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遠見有大見的人,他就有千秋的事業,永遠有他的偉大。這是智慧大小有別。一個人壽命的長短,看你能不能把握。有些人活瞭幾十年就死瞭,不曉得把握它。所以說:“小年不及大年。”  

物化”的作用,就是關於一切的生物互相變化,所以鯤魚變成瞭大鵬鳥的觀念,第一個要點是“沉潛飛動”,莊子用寓言,也是用事實來說明。這屬於中國古代的科學,不要拿現代科學的觀念來說,至於它的對與不對,需要另加求證。第二個要點,一切萬有的生命之所以變化,中間有一個東西,這個東西莊子提出來一個名詞,叫“”。中國後來的道傢取瞭一個名稱叫“”,萬物皆是氣化。說到氣化,莊子文章寫作的方法,和他講話表達的方法不同,說到這裡,恐怕人傢不相信,他就提出來,我們抬頭看天,究竟這個天是不是我們眼睛所看到這個樣子?假如我們到瞭高空,例如坐飛機,倒過來看這個地球,地球等於在我們頭的上面,那個時候看這個天又是什麼顏色呢?這就說明一個道理,等於佛學所講的:人世間一切的學問知識,都屬於“比量”,不是“現量”的境界。所謂“現量”,就是呈現出來那個真實的東西。我們現在借用瞭佛學名稱,就能瞭解莊子所說的道理。人類的見解、知識和生活經驗都是“比量”,不是真實的。同樣一個氣候,同樣一個空間,一個時間,一個顏色,因人而產生的感受各異。譬如說熱,熱到什麼程度?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因此,冷熱一切等等,都是比較的,不是絕對的真正的知識。所以,莊子拿大海作比喻,水不深不能載船,水要很深,面積也要很寬,大船才能行駛。然後講大鵬鳥從北向南飛的時候,必須要等待大風,要有大風的風力,才能超越九萬裡的高空。

下面又提到小鳥和蟬。小鳥和蟬笑這個大鵬鳥,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氣力?為什麼一定要飛到南極去?等於講,為什麼要看尼加拉瓜瀑佈?到我們新界看看那個流水,也是瀑佈,差不多嘛?還要買飛機票出國。就是這個味道。這就是談到境智“比量”的不同。每一個東西境界的大小,智慧的深淺,觀念等等是完全兩樣。因此莊子提出來,小鳥和蟬的境界小,智慧淺,所以看大鵬鳥遠大的高飛,不可想象。我們生活的經驗,一輩子在艱難困苦中過慣瞭的人,看到那個富貴和特別偉大的場面,自已就覺得路都走不動,也不曉得如何自處瞭。這就是說明境界大小的不同。所以莊子跟著提出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智慧的深淺,壽命的長短,小的境界和大的境界相比較,差別太大。活瞭二百歲的人,他所經歷的人世間的經驗,同隻活瞭二十多歲的年青人,這個中間差別很大。這種境智的不同,猶如佛經的一句話,叫“循業發現”。每一個人根據他自己的生活經歷、思想見解、智慧境界等,看一個東西的觀念都不同。

因為《莊子》文章太美,看起來東說一句西說一句,如果你把全篇的邏輯貫穿起來瞭,是非常有條理的。中間都是申述理由。莊子並不是用純邏輯、純理論十性十的方法,抓到一個主題,死死地在那個牛角尖上鉆下去。莊子用文學境界的方法,從各種方面旁敲側擊,喜笑怒駡,正面反面地寫來,所以《莊子》本身有他的文學境界的邏輯。

《莊子講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