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發生這個情形,父母過世瞭,那麼兒子葬以大夫之禮,因為這個葬禮是屬於這個死者本人的范圍,他有些什麼貢獻於社會上,有些成就是哪一方面,葬禮的時候照這個儀禮而葬。可是兒子呢?“祭以士”,把父親葬瞭以後,自己來祭拜父親的時候,馬上連禮儀的傢具都要換過來,這是代表兒子自己祭父親。當然兒子他的功業的成績沒有到達這個位置,本身還是士,所以隻好用“士”禮來祭祀。
當然這些禮是講古代,我們曉得古代的禮儀,每一朝每個時代雖然有變動,大體上差不多。現在不同,現在我們號稱禮儀之邦,根本沒有禮。拿祭禮的話到瞭殯儀館去啊,那東西合璧、古今中外一爐,站在街上看到那個送死人的呀,有西洋的洋隊還在唱歌跳舞蹦蹦跳,後面又有道士、又有和尚、又有在傢的,什麼都有,反正古今中外一概都來哦!哭的哭、笑的笑、鬧的鬧,沒人理。結婚也是這樣,這幾年幾十年當中結婚也沒有禮。古代這個規定是很嚴格的。
“父為士”,假如父親的他本身的功名,這個成就事業低的,“子為大夫”呢?“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禮)。”他是這樣不同。
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十之喪,無貴賤,一也。
“期之喪,達乎大夫。”什麼叫“期”呢?一個周年,如果在公傢服務,皇帝下瞭命令,“期之喪”,隻能在傢裡休上一年,到後來又規定什麼親屬的關系、血統的關系又可以隻服、穿一年、戴一年的孝,還有隻戴幾個月的孝,不是你們看到現在報紙上不三不四的也有瞭,其實也是古禮。怎麼叫不三不四,現在混亂,不今不古。有些人還蠻講禮,太太死瞭,丈夫登的訃文,“期妻喪生”,要為太太起碼守上一年,守一年之喪,一年是正式的中國文化的規定,這一年之內如果這個男人再結婚、再續弦,在過去社會大傢會笑的,不合禮的。有些感情好一點,有些為太太服三年之喪也有;那兩年是特別,那不在禮的范圍,你心喪。現在當然啊,前一個月上殯儀館、後一個月進大禮堂啊,無所謂,是所謂自十由啊,沒有關系。這個期喪是一年的喪禮,所以兄弟之間都是這樣。
“達乎大夫”,那麼中國歷史上的古禮你們當然沒有研究哦,研究中國的過去的文化,這個是限制瞭一切,不管你官做到多麼大、地位到瞭(甚至)當瞭宰相,父母死瞭以後,立刻就要給皇帝上報告,要十十交十十代的,回傢守喪,要三年才能出來。如果不上報告啊,那個冷衙門(以前所謂“禦史大夫”,有名的冷衙門,平常鬼都不上門的),第二天禦史的奏本就上來瞭,報告上來瞭,彈劾你!那個彈劾很嚴重哦,皇帝都吃不住哦,幫庇不瞭的。犯瞭什麼法,皇帝還可以包庇;犯瞭禮儀,中國幾千年文化的十精十神犯瞭,這個部長不能當的啊!非要回傢不可,甚至嚴重可以弄到永不(錄用)。你看康熙時代就發生這件案子,一個大臣當瞭部長的階級,因為傢裡死瞭父親,瞞住瞭,喪事拖瞭一下,監察禦史直接彈劾,後來把這件案情弄清瞭,康熙皇帝下瞭手諭,“此人永不錄用”,永遠不要出來做官瞭,永遠沒有他的事瞭,你就回傢去算瞭。上古之喪除瞭父母十之喪以外,有什麼呢?譬如武將當大元帥或者前敵總指揮,帶兵正在前方作戰的時候,碰到父母十之喪那怎麼辦?皇帝跟著一個命令就來,在戰場上守喪,不準回傢,那沒有辦法,君命超過瞭——所謂國體,先有國、後有傢,所以隻好穿著孝服作戰。你不是有時候演京戲看到白盔白甲帶喪的那些大將出來作戰,有時候他身帶喪服,就是這個樣子。那麼你看看中國舊的戲裡頭都有這些東西的,有些你不留意,怎麼——大概是好看吧,顏色上藝術上的配搭,有些綠的紅的,穿一個白的。——那不是哦!它代表他的身份,他的生活的十精十神不同。那個關公出來,臉紅帶刀,他這個人很正直、脾氣大,不對,眼睛一瞪就跟你惡罵,他不做假,就是這個道理。
“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十之喪,無貴賤,一也。”三年之喪,說父母死瞭以後,在古禮服喪是三年,所以中國的古禮做官的這三年以內是不準出來的,也不見客的,甚至專制到瞭明朝、清朝這個階段,三年當中還不敢作詩呢!如果說是在傢裡守喪還作詩,算不定人傢密告你一下,前途就沒有瞭。你守喪還有那麼高興啊?所以守喪假使聽音樂唱歌啊,一個密告就完蛋瞭,所以很嚴重!這個“三年之喪”差不多(是)周代的制定、裁定,因為過去的守喪的時間有長有短,所以孔子死瞭以後,他的學生們給他服“心喪”,隻是外表都不帶孝的,“心喪三年”,隻有子貢在他的墳上廬墓三年,那比兒子還嚴重!根本就住在孔子的墳上,搭個茅蓬住瞭三年、守瞭三年,其他的三千弟子都服心喪三年,所以這個是孔子的道德的號召與偉大,他並沒有規定,弟子們對他自然是以父母十之禮事之。所以“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總而言之,關於父母死瞭中國孝道中這個喪禮三年,無貴、無賤,“一也”,決不能變更,連皇帝都不能變。這個皇帝(如果)是不服三年之喪,歷史上很多事情,這個歷史上這個皇帝是給人傢看不起的,在歷史上永遠是個大污點,所以漢文帝提倡瞭短喪,把父母十之喪變成一年;漢文帝一生的好處,就給這一點事情,中國歷史上的歷代一提到這一件事,對他都是不然,等於否定瞭一切,可見這個民族重喪禮的十精十神之所在。
那麼我們看瞭這一段書曉得,他這一個典型是拿出來大舜這個典型,平民,沒有依靠,自己成功,自己什麼成功呢?不是現在人努力的成功,(而是)道德的成功。所以,公天下時代一個典型,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另一個典型,是傢庭有基礎,皇帝的基業有基礎,加上他發揚光大的——武王與周公。但是都是重孝道,那麼孝是個什麼?換句話說,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百分之一百二十萬的重感情、人的感情,有真感情。中國人講,中國文化叫做三個字“真十性十情”,真的人十性十善良的一面;真的人十性十的感情;真的至真至善一面。那麼這樣的人物,不管他成出世的事業或者入世的事業,都有真感情。
所以過去我們講中庸,也有個人很多年前有位同學提出來問過我,這個話一講都是幾十年,在四川川大裡頭講,大學裡上課的時候有位同學問說,那麼所以我們中國的儒傢攻擊佛傢不孝,出傢是無父無親,這是儒傢攻擊佛傢的第一條,最嚴重。這個是後世佛教的制度有所不同,實際上你看,研究釋迦牟尼歷史,還是一樣。不過他孝道的路線不同,因為印度的國情(國傢的情形)與中國文化國情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父親死的時候,釋迦牟尼佛自己抬棺材的,阿難、難陀、釋迦牟尼佛自己、釋迦牟尼佛的兒子四個人,每個人抬一角,把父親棺材抬上山來,葬在他自己講堂的旁邊。任何弟子幫忙他抬棺材——不準,他說這是我們自己的事,他帶著他的兒子帶著兄弟,自己四個人抬棺材上山。可見也是非常註重孝道與喪禮,至於後世後面一般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傢的沒有留意到這些,就是跟著後世的可以說是錯誤的觀念,將錯就錯一路下來,所以被中國的儒傢所反對、所責難、所否定、所看不起,其實印度的文化、東方的文化同樣十精十神。嚴格講起來西方文化也一樣,所以最近你們曉得,西方人講,有黑種人發動找自己的根,所謂《根》,從這一本《根》,一位黑人朋友寫瞭這本書以後,全世界發動找,實際上他本來每個民族都很重視自己的來根,所以根,觀念不同,他名稱叫“根”,祖先嘛。你看美國是一個各個的民族集合來,你經過的美國同學你一問:你是哪裡人?意大利,西班牙,我是猶太,我是德國的,我是英國的,都分得很(清楚),每個人回到傢裡還註重自己的傢史,所謂根、傳統。所以我們一般留學到外面去隻看皮十毛十,裡頭都不懂,實際上都是一樣,非常重視自己的血統與祖先。你不要說我們養人,養狗都重視血統啊!是哪一種狗種,何況我們是人種,人種裡頭還好種啊,那所以要註意這一點。
那麼下面跟著敘述: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註意!所以中國人天天講孝道,什麼是孝?這個地方要註意瞭,孝並不是說今天回去下瞭課買一個冰激凌帶給爸爸十媽十媽十吃我是孝順瞭,那是當然很孝瞭,小孝。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說隻有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他通達、懂得孝道,真正所謂孝子的,“善繼人之志”,善於繼承父母祖先的那個遺志,所謂願力、希望,給他達成。當然要善的希望,父母假使隻希望錢,就是希望這個兒女不管你什麼手段、偷來搶來,隻要有錢就好,那就不是善繼人之志瞭。當然父母希望有錢,窮怕瞭,希望後代子孫有個房子啊、生活能夠安定,錢的目的在這裡。你使自己後代怎麼樣安定下去,使告慰於父母,告慰於祖宗,這就叫“善繼人之志”,不會亂繼。那麼像《論語》上我經常說,古人解釋很多錯瞭,講孝道,父母死瞭,“三年無改於父之志”,就是孝道。照古人解釋,他說三年以內不要改瞭父母那個的本志,就是孝子。我說那好瞭,假使這個父母做小偷的話,我不想做也要做三年啊(眾笑)!不做三年不是孝子瞭嘛!對不對?父母是個殺人犯,至少我也去殺個三年哦!為瞭當孝子啊!所以古人亂解,就是《中庸》這個道理正好補救,那個《論語》上後世人解釋錯瞭。孝道是“善繼人之志”,你要曉得那個十精十神,而且善於繼人(之志),重點是這個“善”。
“善述人之事者也”,父母祖先已經有傢庭、文化、道德、功業的基礎的,做後代人能夠發揚而光大之,這個是孝子。但是我們看瞭幾千年以來,子孫能夠發揚父母的基業的,沒有幾個啊!別的還不說,就拿我們小的時候看到,我們傢裡喜歡買書,不是現在的書哦,過去的印刷不容易,線裝古版的書。那書樓裡,那真是啊,像我們出門,父母就講,“仗劍須十十交十十天下士,黃金須(多)買百城書”,喜歡買書來讀。那個書買到有時候一看啊,心裡涼瞭一半,有些書買到線裝很好,很好的圖章,一切講究,很大的字,“某某傢裡藏書”,這是名傢,“後代的子孫如果再窮賣瞭我的書啊,怎麼怎麼樣不孝!”照樣的賣出來!這是沒有辦法。就是深深感覺到,善述人之事,所謂“繼往開來,承先啟後”,創業是很難哦,守成同創業一樣的不容易做到哦!所以唐太宗、高宗有個名言:“創業難,守成也不易呀!”創業固然很難,能夠守成也不容易;守成而能發揚而光大之,所以孔子再三提到他兩個兄弟,武王、周公是瞭不起,這是大孝子。“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他下面記述的還是講中國這個“禮”,禮的十精十神。
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
這就是剛才我們提到的,所以人傢西方人講中國文化開始沒有宗教,他們忘記瞭、沒有研究過儒傢這個“禮”,這個就是宗教儀式,實際上我們後世,魏晉以後佛教進入中國,乃至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間,道教的正式的成立,許多的禮儀,廟子許多的規矩,不管佛教的道教的還是都采用瞭中國《禮記》的十精十神,乃至許多的用具,所謂佛教叫做法器,有許多就是中國傳統禮儀祭祀用的法器。所謂“春秋”,這個不是講孔子著的那個第一部歷史《春秋》,是講春天、秋天,是春秋二季,就是我們現在清明的上墳、七月半的祭祖,這些都是春秋的祭祀來的。
“修其祖廟”,這個修並不是修房子,也包括瞭修房子;祖宗的廟堂,清潔、打掃、整理。
“陳其宗器”,春秋兩季都要把祖宗的傳統代表十精十神那些東西擺出來。譬如我們有名的(隨便拿一個故事來講),元朝的蒙古民族,(也當然是中華民族的一支),成吉思汗用過的武器,一直始終供在祖廟裡頭,平常不準人看的,這個就是“陳其宗器”。周朝有周朝這個祖宗們用過的東西,擺出來,所謂傳國之寶,傢庭裡也有傳傢之寶,這個傳傢之寶、傳國之寶的這個意思就是“宗器”這個道理。
“設其裳衣”,把祖宗們穿過的衣服掛出來。現在我們時代不同瞭,過去我們年輕的時候,正月初一開始,就是過年那天晚上夜裡開始,每個傢庭把祖宗的像要請出來,以前沒有像,畫的,叫做“容”,容貌那個容,叫掛這個“容頭”,“容頭”就是古代所謂像。那個像畫的時候請名畫傢畫,就等於現在寫生的畫,那麼老輩子們給這個畫的時候也很苦,起碼要個把禮拜,衣服穿得整整齊齊坐在那個地方,給他緊看、緊畫,每一點神氣都要畫出來,那麼這種也就是古禮,現在人都用照片掛出來。
“薦其時食”,中國的古禮,什麼時間新產品出來,農作物或者新的稻子、米出來瞭,或者應時的水果出來,馬上就要拿來供祖宗,獻這個祖宗。
祖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十毛十,所以序齒也。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在後世,像我們小時候看到,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不管你姓什麼,姓張的、姓周的,開瞭這個祠堂,每年祭祖的時候,那個就是另外一種禮瞭,不管你什麼地位、不管你什麼學問,到瞭祠堂裡頭平等、看輩分,你乃至看到一個種田人,看到一個殘廢的宗族裡的前輩,叫公公還是要向公公行禮;你官做得再大,到瞭祠堂裡看到他,還要趕緊要行禮:“公公!公公!”那你的地位你一切都要擺下。你說我錢多,回到自己的宗族祠堂裡耀武揚威,馬上看不起,會把你轟出去的,可以把你當場難堪的,這是中國的古禮,也就是中國的社會,所謂一個宗法的社會。他到瞭祖宗的廟堂裡頭、宗廟裡頭,“所以序昭穆也”,“昭穆”(是)兩個代號,左昭、右穆,就是大房、二房,譬如一個老祖宗生幾個兒子,老大老二,大房排在左手邊,二的、小的排在右手邊,左右的排列有它的程序,這個叫“昭穆”。
“序爵,所以辨貴賤也。”進瞭祠堂以後,那麼就看你這個宗族裡的子孫出去在社會上考的功名、做的事業、做的什麼,“所以辨貴賤也”,這個時候地位麼看看,這個地位並不是因為你官做得大;要看你的成績。所以我們看宋朝後代的歷史,宋朝出來一個歷史上的十奸十臣叫秦檜,很多姓秦的人,到瞭元朝、明朝的時候說我不姓秦我不姓秦,這是覺得很害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