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白:你知道中醫是怎樣看病的嗎?

開場白:你知道中醫是怎樣看病的嗎?

知道,我看見過,中醫看病,簡單得很。病人掛好號,輪到他瞭,他隻要走進診室往中醫先生面前一坐,告訴醫生什麼地方不舒服,比如咳嗽啦,胃痛不想吃飯啦,失眠不想睡覺啦,等等。然後伸出舌頭一看,又先後伸出兩手往醫生面前桌上的小枕頭(叫“脈枕”)上一放,讓醫生給他切脈,醫生再問瞭幾句,病就看好瞭。

奇怪,中醫生這樣看病,能看準嗎?

答復是隻要這是位正規的中醫生,或者是真懂中醫的西醫生,那麼他就能看準看好。

那是什麼原因?原因是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體系的醫學。通俗地說,就是中、西醫用的是各人自己的一套本領,方法不同,但目的和效果相同。西醫用的是十精十細的將人十體層層分析進去查看病變的方法,所以要做各種檢查,而且越查越細。而中醫的方法恰恰相反,它不能層層分析,用的是觀察病人全身的外在表現(比如神色形態、舌、脈等等變化)以推測病人內部病變的方法。所以它要看病人外在的“全身綜合反應”——中醫學裡稱這為“證”,然後治療。中醫常說的“辨證論治”,就是此意。事實證明,隻要這個全身反應的“證”治好瞭,那些局部的病也就不同程度地治好瞭。

上面中醫生那麼短短時間裡的看舌頭、切脈、問瞭幾句等等,就是所說的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的過程。比如說上面那個病人病情怎樣?行動如何?有無彎腰駝背或跛行?……病人一進診室,這中醫先生就開始註意“望”其神色形態瞭:臉色怎麼樣——是紅,是青,還是灰暗?臉部表情怎樣?行動如何?……這就叫“望診”。這麼一“望”,在病人還未註意時,醫生已都在心中一一記下,留下瞭初步分類印象。如果醫生認真而又有經驗的話,那麼這一“望”,對病人的身十體素質、體格、心態等都已初步有個數瞭(後文另詳)。接著病人一般都會主動告訴醫生,他哪兒哪兒不舒服,這叫“主訴”。心急的還會迫不及待地“傾訴”起來。這時醫生可以聽出這個病人的情況:神氣如何?體質如何?他自感的病痛在哪裡?他的生活環境如何?有無心情憂鬱的情況?等等。另外,醫生還要繞著疾病這個中心誘導十性十地提問。這樣,醫生對這個病人的內在病因就大致有數瞭。這一段聽病人的傾訴,是醫生在“聽”,所以就叫“聞診”;醫生誘導十性十地問,讓病人答,這就叫“問診”。細心的醫生還會按需要一層層詳細深入地問。這時病人的病因、十性十格、體質、情緒、心理狀態,病人所處的環境等等都已是“思過半矣!”——基本有數瞭,所以說“問診”這一步是很重要的。這些在現代術語裡叫“醫生的臨十床十思維”,意即站在病人十床十邊——“臨十床十”,面對面收集病人的資料進行思考——“思維”,這樣醫生所看到、瞭解到的病人才是一個內、外、過去、現在的“全面整體”的病人,這個整體表現就是中醫學裡所說的“全身綜合反應”的“證”,這樣看病就全面多瞭。好,話拉回來,接著說。“望診”之中最重要的是“舌診”,即看舌頭。病人雖隻是舌頭那麼一伸一縮,沒半分鐘吧,但中醫生卻由此得到瞭許多信息。粗略地說,比如先看舌體歪不歪,如歪瞭,可能是中風病。再看舌質,即舌頭的質地、顏色,過紅的病情屬“熱”,過淡的屬“寒”。中醫有時說你“寒”瞭,他“熱”瞭(俗稱“上火”),這是主要依據之一。再是舌苔,就是舌面味蕾上一層白的東西,薄白是正常,厚白是有“寒邪”,厚黃是“熱邪”,都是“實證”。沒苔瞭,又不行,說明病人屬“虛”,要“補”……總之名堂多得很,也是中醫的重要診斷依據之一。

再說“切診”,具體說是“切脈”(即俗稱“摸脈”)。所謂“切脈”,就是觸十摸病人四肢十體表動脈搏動的變化來看病的方法,後來逐步簡化成隻摸病人雙前臂腕上的橈動脈。這兩個地方的“脈象”(“象”,即搏動的變化形態)在中醫生看病來說它的關系可就大而復雜瞭,它把這脈象先分成至少是浮、沉、遲、數、虛、實、弦、滑、洪、澀等等許多種類。在部位上又分左手三部寸關尺,代表心、肝、腎;右手三部寸關尺,代表肺、脾、腎各內臟。凡是這些部位的脈象不正常瞭,就說明這些相應的臟腑有病……所以說來很復雜,它的內容已成瞭一部書。不管怎樣,這“脈象”可是中醫生看病的重要依據之一。簡單舉例:比如病人脈象是“浮”的,表示他的病在“表”,治療就要用“表散”的方法;如果脈象是“沉而虛”的,表示病十性十屬“裡而虛”,要用“補”的方法。“散”與“補”,方法完全不同,用反瞭就會出問題……總之,中醫學裡的治病經驗都和它的脈象變化緊密地聯系起來瞭,所以不切脈就不行(後文另詳)。

好,上面的望、聞、問、切,就叫“四診”。中醫生就將這四診所得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而得出結論:病人得的是十陽十證還是十陰十證?是表證還是裡證?是寒證還是熱證?是虛證還是實證?這十陰十陽十表裡寒熱虛實八個字、八大類就叫“八綱辨證”,合起來就叫“四診八綱”。但這病到此還隻是“初步印象”,還要進一步深入到更細的“臟腑辨證”等等,才能確立最後診斷,然後進行治療。比如這個病人失眠瞭,經過這醫生如上四診八綱地辨證,得出是“心十陰十不足證”這個診斷時,這醫生就將開給他中醫叫“滋養心十陰十”作用的方藥,他就可拿這方子去藥房配方瞭……

看,這病人隻在這中醫生面前坐那麼一會兒,在這中醫生的腦子裡就要閃過、聯系上面這麼多的東西,所以這醫生就要用他的學識、經驗,特別是對病人的責任心,才能正確地開出方子來,才能藥到病除。所以說,當中醫,看他坐著不動,貌似悠閑,但要做到認真負責,做一個完全合格的中醫生,也是不容易的。但是,治療還需多方面比如藥房、傢庭等等的配合,才能達到全面效果。例如上面所舉“失眠”病人,因是慢十性十病,醫生還要告訴他一些日常註意的事項,這叫“醫囑”。比如叫他要註意心身兩方面的休息,不過勞不心急,忌吃煙酒辛辣刺激物等等。另外一般有的還要“復診”(即重復來看,俗稱“改方”),醫生將根據病情的變化不斷進行“改方”。比如第一次的藥方太“寒”瞭,病人服後有口淡、食欲降低不太想吃飯;太“熱”瞭,病人有口舌幹燥、大便秘結等等時,醫生在復診時就要加減藥物進行糾正。這樣,一次次復診,仍是一次次望聞問切、四診八綱地辨證,一次次改方,直到痊愈為止。因此這裡也要提醒大傢:在復診時,除瞭告訴病情變好的一面之外,同時也要將不好的反應等等告訴醫生,因為這樣才能徹底全面治好你的病。認真細心的醫生也歡迎這種意見和病人的,因為這樣他才可更進一步得到全面的經驗。因為說到底,治病是醫生和病人多方合作的事,隻有雙方密切合作瞭,才能取得全面的效果。不要像舊時有的病人那樣,故意不說病情以“考”醫生,那樣做隻會貽誤病情。(見附註4)

另外要註意的幾點:

(1)復診時一定要帶原病歷,因為上面記有系統資料。復診時,醫生要接著前面的資料、思路分析,然後進行改方。

(2)中醫看病,要辨明是什麼“證”才能治療。這“證”的名稱,也全用中醫學概念的,而且要把“證”名寫入中醫病歷,比如風熱外感、風寒頭痛、心十陰十不足等等。而一般社會上大多數人又都十習十慣於西醫概念的“病名”,對中醫的“證名”瞭解得少,這時註意不要牽強附會自行套用解釋,以免生出許多煩惱曲折來。(見附註2)因為中醫看病是先定“病名”再定“證名”的,而要治的是這個“證”,才能治本。比如“頭痛”是“病名”,一定要經過“辨證”,診得是“風寒頭痛”或“肝十陽十偏亢”等等,才是“證名”,才能治療。例如前舉失眠病人,中醫診得他是中醫的“心十陰十不足證”時,他如理解為西醫的“心臟衰弱”,就全不對瞭,如果再進一步理解為“心力衰竭”,那就更要驚慌失措瞭。因為中醫說的“心”和西醫的“心”是完全不同的內容和概念,相混不得。如果他一定要問這“心十陰十不足”是西醫裡的什麼病?那這中醫生也隻能告訴他“可能相當於西醫的神經衰弱”。為何隻是“可能”?不能肯定嗎?不能,因為西醫的病名確立更嚴格,它必須經過他們那一套檢查之後,才能確定,馬虎不得。如果這病人硬要打破砂鍋問到底,那也可以,現在正規的中醫大都兼通西醫,他會按照西醫的一套給他檢查治療。另外,也有中醫生按照病情需要主動加用西醫方法檢查治療的,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之一瞭。目前也使用得很多。特別有些病,西醫方法查得細而深,有時也要作全面系統的檢查,以便更好地結合治療。

(3)有的病人,自己懂點中藥,又十愛十鉆研,常常在醫生開好的方子上按自己的想法加減藥物。這使不得!這容易打亂治療步驟而貽誤病情。因為開方的醫生是按當時所辨的“證”開好瞭方藥的。一個方子的組成,有嚴格的規則,主次分明。中藥學裡所謂藥物配伍的“君、臣、佐、使”,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隨便一改主次,就成另一方子而不對“證”瞭。打個比方,中醫方劑組成,如同演一臺戲,生旦凈末醜,在每出戲裡都有定則。在這出戲裡,劇情需要老生唱主角,而在另一臺戲裡可能要旦角為主。主角不同,劇情也變,你如亂變,這臺戲就唱不好瞭。比如:在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是主角,他唱重頭戲;豬八戒就隻能是配角,出出醜逗逗笑。如果把豬八戒寫成主角,故事失去瞭主線,唐僧西天取經也取不成,故事就沒味瞭。用十藥主次之理,也是這樣。

(4)中藥的配服。(見附註3)

(5)有人說中藥好,沒有副作用,對嗎?此說有對有不對。說對,是指它在辨“證”明確而且復方使用時,確是如此。(“復方”,中醫術語,指由多味中藥組成的方子。)因為如前所述,中醫講“辨證論治”,講調整全身綜合反應,又講不斷辨證“改方”,這每次改方的過程就有糾正副作用的過程。仍以上述失眠病人為例,如服藥之後,說飯少吃瞭,復診時一看滿口白苔,復診的中醫就要說“上次的藥太寒瞭”,復診時就必糾正。如不糾正,就是“藥不對證”,是醫生沒有水平,不合格。一改,不寒不熱,病也好瞭,醫生才放心——這才是合格的中醫。因為中醫學裡,歷代都要求辨證論治,要求“藥必對證”,而且成瞭一種守則,大傢都這樣做,最後就少副作用瞭。所以說隻要是“辨證論治”準確瞭的復方,就少副作用。

至於單味中藥,用得不恰當,同樣有副作用。古語說“是藥三分毒”,這“毒”就是副作用。例如:鹿茸、肉桂、附子都是十溫十十熱藥,用於經辨證、體質屬“寒”的人,用得適量,就無副作用。如不經辨證用於一般人,量又不大,可能也無副作用,但如瞎用在體質“熱”的人身上,副作用就大瞭,輕的全身自感發十熱難受(但體十溫十不一定高);重的可以鼻子、齒齦等處出十血,中醫叫“血熱妄行”,這就是明顯的副作用瞭。因此一般重視“辨證論治”的中醫都喜歡用復方湯劑,因為它能隨時加減,隨時“對證”,這樣才能調整失去平衡的“全身綜合反應”的“證”而達到“治病必求其本的”目的。單味藥(也含“單方”)則隻用於針對個別癥狀,即“治癥”而不治“證”,療效不全面,所以少用。例如人參,常用的補養藥,真正用於治病,尤其是復雜的慢十性十病,單獨用的情況較少,都夾在復方中使用,比如人參養榮湯、參苓白術散、人參十胡十桃湯等等。最少的也拉上附子拼成“參附湯”,也常隻用在“虛脫”(相當於“休克”)時,搶救一成功,就接用復方瞭。所以單一人參一類的藥,一般隻作保健藥用,靠它單味治病就不常用。正如小說裡趙子龍百萬軍中單騎救主的事,到底是少見的。就是這樣,隻用單味人參,中醫學裡也還不忘辨“證”,例如其中園參(人工栽種的)中的紅參藥十性十偏“十溫十”,用於偏寒的人,生曬參藥十性十“平”,普通人均適宜。西洋參,則藥十性十偏“涼”,用於有“虛熱”的人。……總之都有講究,不能亂用,一句話:就為無病保健,也請中醫看過,說明服法,才能保你的“健”!

(6)有人說“急十性十病找西醫,慢十性十病看中醫”,有無道理?

此話大部分有理,因為一般來說,急十性十病大都是致病因素突然襲擊人十體所致,比如急十性十感染、外傷出十血等等。西醫的特點是能對疾病準確定位,並定十性十定量,再加電腦一算,點滴無誤。比如大出十血瞭輸血;缺氧瞭吸氧;休克虛脫瞭升壓;中毒瞭洗胃;骨折瞭X光一照,準確復位;細菌感染瞭,抗菌消炎……針對十性十強,給藥途徑又快,所以是立竿見影、起死回生的,所以確應首先選用。如果疾病急十性十期已過,機體因病害長期侵襲而全身失調的各病——比如肝炎病人,當它肝部的炎癥已消,肝功能等已正常;急十性十腎十盂腎炎病人的尿中細菌“十陰十轉”(即化驗細菌十陰十性十,找不到瞭)等等——此時既無炎可消,也無須輸血吸氧瞭,局部針對十性十的療法已作用不明顯。這時中醫特有的全身調整的方法往往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但是也非絕對如此,有時也要結合進行,因為中醫也有治急十性十病的方法,比如“十溫十病學說”、“十溫十病論”等內容就是專講急十性十“時病”(流行病)的,有的內容目前也在采用,而且證明療效很高;西醫也有根治慢十性十病的方法,特別是新近的成果如基因工程、生命科學等等更是治本之法。

(7)又有人說“老年病,看中醫”,對嗎?這話也對一半,在慢十性十期,看中醫是對的,有優勢。因為人老瞭,病就多。這病那病,有的人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心臟不好等等,都沾一點。如用單打一地治療,逐個對付,常是顧此失彼,效果不全面。而中醫的辨證論治,講全身調整,互相協調,作用就全面些。但遇急十性十發作期,則西醫的方法針對十性十強,療效快,應該首選。

說老年病,還有一點特別重要,即心理因素。老年心理,最常見的是無病怕生病;有病更愁病。有的人一坐下來,說老說病,沒完沒瞭,病本不重,但心病卻重。老、病相鄰,人老瞭,易多病,是事實,但如何對待大有區別。態度不同,後果也可不同。從悲觀角度看,如果你對著所買的書本生搬硬套,則上面所說的病病都可通險途。比如傷風感冒,小病而已,但書上說它可繼發肺炎,肺炎失治誤治便可丟命,這也是事實。你如不看治療及時的良好效果,隻往壞處想,心裡就不輕松瞭。又如高血壓,老人常見病,隻要註意調養治療,絕大部分都可無事。但書本上又說,它可與中風偏癱相連,也是事實。如果你又盯著這點,心裡已夠緊張瞭,又加一些騙錢廣告,天天大叫:“此病危險,必須吃我的藥!”結果嚇得你不敢不吃他的藥,但是血壓還是下不來……這種悲愁心理,影響很大。又有的人,病本不重,甚至沒病,親友相見,作為問候,有的會說“嗬,你是老瞭,瘦瞭,該好好養著,吃點補品”,等等。這原是見面的客套話,正如常人見面說“飯吃瞭沒有?”一樣,敏十感的人卻當瞭真,回去一照鏡子,好像真的瘦瞭老瞭,於是心病更重瞭。此事雖小,但許多人就敗在人們無意說的這句話上。

好,以上說瞭個開頭,至於詳細內容,特別裡邊一些問題的“為什麼”,請看後面各節。

《中醫入門你問我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