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講(2)

所以下面引用自他不二,“嘉樂君子”,“嘉”是好的,“樂”是快樂,和睦、和樂;“嘉”是平安的,這個人個十性十嘉祥,吉祥的、快樂的。這個君子之“憲憲令德”,兩個憲。“憲”就是高高的、至高無上的,很明顯地擺在那裡是“憲”,至高無上的、明顯的、不可變化的,瞭不起的,形容好的德行。

“宜民宜人”,古詩很簡單,一個字、為什麼你說四個字一句啊?因為古文、中國文字,一個字代表瞭好幾個觀念,拿白話文一翻譯啊,好幾個字代表瞭一個觀念,因此一個字翻(譯)開來就一大堆瞭,此所以今古的不同。那麼今古為什麼不同呢?那個時候沒有發明印刷,也沒有發明紙張可以寫,我們的文字(是)祖先們拿東西來刻字,刻在那個石頭上,刻上什麼?他隻要把這一個字這一個代號擺在那裡,這個觀念一看這個就清楚瞭,很多的觀念就清楚瞭。所以他說的“宜民”,就有好幾個觀念;“宜人”,也是好幾個觀念。就是說你把自己的行為、學問、道德修養,“宜民”,和於真正的人生,“宜民”就是這個意思。這個就叫人。“宜人”,不但自己和於真正的人生,人與人之間、對朋友對社會大傢都知道你是個好人、瞭不起。

“受祿於天”,他說這個樣子,自助而後天助,鬼神也好、天神也好、菩薩也好,他自然,因為你的電感跟他倆相應,自然會受祿的;那麼才得到保佑,就是本省話“保庇”,保庇就是庇佑,這都是古音,他自然得到保佑。所以你要求菩薩、上帝、佛啊哪個保佑你,你不如求自己保佑自己。“受祿於天”,你自己要正己而不求人。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剛才解釋瞭這個“申”,上下這個電感就通瞭,你的頭腦、心裡的這條電線、這條天線,跟上帝、菩薩的那個天線就接上瞭。“申”者,上下通也,“自天申之”,那麼因此說,中庸之德要見道、修道而到行道,行道最後行到大舜一樣,貢獻於國傢天下,功在萬古、功在萬代,他什麼都不要,那就證到“空”瞭,自己走瞭,到瞭一百多歲瞭,嘿!飄然而去,修仙去瞭、修出世道去瞭。

故大德者必受命

因此說真正做到大德、聖德,我們佛教,後來用寫信給你,“某某大德”,“大德”就是來自於這裡。可我們是小德,不應該稱大德。大德者必受天命,什麼是“天命”呢?十十交十十感,天人之間的十十交十十感,自然得到這個感應。

現在我們《中庸》是第十八章,上次講到第十七章。十七、十八、十九同二十章差不多一個觀念是連帶下來,講道之用。我們千萬要記住,十六章是講到鬼神之事,在中庸儒傢所謂提到鬼神之事啊,就是宗教十性十的形而上道,由道體而講到用,那麼這個道理也就是證明我們上古文化儒道兩傢不分傢的,都是有一個共同點,講到道,見道而後修道,修道跟行道是入世的,見道以後修道、行道是入世的,在哪裡入世?在人道上。與佛傢不同,佛傢始終是走出世的,出世以後也講入世,所謂大乘道菩薩道,大乘道的菩薩道最後還是歸到形而上的出世上面,這兩個在形式上不同的地方。當然他的最高究竟處是相同的,不過最高究竟處相同很難討論瞭,那麼就要牽涉到佛學方面去瞭,那我們不想講儒傢的東西太牽涉到佛傢去。大致上有兩個做比較的,至少可以告訴我們,在人道的用上,儒傢的基礎是穩當的、切實的,而且儒道兩傢的十精十神是一樣的;如果做三傢的比較,他是大乘道入世的真正菩薩道的十精十神,比佛傢的有范圍、有立足點、淺近,而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去。

上次講到大孝,孝道的道理、天人的關系,所以自己保佑自己,而後再到形而上道上天的保佑,那麼提出來一個榜樣是大舜。大舜的歷史我們上次說明過,他的遭遇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傢庭,父母的虐十待他是父母的不對,兄弟的虐十待他(是)兄弟的不對;他沒有覺得父母兄弟不對,始終是盡自己人子的本分,所謂“素其位而行之”,那麼因此以一個普通種田的老百姓,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做世界上第一人,但是他的道德修養沒有認為自己是第一人,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上一個最平實的榜樣;也就是公天下的時候一個榜樣;也就是做人、一個人從什麼都沒有憑藉、沒有依靠,而遭遇種種的挫折與痛苦,自己如何站起來,不但是功業站起來,而且使自己成就為入世而又出世的聖人。

那麼現在開始第二個榜樣,是講父母也好、傢庭也好、兒子也好,那真是我們上次講到一樣的(不曉得是講到《老子》還是講到《金剛經》提到的):“父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翹十起腿”,比這個還要好的,而講一個非常良好的傢庭出身,但是遭遇時代(是)一個非常痛苦的時代,形成中國歷史“傢天下”的最高的榜樣,這是誰呢?就是文王,他在我們這裡又樹立一個典型,那麼現在就開始講這一段。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

這是孔子的贊嘆,人生的成功那真是沒得遺憾;這個“無憂”不是表示無憂無慮,就是沒有遺憾,做人做到這樣一輩子沒有遺憾,那麼拿在歷史上一個典型、一個榜樣,恐怕隻有周文王。周文王跟大舜不同,大舜沒有憑藉、沒有依賴,絕對一個平民,自己站起來,剛才提到過所謂“貴為天子,富有四海”,最後還道德成聖人,超越於這個物質世界,得道。文王也是一樣,但是文王遭遇與他不同,周朝的上輩是姬氏,那麼說來文王的祖父、父親都是歷史上的名王而兼聖王;名王是功業,聖王是道德的成就。文王的父親是王季,也是歷史上的聖王,那麼有王季的基業的基礎,而他自己道德好、學問好。所以我們曉得中國文化裡頭的寶典,也就是文化的中心的文化《易經》這本書,就是他在坐牢的時候註解,所以叫做《周易》。《易經》有很多、有好幾種,有《歸藏》、有《連山》,我們現在普通留下來的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文王開始註解,他的兒子周公又跟著註解,最後孔子又加上註解,所謂易更三聖。

那麼周文王他當時遭遇的領導他的帝王,是我們歷史上有名的暴虐的皇帝紂王,所謂桀、紂都是很暴虐的皇帝,而這些皇帝們有個共同點:學問都很好、文章好,暴虐的皇帝,絕頂聰明,拿後世來講,詩詞歌賦、吹的、玩的、唱的、跳舞的、武功樣樣都是第一。像歷史上寫的殷紂王,“疾逾奔馬”,他跑步馬都跑不過他;“手捉飛禽”,鳥飛過來,他那個氣功一來就把它抓下來瞭;“生裂虎豹”,老虎兩條腿被他拿到可以撕得開。所以歷史上許多的所謂暴虐的皇帝,他的能力、聰明都是超人一等,超人一等容易走上(暴虐的路子),他眼睛裡頭根本沒有人,沒有一個人值得看得上的,所以欠缺瞭道德修養就要走上這個路子。我們隻曉得歷史上桀、紂都是最暴虐的皇帝,但是你研究一下桀、紂,他自然會使他暴虐起來,這麼一個人物,沒有一樣別人可以跟他倆比,他自然看部下看老百姓都是笨蛋,這些人他覺得像一個螞蟻一樣,這些沒有用,當螞蟻捏掉算瞭,養成瞭這個十性十格。

文王遭遇這麼一個皇帝,所以對他有懷疑能夠把他關起來。周文王在牢裡(文王也是一方的諸侯哦),沒有怨天、沒有尤人、沒有埋怨,著書,就是推演這個易經八卦。當然歷史上寫的,那麼後來紂王還測驗他的(修養和神通),大傢都說他是聖人,一定修養很高,有沒有這樣高的修養?把他的大兒子拿來殺瞭,殺瞭以後剁成肉醬,還送來請他吃。——你既然修養道德好,而且又懂得易經,能知過去未來,我看你曉不曉得這是你兒子的肉?——周文王當然知道,眼淚都不能掉哦!面孔給他不知道哦!這個地方是(個)問題,不大是道德的修養,隻好是拿佛傢講是最大的忍辱,不然很成問題——吃下去!把自己兒子的肉吃下去。所以紂王放心瞭:“人傢都說他是聖人,什麼事情有神通都知道,他連兒子的肉吃瞭都不知道!”——其實文王知道,所以《封神榜》歷史的小說上說,文王等到監視他的人走瞭,想起那個傷心、吐出來,那個肉說是變成我們現在吃的兔子,我們現在這個長耳朵的兔子,就是文王的兒子伯邑考的肉變的。所以這是歷史上故事與神話,故事神話不是完全編的呦,有他的中心思想的道理。要瞭解一個民族的文化,不能夠脫離開那個神話的故事哦!你當故事聽,(隻是聽)著玩的。你當成文化哲學來研究,它就是另外有高深的意義與道理還可以參悟出來。

那麼這裡講到文王“以王季為父,武王為子”,武王就是(文王的)第二個兒子,所以後來繼承文王的志向把紂王推翻瞭,也替哥哥報瞭仇瞭。那麼周公是武王的弟弟,這三個都是兄弟呦。實際上文王有百子、一百個兒子,實際上九十九個,後來《封神榜》上給他添瞭一個,好像同孫悟空一樣從石頭裡蹦出來一個幹兒子,叫雷震子,有翅膀的、會飛的。所以後來《封神榜》上中國的像前兩天下雨、打雷就是周文王的兒子雷震子管的,雷公。

那麼,“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那麼上面繼承,承先啟後。“父作之”,這個“父”是代表他的上代,歷代的道(德政治)[斷錄]。“子述之”,他的兒子武王的武功推翻瞭紂王,建立瞭周朝,尤其他的弟弟周公,所謂姬旦,他建立瞭中國文化這個基礎,我們幾千年來孔子所述所集成(繼承)的就是周公周代的文化,從上代下來。他講到周武王“武王纘大(tai4)王——”,有些本子“大”字上面右邊這個角上打一個圈圈,實際上這個字念“太”,不要把這一圈看成一點,就變成“犬”王瞭,就錯瞭。“大王”就是曾祖父輩,講文王的父親“王季”在武王應該稱他是祖父瞭,曾祖父在文字上中國禮貌就是“大王”,——“王季、文王之緒”,文王是武王的父親,他的祖父就是“王季”,他的曾祖父就是“大王”。三代的,要註意呦,他說武王之所以成功,為周朝的歷史上劃時代的三千年以後影響的名王,文化的建立、道德政治哲學基礎的建立,使中華民族建立瞭中華民族的文化,不是偶然的,上代有三代的基礎,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第一流的名王,有道德學問都到瞭極點。所以這句話我們普通念書很容易把它念過去,“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這個“纘”字不是贊嘆,絞絲旁這個“纘”,他能夠承先啟後擔負得下來,這是非常難的呦!

譬如你看社會上很多人傢庭父親創業、祖父創業,兒子嘛擎下來就比較玩這個財富,到孫子啊差不多開始就玩,要敗瞭,所以“君子之澤,五世而斬”,能夠繼承祖宗之業、成績而發揚之光大之,非常難的,況且在文化道德上發揚光大是很難。所以中國的古文就是這麼一句話,你要會讀才曉得他這一句話的語意、文字後面的意思包含是什麼,不然你照文字一看很簡單嘛!就讀懂瞭,一點味道都沒有,就是一種恭維的話。你把它透過瞭這個文字後面,透過瞭這個紙的後面,一看,我們一讀的時候啊,汗都要流十出來!不一定我們做得到。假使在座你不管男同學女同學,你是武王,能不能做到?是個大問題。所以他說:

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他講過文王以後,講到他的兒子武王,孔子提出來。剛才說到,他能夠繼承祖先的文化的基業,事業的基礎,道德文明發揚而光大之;發揚光大很難!然後他三代,曾祖父、祖父同他的父親,隻講政治道德、做人的道德,沒有侵略過人傢,而到武王的時候“壹戎衣”起而革命,推翻瞭紂王這樣暴虐的皇帝,所以起而革命,所謂是青年一代起來。但是你要知道哦,青年也七八十瞭,武王起來,薑太公這(些人)都七八十瞭,因為上古人壽命長,周文王都活到一百多瞭,但是在百多歲人看來,這個後輩不老實,還起來打仗,呵,就是這樣,他七八十瞭。所以“壹戎衣”,以軍事手段來改革這個時代的混亂,來平息時代的災難,推翻瞭紂王,所以“壹戎衣”。

所以你們念詩像中國的古詩,大傢都曉得李白、杜甫的詩好,杜甫有一首《過昭陵》(杜甫是唐朝人,他當然沒有見過唐太宗瞭),就是到唐太宗的墳前面過,有一首詩:“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開頭兩句話氣派很大,那麼來源哪裡來呢?所以讀中國的文學你要寫好必須要多讀書,“一戎衣”這個話,就是《中庸》這裡頭出的。“風塵三尺劍”,講唐太宗就是同漢高祖一樣,漢高祖提三尺劍斬白蛇而起義,老百姓起來,尊為天子,富有四海。唐太宗不然哪,他不是老百姓,他父親李淵已經威望很大,所謂已經是獨霸一方的人物瞭,那麼他是世傢公子起來,然而他的功業跟漢高祖倆差不多啊,所以“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這個“一戎衣”就是說,後世的所謂帝王的功勛、天下是打來的。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兩個階段,所以講王道的天下、周朝以前的三代以上是道德修持來的、修來的、修行來的;三代以下的天下是功業來的,這個功業就經常包含瞭有“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所以天下是打來的,這個完全不同。所以講“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結果成立周朝的王朝、政權,身死以後(本身死瞭以後),“不失天下之顯名”,歷史上永遠不但是名王,(而且)是聖王,“尊為天子,富有四海”,貴到瞭為天子,除瞭上帝、上天以外,世上第一人。“富”,做帝王的四海以內一草一木都是他的財產,傢天下的都是私有財產,這個是“富有四海”。

“宗廟饗之,”他的祖宗沾他成功的光榮,後代的子孫,周朝武王同周公兩兄弟建立這個政權文化為基礎,所謂普通講八百年天下。歷史上周朝政權八百年、七百多年,漢朝隻有三百多年、四百年,唐朝也三百多年、四百年,朱元璋(明朝)是三百年,宋朝是半壁十江十山三百年,清朝也三百年(實際上兩百七十多年),元朝在中國是八十年,所謂五代啊、六朝啊,大傢玩瞭十幾年二十年三、五年的都有,那個不算數,隻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安定中,這實在是瞭不起的一個歷史。

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

他說周武王沒有起來革命以前,還沒有說推翻瞭紂王而當皇帝,中國文化已經他的弟弟周公開始起來研究瞭,已經完成瞭文王(他的父親)、武王(他的哥哥)這個德業他完成瞭,追述——中國上古文化一直到周朝的上代——曾祖父、祖父跟文王,“上祀先公”,後來當瞭皇帝以後,兩兄弟有天下以後,以“天子之禮”制造瞭周禮,奠定瞭中國文化憲法裡頭的憲法,文學裡頭十精十神十精十華之所在,這部《禮記》。所以我們小的時候念書,說一講到禮貌,“哎,周公之禮呀!”周公之禮代表很多,現在人好像隻把結婚叫成“周公之禮”,其他的不是。周公之禮很多啊,禮貌、禮儀等於佛傢的戒律一樣,多得很。

“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那麼上至當皇帝必須受這個禮法文化的規范,守法;下面到各個的諸侯,以及諸侯下面的卿大夫,就是大臣、宰相;一直到士、庶人,知識分子一般老百姓,上下任何(人)都要遵守這個文化的十精十神。這個文化的基業是周公集中地制訂,是孔子孟子繼承發揚,文王、武王、周公這個文化的系統,所謂是中國文化。所以講尤其是古人註重於“喪禮”,為什麼中國人非常註重喪禮?其實外國人也註重,不過兩個形式不同。中國人註重喪禮呀,和註重祖先的傳統,所以我們叫傳統,一代一代傳下來,這個生命由祖先再一代一代下來,所以要講孝道;祖先的最初就推到形而上天人乃至鬼神,向上面走。

所以我經常跟西方外國的同學們講笑話,我說你們講的“十字架”是斷瞭架的“丁字架”誒,上一代不管的,長大瞭不管父母瞭,更不會管祖先,你這個十字架就是到父母下面十愛十子女,下面有,旁邊也沒有、兄弟姊妹不管,個人獨立,所以你是個“丁”字的架子。中國文化是個“十”字架,上至父母祖宗;你們(也)有上面啊,上面有上帝,上帝跟你兩個距離很遠的。中間我們中國人搭瞭一個橋,由父母祖宗一直上去,那麼人跟天可以接上的,這是個完整的十字架;實際上還不隻十字架,十字架還加一個圓周,再加上佛傢、道傢的觀念,中間是十字架外面是個圓周,無所不包。

那麼所以中國註重這個喪禮不是偶然的,人傢西方人第一個,過去幾十年,現在你們很少聽見的,研究中國文化說中國文化是很好,但是有個大缺陷,這個民族他沒有宗教信仰。有啊!他多神教。封泰山呀、拜土地呀,河有河神,山有山神,走路有路神,茅蒔有廁所神,睡覺的房間有十床十神,養豬豬欄裡頭也有神,那裡做掃把有掃把神,什麼都有神,多神教。說沒有宗教,其實他們沒有研究中國文化哦!祭祖,對於祖宗父母死後鬼神的承認,他就是一個現實的宗教,所以他不需要另外擺一個宗教的形態。因為其他的國傢民族的文化,不大講祖宗子孫這個關系,必須要另外找一個懸空的的信仰,宗教思想,所以其他國傢、民族裡頭宗教的形態發達得自然久瞭。中國文化裡頭不需要在生活的外面發展另外一個宗教,他本身就是宗教。尤其他的禮儀,禮儀就是宗教的意思,生活中的都有瞭。所以他現在講喪禮,就是宗教的十精十神這個意思,他說所以周公建立這個喪禮:

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

這是古代的禮,也就是戒律、宗教傢講的戒律,非常嚴格。他說假使父親是大夫,(不是當醫生,現在把醫生叫大夫是後來的事,古代大夫譬如現代的官職位,政十府裡頭部長以上,不管是行政院長或者是宰相,差不多都是大夫、相,大夫這個官位達到一個相當高的水準。大夫之下就是“士”,士也分好多等,大夫也分好多等。換句話大夫就是帝王前面或者諸侯前面高政十府裡頭的高級幹部、高級的政十府的首長,大夫是等於後世講功名的職位,不是官位,官位是職務瞭,大夫是官階的名稱。)父親本身的官階是大夫,兒子呢沒有到這個地位,是士。上古的士,青年才俊,一個鄉村、一個鄰裡,十個青年裡頭自十由地推薦,不要說平常要加以考察,學問道德好、能力強就提出來為士,慢慢地經驗上來。那麼這個士的階級就是比較是初步的基本的幹部,官階上差得很遠。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