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叫中醫、中醫學?

一、什麼叫中醫、中醫學?

【問】什麼叫中醫、中醫學?什麼叫西醫、西醫學?

【答】《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中醫——①中國固有的醫學。②用中國醫學的理論和方法治病的醫生(見《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5版第1765頁)。因此,“中醫”二字的含義包括:

(1)中醫學,指中醫學這一門學問和科學,比如說某某人在研究中醫,意思就是說某某人在研究中醫學這一門科學,但是這裡卻強調瞭一點,就是說一定要是“中國固有的醫學”。固有者,傳統是也。也就是說它必須是我國古代傳下來的醫學,以示與後來傳入我國的西醫學相區別。中醫先生們為什麼這樣固執小氣?不說“傳統的”不行嗎?答案是“不行”,因為後來知道,這傳統的中醫學和後來傳入的西醫學是各自屬於完全不同理論體系的醫學。千萬混淆不得,一混瞭,便會越弄越糊塗而生出許多麻煩來(道理詳後述)。因此一般對內又稱“祖國醫學”。

中醫學、西醫學,都是醫學科學,但它們各有自己的起源和歷史,各有自己的理論基礎、研究方法、儀器設備以及術語、概念、標準等等,這不同的一套就叫不同的理論體系。舉例:一個咳嗽,中醫學裡是先看病人的神色形態,然後看舌頭舌苔,再是仔細地診脈(也叫摸脈、切脈、號脈、搭脈),最後得出診斷。比如說診得是中醫裡的“風熱外感”瞭,接著就開瞭叫“疏風清熱”的中藥給你治療,這是一套。那麼西醫學呢?它用聽診器、化驗室、X光機、B超、CT等等給你檢查,最後比如說你得的是“上感”(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氣管炎瞭,然後開給你消炎、止咳之類的西藥治療,這又是一套。結果上面的中醫和西醫都把你的病治好瞭。但它們兩者的說法、方法、理論等等都是不同的——這就叫做“不同的兩個理論體系”。

(2)“中醫”,又是“中醫生”的簡稱,但詞典同樣也強調必須是用“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和方法治病的”醫生。就是諸如口談十陰十陽十五行、十陰十虛十陽十虛……手舉三個指頭切脈,看舌頭舌苔等治病的醫生。否則,哪怕你是道道地地正宗的中國人,滿口之乎者也,也不能稱你為中醫或中醫生。道理還是一個:中、西醫學不能相混。

再說什麼叫西醫、西醫學。顧名思義,西者,西洋也,當然是指從西洋傳入我國的醫學瞭。因為這西醫學是以現代科學,如生物學、進化論、理化學、現代數學等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所以又稱“現代醫學”。因此“西醫”也應該指用西醫學的理論方法治病的醫生。他們手拿聽診器,利用顯微鏡、X光機、B超、CT、磁共振儀查病、看病。否則,不管你是正宗的西洋人,還是西裝革履滿口洋文的中國人,都不能稱你為西醫或西醫生,理由還是一個:中、西醫學不能相混。

後來,由於中、西醫學的互相滲透,在我國又有瞭“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醫生。就是說一個醫生,他既懂中醫又懂西醫,因此,他可以同時或先後為同一個病人用中醫和西醫的方法治病,這種醫生,就叫“中西醫結合的醫生”,早期又曾叫“西學中”醫生。這個結合,按內容又大致可分“臨十床十應用上的結合”和“理論研究上的結合”。(“臨十床十”,醫學術語,指醫生給病人診療疾病,是相對於理論研究而言的。)臨十床十應用的結合比較容易而普遍,內容也視醫生水平層次的不同而異。現在正規的中、西醫生大多能不同程度地結合應用,比如同一個感冒,醫生既給你用阿司匹林、病毒靈等西藥,又給你服銀翹解毒片、桑菊飲等中藥,這就是一種簡單的結合,既易行又普遍;遇到疑難大病,共邀中、西醫生會診治療,則是難度層次較高的結合。

至於理論研究上的結合,在早期,人們也曾認為不很困難,隻要中醫學點西醫,西醫懂點中醫,名詞術語互相解釋移用一下就可以瞭。比如說用西醫方法驗得是“貧血”瞭,便說全等於中醫的“血虛”;中醫方法診得是“肝膽濕十熱”時,便說全是西醫裡的“肝炎”;中醫裡的“內障”眼病,便說全是西醫的“白內障”等。後來發現,遠遠不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因為事實不斷證明,中、西醫學是兩個完全不同理論體系的科學,如要真正在理論上結合,就要從各自的理論基礎做起,不能互相“湊合”或“拼合”。因此這種中西醫結合的醫生是不易當的。他們必須在臨十床十上理論上都熟練十精十通中、西醫兩套本領,然後經過融會貫通,不斷提高升華,最後達到理論上的結合,從而創造出新的理論,這就困難復雜多瞭,這種就叫“高級理論上的結合”。後來證明,這是個艱巨復雜而浩大的工程,所以大傢還在不斷摸索探討之中,但已取得瞭很大的進展和成果,而且也已出現瞭一些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名傢。這是我們中國醫學,也包括西醫的整個中國醫藥學界的驕傲!是很瞭不起的。在早年,初次開辦西醫學十習十中醫時,十毛十澤十東同志就曾說希望中國出幾個優秀的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傢,指的就是這些人。

【問】什麼叫中藥?什麼叫西藥?

【答】筆者認為它們的定義也應該是:

中藥:在中醫學理論方法指導下使用的藥物,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和中藥材(包括植物類、介殼類、礦物類等);

西藥:在西醫學理論方法指導下使用的藥物,包括有機化學藥品、無機化學藥物和生物制品,一般用化學合成方法制成或從天然藥物提制而成。

有許多藥物,原材料的來源可能是同一種植物,但可以因為制作方法不同,既可以是中藥,也可以是西藥。舉個例:植物藥“麻黃”,在中醫學裡,它去節後的生藥生麻黃(未作人工提制的原藥)或用蜂蜜炒後炮制而成的熟麻黃,用於中醫說的寒痹“傷寒表實證”及“風寒束肺證”等等。什麼叫傷寒表實證和風寒束肺證?這就要懂中醫理論的一套瞭。如果你不懂,亂用在“傷寒表虛證”或“風熱灼肺證”時,那就會適得其反,嚴重時甚至可以出現中醫的“亡十陽十虛脫證”(類似西醫的休克)而造成事故。所以非照它的理論使用不可。

再說這麻黃,也是西藥。它可以經過西醫理論的藥理分析、化學提純等手段制成一種叫“麻黃素”的西藥,主要成分是一種生物堿,用於西醫病名支氣管哮喘一類的病,主要作用原理是緩解支氣管平十滑肌的痙十攣。它有更嚴格的應用范圍和機理,用錯瞭會出事故。什麼叫支氣管?生物堿?平十滑肌?這藥如何分析、提純?等等,這些就要懂西醫理論的一套比如解剖學、組織學、生化學、藥理學等等。因此說,無論中藥還是西藥,都一定要在各自理論指導下使用。否則,小則藥不見效,笑你醫生沒本事,沒水平;大則誤瞭病人十性十命!人命關天,不能不慎!

另外,還有“草藥”者,或叫“民間草藥”。有的也見奇效,但它隻有經驗,似乎尚不見有系統理論,所以隻是零星使用,未成體系。筆者想,隨著它們經驗的積累,如果有瞭中藥的“藥十性十”、“歸經”(這些相當於中藥的藥理)等等內容瞭,便可自然地並入“中藥”的隊伍。其實,現在所謂的中藥,也是這樣一步步提升並入的;這草藥如果通過西醫的理論方法,提純應用,便並入西藥隊伍而成西藥瞭,這種例子也是很多的。但在未能成為中藥或西藥時,因為尚不規范,就應註意一點,即要親自向用過此藥的病人當面問明該草藥的十性十狀(最好看到樣品)、生產處、用法、用量、用後的反應、效驗見於何時等等,才能試用,以保安全。

【問】中、西醫學為什麼不同?有哪些不同?

【答】先說中醫學。它起源於世界東方我國的古代,所以說,是我國的“特產”。(因此日本又稱中醫為“漢方醫學”等等,也是此意。)據史書記載,遠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722—前221年),由於我們祖先的長期實踐和積累,祖國醫學在當時就進行瞭一次較為巨大而系統的總結,因而產生瞭如《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專著)和《神農本草經》(中醫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等經典巨著(但也有人認為前者成書於秦漢之際;另據馬王堆古墓發掘的記載,還可見到比《內經》更早的醫書,此處暫不提它)。但在當時,遠遠沒有像現代西方實驗科學的產生,即還沒有生物學、理化學,更沒有細胞學、細菌學等等。後來西方有瞭,又由於我國歷代某些當局的閉關自守,沒有能及時地引進,因此我們的祖先就隻好在當時實踐和積累的基礎上,用瞭我國古代當時的哲學觀念、理論方法和語言,如十陰十陽十五行、臟腑經絡、十精十神氣血……以及古文的之乎者也等等,又用瞭以概括推理為主的研究方法,總結整理瞭當時的醫學,不斷發展提高,從而形成瞭一整套獨特理論系統的中醫學。所以說,遠在西醫學傳入之前,中醫學早已就是具有自己獨特體系的一門科學瞭。問題隻是在這門科學,它的內容目前還有許多不能用現代科學的概念和方法(如物理、化學、生物學等等)加以解釋和闡明,以致它的有些理論目前還不能被人們普遍地理解和接受。所以許多人隻知道它的療效,但還不能全面地理解它,以致有的人認為它“不科學”。我們應該大力糾正這種觀念。

再說西醫學,它來自西方。相對地說,它的萌芽發展都為時較晚,特別是傳入我國更是近代的事瞭。它是以當時西洋的科學基礎學科如生物學、物理學、化學乃至現代數學等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也就是說,它是以現代的實驗科學的手段發展起來的,在這個基礎上,它才有相應的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生化學、微生物學等等一系列的內容及各相應的臨十床十學科。因此它用以研究敘述的方法是現代科學的方法、概念和語言。它不用“空洞的”十陰十陽十五行學說,沒有難懂的之乎者也,序列也不用甲乙丙丁而用1234或ABCD。因此它的內容觀念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懂的人多。特別是知識界,因為他們已經掌握現代科學的一套概念,比如分子原子、化合分解、生物理化數學等。在中小學裡學的生理衛生也是西醫概念的一套,比如細菌、細胞、蛋白質、氨基酸等,一談就懂,一切都是配套的,所以很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問】中、西醫學既然體系不同,為什麼它們各自的許多名詞術語又是相同的?

【答】對,這個問題的確困擾瞭許多人。筆者認為,這可能是最初翻譯西醫過來的人“好心辦的壞事”。因為肝心脾肺腎、十精十神氣血等等都是西醫沒有傳入之前早就已經有瞭的中醫名詞,初譯過來的人,可能是為瞭學十習十應用的方便吧,就套用瞭原來的名詞,可是他們當時萬萬沒有想到它們竟是兩個完全不同體系的科學,實質含義全然不同,以致造成瞭我們今天學十習十理解上的混亂與困難。如果當初就知道瞭這層道理,倒不如當初就用原文直譯更好,比如譯“心臟”為哈脫(Heart);譯“血”為勃勞特(Blood);譯“疝氣”為哈尼亞(Hernia)等等更好。如佛學裡的佛經名詞就用瞭直譯法,如佛陀、如來、菩薩、羅漢、禪定等等,都是印度梵文的直譯,而不套用中國原有的大帝、神仙、真人等等,這樣就不易相混瞭。但是現已使用多年,為時已晚,隻有將錯就錯而在觀念上糾正瞭。

《中醫入門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