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講(1)

自己把道理沒有搞清楚,以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啊!因此一般人不是加瞭一點,就減少一點,以這種方法來認識這個道,修這個道——並不是在修道,錯瞭!道就在你那裡,這本來就是道哦!

下面引用瞭《詩經》,引用中國上古文化《詩經》:

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伐柯是幹什麼?砍木頭。“柯”是斧十柄十,也是木頭,木頭的枝杈把它砍下來削好瞭以後,把它做斧頭的、砍木頭一個大斧頭的把子。古人作的詩,很妙,你不要看古人做的詩,就是不需要讀書的,有什麼感情在(就自然表達出來)。在山裡頭砍木頭,換句話說,“伐柯伐柯”,我們用白話說:“砍啊!砍啊!”就是那麼作的。你不要看到《詩經》——哦喲!古詩啊!經典呀!經典是記載的古人“砍啊!砍啊!”那麼你再用白話來寫“伐柯伐柯”,(寫成)“咔嚓咔嚓”(是)一樣道理;你這樣懂瞭,讀古書很輕松。你要(是)跟著古人看註解,什麼叫“伐”?“伐”者,砍也;什麼叫“柯”?“柯”者木枝也;什麼叫“枝”?“枝”者,樹幹也;什麼叫“樹幹”?“樹幹”者,樹杈也!哦,要寫它幾十萬字,那就叫做書呆子!我是不會讀書,我也不敢讀書,對書呆子沒有興趣。所以我讀古詩啊,我覺得很好,古人詩真做得好,“伐柯伐柯”,砍木頭啊砍木頭啊!就是這個事,就是在山上砍木頭。

“其則不遠”,怎麼說呢?他說法則呀就在這裡。砍木頭砍慣瞭,看到這種木頭,拿起斧頭“咚”一下子就砍下來,砍慣瞭熟能生巧。那麼在山裡頭砍木頭,一個人影都看不見,嘴裡一邊念“嘿!嗬!”就砍下來瞭嘛!這很簡單,就是“伐柯……”,就是這樣。你以為做詩……沒有特別的,就是這一套,因為我也會作詩,詩作會瞭以後——開始是真在作詩,學做詩,這個字要換那個字,那個字要換……做會瞭以後,詩者“嘶”也,亂嘶就嘶出來瞭!用腦子想一想不是好詩,真的好詩不用腦子想的,想出來那是詩匠的詩,不是詩人的詩。詩人的詩不用腦子想,所謂靈感;什麼叫靈感?就是“伐柯伐柯”,就是這樣一件事。

“其則不遠”,他說這個法則呀,擺在前面。那麼怎麼解釋呢?“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這個解釋妙得很瞭!“執柯以伐柯”,拿著一個斧頭,然後像我們這些(人)到山裡頭割草、砍柴,我們一定會幹出這種事情來,因為沒有砍過嘛,人傢拿把刀給你,這個要怎麼砍啊?然後看著這個樹,“睨而視之”,盯著這個樹,砍這裡啊?怎麼砍啊?砍這裡啊?砍下來!砍瞭半天也砍不下來,也砍不下去。

“執柯以伐柯”,拿著木頭又去砍木頭,“睨而視之”,“睨”,中國字很多,眼睛看的很多字都是眼睛旁,所謂“窮睇眄於中天”《滕王閣序》那個“眄”字,就是那麼看(師示);“瞻彼淇澳”那個“瞻”就是這樣看(師示);“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回眸”就是這個斜起來那麼一撩(師示,眾笑)。每一個字啊,每一個“目”字旁邊啊,看那個形容那個眼睛看法不同。這個“睨”呀,那個眼睛瞪起來看,仔細打靶子,這個樣子謂之“睨”。你要每個字要說清楚,要瞭解中國文化,中國字要認得。

他說砍木頭,哎!我們這個外行砍木頭拿著斧頭,眼睛瞄著瞪著,就想一刀就把它砍下來,結果啊,樹皮都砍不掉。所以“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哪!你越看越下不瞭手,砍不準。這個話你說是解釋什麼?你拿什麼解釋一個大概?最會講的、亂吹的也吹到我這個樣子為止瞭,沒有辦法解釋,隻好借用。借用什麼?(借用)禪宗做以解釋,這就是說人本來有道,這個道,人找不到道,禪宗有個比方:“騎牛覓牛”,你騎在牛背上說:“我牛在哪裡呀?牛在哪裡?”就是騎牛覓牛的道理。他說“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拿禪宗一解釋,完瞭!就是形容人騎牛找牛,你永遠也找不到。

換句話說,人本來在道中,人本來有道,自己認不得自己心十性十就是道,偏要去修個道、找道,你一輩子也修不好瞭。所以修道永遠沒有看到人修成功,你在道中去修道,你怎麼去找?所以由此你懂瞭以後,原來我們上古老祖宗的文化此道早就曉得瞭,不等禪宗興起,已經都懂瞭。那就是“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

“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這就是儒傢瞭,中庸之道始終不想你推到高遠地方去,始終把高遠之道拿到平常之間來,平常就是道。所以道真正用,用到人生的道理、政治的道理,“以人治人”,你不要把這個“治”又看成政治瞭,就錯瞭。“治人”,管理,怎麼樣人管理人,你看到別人的錯誤,你曉得:哦!人、我不能做這樣的事。看到人傢隨便發脾氣、莫名其妙,你不要發脾氣來,你不要與人(發脾氣),你又做錯瞭。看到人傢做瞭莫名其妙的事,你不要再(做),自己就要反省到,我碰到對人處事不能做這樣子。就象你看到人傢穿的衣服不對,自己背後都在歪起嘴巴在笑;可你的衣服要穿好啊!結果你說他穿得不對,你自己的襯衫都沒有塞到褲帶裡頭去,一半露在外面的——你笑人傢,人傢後面還在笑你呢!這就叫“以人治人”,你觀察別人,自己曉得做人。

“改而止”。所以哪裡有個標準啊?看到人傢的錯誤,錯誤就是標準。佛在哪裡?看到一切眾生有苦,解脫出痛苦瞭就是佛;看到別人在莫名其妙起無明煩惱,你們的無明煩惱你哪裡曉得去?就是《金剛經》講“信心清凈,即生實相”瞭。所以道哪裡去找寶一樣呢?你“執柯以伐柯”拿著斧頭砍木頭很容易呀!木頭就在這裡,你這麼一砍就下去瞭。所以“以人治人,改而止”,別人的錯誤就是你的老師,那個錯誤的人就是你的老師。說怎麼是老師?你看到他的時候給你一個警告,我不能做這個事;看到一個好人做瞭好事,他(也)是你的老師:哎!我應該效法這樣做。所以“以人治人”。當然俗話講,“人比人,氣死人”;拿中庸講,“人看人,好做人”,就是這個道理,改過來就懂瞭。

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這孔子所提倡,是傳我們怎麼樣修道,怎麼行道。孔子有一次傳瞭密宗,孔子的密宗,你們曉不曉得?沒有聽到過啊?孔子在《論語》上傳(過)。有一天,孔子看到(《論語》那個書上寫得很妙)孔子莫名其妙,大概,(我想想哦,因為我久矣沒有夢見他瞭!——一笑)坐在那裡休息,好像正坐在搖椅上搖啊搖,曾子跑過來;曾子一定像我們這個禪堂在打七一樣,天天在參話頭啊、打坐啊,搞得昏頭昏腦的,他前面剛剛跑過來,孔子把他一叫:“曾參啊!”叫他名字。那個曾子正在好好修道用功夫,聽到老師一叫,頭就一回轉來:“做什麼?”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這一句:“吾道一以貫之!”所以現在有個道叫“一貫道”,就是盜用孔子這個話來的(眾笑)!孔子講“吾道一以貫之”,這句書,你看《論語》上一讀,妙得很噢!你讀懂瞭這個書,趣味無窮!“參乎!”這個原文記載,孔子就叫:“某人!你過來!”曾子這時一回頭;還沒有等他開口,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就是這個!“曾子曰:”曾子一看:“唯(是)!”懂瞭,開悟瞭!“唯!”就是“是!”開悟瞭。

“曾子出”,曾子開悟瞭,他們兩個在這裡頭演戲,師徒兩個傳瞭密宗瞭!外面同學在外面等著:把他叫過去幹什麼?挨罵啊?還是給他東西呀?結果不曉得他們兩個搞什麼。“曾子出,門人問,”曾子一開門啊,這幫同學們問他:哎?老師有什麼傳你呀?“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沒有什麼,你不要懷疑,老師並沒有傳我什麼,隻告訴我做人做事“忠恕而已”。你看曾子是孔子學生的傳道的最誠懇的人,結果說瞭慌話,出門就扯謊!(眾笑)

孔子說,“一以貫之!”就是這個!他同學問他,他說成是“夫子之道”兩個,“忠恕而已矣”!他(孔子)告訴他一個,他變成兩個瞭;加上孔子“一以貫之”,三個瞭(眾笑)!所以呢,你看《論語》這一節書越讀越有趣、越讀越妙,我當時讀到,“咦?!這個真妙!”當然學瞭禪宗以後再讀的這個書。孔子傳給他“道”。顏回死瞭,孔子那麼多弟子,隻有傳道於曾參,可是曾參最魯,“魯”是個十性十,不是笨,最老實,話都講不清楚,你叫他上臺講話,結結巴巴的,可是你說他人嘛,真誠懇、真老實,這樣叫做“魯”。所以他最後傳道,“一以貫之”給他。他出來告訴人傢“忠恕而已”。他看這一班同學功夫沒有到,學問沒有到,所以隻好給他講行,不講道體。就是“這個”!這個是哪個呀?“一以貫之”,一以貫之貫到哪裡呢?如果向心窩子灌,心臟出瞭十毛十病;向腦子裡灌,腦會發炎;灌到哪裡去呢?被日本人用刑,鼻子裡灌上瞭辣椒水,那更不是“一以貫之”瞭!他說“這個!”禪宗所謂講“這個!”他懂瞭。那麼曾子出來呢,沒有辦法告訴同學們,因為曉得他們都沒有到,你隻要好好做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什麼叫“忠恕”呢?推己及人。你想到不願意做的事,你不要叫人傢做;我不願意拿的東西不要叫人傢拿;我不願意聽的話,你不要講給人傢聽;你怕人傢罵你,你不要罵人;你怕人傢笑你,你不要笑人。這是忠恕之道。忠,推己及人;恕道,包容人傢;就是講行為瞭,這是恕,恕(就是)能夠包容。所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那麼這裡,所以進一步孔子傳道於曾子,曾子做瞭他的心得,這(就)是《大學》這一篇。曾子傳道給孔子的學生,因為孔子的兒子早死,(隻有孫子,孔子的孫子子思,)曾子又傳道給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著《中庸》,敘述他祖父的這個“道”。所以他這裡解釋:

“忠恕違道不遠”,你註意一個字瞭吧?忠恕是不是違道這個“違”字。好瞭,他跟他老師倆講兩樣的話瞭。曾子說:孔子叫他,“曾參,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出門,同學問,“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一個變成兩個。那麼,我們剛才提出來討論,曾子沒有把真正的孔子的心法(表達、)表達不出來,隻好在行為上叫同學們:你慢慢去修吧!

所以修道的東西並不是見道的東西,所以“忠恕”是行,不是見道。但是忠恕行道這個行,同“道”距離並不遠,就是這個東西,一個手的(兩面)這一面(和翻過來)這一面。所以呢,這裡面特別註意一個字,就是畫龍點睛一個眼睛,“忠恕違道不遠”。忠恕怎麼可以講它“違”道呢?忠恕是行上、道的行,中庸重要是講見道以後修道的,這一“見”很難。所以從“行”上來見道不是不可見,其實行道才能見道,由於短距離,所以忠恕違道並不遠,它近似“道”。善行真的做到瞭,這個道你不要愁見,自然會悟道,就是(看)你的道德善行到傢不到傢。佛傢也一樣,佛傢說《金剛經》也好,各種(經典)講,你要善行功德圓滿,你的智慧自然開發、自然會悟道瞭,會證得菩提,會得到般若。所以說“忠恕違道不遠”。

告訴青年同學們,讀書不能馬虎,像這些書也不是老師(教的。)我當年老師教我隻曉得背,管他違道不違道,隻要背瞭不錯、不打手心就好瞭!為什麼看到一個“違”字啊,管它(呢!)什麼都不管。中年以後,自己慢慢懂瞭,哎呀?!怎麼“忠恕違道不遠”,這是幹什麼的呀?古人寫文章不亂用一個字的,換不得的!所以“違道”這裡是畫龍點睛一隻眼。所以他說“忠恕之行,違道不遠。”

“施諸己而不願”,什麼樣的事情你自己不願意人傢加在你身上的痛苦,你不要加給別人身上去,這就是道。佛傢的這就是慈悲。什麼事情我不願意接受的,你不要叫人傢接受去做。換句話,剩飯酸瞭,我不願意吃,但是說“某人,你喜歡吃酸的,你吃吧!”那就不忠恕,沒有這個道理;寧可你把它倒掉。你都不願意,為什麼給人傢?這個心太不好。所以啊,“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你不要叫人傢去做,這是忠恕的道理。那麼,他引用他的祖父孔子的話,然後再說(還是孔子的話):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君子之道四,丘”——我們小的時候不敢這樣念——“某”,不敢念“丘”字哦!這個丘字你看少一筆,為什麼少一筆呀?古文寫到皇帝、聖人的名字不能完全寫出來,寫出來不得瞭哦!這是犯諱的!那不得瞭,帝王時代要殺頭的呀!所以念到“丘”,“丘”是孔子的名字,孔丘,所以隻好念“某”,是要這個樣子的。所以後來因為帝王時代,姓“邱”的人,本來都是這個丘,為瞭避諱,所以“丘”字旁邊加一個耳朵。你貴姓啊?我姓“邱”,我那個多一個耳朵的。其實都是一個“丘”。為瞭避開聖人的名字,所以多瞭一個耳朵來聽一聽,所以“丘”姓要寫成這個“邱”。

他說,“君子之道”有四種,人格有四種標準;“丘未能一焉”,你看孔子的謙虛!他說,我啊做人做一輩子一樣都沒有做到。哪四種?

“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他說我不是個孝子,真正做到做人的、兒子的本分,孔子說我很抱歉,很遺憾,我沒有做到。因為孔子父親早死,他是個孤兒,母親後來死瞭,非常痛苦,又窮苦,有個哥哥還是跛子,還要他十二歲就要開始做事,養哥哥養姐姐,所以他講“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其實他並不是不孝,父母早過世瞭。

“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讓我好好做人傢一個大幹部、高級幹部,我沒有做到,很抱歉!怎麼說呢?魯國叫他做瞭三個月的司法行政部長,他上來把魯國第一名人“少正卯”就殺掉,因此引起大傢政治上的攻擊、排擠他,三個月就下臺。他想為魯國真正做一點根本文化,治國平天下,他結果做不到,因此他隻好離開自己的國傢,周遊列國,所以他覺得“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他說我也夠不上,沒有做到。

“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就是兄弟之間,他的兄弟、一個哥哥,後來靠他,年輕時候他什麼事情都幹過,也給人傢幹過收稅捐,跑去打工、收稅、什麼都搞過。他哥哥後來又早過世,他說我沒有盡到對哥哥好好地伺候的責任。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對朋友之間呢?他說我也有遺憾,沒有做到。“先施之,未能也。”這句話很嚴重,他的好朋友很多,魏國的***就是他的好朋友,齊國的人、小矮子宰相、歷史上的賢宰相晏嬰是他的好朋友,但是後來齊國大臣叛變、亡的時候,晏嬰受難的時候,孔子沒有辦法救,那心裡非常痛苦!他說我的朋友,“先施之”,我怎麼先施之?我接受朋友的好處太多瞭,朋友佈施給我的太多瞭,朋友沒有困難,我先能夠佈施給朋友的他說我做不到啊!他一輩子窮,隻能接受人傢的好處多,他說人傢沒有給我好處、我先能夠給人傢好處我做不到噢!

所以都很痛苦!孔子的痛苦,一個人真正反省自己,你們還年輕不知道;到瞭幾十歲,反省自己,傢庭、父子、兄弟、朋友之間,稍稍有道德修養的人,這種遺憾就來瞭,對朋友幫不上忙,那個心裡無比的痛苦!

《話說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