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是文化的強,真正一個人格完成的教育。前面提到最有趣的南方之強和北方之強,我們也都曉得,南方人北方人個十性十的確不同。比如,這一節書正碰到一個問題,我們到瞭臺灣三十多年來,開始一來,哪裡人?外省人?本省人?看起來界限很分明,再碰到外省人,哪裡人?山東人。北方人罵我們南方人:南蠻子,南方人一聽:北方人,侉子。聽到四川人:川老鼠,耗子。湖南人:湖南騾子。十江十西人:十江十西老表。湖北人:湖北九頭鳥。各種地方到處都有個外號,十江十西人碰到洛汀人:洛汀人老遢。老遢很難聽,講不出那個味道。反正各地,沒有一個地方,廣東人,我們去瞭以後包括臺灣人都在內到瞭廣東:外十江十佬。到瞭四川:腳底人。我們都是他腳底的,四川很高都在他腳底。
這是個大問題,什麼問題?中華民族很有趣味的問題,這個民族吃飽瞭飯沒有事,隻要坐在那裡,一個鄉村鄰居的,隔一條河,前岸的同後岸的人就不同,他是前岸的,我們後岸的。東邊同西邊的不同。吃飽瞭飯沒有事,專門鬧傢務的。但是有一點,中華民族不同,吃飽瞭沒有事鬧的好玩,等於大傢兄弟姐妹打架,沒有事情都找來吵吵嘴,才能夠過這個日子,不然一天到晚很悶。真到瞭一個國傢,民族碰到大事的時候,這些問題都放棄瞭,根本沒有這回事。
尤其到瞭國外一碰到:日本人?中國人?中國人,好呀,同鄉到我傢裡去。這些問題,但是你說沒有問題,現在一個資料明顯的反映出,春秋戰國時,已經南方人北方人不同,是有不同。那麼你在看這個民族,這就是個大問題,要寫一篇專述,博士論文起碼要寫好幾集。歷代歷史上用人,山東出將,山西出相。比如,史記上司馬遷寫的:“秦晉多士,秦晉之人多十奸十詐”懦弱傢都出在秦晉,那個時候,春秋戰國的時候。這個話不能拿到現在來說。
這一路下來,每一個時代都在鬧這個問題,一直到瞭宋朝非常明顯的,宋太祖趙匡胤立瞭一個碑,不準打開看,哪個兒子就位當皇帝才可以打開看:不準用南人為宰相。南方人不準當宰相,這是什麼理由?那很嚴重,南人為宰相是不許可的。結果宋朝第一個南人當宰相,十江十西人:王安石,歷史上看,開始使天下亂瞭。這是趙匡胤哪個和尚教他的,哪個道士教他的不知道。所以,中國歷史幾乎成一個定理,北方人,黃河人,中原一帶的人主持一件事情,南方人為輔助,天下太平。
南方人味道就兩樣瞭,文化思想絕對高明。你看老子,莊子,禪宗,歷來都出在南方,大部份,十份之八九。思想文化,聰明絕頂。那個寬容大度,穩重氣派,包容萬象,就南方不及北方瞭。詳細的分起來,各地都有個十性十。所以,一路下來,你看滿清入關三百年,鬧瞭半天學術上,政治上,就是南北之爭。從康熙以後一直到瞭光緒時代,始終是南方的學者,與北方的學者形成瞭兩個大壁壘。但是,以滿清三百多年的政治與文化,北方的當政,南方的做做名仕,做做詩,名氣很大,不主政,天下都太平。到乾隆、嘉慶、咸豐以後,南方人的力量起來瞭,天下要亂瞭,幾乎是呆定的。
後來清朝的初年,有一位學者,那是一位,真是天下之仕:顧亭林,他寫瞭一部書《天下郡國利病書》,這一部大書。它是講經世實用之術。顧祖禹做瞭一部《讀史方輿紀要》,把中國歷史地理配合起來,研究這個國傢,將來也留給後人,你要想如何建國,如何使這個國傢民族富強,這兩部書不能不讀。一個是顧亭林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還有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所以,我們年青的時候,這兩部書必讀,必保存,叫做二顧全書。老古文化公司出版社,很想出這樣一部書,各地都去親自看過,調查各地他的民族十性十,地方十性十,有他的十性十格。
第二個問題,人為什麼形成一個十性十格呢?這研究起來很妙,人同植物,同動物,同礦物,人也是物。所以,叫人物,硬有不同。說哪一省哪一地區比較出漂亮的人物,清秀就是清秀,粗獷就是粗獷。粗獷有粗獷的氣派,清秀有清秀的味道,味道跟氣派兩樣。味道隻可以看看,氣派那硬是可以做一點事情。因此,相法上也講,看相的說南人北相,或者北人南相,那都是大貴人,都是瞭不起。這個道理就是說南北的個十性十,東西的個十性十,甚至於說每個地區,每個人的個十性十。比如人,本省,我也是書讀多瞭,種書毒,到瞭本省我也問,這裡南方人同北方人不同?我以前來的那些本省老頭子,現在活的話都九十多瞭,他說:有呀,南部看北部看不起的,南部的人看北部的人害怕,北部人好厲害,好狡滑。北部的人看文山區最可怕瞭,文山區就是現在新店一帶,又不同。
我說:哪裡最好呢?南部一帶嘉義,不過日本人又看不起嘉義,日本人叫嘉義人:臟話。那什麼道理?抗日的英雄,日本人統治的時候,跟日本人抵抗死的最多,就是臟話嘉義人最多。就是這麼一點地方,也是東南西北地區個十性十不同。所以,我受瞭本省這些老朋友的教育,大致看這些同學的面孔個十性十,十個不離七八個我都問對瞭。根據於此,就會知道個十性十不同。南方之強也,強的狡猾。這麼個小地方研究這個方位呀,對人的個十性十不同,甚至於長相還有特別之處。所以,因此,人物,幾乎同物理是一樣。
水果也好,蔬菜也好,尤其吃中藥都知道,中藥上寫個川什麼,那是出在四川的,寫個甘什麼,那是出在甘肅的,甘枸杞,甘肅的最好,不是甜的意思,不是說甜枸杞就好吃,到處都有枸杞,不出在甘肅那個做藥用的效果不大,不是強哉矯,甘枸杞就是“強哉矯”。川黃蓮,不是四川的沒有那麼苦,淡淡的苦,那沒有意思。淮山藥,一定出在長十江十淮石一帶,長十江十的下遊,山藥就好吃,此地的山藥吃的像芋頭一樣,有時硬得像石頭一樣,就不是那個味道。到處的紅薯到瞭這個地方,所以紅薯每個地區也有不同。所以,這一篇我們是簡單零碎的做這麼個介紹,不是做十精十細的研究,十精十細研究下來這一篇問題很多,也包括瞭很多的學問,我隻是告訴同學們,要研究這一篇裡頭引出的歷史文化的問題,歷史哲學的問題,歷史政治的問題,那你必須要讀剛才說的兩部書,要細心研究《天下郡國利病書》,每一省,每一縣,每個地區,他都加以研究瞭。
顧亭林的讀書,他讀遍萬卷書,他也旅行過全國各地,因為他有志要推翻滿清,恢復中國的明朝的十江十山。所以,學者,一輩子不出來做官,但是他辦法高明得很,滿清不能允許他不投降,不做官,他的後代兒子,外孫都在滿清去做大官,跟在康熙皇帝邊上。所以,不會一定十逼十他出來投降,他也絕不投降。研究這個人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哲學,加上他的學問,著作,都是關於國濟民生的,學術上的著作很有名的,顧亭林的。就是說,中庸裡頭為什麼加上瞭這一段,這完全是講道德修養的,你們年青人學十習十應該曉得這個事,為什麼加上瞭子路問強這一段,非常有意思。因為我們現在讀古書,尤其讀史書,讓宋儒把他圈開瞭,一段段把他圈開來,好像變成瞭一個標語,一個條文。實際上《大學》《中庸》是連貫的一篇文章,中間沒有分開的,分章分段是後人分的。
所以,在連慣的文章裡頭,他這裡是一個高十潮,這個高十潮也說明一個東西,練十習十學寫古文的都知道,這個高十潮說明一個人要想學修道,或者學問,道德,想完成,必須要堅強的意志,堅強的個十性十,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才可以完成這麼一件事。歷史的十精十神在這裡,為什麼理由我們這樣看法呢,你看到下一章就知道瞭。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上面先提出來強,堅定的意思,有狠心有毅力,有大丈夫氣派,對人,才能夠說修道做學問。那麼,因此才引用孔子話來說明,素隱,行怪,這是兩個名詞。我們現在街上看到某某什麼書的索引,對不對,這個名稱詞句,就是從孔子這裡借來用的。所謂街上賣的書,十三經索引,現在後世用這個引,引出來的引,過去不用這個引出來的引,《紅樓夢素隱》,大概你們沒有看過,幾十年前有部老書叫紅樓夢素隱。現在索引那是工具書,查這一部書哪句話哪個字在哪。有些古書用這個素隱,就是說,把本書的作者,同本書的真正含藏的意思特別拿出來,那個叫素隱。有這樣的不同,素隱跟索引不同的地方。
可這裡講素隱呢,不是這個意思。就是一個人做的事情,由喜歡研究事情研究到非常古怪的地方,用現代話叫鉆牛角尖。一個讀書人鉆瞭牛角尖以後,構成瞭特種的個十性十,非常古怪。第二種:素隱,行怪,那個行為特別,在中國歷史上把素隱行怪又是一個題目。把歷史上素隱的人物,行怪的人物,找出來多得很。比如有名的現代人:齊白石,那個刻圖章的,會畫畫的,有時候行怪起來不得瞭,那也是藝術傢,名仕。有一次在北京,有一個很有地位的人,請他刻一個圖章。平時他不給人傢刻的,他肯給你刻一個圖章非常的希奇,然後那個人就派人送瞭一百塊錢營養,等於現在說送一千塊錢美金來謝謝。他一看,一百元,派來的傭人送錢來:給你做小費坐車子。
一般人看瞭行怪,希奇古怪的人很多,你把歷史上這些人物多的很。我們這裡有一個朋友做過部長的,現在過世瞭,後來窮得沒有飯吃,跑到朋友那裡借二千塊錢,好久沒有上館子去瞭,借瞭錢要上個素菜館子,到館子裡一個人,叫瞭一瓶酒,好久沒有十抽十好煙瞭,又拿瞭一包三五的煙,拿來以後,三五也打開,好酒也喝上,“要吃什麼菜?”“隨便你們看哪幾樣好。”一共吃下來算算五六百塊,然後把二千塊拿出:“煙酒呢?”“都算瞭”“不要那麼多,隻要六百塊就好瞭”,“那多的就給你做小費好瞭”。回到傢裡還是沒有錢。你說他行怪,他也是用慣瞭的。他本來也如此,這個小費多少他也不問,也是行怪之一。
行怪人多的很,過去有些文人學問好的,那個行為之怪辟,當然比我還要怪。你看畫傢,明朝的倪雲林,潔僻,十愛十幹凈。他的花園裡頭,什麼東西絕不能碰的。不大留朋友住的。結果有一天,一個朋友跟他很要好,他留他過一十夜,夜裡這個朋友睡到半夜,咳嗽瞭一聲,他聽見瞭,一十夜都沒有睡著:不曉得這口痰吐在哪裡?一早等朋友走瞭以後,他讓傭人從十床十上找起,找瞭所有的地方也找不到,窗子前樹葉子一顆一顆找,最後找不到,把花園所有樹葉子都打下來算瞭。不曉得這口痰吐在哪裡,都有嫌疑。倪雲林怪都怪到這樣。後來碰到一個非常有權位的人請他畫一幅畫,決不畫,不然要殺他頭,他就逃瞭,逃瞭以後,碰到明清之間天下大亂,結果給人傢抓住瞭,打他,讓他承認是不是倪雲林,你隻要承認你是倪雲林就放瞭你,硬是一聲不吭,打得半死,然後沒有辦法,看看又把他放瞭。別人問他:你怎麼不叫一聲呢?他說一叫就俗氣瞭,就不高雅瞭(眾笑)。
歷史上這一類行怪的人集中來多得很。很有名的,南北朝時很有名的,袁季好鍛物,袁詩好文好,官不肯出來做官,一天到晚打鐵。但是怪的人都出名,有名的,歷史上竹林七賢,每一賢都有每一怪。又賢又怪,那是怪味雞,又咸又怪吃川菜一樣。所以,孔子說: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一個人有瞭學問,真有學問的又非常平常,非常平時,平淡。有瞭一點才氣的,聰明點,一定古古怪怪的。這種人後世有述焉,後世在歷史上,文學上都有名,可是不是正道,孔子說:“吾弗為之矣”,我決不幹。此所謂孔子,在一般人都為名利。比如晉朝的袁宏:不流芳百世,就遺臭萬年。人總要在歷史上留名,不留芳百世,給人傢罵幾千年也是出瞭名。這樣素隱行怪,孔子說,這樣我是不做的,我決不做。
這是一種典型,一種規范。第二種好一點,一輩子也努力於道德,努力於學問,年青力志來修行,遵道而行,處處學規矩。可是學瞭半天,三五十歲,四五十歲瞭,也修不成功什麼一個果呀,水果都修不成一個,他就半途而廢瞭,就不幹瞭,就變瞭。這樣的人有始而無終,不可以,孔子說,我,在我個人,決不這樣,也不做。那麼真正一個人,所謂知識分子,一個讀書人,學者,受過教育的,應該怎麼做個人,依乎中庸,就是隨時為道。一切的學問,為達到內養,內十性十的,道的境界,必須要依乎中庸。在內念念不離修道,念念不離道德,遁世不見知而不悔,那是一輩子隱著,世界上沒有人知道你,誰都不瞭解你,也沒有人知道你有道德,有學問。
在易經上換一個字遁世不見而不慍,不煩悶,決不煩悶,也是孔子說的。一輩子默默無聞,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你,自己不悔,用的已經很好,不過易經上,孔子敘述原文更好,無慍,沒有煩惱。所以,我們看孔子的修養,看他的學識,論語的一篇也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沒有一個人瞭解你,但是不怨天不憂人。不慍,不煩悶,覺得我是怎麼一個瞭不起的人,你們都不瞭解我,看到人眉頭就皺起來:你們這些笨人,我是當代的聖人,我是當代的才子。所以,人不知不慍,沒有煩惱,才夠得上教育完成一個人,受高級教育完成的人。不慍這兩個字,我十幾年前到日本,同一個教授,我問到大戰以後,你們在學術上的變化,他就拿起筆寫“慍人很多”,他是個老教授中文很好,我們兩個對看一下,笑一笑。慍人,心中不平的,本事沒有多大。慍人很多,真正的修養遁世不見而不悔,孔子加一個結論:唯聖者能之。真正有內十性十修養,,有內十性十修道的人,才能夠做得到。內十性十修道而如何呢?平凡而平淡。自己覺得比任何人沒有瞭不起,這樣才做到瞭國有道不變塞,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完全是個人。學問之道在此。這一節連起來說明一個人學問,道理,修養有成就的一個規范,標準。下面就講道的境界瞭: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這個地方是真正的中庸。中庸這本書,子思註,全書著述孔子的學問,道德,學術思想,建立這個中庸的名稱。中庸是天下之大本,中庸的道理,講的是形而上的道體,與發揮人格的行為真正的作用,道德的用,整個合起來叫中庸。實際上,這個道,體在哪裡?比如佛傢講明心見十性十,本體叫真如,體在哪裡見?你去找一個體,不但一輩子找不到,學佛的人由凡夫到成佛要經三大阿僧衹劫,八大阿僧衹劫你也找不到。體在哪裡?體隻有在用上見,體在萬有之相上見。換句話,這個道體在哪裡?萬有的相,就是道的相,萬有的用,就是道的用。體在相,用,中,離相用以外另外有個體,這個體也是相,也是用。所以,孔子在易經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上,不可知不可見,形而下者謂之器,哲學的名詞,形而上是出在易經的,孔子說的。西洋哲學翻過來叫形而上,就是孔子一句話。
這個道的體在哪裡?君子之道,你要見道,明心見十性十,很容易,費而隱,道無處不在,拿佛傢的話,盡虛空遍法界,你的頭發到腳指頭,到你鞋底下面,地下的泥巴狗屎那裡都有,因為他無所不在。但是你要找他找不到。所以,在佛傢叫如來藏十性十,無所不在。可是你要找一個如來藏十性十,你說我現在打坐,眼睛閉起來躲到如來藏十性十去,你正是在哪裡用,在忙碌,找不到。所以,“君子之道費而隱”,無所不在,就是你找不到,找到瞭當下就是道。子思在這個地方特別註明,可見他是悟瞭道,證瞭道。
道在哪裡?“夫婦之愚”,男十女之間,“可以與之焉”,男十女之間的心裡行為,各種行為,就是人與人之間,都是道。但是你說這個最普通,世界上有人,有人就有男人有女人,有男人女人就相十愛十,相十愛十並沒有離開道,可是十愛十的合不合於道就是個問題瞭。“夫婦之愚可以與之”,可是你說就那麼容易嗎?比如說“夫婦之愚”到達瞭人生人,多容易呀,我們都是人生出來的,到現在為止人生人究竟怎麼樣生的,在醫學上還是大問題,還沒研究完。所以,現在科學研究不靠人而生人,正在研究中,瓶子裡頭制造人,準備將來空氣裡頭還可以制造人呢,科學傢的幻想。你說幻想會不會變成事實,就不會知道瞭。即使玻璃瓶子造出人,空氣裡手一指就造出一個人來,也沒有希奇。在中國文化看來,空氣裡頭本來就有人,“君子之道費而隱”,人本來在空氣裡。
拿中國文化解釋,不做科學解釋很容易,“君子之道費而隱”,人也本在瓶子裡呀。這是文學化,那就不是科學瞭。但是道理的確是這麼一個道理。你要知道,道無所不在,你說到處都在嗎?你要明心見十性十,你要見這個道,“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到瞭他最高深,最奧妙,最真理的處,即使得道的聖人,還不能徹底瞭解,“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中國文化講聖人,乃之老子,釋伽牟尼佛都包括在內瞭。還有所不知,這兩句話就考死瞭人。據我所知,隻有一個人答得最好的,這兩句話。明朝末期禪宗的一位大師,密雲悟禪師,解答這兩句話透徹得很,隻有他。所以,後世很多的儒傢都認為,唯有研究瞭佛法,研究通瞭以後回轉來讀儒傢的書,整個是合然而慣通,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明朝的憨山大師都註有《大學》《中庸》,理由如此。密雲悟禪師怎麼答的,密雲悟也叫天通悟,因為他也在天通寺主持過方丈的,那個時候的方丈都是政十府聘請的,悟瞭道有道的高僧。密雲悟大師同六祖的故事幾乎是一樣,從小沒有讀過書,很苦,也是砍柴,後來出傢瞭,出傢學參禪,大徹大悟,一代禪師影響明朝末期的歷史,非常大的一個人物。後來他的歸依弟子,跟他學佛的非常多,有學問的很多,有一位大儒傢就跑來問他,他悟道瞭以後什麼書,無書不通。他說:“你考功名都考取瞭,讀瞭一輩子書這個還不懂?”,“文字上我懂。這個道?師傅,我真是不懂”。他講這句話,震古爍今,古今以來沒有:“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聖人法聖人不知。聖人若知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聖人”。透徹明瞭。
道理我們如果看過《六祖壇經》你就知道,“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還是小悟,破初關而已。真正悟道是後來五祖再叫他三更入室,在講一次《金剛經》給他聽,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六祖才大徹大悟,他講瞭幾句話:何期自十性十本自具足。這個本十性十裡具足瞭天人的法,也具足瞭地獄惡鬼的法,本身裡人可以為聖人,也立刻成魔鬼,也可以立刻入地獄,也可以立刻入天堂。所以,具足一切法。密雲悟禪師答復,夫婦之愚可以與之,這個東西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我們一世凡夫本來就有道,本來具足,我們凡夫不知道。但是同樣的,同凡夫相對是聖人,悟瞭道的,具足聖人法,聖人也不知。得瞭道的人還有個我得瞭道,像小孩子一樣,我這個道不能掉瞭,你不要動,我有道,碰都碰不得,你那個道不值錢的瞭。
道是不生不變,無所不在。所以,他說:聖人若知,聖人如果還有個悟瞭,覺得我是悟瞭的,就不是聖人瞭。就是剩下來的剩人。聖人若知即是凡夫,聖人得瞭道還有那點味道,你不要理,並沒有道。沒有真正大徹大悟。凡夫若知即是聖人,凡夫如果知道瞭,我當下這個就是道,凡夫成聖人瞭,悟道瞭。悟瞭以後這個悟的境界是不會有的,還想保住,你不要碰我,吃飯,我不吃瞭,我有道喲,修道要緊喲,那不是。答復的多透徹,古今以來再沒有人超過這個話。他也不是有意去註解《中庸》,人傢做人學問好的很,讀不懂瞭,這樣一答出來,那一班讀書人都反對佛教的,統統兩個膝蓋頭就軟十瞭,就跪下來瞭。高明到極點瞭。
所以,下面“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同樣的道理。一個是“知”一個是“行”。王十陽十明後來講“知行”,行就是菩薩修道,悟瞭道的人才能修道。但是修道的人,儒傢來講就是聖人,聖人是非常平凡的,所謂行菩薩道,沒有什麼菩薩,做人應該做的事,十愛十人也是人應該做的事,救人都是人應該做的事。人做到瞭極點是佛,佛與人隻不過是名稱不同而已。所以,你讀這裡不要連起來,夫婦這愚可以與之,男十女之間笨到極點,男十女之間本來是笨到極點,講戀十愛十就是最笨的事,最笨的事也是最高興的事,這是不可思議,叫做夫婦之道費而隱也。夫婦不肖呢,男十女之間做的行為都是莫名其妙的。但是聖人的行為也莫名其妙,明明知道眾生渡不完,偏要渡眾生,渡也渡不完,地獄未空我不成佛,你看這個不肖呀,比夫婦之愚還要愚。一個是行,一個是知,密雲悟禪師這幾句話解釋瞭以後,《中庸》不必講瞭,就是他二句話解釋,悟道,大徹大悟,同行道,都講完瞭。
凡夫若知即是聖人,聖人若知即是凡夫。聖人道貌岸然那個樣子,那個道一十毛十錢一個,都可以買得到。有道的人不會有有道的樣子,很平凡。凡夫知瞭本身就是聖人,就是佛,眾生即佛,真的悟道瞭以後還變成十人。凡夫若知即是聖人,這一知禪宗叫做轉語,這樣一轉就把整個的道理搞清楚瞭。機鋒轉語就是這個道理。現在有些人學禪,打機鋒轉語,轉瞭半天轉不出去,那有什麼用?密雲悟禪師給《中庸》下瞭一個轉語,大傢統統看懂瞭,就悟瞭。講這個道體,道為什麼費而隱,無所不在,盡虛空遍法界?本來人在道中,可是我們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大而無外,“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哉焉”。他說這個天地,宇宙,是無限制的,無限量的擴充。莊子叫之大而無外,大到沒有外。你說大,這個叫大,天地大,宇宙更大,銀河系統外邊大,大,總有個邊吧,沒得邊。
所以,沒得外,大的沒得外,就是最小。小而無內,小的沒得再小的瞭,沒得再小,就是空完瞭,那就是大。所以,大小是人為的假定,真正大小是沒有大小。在《中庸》裡面的道理也同莊子一樣講法。講到大這個道,盡虛空遍法界,佛經的形容。這兩句話你想一想,多大呀,四方虛空,佛說的話越大越好,最好沒得影子可見,大到不可思議。不可說不可說有多大。所以,這以大來講,道之大,體大,佛經《大方廣說華嚴經》體大,形而上道體,大到宇宙所裝不下來,就是楞嚴經有一句話:虛空生汝心中,明心見十性十的人,你見到自己本十性十的,虛空生在你心裡,如片雲點太清裡,等於一片雲在虛空裡飄一樣。整個宇宙在你的心體上那麼的渺小,你看心十性十之體有多大。你們在坐很多青年學佛的,你要曉得這是佛說的話喲,也同中庸說的一樣,君子語大天下莫能哉焉。可是大傢打坐閉起眼睛就在那裡玩小的,閉起眼睛在裡頭玩,裡頭玩玩又玩不瞭,一個念頭都抓不住,在那裡按,然後靠呼吸來抓,呼吸一下來一下去的,你怎麼抓,這都是理不明,怎麼能夠學道。儒傢,道傢,佛傢都一樣的。
所以,語大“天下莫能哉也”,語小呢,“天下莫能破焉”,小得沒得小,沒得一個小。學道,學佛的觀想,觀明點,觀亮光,觀到小到多小呀,我說小得沒得小。小大隻是兩邊相對的話,去掉兩邊相對也沒有真正的絕對,這個才是中庸。有個絕對,絕對與相對兩個對起來的,“我這個是絕對的”“真的?”“絕對!”你看他已經相對瞭,因為絕對這個觀念是跟相對兩個對立的。等於說:“我這個絕對沒有主觀的”,“你沒有主觀?”“客觀”“你的很客觀?”“很客觀”已經主觀瞭,主觀的客觀,客觀的主觀,就是這個東西。所以,中無中可中,有一個中已經不中瞭。所以,語小“天下莫能破焉”,那麼把道體都告訴瞭我們。
這一下告訴我們很清楚,道在哪裡修呀,哪裡去見道,找個中庸,換句話用佛傢說,你哪裡去明心見十性十,去找,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道在吃飯中。莊子更講的徹底,道在屎尿,大小十便裡都有道。但是不要把大便找來化驗。就是說那個行為,行在動嗎,念在動,就在這個裡頭去找。吃飯穿衣大小十便,念佛跌倒都是道。費而隱,所以,拿禪宗的公案,有許多人跌倒一下開悟瞭,有許多人頭碰一下開悟瞭。為什麼那麼快呢?君子之道費而隱嗎,無所不在,就是你找不到。所以,說這個原則告訴我們,你要去找呀,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我們大傢修道就靠自己鬼聰明去找,去造一個道,所以,找不到。
那真是費而隱,本來道很明白,到給你隱起來瞭,費起來瞭。道在哪裡,他引用《詩經》我們上古文化:
詩雲:「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
“鳶飛戾天,魚躍於淵”,鳥在空中飛,魚在水裡跳,這就是道。換句話生機天機是活潑潑的,道不是塊板子,你閉起眼睛坐在那裡盤起腿,那是給你修靜練十習十一下,把你心念十習十氣初步改變而已,不要認為這是道,這不是見道之道,這是學修道的一個姿態而已。道在哪裡,宇宙之間無所不在,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所以,禪宗祖師講: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
李皋,韓愈的那個弟子來見藥山禪師,最後老和尚給他手一指,其實老和尚一定讀過中庸,“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嗎,就是道,不過他沒有講出來。後來李皋就問,“師傅,我不懂呀,你就明白告訴我吧”藥山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皋認為自己悟瞭,悟瞭以後馬上下山就做瞭一篇文章,叫《復十性十書》,恢復本十性十。這一本書出瞭以後,宋朝理學傢都在李皋的復十性十書裡面轉瞭。儒傢,宋明理學的根源這樣來的,《復十性十書》影響最大。所以,中庸上這兩句話,也就是藥山禪師講的,“言其上下察也”,抬頭一看,低頭一看,無處不是道,哪裡都是道。明心見十性十,你把眼睛瞪死瞭,變鏡子瞭也見不到呀。眼睛在不開不閉中就是道嗎?他說道處處皆有。這一篇給我們結論,中庸這一篇是中心,傳道的: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他說中庸之道在哪裡,就在人生,男十女夫婦之間,一十陰十一十陽十平常生活之間,就是極平常的生活,極樸素及低級的生活,普通,道德基本在這裡。修道就跟人生打成兩邊,變成兩樣那不是道。修道非要入山不可,那不是道。山裡哪裡有道,山裡馬路都沒有一條,哪裡來的道。道就在那——馬路上,大道。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就是人生本位開始,人生本位你體悟夠瞭,瞭解瞭自己,也就是佛傢說自己認識自己,也就是明心見十性十。察乎天地,最後通法界,整個就瞭解瞭。在你自己心念之間先瞭解起,這就是道。道的境界,真得瞭道境界,那個胸襟氣魄,“鳶飛戾天,魚躍於淵”,包含宇宙,那個胸襟就是宇宙,自己個人的胸襟就是宇宙,氣象萬千。一邊學道,坐在那裡打坐,愁眉苦臉,然後腦袋,牙齒,腿酸的,牙齒咬的眉頭痛,那不是道。
道是非常自在的,非常擴大,春風中,活潑潑的。道的境界,跟著下來引用孔子的話,深刻加以解說。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孔子說人的屬十性十,道就在你這裡。你們讀過《六祖壇經》,慧明禪師來追六祖,六祖給他趕得沒有辦法,把衣服一丟,就躲起來瞭,慧明禪師拿衣缽拿不動,大概那個時候六祖帶著強力膠,那個衣缽粘住瞭。衣缽,一件衣服一個碗他就端不動瞭,也許虛脫瞭,跑高山趴上去。然後他就叫瞭:他說我是為道而來,不為衣缽。六祖就出來,他說“真的”“請你傳我道”。所以,他叫他“不思善,不思惡,就在這個時候”,那一個是你的本來面目。所以,慧明禪師這樣開悟瞭。開悟瞭以後還有一點點懷疑,去問六祖,他說五祖傳給你除這個以外還有秘訣沒有呀?還有密法沒有?六祖說有呀,密密在你那裡,不在我這裡呀。什麼叫密宗,個個有個密宗,密宗就在你那裡。告訴你,心就是佛,你找不到心,也就是孔子的話,道不遠人,道就在你那裡,人之為道而遠人,一般人學道,學聖人,一聽,第一反感,第二相信,就會找一個道,沒有事情找事情做,在那裡閉眉閉眼的,那真是很苦呀,咬起牙硬在那裡熬腿。他並不知道,道並不遠人,人之以為道而遠人,拼命去找這個道,越離開遠。所以,佛經上說:不增不減。自己沒有把道理搞清楚,以為道而遠,不可以為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