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對中醫科研工作有什麼看法和建議?
中醫科研,筆者除曾參加過經絡學說、“經絡感傳現象”等課題的研究之外,其他參加的不多,經驗很少。但通過長期臨十床十接觸和思考,結合文獻資料的學十習十,也有一些看法和體會,並有所建議。現分點闡述如下,請指正。
中醫科研的內容,從大的說,當然是繼承、發揚兩大方面,而研究工作要圍繞著這兩個方面進行,相輔相成,不可偏廢。<a href=http:///>文人小說下載</a>
先說繼承。總的是將中醫學歷代以來的經驗和理論加以整理總結,然後用正確的觀念、方法加以闡明並達到盡量的統一,這個工作已經做瞭很多。
再說整理文獻,即所謂“鉆故紙堆”。當然要“鉆”,因為祖國醫學至今已幾千年瞭,祖先留下來的遺產,典籍浩繁,所謂“浩如煙海”、“汗牛充棟”即是。而歷代以來,又因發展的時代、地域、社會環境等的不同,相距跨度太大,又加中醫學有模糊籠統、不能定十性十定量等特點,所以學說紛紜,門派林立。有的內容很不統一。大的如“外感病”,就有“傷寒”、“十溫十病”之爭。即有的用《傷寒論》的學說分類,有的用“十溫十病學說”分類,同是“十溫十病學說”又有“衛氣營血”與“三焦學說”之分……這是指大的內容。小的則如一味(種)中藥的品種真偽,一個針灸十穴十位位置和功效的大小等等,都要通過嚴格鑒別整理,以達到基本上的統一,從而為下一步發揚提高提供可靠的基礎。
在這個繼承工作中,要防止兩個傾向:
(1)是要防止那種純儒傢經學式的研究傾向,以經註經,隻在文字字面上用力。而是要著眼於實質十性十的探討,緊緊結合臨十床十加以整理。比如《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和十溫十病學說的“衛氣營血”或“三焦”辨證,隻要臨十床十實用上“同”的多,就照“同”的看法大致先統一起來,以便於臨十床十上的推廣和提高。當然,主張“異”的,也應爭鳴,但可以放在後一步或次要的地位,或放在另一場合,不要誤瞭大方向的速度。因為時代、時間、環境都不等人。任何事物,不進則退,不振興就衰退,是應該有“緊迫感”的時候瞭。中醫學已經沖出國門,外國人也已在積極研究之中,出現瞭所謂的“中醫熱”。專以學術而論,這當然是好現象。但筆者的看法,他們很少或沒有我國古代文化哲學等的基礎,一句話,沒有我國古文化的修養,所以在方向思路上也不如我們;但他們有過硬的現代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如果一旦方向對頭瞭,那速度將會超過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作為中醫學的故鄉,我們不能落在他們的後面,我們應該有這個警覺。例如,對中藥的現代化研究,就筆者所知,日本醫界就做瞭很多工作,而且起步早。他們因受西醫學觀念框框的影響,所以對中藥用西醫藥理學的研究,如中藥的成分分析等等,很有成果,但因對中醫的辨證論治不夠重視,更不明中藥的療效是要在中醫理論指導之下才能取得的道理,所以得出的常是“廢醫存藥論”(即隻肯定中藥而否定瞭中醫的理論)。可是如果反過來說,萬一他們有所“醒悟”,繞開這個彎子,改而采用其他學科的方向和路子研究的話,那麼因其設備好,儀器十精十,就很可能超過我們。據知近年國外已有許多學者在重視我們的十陰十陽十、經絡等實質的研究。
(2)是要防止那種形式主義,為研究而研究,隻作泛泛之談的傾向。更要防止那種為應付升職稱、趕十浪十頭,硬湊資料的弊病。所謂“論文”,就應該是有明確論點的文章。所以應當提倡那種資料翔實、引經據典、深入領會、融會貫通之後提出自己的觀點,有論據、有分析、有血有肉的、對今後發展提高有用的研究。這是說的理論方面的研究和繼承。
再說臨十床十方面的繼承與總結,這又是量大而進行得最多的工作,也是中醫學的優勢之一,因為這是幾千年的經驗積累。對這方面,筆者也有所建議:
在總結臨十床十療效中,那種模仿西醫學方法,一味追求百分率等等指標的方法,似乎並不適當。因為:(1)中醫本身在研究敘述的方法上就有“模糊籠統”的特點。中國古代有過數學,但也由於中醫方法學的特點之故,它的數學,沒有正式用於醫學。所以古醫書上說到療效時的如“十愈八九”、“十之二三”等等,都沒有十精十確定量的意義。有的甚至隻說“瘳矣!”就是說“好瞭!”好多少?如何好的?幾個中好一個?都沒說清,就更是不十精十確瞭。(2)如前所述,中醫療效,要以“證”為主,即以全身反應的“綜合表現”為主。因此“個體差異”十性十很強,有效時,對某個病人來說,可以高而全面,甚至出現奇效。但普遍“重復”率差,所以標準不一,不像西醫學,原來就定十性十定量。可以用具體數字來判斷療效。(3)現在可以看到,中、西醫學對所謂“病”、“痊愈”的含義標準也大有區別,即什麼叫“疾病”?什麼樣的狀態叫“痊愈”?中、西醫學之間的定義也大不相同。這種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前舉的西醫的“神經官能癥”,用早日西醫的觀點來看,它就不算是什麼病,而用中醫學的觀點看,就是大大的病。又如肝炎等慢十性十炎癥,有的病人各項檢查指標都已正常,西醫說已經好瞭。但病人還有全身反應而滿身不舒服時,再找西醫,西醫說已經好瞭。可是一找中醫,卻說是有病的。又如“血尿”,中醫要到肉十眼可見尿中紅色瞭,才知道是病,因此不見紅色就說病好瞭,而西醫用顯微鏡一查,鏡下血尿,證明確是沒好的。因為中醫是以全身心著眼的。當然,應該說明的是西醫現在也已在重視全身心的健康瞭,不能用老眼光看。但在總結療效,特別是以往的療效對比時,應該註意這一特點和差異。(4)同上道理,那種以西醫標準定病名(即“辨病”)用中醫的方法“辨證分型”(即“辨證”)治療,特別是又用西醫的標準定療效的做法,好像也是不恰當的,它不能體現出真正原來中醫的療效來。那麼這標準如何定?到底如何辦更好?個人也提不出更好的辦法,隻是感到在方法思路上還須加以註意。
基於以上的認識和思路,筆者認為對中醫經驗療效的總結,也許應該放在以“個案”(個別病例)的經驗總結為主。目的不是求百分率,而是由此深入分析、探討它的機理,給人以思考和啟迪。除瞭繼承這個經驗之外,特別是提供一種思路,然後加以發展提高。這樣總結,最適宜發揮老中醫及“純中醫論”者的特長。他們隻要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出來,其他可以不管,下一步由其他人接著做,找出現代醫學及現代科學的解釋,然後加以發展。所以建議多出些這類的醫案集。病例不求多,但求能經驗確鑿、辨證明確、說理詳盡、絲絲入扣,能啟迪後學即可。比如前面所舉《蒲輔周醫案》17頁中“胸痹(心絞痛)”的例子就給人很多啟示:這樣復雜危重的病為什麼能治好?道理何在?中醫辨證論治的機理何在?如何十抽十出它的十精十華加以升華成新的理論?等等。都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再說發揚,就是上述繼承基礎上的提高。發揚的主要方向應該是現代化。這是中醫科研的當務之急。因為事實證明,任何科學隻有和當代的科技成果結合瞭,才能迅速地發展,中醫學之所以長期來發展緩慢,就是歷代以來沒有及時引進當代科技成果的緣故。
那麼,如何現代化?
(1)是通過現代醫學(即西醫學)的途徑進行現代化。這個路子看起來似乎應是首選的,而且正在進行之中。但是,如前一再所說的,這個路子要十分警惕完全用現有西醫學的標準為取舍的影響,否則反易滑十入“好心否定中醫”的歧途,以致事與願違。而且那種以西醫實驗科學為基礎,用“還原論”的思維方法(即將機體從系統→器官→組織→細胞→分子→原子……由大及小,將機體層層“還原”成最細小的單位的一種思維研究方法)去研究中醫學的路子似乎並不適合中醫學的特點。這個路子用來證明“中醫學是可以用西醫學的概念方法解釋的”這樣的結論是很有力的,但它不能沿著中醫學的優勢特色發展,所以又似乎不是一條最理想的路子。
(2)是通過多學科的途徑直接研究發展中醫學,如利用聲、光、電、磁、控制論、信息論等等。這是一條很受重視而且很有苗頭的道路,這是一條最能體現中醫學特色而可揚長避短的捷徑。比如利用其中的控制論就很有前景,尤其是其中的“黑箱論”。如問中醫學的長處是什麼?高度概括起來是:整體觀念,動十態平衡觀念,整體功能調整的方法。這三者最後就集中落實在“辨證論治”上,中醫的長處就在這裡。那麼“短”在哪裡?它就短在從來沒有或很少打開過人十體這個“黑箱”。歷來中醫生看病,就是圍繞著這個“黑箱”不斷進行調整,最後使機體功能達到平衡而病愈的。因此,如果從“生物控制論”的角度看,幾千年來,中醫代代名醫輩出,典籍浩如煙海,洋洋灑灑,總括起來,隻是一句話:都是在應用著調整“黑箱”的藝術,而且已經形成瞭自己的一套理論瞭。例如前舉蒲老治療那位“胸痹(心絞痛)”的例子,蒲老就是調整能手,他用瞭他的學識經驗,在不打開這個“黑箱”的條件下,把這個該是當時最難修理的“爛黑箱”給調整好瞭。這就是中醫的特色、十精十華,是“寶庫”中的“寶”!
基於以上思路,追本溯源;中醫的成功在“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的核心在重視機體、疾病的“動十態變化”。疾病、機體是不斷變化的,醫生的水平又是各人不同的。而同是一個醫生,水平也會隨著不同時期而不同。因此打個比喻:看病,嚴格地說,就如同空戰,即迅速運動中的飛機射擊迅速運動中的飛機。飛機上有自動跟蹤瞄準設備,飛行員可以借助自動儀器進行調整,然後跟蹤、套準目標,電鈕一按,敵機擊落。那麼看病應該也可這樣,可以設想:將疾病各種因素換成各種數據,比如中醫“證”的各種數據;醫療條件也變成各種數據,用數據“調整”或“擊中”數據,這樣一來,看病就可百發百中瞭。當然,機體、疾病遠比飛機復雜,說到底它不是人類自己制造的,更沒有“說明書”和“仿單”,未知數還很多,但這應該是一種思路和方向,如果因此有所成就的話,那起碼是醫學上的一個飛躍。
【問】說瞭半天,中醫學的十精十華到底在哪裡?有哪些?
【答】這個問題的范圍可就大瞭,以筆者的水平是答不出來的。但因“宣傳中醫,匹夫有責”,所以也談談個人的看法。
中醫學的十精十華,從大的總的說,至少有兩大方面;
(1)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祖先積累下來的經驗,它多得的確浩如煙海。它包括中醫學的各種獨特的療法以及豐富多樣的中藥,隻要認真鑒別研究,都是寶庫中的寶。據知目前真正發掘研究的還占極少數,但已大顯功效初見光芒瞭。就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裡邊就有幾千種中藥,但真正用在臨十床十上的還不是太多,所以說這裡邊的潛力就大得很!它們都是中醫十精十華的一部分。
(2)是中醫學的思路,即常說的思維方法。這是更大更深的十精十華所在。經過最近幾十年的對比、結合與啟發,人們從中悟出瞭一個道理:中醫學的思維方法,的確是我們祖先從另一角度走出來的科學發展的道路。這條路從宏觀的、動十態的,從另一方面指出瞭醫學的秘密與道理。現在看來,它的優越之處,不僅僅是補足瞭西醫學的一些缺陷,更重要的是它從總的方面提供瞭很深遠的哲理思考。
比如說中醫的“辨證論治”,它就給人很多宏觀的、整體的思考。為什麼中藥要在“辨證”之下使用瞭療效才全面?這個“證”的實質到底是什麼?筆者說它在“功能調整”這個層次上,當然遠不止此,那麼到底在哪個層次上?
上面這些,如果正確地發揚出來,那就是更大的十精十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