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所以啊,他說一個講修養文化道德的,先要要求自己本身做起、修身。那麼在我們佛傢呢?修身需要戒定慧瞭,打坐啊,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儒傢呢?修身啊,“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最高的表達,就是看你在傢庭裡頭,對父母啊、兄弟啊、姊妹啊,傢庭兄弟姊妹都處不好,去朋友之間會處得好,很難的!當然朋友也是五倫之一,所以你親近旁邊的人都沒有辦法和平相處,你說你會去度眾生?恐怕眾生要度你瞭!那很難的。所以說,修身之道,先由事親做起。事親不是父母親,父母親也是一種瞭,(還有)你的朋友、你的旁邊人。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你雖然曉得要事親呢,第一個曉得瞭解人,人與人之間怎麼樣做人。但是要瞭解人啊,“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越來越大瞭。這要曉得這就要懂得哲學,就要曉得形而上道。你看儒傢開始是很簡單,從做人做起,他一步一步向上走啊,看不見瞭,這是“一行白鷺上青天”,越飛越高瞭。但是他的修行有個次序的,從你自己做人的行為基本開始起,才能達到“道”,瞭解那個不可知的一面。其他的宗教一開始來就是先瞭解那看不見的一面,結果都發瘋瞭,然後看人、做事,一切宗教徒,背個白佈啊,你趕快信這個啊!然後看到人就是這樣哦!這完全是兩個事。儒傢不是,從人道一點一點做起。到達這裡要想瞭解人,就是瞭解自己人十性十,那麼不可以不知天。那麼知天怎麼知啊?照其他的宗教的講法,然後“天”,就談到形而上道瞭,那就遠得不可思議瞭,最後不可知、不可數、不可量,反正都不可、又不可、不可又不可,所以叫做不可思議,把你切到那裡,到此為止。你說不可思議怎麼辦呢?哎,到此止步,“遊人止步”,呵,就把你擋住瞭。儒傢天道在哪裡?“天道遠,人道邇”,天道太遠,人道很近,回轉來由人道告訴你天道。
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他說,“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天上、形而上的事情不管,形而下、天底下人文、就是人類的世界,當然,我們人類***,其他動物不談瞭。人類的世界達道有五個,通道,通道就是原則,誰都不能違反,並不是哪個規定,是自然的道理。“所以行之者三”,有五種達道,就是五倫。所以講倫理觀念,我們現在講倫理,就是中國文化講五倫。什麼叫一倫一倫啊?不是愣頭愣腦的那個愣。倫者就是一類,這一類、一倫,人倫,這一個范圍,人的范圍,所以叫人倫之道。不是人都要學得笨來笨去愣頭愣腦,那就不對瞭。那天下達道有五種,“所以行之者”我們切實第一步要做到的三種,哪三種?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之十十交十十,這是五倫。這個五倫怎麼樣去做到呢?這五種社會的次序。
君臣,現在講就是國傢,我們個人與國傢的關系,就是沒有國傢就沒有傢庭、沒有個人,這是君臣之道。父子,就是沒有父母就沒有我。那麼有男十女一定成瞭傢,有夫婦。有兄弟。第五倫很怪,(同)血統沒有關系——朋友,朋友之道,這是中國文化特殊的地方,朋友之道就是社會關系,現在講人際關系瞭。現在講人際關系不對,亂十十十交十十一陣,反正碰到就點頭,就拉個手:你好!我好!明天一起喝酒。人際關系拉一拉,如此而已,沒得真感情。講朋友之道、人倫之道有真感情。因為有許多人生很多痛苦的事情,上面四倫沒有辦法、倫不起來,有些事情你給太太講啊,太太罵你一頓;你給先生講、丈夫講啊,丈夫訓你一頓:你這個女人!不懂事。隻有朋友可以談。有許多事無法跟父母倆談,也沒有辦法跟兒女兩個談,也沒辦法跟兄弟倆商量,所以朋友之間、在親與遠之間,可以談。更沒有辦法向國傢領袖報告:報告總統,報告皇帝,我有痛苦!你有什麼痛苦啊?我頭痛。那總統管不瞭那麼多,皇帝沒有那麼多十精十神管你每一個老百姓。所以五倫之間隻有朋友,你去給朋友講,也用不著“報告朋友,我有頭痛。”那就神經瞭。朋友之間隨便碰到:哎,頭痛得要命!好朋友說:趕快!拉你去看病去。朋友之道,特殊不同。這叫五倫。但是五倫怎麼樣做得好呢?
“知仁勇,三者”,做人做事就是這三樣。你把人倫之道,人要有智慧,能夠有十愛十人之心、仁慈,還要有大勇、有決斷,所以我經常講你們要學會決斷。大勇很難。我經常看你們青年同學們很少有大勇,亂勇則有,那叫做魯莽之勇,這不是大勇。大勇是一件事情、到時候一件困難到前面瞭:就是這樣!就決定瞭。那要智慧啊!沒有智慧沒有大勇啊!哎呀,那怎麼辦呢?那你去吧。去嗎?怕熱。那你不去嗎?不去啊,放不下啊!那你到底去不去?又想去又不去。你究竟怎麼辦啊?我想想看啊!你想好瞭沒有?還沒有啊!這這這這……(眾笑)那是天下之達道第四也!那就是也有個天下之壞道三:推、拖、拉!又推又拖又拉,那怎麼行?
所以孔子說天下之達道三種:知、仁、勇。
“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就是說達德,換句話,連起告訴我們,“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個十精十神,人生就要具備三個條件:知(智)、仁、勇。知,佛傢就是《金剛經》的般若,大智;仁,就是慈悲;勇就是忍辱、毅力、堅定的毅力、定力,勇就是定,所謂學佛的人要修定,那個定的人要多勇啊!說不想瞭妄念,這個欲十望不要,丟掉!放下!那個放下是多大的勇啊!一般人年輕人隨便學佛學打坐,你放下!“我放不下。”你放不下你去吧!放不下你隻好去嘛,何必在這裡盤腿啊!這一點勇都沒有。“知、仁、勇三者,(是)天下之三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人倫之道是五種,社會的次序,傢庭的次序,基本的道德。怎麼樣把它做好呢?做人做成一個人呢?做人的條件必須要具備三個:智、仁、勇。但是智仁勇啊,你說我知道啊,《中庸》也背過啊,智仁勇我做不到啊!是啊,也難怪做不到。孔子說:
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一般人是做不到。有些人天生聖人,生來他就做到,就是這塊料,什麼料?聖人料。那他就可以做聖人,啊,你叫他做別人都做不到,呵,要天才,生而知之。那麼我們不是生而知之,怎麼辦呢?就要學而知之瞭,慢慢去學,練十習十。你說我再學啊做不到,那就要困而知之,自己勉強自己,非做到不可。別人一年做到,我拿十年總可以做到吧!人傢一百天做得好,我拿三年總學得好吧!要有這個決心。所以“或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成功是一樣的哦!你不要看自己笨哦,隻看你肯不肯哦!“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力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那麼做到呢也有三種,有些人“安而行之”,天生聖人,他生來就合於道,他的大智大仁大勇就是道,所以他對於你認為、我們認為:哎呀,修行好苦哦!又沒有花衣服穿,又沒有好的吃,又要不結婚,住的地方又可憐,住茅棚——有人認為這是第一等享受。人生追求不一樣。“安而行之”,他願意這個。一般人佛傢叫你學空,空不瞭啊!那有人天生越清凈越舒服,他容易成,天生聖人,天生得道,安而行之。“或力而行之”,有人力而行之,累得要死,偶然到廟子上一住:哎喲!這幾天清閑哦!“啊,我等於出傢。”那是利用那一點清凈影響他的,力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管你對不對,把你頭剃光瞭送去當和尚再說!然後呢,你說已經當瞭和尚也隻好修修道,結果他修成功成佛瞭,就是“勉強而行之”。但是不管哪一種,“及其成功,一也。”到瞭成功最後是一樣,沒有差別、沒有等次的,做人也是這樣。所以你說,你自己聽瞭這些聖人之道,你要做聖人,就要勉強而行之。我們不是聖人料,不做聖人啊,也做一個“剩人”,剩下來的人。那麼慢慢來,把書本背一背,將來總有一生我會做到同孔子一樣,也好。我們今天這一段講不完[引磬響]。
我們《中庸》是第二十章,上一節講到“知仁勇三者”,就是說,知仁勇三者等於佛傢佛學的講人的根器,有人天生而知之,有人學而知之,有人勉強去學而知之,反正他的成功是一樣。拿現在時髦的話,一個人智商盡管低,努力去學十習十,一樣有大成功的希望。不要被自己的智力范圍所困住瞭,這是古人有很多的事例很多的經驗,不管是出世的、入世的都是這個樣子,三條路線。不要看到天才我們就感到害怕瞭,自己就不敢跟天才兩個比較,自己對於自己的學問啊就劃一道界線,不敢向上進瞭。
那麼由這個道理下面加申述,引用孔子的話: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
就是解釋上次所講智仁勇三者。以孔子的觀念來解釋,一個人真正好學不倦,不管自己智力怎麼樣,那麼,這就是智慧。不管自己的智力能力怎麼樣,永遠不斷地上進、求知,這就是智慧,他本身就是一個智慧。假設沒有這個認識啊,他不敢求知,認為我很笨,沒有辦法瞭。所以有許多使人十習十慣的改正、人生的修養做不到的,能夠力行,就是盡力地去做。學問之道啊,並不是思想上知道瞭就算瞭,知道瞭要做到、求證到,不求證到那個學問都沒有用的。求證必須要力行,所謂努力真正去做到。所謂能夠知道瞭,而力行改正過來,做到、求證到,就是“近乎仁”,這也是個大慈悲、大仁慈。那麼,因為完成自己啊,建立自己之而後可以立人,所以必須有這個十精十神的人才肯去力行,所以力行才做到近乎仁。
第三點,就是我們普通尤其在學佛的,佛學的名詞經常聽到講的什麼“哎呀,我好慚愧”,變成一個口頭話瞭,來個慚愧啊就可以結束瞭。實際真慚愧呀?根本沒有慚愧。所以人能夠真正自己知恥,真覺得自己在羞恥,羞恥什麼呢?不能好學,無知;不能力行,無仁;自己反省起來自己一無是處!這就是羞愧得自己不能站起來,能夠說這樣知恥的人,才算是天下一個大勇氣的人。自己不能知恥——人都是很不能知恥啊!都替人傢羞恥,自己覺得沒有什麼,充其量是嘴上慚愧慚愧,慚愧到底不是恥啊!那個恥是自己羞得都不敢見人啊!當然你說有些人天生個十性十講任何一句笑話臉就紅,那個不算知恥哦!那是臉十愛十紅,神經的反映靈敏。知恥,換句話這三個字是連到的,智仁勇是連到的,說好學力行的人才能知恥;如果不力行,不去力行,他不會知恥的,他覺得自己蠻好嘛!我有哪一點不對呀?所以你看,這個讀書我也在讀,《大學》、《中庸》我也在研究,什麼般若、菠菜、青菜、蘿卜都在搞,那蠻好的嘛,我很努力瞭嘛!不會知恥。一天沒有成功以前,學術修養沒有成功以前,一天自己都是羞恥,值得羞恥。譬如說學佛的人說:放下[斷錄]……所以要懂得知恥的道理在於這個道理。不是說普通口頭上說“慚愧”一聲,如此拉倒,那是沒有用的。
那麼,為什麼我們這樣解釋呢?看他下文原文就知道瞭,孔子說的:
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傢矣。
他說一個人想建大功立大業,對社會、國傢、天下、對人類有所貢獻,必須要曉得這個原則,智、仁、勇三達德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智慧——好學,好學培養出來真智慧;不是好學的本身是智慧,好學可以培養出來真智慧。第二要力行,第三隨時要反省知恥。那麼這是一個方法,也就是學問修養的標準。能夠做到這樣,所以孔子加重語氣,“知斯三者”,知道三種這樣的道理,那麼談得到是修行人瞭,拿佛傢來講;儒傢呢,就是屬於修身,這才真正在修行。知道瞭真正的修行,然後才可以說治人,出來做人做事。這個治人不一定是幹政治說管理人傢;治者正也,正己而後正人,好比佛傢的自度而後度他,才能夠是度人,度人、正人是一個道理,佛傢的名稱換瞭,你以為度是把他度到哪裡去啊?你拿個什麼來度啊?拿個繩子把他吊起來,吊到哪裡去啊?用個渡船把他搖到哪裡去啊?還是向哪一邊搖啊?那是個形容詞。
儒傢的形容詞描寫這個原理,就用“治”、“正”這些字面、字眼、含義;佛傢呢?那麼用“度”這個文字來描寫這個十精十神。所以說,一個人能夠自立而後立人,自己知道修身,“則知所以治人”。能夠有自知之明,然後能夠立人。那麼或者你出來從政、政治也好,做你自己的事業也好,對社會、國傢、天下、人類皆有所貢獻。他說這是必然的一個原則,是不可違反的。這個為什麼那麼強調叫做不可違反呢?古今中外歷史上成大功、立大業的,多半走的是這個路線;甚至說,不是多半,完全走的這個路線。否則,最後時你再把歷史拿來算總帳,他是無所成就的。不是說你的功名富貴、地位煊赫一時,那在賬面上等於我們學會計的人,在賬面上看到錢數,這個生意很大、來往得很多,結果到瞭年終總結賬啊,還是虧空,那個沒有用的!人生啊,就是一個會計的賬簿一樣,所以成功不成功啊,不在臨時的賬面上看的。
那麼下面又轉瞭一個道理,那麼轉到政治的道理,剛說到正己正人,然後說,“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傢”。那麼治天下國傢,下面就談到,拿我們現在觀念是政治的最高的哲學,也可以說一個領十導十人,最大君領導學,真正要做一個大君、這個領導。
凡為天下國傢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十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凡為天下國傢有九經”,就是有九個大原則,“曰:修身也,尊賢也,親十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他說這是政治領十導十人為政的九大原則,不可違反的。你們要研究中國政治哲學思想,他這個是政治哲學思想,不可違反的一個大原則。他說,一個人假定自己修身完成瞭,出來為國傢天下而服務做事的,就是做官的;或者是你做社會事業的,有九個大原則,所謂“九經”。經者,是永遠恒常不變的、常道。所以中國的文字裡頭,凡是聖賢之言不可變更的都稱為“經”,經是常道,常道就是大原則,不可以變的。哪九個大原則呢?
第一是“修身”。任何人做任何事業,尤其是出來為國傢天下服務於人群社會的人,本身必須要《大學》、《中庸》上所講的這個原則。自己修養不夠、修身沒有完成(上面我們講的都是修身哦),修身沒有做到,什麼都不行瞭。首先第一條就是修身,對付自己。所謂征服天下、國傢,你先要征服瞭自己;把自己個人私有的欲十望能夠把握得住、克制得瞭,然後才能夠談平天下國傢,所以修身是第一條。
第二是“尊賢”。這個賢字的意義發揮起來很多瞭。在古文,墨傢的思想、墨子,儒傢的思想,道傢的思想,在古代的文字一個字代表很多意義,或者一個聖字、一個賢字就代表瞭。實際上拿現在這個觀念發揮起來這個賢字:有道德、有學問、有才具、有氣派、有能力、有辦法、有思想,可是還要主要一個——有道德。有辦法、頭腦很靈敏、很聰明,做生意也好、做什麼也好非常有辦法,基本人的道德那個沒有瞭,那個教育的修養沒有完成,最後的總帳算下來還是失敗的,一無所成。就是拿佛經的形容,他的一生不過是曇花一現,鞭炮一樣“嘩啦啦”那很偉大,放得聲音也很亮的,打的火花也很大,一下就沒有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