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學習應用中醫學要註意哪些問題?

二、學十習十應用中醫學要註意哪些問題?

【問】如果想系統地瞭解中醫學,特別是想學十習十、應用中醫學,學十習十步驟是怎樣的?要註意哪些問題?

【答】學、用中醫學的步驟,應該看各人的具體條件而定。能上中醫學院校當然最好,因為它有正規而系統的培養,易於成為全面而系統的專業人才。

舊時,中醫院校極少,所以自學成材的也多。有的人從學徒學起,有的則從中藥人員轉學中醫而來。這類人十大多由帶教師父,從日常看病學起,先從臨十床十上一方一藥的選用開始,然後由小而大,由淺而深學十習十理論,而後追本溯源,再到系統理論的學十習十領會,最後成為一名合格的中醫乃至當代名醫。以前的醫學啟蒙書如《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等等就是這類教材。當然實踐與理論是相輔相成的,不能絕對分開,看病、學醫更是如此,隻是各有前後偏重而已。因為如果隻學理論,不結合實踐,則理論無從體驗和深入,枯燥而乏味,特別是有的小青年,一向體壯如牛,從未當過病人,平時也很少接觸病人,叫他如何體會?最終雖然十陰十陽十五行、臟腑經絡等等倒背如流瞭,終究是隔靴抓癢,難落到實處。(在此筆者建議各醫學院校,在學生入學後,應盡早反復地讓他們深入到病人中去,讓他們盡早瞭解什麼叫“病”和“病人”,這對他們以後的“臨十床十思維”很有好處。)如隻學實踐,不學理論,則又無從領會其實質,難以提高,更難全面而系統地思考,易於各執己見。古時學派林立,紛爭亦多,恐也與此有關。現在教材、學十習十條件都比前好多瞭,所以是易於理論、實踐雙十管十齊十下的。但是,有一點必須明確:即要想成為一名合格而名副其實的中醫生,不論學十習十途徑如何,最後都必須通曉中醫學的理論,否則就不全面,就不能體會到中醫學真正的十精十華所在。

另外,以往又有所謂“祖傳世醫”者,即祖上世代是中醫,他也接著成瞭中醫,在中醫界裡另具特色而受贊揚。這是有道理的。因為醫學,說到底是實踐科學,一切先從實踐中獲得經驗瞭,才能積累上升成為理論,中醫學更是如此。如果出身中醫世傢,從小耳濡目染,學起來當然快,有優勢。古時沒有或很少專門學校,靠實踐中手把手地教,更是如此,所以重視“祖傳”,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現在有各種中醫院校,隻要有志於此,人人都能接受正規培養,則“祖傳”的意義就不那麼重要瞭。

另外,又還有叫做“儒醫”的。“儒”即古時學孔孟之道的讀書人,“醫”即醫生(古時當然隻有中醫)。即由讀書人——而且是有一定“功名”的人——學醫後而成的醫生。古時社會,隻重讀書儒子,讀好瞭可以當官,所謂“學而優則仕”,仕,即做官,那時醫生是沒有現在吃香的。讀書的,當官的都不願當醫生(名醫傢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自己雖是名醫,開始卻不願自己的兒子學醫,恐是此故)。隻有他們讀瞭半生的書,或者科場(考功名)失利,或者當瞭官,又官十場失意瞭,才半路出傢去學瞭醫,並美其名曰“不為良相,則為名醫”。這類人,因為已經有瞭較好的中國文化(所謂“國學”)功底,有的又十精十通哲理,而這些哲理和中醫學的理論又有很多相通之處。因此他們改學醫學之後,對中醫的理論研究常有很高的造詣,有的就成瞭中醫史上的名傢。此外還不乏既當瞭官員又兼當醫生的,比如南宋詩人陸遊,貶官鄉居時就常給人看病。這些在讀醫史時也是應當註意的。

【問】學用中醫學,應註意哪些問題?

【答】筆者的體驗,至少應註意如下幾點:

(1)牢牢記住用辯證的歷史的觀點去看待中醫學,特別是不要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否則非但學不進,還會生出反感來。隨便舉例:《黃帝內經》的“臟象”一章,相當於是中醫的生理、病理學,是重要內容之一。其中有“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傅之官”,“肝者,將軍之官”等描述,如從字面直譯,那麼就是說心臟是皇帝一樣的官,肺是宰相一樣的官,肝是將軍一樣的官……好瞭,好瞭,你中醫先生連人十體內臟的科學也說成是皇帝、宰相、將軍,封建透頂,還說什麼科學?但是你別急,古人是借皇帝、宰相、將軍等的功能來說明它們各自在人十體的作用與相互之間的關系而已。試想,在那時的條件下,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細胞學等等遠未出世,你叫他們用什麼來敘述?因此,如不深加理解,便會嗤之以鼻。有的人三番兩次學中醫,總學不進去,有的也與此有關。這類例子,貫穿在整個中醫學中,不再一一列舉。

(2)如前所述,中、西醫學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所以要全面、系統地學。而且學十習十之初,切不要急著用西醫學的概念去套用,筆者建議,可以幹脆先丟開原有西醫學的概念,待學到一定程度瞭,再進行比較、對照,乃至結合。這也正如學外語,比如先學英語瞭,再學俄語,它們字母、字形大體相同,但讀法、用法不同,此時就應該先丟掉英語裡的概念,然後按俄語的規律學,日子一久,便十習十慣成自然瞭。

因為中醫裡有些名詞術語雖也包括瞭部分西醫學名詞的含義,但更多的是還包括瞭其他方面的含義。例如中醫裡的“心”臟,它雖也部分包括西醫“心血管系統”的某些內容,可是它還包括瞭部分中樞神經、植物神經等系統的功能和疾病。又如中醫“腎”臟,它包括西醫泌尿、生十殖系統的功能之外,更包括瞭其他部分如造血、內分十泌、神經系統等功能。又如中醫學裡的“氣”,除瞭也指吸十入體內的空氣之外,更廣泛地概括瞭機體的所有功能、動力和各種能量等。比如常說的含有全身功能意義的元氣、宗氣、真氣、中氣、經氣、衛氣以及含有局部含義的腎氣、肺氣、肝氣等等。前者指全身,後者指各臟腑的功能和能量。例如,當病人因各種原因引起衰弱而出現全身乏力、十精十神怠倦、語言無力以及脈細或弱等表現時,中醫就叫這病人“中氣不足”。這個“氣”,就是能量、功能的意思;這個“中”就又要結合古文特點,理解為“內部”,而不是“中等”。所以應理解為“機體內部能量不足”。如果照字面直接解釋成病人“身十體內部氣體不足”那又不對瞭。又如中醫病因、病理學裡的“濕”、“暑”等名詞,它開始是指機體感受疾病時外界條件的潮十濕、高十溫十等有關致病的因素,後來慢慢成瞭中醫學屬於這類疾病的專用名詞。比如西醫病名的“尿道炎”、“膀十胱炎”中病人出現尿急、尿頻、尿痛等癥狀時,中醫就叫“濕十熱下註”,雖然這時有的病人得病時並沒有水分過多的“潮十濕”經過;環境也沒有高十溫十因素,甚至在冬天裡,但還是這樣叫,而且還要用它體系裡所謂“清熱利濕”的中藥和方法才見效。什麼原因?原因是它把這類病都叫這個名稱,而它的“清熱利濕”的中藥和方法是由它的經驗積累證明是有效的,所以歷來也這樣叫。至於它們的實質是什麼?用西醫學怎樣解釋?用現代科學又怎樣解釋?這些都在研究中,更深的道理也等著我們大傢去研究。

又如中醫學裡有關“風證”的一些病,它除瞭有些的確是由於病人受瞭風、涼等因素引起的,如風寒外感、風熱外感等之外,有許多所謂的“風證”卻都與外面吹來的風是毫不相幹的。典型例子比如西醫病名的“腦血管意外”,中醫叫“中風”(這裡的“中”指打中、擊中、感受),意思是說被“風邪”擊中瞭,可是事實證明,這病除瞭發病急劇,很像“突然被風吹瞭一樣”(過去中醫這樣認為)之外,其他則與“外來的風”是毫無關系的。但這個“風”字也成瞭專用名詞。正因為如此,所有治療中風的有效方法方劑,也被說成有所謂“祛風”、“息(熄)風”、“疏風”等作用。而事實上這麼多的“風”字,都已經與那真正吹來的風是毫不相幹的。我們如果不明這層道理和特點,用一般文字上的“風”去理解,那就怎麼也不得要領。又接著說,也正因上述“中風”與真正的風關系極小,我們的先輩也不糊塗,逐漸有所覺察,例如明朝醫傢張景嶽就曾說此病“病因本皆由內傷積損頹敗而然,原非外感風寒所致……”即說這病的病因,都是由於身十體內部有病逐日積下來然後再發病的,和那種受瞭風寒的外感是不一樣的。但是當時也隻深究到此病“發自內部”的水平上,至於這病的明確病因,病位出在腦部,則隻有有瞭現代醫學的成果後才知道的。我們當然不能超前苛求前人,但須理解這個發展演變過程,才能懂得它的真正實質含義。

接著上面的思路,看看這演變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古人先是看到這類病人是突然發病的,有的立即跌倒甚至死亡;有的出現半身不遂。那麼是什麼原因呢?既無解剖學,又無微生物學等等,更不知高血壓、腦血管梗塞等概念。因此首先想到風寒外感等等,以為隻有看不見吹來的風才有這種可能。但這病既急又重,所以不叫外“感”,而叫“中風”,即此風有“擊中”之勢,所以有的書上又叫它“賊風”、“惡風”,示其不同平常也。既然“風”是病因,開始必定曾按風寒、風熱之類老經驗去治,結果當然是不見效的,所以張景嶽醫傢有“……原非外感風寒所致”的醒悟,因而也有稱它是“內風”等等的。而且又進一步分出它的病因有肝十陽十上亢、肝風內動等,這裡又把它的肝屬木,在四季屬春屬風等十陰十陽十五行一套歸納進去瞭。於是也把以後得出的經驗方藥和方法叫做有“平肝”、“息風”等作用瞭。再經過不斷積累和總結,進行更詳細的分析充實,便是我們今天學到的中醫的“中風”病(甚至連西醫有時也叫它為中風,這當然又是初譯此病過來的人“好心辦的壞事”)。我們仔細分析上面“中風”一病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到中醫學發展的特點是:先看到病人有癥狀瞭(如癥狀多的就以主要癥狀為主),然後分析它的病因——是風,是寒,是濕?等等。如定為“風”,那麼凡能見效的方、藥、方法都叫有疏風、祛風、息風等作用;如定為“火”,那凡能見效的方、藥、方法都叫有清火、降火等作用。以此類推。最後用十陰十陽十五行、臟腑經絡等一系列理論加以歸納解釋,便成瞭自成體系的中醫學。明白瞭這個特點,對中醫學的一系列問題便都易於理解瞭。另外,這裡又要看到對同一個病人,各個醫生抓的主要癥狀不同,加上其他因素,如地區、氣候、病人心理素質以及醫生的水平不同、經驗不同,當時更不可能有統一的教材、雜志,醫生不能及時十十交十十流,所以常常是對一個病人各人說一套,做一套,門戶之爭也就多瞭。但要記住一點:隻要他們不是假醫生、瞎吹牛(當然這類人經過歷史歲月的淘汰,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現在所知的古醫傢),他們都是首先有瞭豐富的經驗,才有瞭他們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又已歸入整個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中,所以又是可信的,是寶貴的遺產之一。

另外,還有許多病名也是這樣。典型例子又如“傷寒”,在西醫裡指的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腸傷寒”,而在中醫學裡,它指的是感受瞭所謂“寒邪”而引起一大類疾病的名稱。著名的《傷寒論》就是它的專著。又如中醫眼科裡的“內障”,不全指西醫的“白內障”,它是中醫所有眼底疾病的總稱。其中的“圓翳內障”才是相當西醫的“白內障”。又如西醫的“炎癥”,從字面解,必是中醫裡的“熱證”瞭:炎者,火上加火也,不熱又是什麼?可是這又錯瞭,有許多西醫的炎癥卻部分是屬於中醫的“寒證”的。舉例:西醫的氣管炎,其中就有的類型是中醫的“風寒證”、“痰濕證”、“水飲證”的;西醫的慢十性十肝炎中的“寒濕困脾”型(證)也是標準的“寒證”,所以“炎”不全等於“熱”,不能套用,這類例子也有一系列。

(3)在臨十床十應用上,如果想用中醫學的方法看病,那麼請記住,在新的中西結合理論沒有形成定論之前,一定要用中醫的理論嚴格辨證論治,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即不要中不中、西不西地勉強湊合。為什麼?還是一句老話:理論體系不同(當然,有意搞試驗的例外)。這種例子也有一系列,舉簡單的例子如傷風感冒,大傢都知道中成藥銀翹解毒片或維C銀翹片是最常用的有效藥。但如按西醫觀點,隻要是感冒就一律用它,那就不對瞭。因為中藥是講整體療法寒熱虛實治療的。感冒,在中醫“辨證”下一般也分風熱、風寒、兼濕、兼暑、兼虛等幾大類型。銀翹解毒片之類藥十性十屬“寒”,隻對“風熱”型有效,對其他型就藥效小而需用其他方藥。還有板藍根沖劑,也最常用,特別從西醫學看,曾用西醫藥理的方法證明它對病毒有效,所以也常用。但板藍根在中醫藥理學中屬“咸苦”藥十性十,而且是“脾虛便溏者忌用”的,即用反瞭或用過量瞭就會“敗胃”而食欲減退、拉肚子,所以也隻能用於風熱型的,其他的不宜用,這是小的例子。

大的例子如早期著名的事例:某年石傢莊乙型腦炎流行(一種急十性十傳染病),中醫會診,當時按中醫辨證,多數屬於中醫的“暑熱並重”型,用中藥的“白虎湯”方劑為主加減取得瞭良效。因而名噪一時,普遍推廣。可是到瞭第二年,北京地區也“乙腦”流行。於是,仍按去年經驗以“白虎湯”為主治療,以為必定藥到病除瞭,但出人意料的是,效果卻很不理想。後來,再經過中醫重新辨證,改用瞭以中醫叫“芳十香化濕”為主的方藥才見效。什麼原因?原因是該年北京雨水偏多,環境多濕,所患“乙腦”中醫辨證屬於“偏濕型”,而“白虎湯”是治“偏熱型”的方劑,“濕”、“熱”偏向不同,所以就不見效。由此可見,中醫的整體辨證觀念是大到包含氣候環境等因素的,有的甚至可能包含遠比氣候條件范圍更大的因素。比如說,宇宙間一些射線、太十陽十黑子活動的影響等等。筆者早年就曾見過一個哮喘發作與月亮圓缺規律有關的患兒。(四十六年後追訪,告一次麻疹後哮喘愈去。)關於這方面,中醫學裡有一個特定的內容,叫做“五運六氣學說”。它是專門討論研究自然界的一些因素對人十體、疾病影響規律的學說。

【問】上面是說,使用中醫療法“辨證”的重要,那麼有些單方、驗方有時不用辨證,也能藥到病除,如何解釋?

【答】單方、驗方有的也確實有效,可以采用。特別是有些“草藥”,且常見“奇效”,所謂“草藥一味,氣死名醫”,正是此意。但這是遇上瞭病情簡單而癥狀突出的病,單方、驗方,突出奇兵,確是立見奇效的。比如單純的感冒咳嗽多痰,則杏仁桔梗就可見效,這杏仁桔梗是單方,也是驗方。但這咳嗽如果是慢十性十病的復雜癥狀之一時,那就不一定有效且不斷根瞭,比如是肺結核、慢十性十氣管炎的咳嗽,那麼單方之外就非加其他有關藥物不可瞭,所以說,單方、驗方可治簡單的病,如病情復雜仍須辨證用十藥。如何辨證?一句話說,仍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其實,古醫書裡記載的也都是經過千百年考驗之後自然篩選留下來的單方、驗方。比如獨參湯、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丸、六味地黃丸、歸脾湯等都是。但用在現代人時,同樣要辨證明確瞭,才能有效。再中醫是經驗醫學,每味中藥,開始也是所謂的單方、驗方的“草藥”,後來十經過歷代的使用提高,得出瞭它藥十性十的十溫十、熱、寒、涼、歸經(也是中藥歸類方法之一)等等,納入中藥體系,便成“中藥”瞭。

在以上啟發下,筆者又曾打過比喻:看病,開中藥方有如畫像。凡畫有五官眉目的都叫“像”。這個像對每個人來說都既像又不像。因為它沒有畫出各人的特點。隻有在這個像的基礎上加減瞭,比如張三的鼻子高一點,李四的眼睛大一點,這樣畫出來的才是真正張三李四的像。看病用十藥也是這樣,單方、驗方,乃至千古名方,也隻體現瞭疾病的一般十性十。隻有辨證加減瞭,才能解決它的特殊十性十而絲絲入扣,藥到病除。試看古今驗案,成功的病例所用的藥絕大部分也都是普通的藥,並無什麼靈丹妙藥。為什麼它們的療效特別高?也是辨證明晰、用十藥準確之故。

基於以上道理,有的病人,常常拿來某個驗方,要求照抄服用,說它如何如何好。有的更是神秘而誇大地說某個醫生論罪該判死刑,就是因為他公開瞭這驗方,治好瞭多少人,所以免予一死雲雲。其實這也是故弄神秘的誇大,結果當然不能百治百好,因為也如上述,任何驗方,同樣也要經過辨證加減才能見效。當然,既是真正的驗方,療效必定曾是高而廣的,首先選用,又是合理的。

【問】所謂“秘方”者應如何看待?

【答】這也是有關中醫界的獨特內容,而且又是十江十湖術士招搖撞騙損害中醫名聲的手段之一。所謂秘方,乃秘而不宣之驗方也。它的產生原因至少有二:第一,由於前述中醫學還有許多內容不能用現代科學或現代語言來說明,但又很有效,因而有一定的神秘十性十,被十江十湖上的假中醫用去鉆瞭空子。第二,某些人在取得一些較高療效之後,故意秘而不宣,隻供自己掌握,目的是怕別人搶瞭他的“金飯碗”。事實上,秘方當然不能包治百病,仍須辨證加減,一句話:老老實實地學好中醫理論。至於一些故弄玄虛的假貨,就更要提防,避免上當受騙。

以上反復說明按中醫理論應用中藥的理由,但決不意味著叫大傢墨守成規泥古不前,不搞試驗,隻是說思想上應有所明確罷瞭。

(4)既然學瞭中醫學,接著就應該明確一個重大的使命,即:振興中醫或使中醫早日走向現代化。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現實是,中、西醫學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醫治疾病和保護人類的健康,最後終將結合在一起。隻是如何結合,特別是通過什麼途徑進行理論上的結合等,目前尚無完整的定論。就算有人主張不走和西醫結合的道路(道理見後述),但總的說,要用現代科學多學科的方法、手段去研究發揚中醫學,這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更應該看到:中醫學一方面帶著我們民族古老文化的積淀,蘊藏著極為豐富的經驗和獨特的思維方式(即思路),一方面又遇上現代科學、西醫學的思維方式的沖擊,它——中醫學,要麼在新時代先進科學的裝備下發揚光大、傳揚萬世;要麼因循守舊,趕不上潮流,淹沒在誤解及淡漠之中,沉十淪下去。前途如何?就看我們今天的努力瞭。作為對祖國醫學的有志之士,除瞭能看好一些沉疴大病之外,應有更高更大的目標,那就是要在中醫理論上,做出更大的突破十性十的貢獻!

《中醫入門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