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醫對疾病分科分類有什麼樣的特點?
【問】中醫學在疾病分類上有哪些特點?它和西醫學的分類方法有什麼不同?
【答】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特別是中醫在疾病病原概念的缺乏(如細菌、病毒等),對一些病不能按病原物分類,因此它也與西醫學的分類有著很大的不同。它絕大部分從每種疾病的主要癥狀體征入手。在此之後再按八綱辨證和其他辨證方法進一步進行分類,最後得出“證”的診斷,然後論治。這又是中醫學裡的一大特點。所以說它的實質,有如西醫學裡的“癥狀鑒別診斷學”,不過西醫是在主要癥狀之下通過現代醫學的方法手段,最後得出的不是“××證”而是“××病”的診斷。比如同是主要癥狀“咳嗽”,西醫用它的聽診器、化驗、X光、CT以及近代的磁共振等手段,可以診斷出是氣管、支氣管、肺部甚至縱膈等部位的“病”,而中醫則用望聞問切、四診八綱之法,最後得出是外感風寒、外感風熱、外感燥十熱、外感久咳以及內傷脾虛痰濕等等的各種“證”的咳嗽罷瞭。
【問】中醫的分科有什麼特點?
【答】中醫的分科,就筆者所知的,目前大致如下。
內科:或叫“中內科”,一般凡一切內在的肉十眼看不見的除兒、婦、外傷、眼、五官以及針灸(推拿)等科之外的病,統統歸內科。它既是中醫學裡的大科,又是基礎科。因為中醫看病,重點在“證”,即重點都在全身的“綜合反應”上面。其他各科的病,最後也要落實到“辨證論治”的“證”上的,都貫穿瞭整體觀念和動十態平衡觀念,所以它和各科的基礎是相通的。因此有瞭內科的功底之後,在學其他各科時加上各科的特點,便易於掌握其他各科的診治技術瞭。就如外科病,也十分強調內外合治。內治所用的藥,原則上也和內科用的藥一樣。就是外用十藥,也是用瞭中醫藥理——“藥十性十”來加以解釋的。又如針灸科,總是完全不用十藥物並且全在體表施治十操十作,但它的基礎、診斷、方義解釋(用十穴十意義的解釋)等等也都全是中醫內科學的基礎。所以說,要當好中醫各科的醫生,就應先當好中內科的醫生,然後再加各科內容的特點和技巧,這和西醫有些類似。比如學十習十針灸的醫生,要掌握針灸學的加記十穴十位和針灸的十操十作技術等等,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針灸醫生。
外科:中醫的外科病是真正的“外在”的病,即凡是外在的、肉十眼可以看見的病如瘡、癰、疽等都是。因此所有的皮膚病也全部歸在外科病之中,因為它正是正宗“在外可見的病”,這種分類方法就與西醫學的完全不同。這也是體系不同之故。
針灸(推拿)科:這是值得特別一提的大科,因為針灸是一種獨特的療法。它的治療范圍又可以遍及各科的許多疾病。它如上述也是以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為基礎的,尤其是其中的“經絡學說”更是針灸療法的“靈魂”。它一樣要望聞問切、辨證論治,不過它的治療手段不是藥物而是針灸而已。
其他:中醫還有婦科、兒科、骨傷科等等,也各有特色,不贅述。
【問】中醫對疾病的分類有哪些特點?
【答】中醫對疾病的分類,如前所述,一般都從主要癥狀入手,然後按它的辨證規律分類,最後分到什麼“證”瞭,然後論治。
現舉內科病分類為例:它先將內科病分成“外感時病”(也叫“外感”)與“內傷雜病”(也叫“雜病”)兩大類。
先說“外感時病”,因它以臨時“外感時邪”而發病,故名。“時”,有“流行”之義,所以也包括現代所說的傳染病。其中又分“傷寒病”和“十溫十病”兩大類。這兩者都是類似的外感時病,隻是名稱、治法不同而已。簡括地說,中醫名著《傷寒論》闡述瞭東漢時期名醫張仲景所創用有關傷寒的理論,它把外感病總稱“傷寒病”(不是西醫的腸傷寒,慎勿相混)。這個理論將傷寒病分成六個類型和階段,分別命名為太十陽十病、十陽十明病、少十陽十病、太十陰十病、少十陰十病、厥十陰十病六個“證”,然後論治。(註意,此處六個“病”,按實質是六個“證”,古醫書常有如此含糊不清的叫法,不夠嚴密。)這個分類方法就叫“六經分證”法。
似是因為張仲景的醫療活動在北方,因為地域氣候、人們體質、病種等等不同,這個學說治法,有的不適用於南方。->小說下栽+wRshU。CoM<-於是到瞭清朝南方醫傢葉天士、吳鞠通等人手裡,經過不斷的探索改進,就創立瞭另一治療“外感時病”的理論,統稱“十溫十病學說”或“十溫十病學”,這個學說對傷寒論起瞭繼承發展的作用。
在十溫十病學說中又分兩派:一派以葉天士為代表,他們將十溫十病分成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和類型,叫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等,進行論治。另一派以吳鞠通為代表,他們將十溫十病分成上焦證、中焦證、下焦證等幾個“證”和類型或階段。其實他們兩派所治的病相同,所有的方劑也有許多是相同的,隻是各派的分類方法不同而已。(附帶要說明的是,衛、氣、營、血,上焦、中焦、下焦等原來都是中醫生理學裡的名詞,各有不同而明確的含義。而這裡卻移用以作為疾病分類的病理名詞瞭,所以慎勿相混——這又是中醫學欠嚴謹的表現之一。)
再說“內傷雜病”,它類似現代語的“慢十性十病”。“雜”是“包括各種”的意思。它的分類,更以該病的主要癥狀為主,有的古醫書常以此稱“門”,門即“類”也。比如咳嗽門、泄瀉門,即表示咳嗽類、泄瀉類等等。在這“主癥”之後再按四診八綱及其他辯證方法歸納成各種“證”,然後論治。在內傷雜病中又可分成“臟腑辨證”、“氣、血、風、火、濕、痰”辯證等等。而目前又以“臟腑辯證”法為最常用。比如失眠(也叫“不寐”)一癥,它的分類就又可分成心脾不足、心膽虛怯、心腎不十十交十十等證(各書名稱繁簡可略有不同,但實質含義相同)。它的分類就又與各臟腑的生理功能聯系起來瞭,所以叫“臟腑辯證”法。(記住,是中醫的臟腑,決不要用西醫的臟器生理去理解,否則將上述的“心膽虛怯”理解成失眠是由於心臟心血管及膽管系統病變引起的,就要牛頭不對馬嘴瞭。)又如“黃疸”一病,中醫將凡有身黃特別有“目黃”(鞏膜黃染)的病統統叫“黃疸”(隻有身黃而無目黃的另叫“黃胖病”)。同是黃疸,西醫學裡可分溶血十性十黃疸、肝細胞十性十黃疸、阻塞十性十黃疸、先天十性十非溶血十性十黃疸等等。中醫學裡就先將它用十陰十陽十學說分成“十陽十黃”、“十陰十黃”兩大類,十陽十黃之下又分熱重於濕證、濕重於熱證、急黃重癥等等。然後論治。又如中醫“淋十證”一病,它的分類更具中醫特色,也更易與西醫各病相混。現作為典型例子,詳說如下:中醫把凡是有尿急、尿頻尤其是有尿痛等癥狀的病(即現代語有“尿路刺激癥”者)統統叫“淋癥”。其中又按癥狀分為石十淋、血淋、膏十淋、氣十淋、勞淋五種,所以有的書上又叫“五十淋”。石十淋:以尿中排十出“時夾砂石”為主。很明顯,這相當於西醫的可見的尿路結石病瞭。但這隻限於膀十胱尿道一帶並已有可見結石排十出的那一類。至於上段尿路的結石,如病人尚無明顯感覺時,中醫就看不出這個病瞭。如果上段尿路比如輸尿管一帶有絞痛瞭,則此時大多痛在腰髖十部,此時中醫也隻能從癥狀入手而診為“腰痛”。因為這類病人又常有“尿短赤”(小十便量少,顏色黃紅),舌苔黃膩,脈濡數(軟而快)等,便被診為“濕十熱腰痛證”。這時不明中醫之理的人會說瞭:“明明是尿路結石,診為濕十熱腰痛,豈不礙事?”答復是:“放心,不礙事的。”這是中醫分類的特點,接著中醫生就會用經驗古法“清熱利濕”的藥加以治療,結果療效還不錯。在此等方藥中就有很多是現知有溶化結石的作用的,所以並不礙事,隻是診斷道路不同而已。那麼中醫先生為什麼要繞那麼大的彎子讓人這樣難懂呢?原因又是歷史條件所限,因為他沒有辦法看到結石,卻隻看到病人腰痛,而且結合舌脈變化及全身綜合反應的“證”,歸在濕十熱腰痛之中,用“清熱利濕”的方藥施治有效,便確定瞭這個經驗,編入醫書中瞭。再說“血淋”,相當於肉十眼可見尿中有血的各種病,當然也包括結石以外如腎結核、腎腫瘤以及其他引起肉十眼可見血尿的病。包括這麼多病,以前又無先進設備,中醫如何診斷?又如何治療?別急,他們仍請出“辨證論治”的法寶來,他們在“血淋”之下再分類——比如結石引起的,就常有“濕十熱”表現,就仍用“清熱利濕法”;結核引起的,則常可見“虛證”表現,必會用補法……同樣達到治療效果。但如果辨證水平低下,那就要抓瞎瞭。所以說辯證明確與否,關系極大。至於少量血尿隻是紅黃色時,中醫叫“尿短黃”(“短”是“少”的意思),再至於隻有鏡下的血尿,以前中醫沒有顯微鏡,就毫無所知而要並入其他辯證中去或“漏診”瞭。膏十淋:以“尿混如膏”而得名。所以,它就包括瞭現代醫學的膿十性十尿、十乳十糜尿等。有時,甚至把大量磷酸鹽排十出體外十遇冷析出的十乳十白色尿也包括在內瞭。勞淋:以“遇勞即發”為特點,似是指以上各病的轉入慢十性十期而反復發作者,如慢十性十腎炎、腎十盂腎炎、腎結核、慢十性十淋十病(西醫的淋十病!)等病。此地“勞淋”中的所謂“勞”,除指吃力勞累後易發之外,也包含廣義的“勞”,比如先天不足、機體抵抗力、免疫力低下時易發及“久虛難治”的意思在內——中醫術語就常有這類廣泛含義而又含糊籠統的特點。從好的方面說,它有整體觀念的內涵;但從缺點說,則它又遠不能定十性十定量。比如有什麼狀態瞭叫“勞”?吃力到什麼程度瞭才叫“過勞”?等等,又是難以捉摸的。
至於西醫學裡的“淋十病”,就又與以上中醫的含義大不相同瞭。它以病原物定名,所以一定是要被“淋十病雙球菌”感染瞭,才能確診為“淋十病”。而且如它在急十性十期而有血尿、膿十性十尿時,中醫就將它歸並在血淋、膏十淋之中;如果轉入慢十性十期而有反復“遇勞即發”時,則又屬中醫的“勞淋”之中瞭。這又是中、西醫學“辨證”與“辨病”而引起病名定義不同的緣故。這種例子也是有一系列,千萬相混不得!否則就要大鬧笑話。因為,如一個病人得瞭膀十胱或尿道的普通炎癥,有尿急、尿頻等癥狀,你是中醫,如不先加以說明,一說就告訴他“你得的是淋十病”,他若理解為西醫的淋十病,那是不潔行為的十性十病之一,就非得找你打官司賠償名譽損失不可。
其他各科的分類,大致十精十神也如此,上面隻說個大概。
現以中醫內科疾病分類為例大致簡括成以下圖表:
附:中醫病名(不是“證”名!)相當於西醫的病名部分解釋舉例(摘自方藥中、十鄧十鐵濤等主編,《實用中醫內科學》“范圍”一節,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年6月)。
外感:相當於西醫之上呼吸道感染、流行十性十感冒等。
風十溫十:某些呼吸系統感染、流感、各種肺炎、流腦等。
暑十溫十:乙腦、鉤端螺旋體病、暑令流感之有此癥狀者。
痢疾:急慢十性十菌痢、阿米巴痢、慢十性十非特異十性十結腸炎、過敏十性十結腸炎、腸吸收功能障礙等。
淋癥:凡有尿路刺激之泌尿系病,如腎十盂腎炎、膀十胱炎、腎結核、泌尿系結石、十乳十糜尿等等。
霍亂:霍亂、副霍亂、急十性十腸胃炎、細菌十性十食物中毒等。
百合病:癔病、神經官能癥等。
瘧疾:正瘧——瘧疾、十溫十瘧、寒瘧、濕瘧,瘴瘧——惡十性十瘧疾,瘧母——脾臟腫大,其他寒熱往來的病等。
咳嗽:各有咳嗽癥狀的西醫呼吸道感染、急十性十支氣管炎、慢十性十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
哮癥:支氣管哮喘、哮喘型支氣管炎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哮喘(如肺氣腫、支氣管擴張、慢十性十支氣管炎、風濕十性十心臟十病、嗜酸十性十白細胞增多癥等等有哮喘癥狀者等)。
喘癥:急慢十性十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慢十性十肺心、心力衰竭等等有呼吸困難者。
肺癰:多種原因之肺化膿癥(如慢十性十肺膿腫、大葉十性十肺炎、肺壞疽、支氣管擴張感染等等)。
肺痿:慢十性十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纖維化、肺不張、肺硬變、矽肺等等有這類癥狀者。
胃脘痛:一切胃部疾患之以上腹部痛為主要癥狀的病。
腹痛:凡有腹部疼痛癥狀之各病如急十性十胰腺炎、胃腸痙十攣、嵌頓疝早期、神經官能癥之有腹痛者、消化不十良等。
腸癰:急十性十闌尾炎、膿腫、腹部膿腫、腹膜炎、盆十腔炎、盆十腔膿腫等。
腰痛:西醫各科以腰痛為主癥者,分4大類:(1)脊柱疾患——類風濕、肥十大十性十、結核十性十、化膿十性十脊柱炎等;(2)脊旁軟組織病——腰肌勞損、纖維組織炎;(3)脊神經根受刺激者——脊髓壓迫癥、急十性十脊髓炎等:(4)內臟十病——腎臟十病(腎十盂腎炎、腎炎、腎結石、腎結核、腎下垂、腎積水、腎積膿)及急十性十胰腺炎、穿透十性十潰瘍、膽囊炎、膽石癥、子十宮後傾、慢十性十附件炎、慢十性十前十列十腺炎等。
其餘詳見該書。由此可見,中、西醫對疾病分類是完全不同的,又是“縱、橫”的分類關系,說到底更是“病”、“證”含義不同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