個歷史哲學、政治哲學、領導哲學最重要的地方。
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
下面再發揮,以個人為出發點,就是“修身”為出發點再發揮:“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這個“齊”字,古代古書上這個“齊(齊)”,有時候借用作“齋(齋)”,中間加一個大小的“小”字,一樣,不過你不需要改它。這個中國古代的,這要認識中國字啊!這個東西叫所謂小學“六書”的作用。這個“齋”就是持齋,我們到廟子上說吃齋,就是持齋。這個“齋”字,像佛教廟子上吃素,有些人叫“吃齋”,這個話是佛法翻成中國字以後,根據中國文化《禮記》上來。“齋”者齋心也,心裡頭真正的清凈,叫“持齋”。說我不吃肉、不吃魚,那個叫做吃素,不叫做吃齋。後來佛教來瞭以後,那麼有些出傢人要吃“八關齋”(佛教的一個儀式、一種修行戒律的方法),八關齋有一條“過午不食”,那麼所以叫做“齋”,叫做“持齋”,“齋”是這個意思。那麼這個“齋”字的本意,拿我們現在來講,就是宗教儀式的、達到瞭宗教形而上的十精十神絕對的清凈,心裡頭沒有雜念,沒有亂想;絕對的恭敬,幹凈到極點,這個是“齋”。那麼假設大傢現在所謂學佛的、學道的在打坐入定,在中國的文字理上,就把這個人叫做在“齋心”,心裡在齋、齋戒。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齊明”是心理上,一個人什麼叫修行呢?心裡永遠是幹凈的、純潔的。自己修養學問隨時隨地心裡“心如明鏡臺”,永遠是幹凈的、純潔的,是“齊明”。這個心裡、心頭打掃得幹凈,像一個明鏡一樣照見萬象。“盛服”,衣冠要整齊。因為人本來不好看的,中國文化叫人另外一個名字,原始叫做“倮蟲”,光蛋的一個動物、一條蟲耶!別的蟲生下來都還帶十毛十,帶著衣服出十娘十胎的;我們很懶哪,在十媽十媽十肚子裡一爬出來,光光的,呵!十毛十都不帶一條啊!還不像豬牛狗馬,它還帶一身皮來,冬天夏天它也不要冷氣機,也不要暖氣機,它就是拿一身皮就起作用。我們是“倮蟲”,十裸十體跑出來的。[斷錄]……佈蓋一下,不然並沒有什麼瞭不起。當然現代人提倡“天體”才叫美瞭,這是這個時代。不過你看慢慢發展,西方西裝,我們穿的這個西裝打領帶,你查西方歷史,不過一百多年、兩百年的歷史。兩百年以前,外國人穿衣服也同中國人,也是領頭、長衣服的,男十女一樣的。你不要認為西裝就代表瞭西方的文化,這是代表瞭西方近代的文化,將來還要變的呀!你看將來進步瞭,不會穿這個西裝的。現在都變瞭嘛!那麼現在你看,人類東西文化都有大袖、長袍,慢慢把它變來又短、又緊、又小,現在短瞭是十裸十體,將來以後十裸十體再進步下去——扒皮!(眾笑)扒皮完瞭以後,好,再一層一層套回去。扒皮麼,你看很多人身上都刺花,差不多要扒皮瞭嘛。快瞭!快瞭!(眾笑)扒皮扒痛瞭以後嘛,再來慢慢套回去,又變成這樣長長大大的。不過我們穿得太早、太時髦瞭!(眾笑)
所以呀,“盛服”並不是一個討厭的東西。人由外形、環境影響到內心,你這個“盛服”一穿哪,自然不好意思。上回我跟女同學倆講,昨天大傢講,有位女同學問:老師啊,為什麼古人包小腳啊?我說小腳***一樣嘛!說瞭很多。你說古人戴耳環,戴耳環是以前的禮貌,耳環是幹什麼?耳環很壞的東西,現在大傢喜歡弄一點點,是裝飾品;一邊長耳環,那個女的出來你不準這樣看的(師示),你這樣一看耳環“咚咚咚咚”就打你的啊!(眾笑)那個耳環是這個作用啊!頭上你說那個“金不搖”啊,走起路那個臉、頭要端正,因為人走起來她這樣搖有一點好看;你這個頭這樣搖,那個東西不行瞭,就這樣搞起來(師示,眾笑),你就失瞭態度瞭。它是一個教養的東西。後來不懂啊,變成個裝飾。它對小孩子由年輕起,是個教養的東西,是一個文化的結晶。後來當然越來越不懂瞭,就是來一個這個樣子。那個頭上你說是上面戴一個冠,又掛下來須須,這裡又掛兩個耳環,你隻好走路這樣端端正正地走。你還敢這樣(師示)?像現在人一樣又五花大綁、又蹦蹦跳跳的,那不得瞭!臉都打破瞭。所以這個“盛服”的道理。
那麼為什麼呢?你說講人十性十,這個是束縛人十性十的呀!哎,這是另一個道理瞭。
所以孔子、孟子主張十性十善,荀子**主張十性十惡。人十性十果然是好得很,但是這個人一生下來,自然很喜歡吊兒郎當學壞的。你不給他一個范圍糾正啊,他這個發展下去也不得瞭的啊!人十性十他有好的一面,有壞的一面;有至善的一面,翻過來就是至惡。所謂十陰十陽十的兩面、正反的兩面。那麼要糾正這一面,給他防止一個范圍,不向太壞的發展,就要衣冠、禮義來規范他,來糾正自己的壞的一面的十習十氣。所以“齊明盛服”的道理是自然的。
當然這四個字,我經常講,古書很討厭!你這四個字又是作論文的題目:“齊明”可以做一篇論文,“盛服”又是一個題目,又可以做一篇論文。那麼“盛服”一作(論文),你把歷代衣冠的沿革、一直到穿西裝,同這個穿尼龍、汗背心、穿熱褲為止。將來熱褲以後不曉得再穿什麼褲,那穿的熱褲將來想不出一個名詞叫什麼褲瞭,等到以後再想吧!一般人會有聰明,自己會想瞭——扒皮褲,呵!到瞭那個時候,又可以寫一部大書。
所以這個學問之道,“齊明”是一個道理,“盛服”是一個道理。
他說,人必須由外形的這個戒,打到自己的內心去,才能改正,所以叫修行;你才能夠做到“非禮不動”。不是頭不動、身十體不動哦!心念不動瞭,不合理的念頭不起瞭,自然不起。修養到瞭最高處,那個說是欲十望啊什麼不起,不是壓制的,它是自然的、很自然,自然變成十習十慣,變自然瞭。所以教育由外在范圍“齊明”打進,到達內在“非禮不動”。這個才叫做修身。
我們現在教育管學生的十操十行是“訓導處”瞭。我們小的時候由老古板的那個教育改成西方來的學校的教育的時候,開始“訓導”這一方面、品行的課叫“修身”,就是根據這個來的。那個時候讀的訓導的書也叫“修身”。現在一變啊,這個“思想教育”啊,又是一套瞭。這個又是一個論文,又可以寫幾十年的演變,很好玩的。再把過去一年級來讀的課本“人、手、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直到達瞭“老師早!老師好!老師不得瞭!”這個東西,再加上這個課本的演變,這幾十年的變化。我一直想把它收攏來,一部好書,決定很好的書!所以由修身的道理,我們以前叫修身的課。修身課就是人格養成的教育。
現在講到“修身”瞭,然後怎麼樣叫做“尊賢”呢?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賢”上面講過瞭,現在講個人修養,叫做“勸賢”,就是社會風氣的樹立,怎麼樣改正社會的風氣。我們現在新聞報紙上不是講社會風氣壞嗎?怎麼社會風氣壞?在儒傢中庸的道理,這個原則怎麼講呢?先由每一個人,尤其是領十導十人(這個領十導十人不一定是皇帝,每一個傢長就是傢庭的領十導十人;每一個十十團十十體的領十導十人;每一個老板都是領十導十人),要能夠做到“去讒(讒言)遠色”,不聽小話,“讒言”是小話。這個“小話天天有”,或者你如果十愛十聽啊,下面就是“今天特別多”瞭,呵!如果你不十愛十聽啊,“小話天天有,不聽自然無”。人與人之間相處,讒言隨時有的。讒言你說都是壞人、小人、十奸十臣?當皇帝的,十奸十臣專門給你進讒言。你說那個十奸十臣天生是個十奸十臣啊?據我的研究,沒有十奸十臣!十奸十臣是什麼人造成的?領十導十人自己造成的。領十導十人十精十明,不會有十奸十臣。當然嘛,所以像我如果我來扮演的話,我做個皇帝,這個學生常常給我拿茶的、倒水的,比較跟在我一路的,當然親近得多嘛,他跟我講話自然方便嘛。他講話不用說老張不好、老李不好,他不要那麼講嘛!有時候問起來:老李怎麼樣啊?“老李呀?老李好像沒有來耶!”就夠瞭,這一句就讒言來瞭!他也不是有意非要做壞不可。但是不過剛剛老李對他“哼”那麼哼他一下,他正難過在那裡,所以我問到老李,他正好:“老李呀?老李沒有來啊!”那很自然的呀!他也不一定要出壞。就是看你天子聖明如何啊!(一笑)領十導十人聖明就曉得,看一看,笑一笑:呵!這個小子大概吃瞭虧瞭啊!——心裡有數瞭。譬如舉這樣一個笑話。
有許多人與人之間,所以古人的話講個人: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一聽是非,明白的人(就曉得)有它的來源的。好人他會說壞話,壞人有時候也會說好話,這個不一定的呀!你說這個是壞人,壞人問到壞人:哎!你的父親怎麼樣?“我的父親好得很啊!”壞人一定那麼講,他有也親十親之義啊!你說該聽不該聽呢?所以難哪!人的修養是很難。你要曉得,當父母也是難哦!你的女兒好幾個、兒子好幾個,嘿!兒子女兒在爸十媽十父母面前他也會拍馬屁耶!爸爸十媽十媽十就是他的馬耶!他有時候也拍得很厲害的。你如果父母不聖明啊,老大就吃瞭虧;再不然老么就上瞭當,經常有的事哦!這個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去讒”多難!
“遠色”,一樣的難。你說我不好色,天下人哪裡有不好色的啊?好色,人之天十性十也。誰又不好色呢?說我絕不好色,除非你是說假話,你自己十愛十聽。個個好色!看到那個好看的多看一眼,不是罪過啊!好色不是罪耶!所以有些女同學給人傢追得討厭:老師!某人討厭,拼命追我!我說追你不是罪撒!你十愛十他不十愛十他是另外一個問題的。人傢十愛十你,十愛十你不是罪吧?你不十愛十他不是就好瞭嘛!而且十愛十你呀,你還要謝謝他,最好送個禮給他,總是不錯,他是能夠曉得十愛十你,對自己很光榮嘛!(眾笑)這個不是罪。所以好色不一定是罪。你的好色曉得禮義、曉得范圍,不能亂。所以“發乎情,止乎禮”。
所以“去讒遠色”這個“色”字,孔子的用詞啊,同“鬼”一樣的用詞。孔子對於鬼啊,“敬鬼神而遠之”撒!鬼神並不是壞事,你敬他,距離遠一點,保持一個距離;所以你好色的事情上、感情上保持一個相當的距離。所以叫做“遠色”,這個“遠色”是同那個“敬鬼神而遠之”一樣的遠嘛!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