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補氣類食物
馬鈴薯(《湖南藥物志》)
【基原】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十莖十。
【異名】土豆、山藥蛋、洋山芋。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益氣健脾,調中和胃。
【應用】
1.病後脾胃虛寒,氣短乏力:牛腹筋150g,馬鈴薯100g,醬油15g,糖5g,蔥、薑各2.5g,文火煮爛,至肉、土豆都酥而入味。(《傳統膳食宜忌》)
2.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疼痛和十習十慣十性十便秘:未發芽的新鮮馬鈴薯,洗凈切碎後,加開水搗爛,用紗佈包絞汁,每天早晨空腹下一兩匙,酌加蜂蜜同服,連續半月至二十天。服藥期間忌食刺激十性十食物。(《常見疾病手冊》)
【使用註意】
馬鈴薯發芽,須深挖及削去芽附近的皮層,再用水浸泡,長時間煮,以清除和破壞龍葵堿,防止多食中毒。脾胃虛寒易腹瀉者應少食。
【現代研究】
由於芽與皮內均含龍葵堿,它能破壞紅細胞,嚴重中毒時導致腦充十血水腫以及胃腸粘十膜發炎、眼結膜炎。龍葵堿主要分佈在皮部及芽中。
【按語】
我國大部分地區栽培,尤以東北產量多而質優,馬鈴薯是我國人民喜食物。用馬鈴薯制作的食品較多,目前已有馬鈴薯淀粉、炸馬鈴薯片等在市場上出售。馬鈴薯磨汁可治水火燙傷,加醋外敷,可治腮腺炎。
【參考文獻】
1.《本草綱目》:“功能稀痘,小兒熟食,大解痘毒。”
2.《湖南藥物志》:“補中益氣,健脾胃,消炎。”
香蕈(《日用本草》)
【基原】為側耳科植物香蕈的幹實體(菌蓋及十柄十)。
【異名】香菇、冬菰。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胃經。
【功效】益胃氣,托痘疹,止血。
【應用】
1.胃痙,反胃嘔吐:皂荑樹蕈,焙幹為末,飯前糖水送下。(《傢庭食療手冊》)
2.功能十性十子十宮出十血:楊樹蕈焙幹研末,每服3g,十溫十水下,日服二次。(《傢庭食療手冊》)
3.小兒痘疹幹癟,體虛難出:香菇6~9g,水煎服。(《傢庭食療手冊》)
【使用註意】
痧痘後、產後、病後忌用野生香蕈,其與毒蕈易混淆,誤食後中毒,嚴重者可致死亡。
【現代研究】
香蕈中含有降低血脂物質香蕈素,而且含鈣、磷較高,可作為天然抗佝僂病的食物。香蕈中的松茸醇,為鮮品香氣的主要成份。
【按語】
香蕈清香鮮美,能增進食欲,降低血脂,對高血脂患者更為適宜,也可作小兒軟骨病的食品以輔助治療。香蕈多糖有一定的提高免疫作用和抗癌作用,腫瘤病人食用有益。
【參考文獻】
1.《本草求真》:“香蕈味甘十性十平,大能益胃助食,及理小十便不禁。”
2.《醫林纂要》:“可托痘毒。”
3.《現代實用中藥》:“為補償維生素D的要劑,預防佝僂病,並治貧血。”
鱔魚(《雷公炮炙論》)
【基原】為鱔科動物黃鱔的肉或全體。
【異名】,黃。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肝、脾、腎經。
【功效】祛虛損,除風濕,強筋骨,止痔血。
【應用】
1.足痿無力:鱔魚加金針菜共煮。(《山民方食》)
2.內痔出十血:鱔魚煮食。(《便民食療》)
【使用註意】
凡病屬虛熱者不宜食。《隨息居飲食譜》:“時病前後,瘧、痢、脹滿諸病均大忌。”
【按語】
鱔魚血外塗治面神經麻痹,左斜塗右,右斜塗左,有一定功效。
泥鰍(《滇南本草》)
【基原】為鰍科動物泥鰍的肉或全體。
【異名】鰍,鰍魚。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補中氣,祛濕邪,清熱,壯十陽十。
【應用】
1.泥鰍煮食。(《瀕湖集簡方》)
2.泥鰍同米粉煮羹食。(《活人心統》)
3.黃疸濕十熱,小十便不利:泥鰍燉豆腐食。(《泉州本草》)
4.肝炎:泥鰍焙幹,碾粉,每日3次,每次10g。(《杏林春滿集》)
【使用註意】
本品補而能清,諸病不忌。
【現代研究】
具有利膽作用。
【按語】
據臨十床十觀察,泥鰍是治療肝病、膽囊疾病、糖尿病、泌尿系統疾病的較好食品。
【參考文獻】
1.《醫學入門》:“補中,止泄。”
2.《四川中藥志》:“利小十便,治皮膚瘙癢,疥瘡發十癢。”
3.《滇南本草》:“煮食治瘡癬,通血脈而大補十陰十分。”
鱭魚(《食療本草》)
【基原】為?科動物鱭魚的肉。
【異名】刀魚。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
【功效】補氣活血,瀉火解毒,健脾開胃。
【應用】
1.體虛無力:鱭魚肉、魚子加調料煮食。(《隨息居飲食譜》)
2.食少腹脹:鱭魚共薑、蔥煮食。(《金峨山房藥錄》)
【使用註意】
有濕病瘡疥忌食。《食物本草》:“發疥,不可多食。”《日用本草》:“食之無益,助火動痰。”
【現代研究】
含蛋白質、脂肪及微量元素鋅、硒等,有利於兒童的腦發育。
【按語】
藥理研究發現,鱭魚所含之鋅,能使血中抗感染淋巴細胞增加,臨十床十也證實鱭魚有益於人十體對化療的耐受力。
【參考文獻】
1.《隨息居飲食譜》:“補氣。”
2.《本草求原》:“貼敗疽痔漏。”
桂魚(《開寶本草》)
【基原】為動物桂魚的肉。
【異名】石桂魚。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補氣血,益脾胃,化骨刺。
【應用】
1.虛勞體弱:桂魚煮食。(《隨息居飲食譜》)
2.骨刺鯁喉:桂魚膽十陰十幹,用其末酒化十溫十呷,吐之即已。(《千金方》)
【使用註意】
《本草品匯十精十要》:“患寒濕病人不可食。”
【按語】
本品為虛勞食療要品,肺結核病人宜食之。
【參考文獻】
1.《隨息居飲食譜》:“養血,補虛勞,殺勞蟲,消惡血,運飲食,肥健人。”
2.《食療本草》:“補勞,益脾胃。”
粳米(《名醫別錄》)
【基原】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種仁。
【異名】大米、粳米。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脾、胃經。
【功效】補中益氣,健脾和胃,除煩渴。
【應用】
1.嬰兒吐十奶十(脾胃虛弱):粳米炒焦,水煎服汁。(《常見病驗方研究參考資料》)
2.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淡竹瀝一合(約20ml),粳米一合(約20g),炒黃,以水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
【使用註意】
粳米營養豐富,並大多存在於谷皮中,故平時不宜多食細糧,以免由於谷皮的丟失,而減少無機鹽和維生素的攝入。此外,粥飯雖是補人之物,但是過量與偏食也不適宜。
【現代研究】
粳米含有淀粉、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其中磷含量略高於糯米,而糊十精十含量略低於糯米。
【按語】
粳米煮成的粥飯是我國及東南亞等地人民的主食,為機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稻有水生、陸生之別。按其粘十性十可分粳稻、秈稻、糯稻三種。
粳稻:植株較矮,稈硬葉幅狹,谷粒短圓,米的粘十性十較強,但比糯米差,脹十性十小,有除煩止渴的作用。
秈稻:植株較高,稈硬葉幅寬,谷粒細長,米的粘十性十差,脹十性十大。
糯稻:谷粒有較短圓型的,有細長型的,其米粒中含大量的糊十精十,粘十性十最強,脹十性十小。
【參考文獻】
1.《別錄》:“主益氣,止煩,止泄。”
2.《食鑒本草》:“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
雞肉
【基原】為雉科動物傢雞的肉。
【十性十味歸經】甘,十溫十。入脾、胃經。
【功效】十溫十中,益氣,補十精十,添髓,降逆。
【應用】
1.反胃:反十毛十雞一隻,煮爛去骨,入人參、當歸、食鹽各15g,再同煮爛,食之至盡。(《乾坤生意》)
2.中風濕痹,五緩六急,骨中疼痛,不能踏地:烏雌雞一隻煮熟,以豉汁、薑、椒、蔥,醬調作羹,空心食之。(《聖惠方》烏雌雞羹)
3.腎虛耳聾:烏雄雞一隻,治凈,以無灰酒3000m1,煮熟,乘熱食之,三、五隻效。(《本草綱目》)
【使用註意】
凡實證、邪毒未清者不宜食。
【按語】
雞肉含豐富蛋白質,其脂肪中含不飽和脂肪酸,故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較好的蛋白質食品。對體質虛弱,病後或產後用雞肉或雞湯作補品食用更為適宜,尤以烏骨雞為佳。可用於虛勞瘦弱、骨蒸潮熱、脾虛泄瀉、消渴、崩漏、赤白帶、遺十精十等。雞翅膀、雞腳均能動風、生痰、助火,故肝十陽十上亢者忌食。
【參考文獻】
1.《本經》:“丹雄雞主女人崩中漏下,赤白沃,補虛十溫十中,止血,殺毒。黑雌雞主風寒濕痹,安胎。”
2.《日華子本草》:“黃雌雞,止勞劣,添髓補十精十,助十陽十氣,暖小腸,止泄十精十,補水氣。”
鵝肉(《名醫別錄》)
【基原】為鴨科動物鵝的肉。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益氣補虛,和胃止渴。
【應用】
1.中氣不足,消瘦乏力,食少:鵝一隻去十毛十雜,黃芪、十十黨十十參、淮山藥各30g,共煮熟後食之。(《傢庭食療手冊》)
2.氣十陰十不足,口幹思飲,乏力,氣短,咳嗽,納少等:鵝肉250g,瘦豬肉250g,淮山藥30g,北沙參15g,玉竹15g,共煮食用。(《補藥和補品》)
【使用註意】
濕十熱內蘊者勿食。
【按語】
補益及治消渴以白鵝為佳。不宜過量食用,食多則不易消化。
【參考文獻】
1.《本草拾遺》:“主消渴,煮鵝汁飲之。”
2.《隨息居飲食譜》:“補虛益氣,暖胃生津。十性十與葛根相似,能解鉛毒。”
鵪鶉(崔禹錫《食經》)
【基原】為雉科動物鵪鶉的肉或全體。
【異名】鶉鳥。
【十性十味歸經】甘,平。
【功效】健脾消積,滋補肝腎。
【應用】
1.小兒疳疾:鵪鶉十隻,洗凈,加少量油鹽蒸熟,早晚各吃一次,連吃五日。(《傢庭食療手冊》)
2.肝腎十陰十虛,腰膝酸痛:鵪鶉一隻,杞子30g,杜仲9g,水煮去藥,食肉喝湯。(《補藥與補品》)
3.泄痢:鵪鶉肉、小豆、生薑煮食。(《嘉佑本草》)
【使用註意】
當外感、痰熱未清時不食。
【按語】
鵪鶉是補益佳食,鵪鶉肉的營養價值比雞肉好,有人稱之為“動物人參”。其味鮮美,且易消化吸收,適合於孕婦、產婦、老年體弱者食用,也是高血脂癥、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癥病人的良好食品。
【參考文獻】
1.《嘉佑本草》:“和小豆、生薑煮食,止泄痢。”
2.《本草綱目》:“滋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暑消熱結。”
常用食品
人參粥(《食醫心鑒》)
【原料】
白米50~100克,人參10克。
【制法】
將人參切成小塊,用清水浸泡40分鐘,方入沙鍋(鋁鍋)內,武火煮開後,改用文火熬約兩小時,再將米洗凈放入參湯中煮成粥。
【服法】
早晚各服一次,常服有效。
【功效】
補中益氣健脾。
【應用】
因脾胃氣虛、運化失職所致的飲食不香,腹脹便溏,稍食寒涼則脘腹不適,甚至腹瀉者。
【註意事項】
忌鐵器,服粥期間忌食蘿卜和茶。
補虛正氣粥(《聖濟總錄》)
【原料】
炙黃芪20克,十十黨十十參10克,粳米100克,白糖適量。
【制法】
將黃芪、十十黨十十參切片,用清水浸泡40分鐘,按水煮提取法,提取黃芪、十十黨十十參濃縮液30毫升。粳米洗凈煮粥,粥將成時加入十十黨十十參、黃芪濃縮液,稍煮片刻即可。
【服法】
早晚各服一次,服時可酌加白糖。
【功效】
補正氣,療虛損,抗衰老。
【應用】
內傷勞倦,年老體弱,久病身瘦,心慌氣短,體虛自汗,脾虛久泄,食欲不振等癥。
【註意事項】
連服3~5天後,須間隔2~3天再服。服粥期間忌食蘿卜和茶葉。
春盤面
【原料】
白面粉3000克,羊肉100克,羊肚500克,雞蛋5個,蘑菇200克,韭黃250克,白菜苔500克,生薑、食鹽、十胡十椒粉、料酒、醋各適量。
【制法】
將羊肉、羊肚洗凈,切成2厘米見方的小塊。蘑菇洗凈,一切兩塊。白菜苔洗凈,切段。韭黃洗凈,剁碎待用。面粉用水和好,稍稍放置,放入韭黃、食鹽,十揉十成面十十團十十,搟薄切成面條。羊肉羊肚方加入生薑、蘑菇,置於武火上燒熟,然後將面條下入,燒開,放入食鹽、料酒、醋、十胡十椒粉即成。
【服法】
可作正餐食用。
【功效】
補中益氣。
【應用】
脾胃氣虛、營養不十良所致的短氣、懶言,肢十體困倦,身十體消瘦等。
人參蓮肉湯(《經驗良方》)
【原料】
人參10克,蓮子10枚,冰糖30克。
【制法】
將人參、蓮子(去心)放入碗中,加潔凈水適量泡發,再加入冰糖。將盛藥物的碗置於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人參可反復使用3次,次日再加蓮子、冰糖和水適量,如前法蒸燉。
【服法】
吃蓮肉,喝湯,第3次時,同人參一起吃下。早晚各食1次。
【功效】
補氣益脾。
【應用】
病後體弱,氣虛自汗,食少倦怠,脾虛泄瀉等癥。
【註意事項】
忌鐵器,忌食蘿卜和茶。
黃芪汽鍋雞(《隨園食單》)
【原料】
嫩母雞1隻,黃芪30克,十精十鹽5克,料酒15克,蔥、薑各10克,味十精十、十胡十椒適量。
【制法】
雞宰殺後,去十毛十、爪、內臟,洗凈後先入沸水鍋內焯致皮伸,再用涼水沖洗,濾幹水待用。黃芪洗凈,切成6~7厘米長的段,每段剖成兩半,納入雞腹內。蔥、薑洗凈後切好待用。將雞放入汽鍋內,加入蔥段、薑片、料酒、清水、鹽,用棉紙封口,上屜用旺火蒸致沸後約2小時,出屜,撿出蔥、薑,把黃芪從雞腹內取出,碼放在雞上,加十胡十椒粉調味即可食。
【服法】
可佐餐食用。
【功效】
益氣升十陽十,養血補虛。
【應用】
脾胃食少,氣虛乏力,易感冒,血虛眩暈及中氣下陷致脫十肛十、久瀉、子十宮脫垂等癥。亦可作病後體弱及營養不十良、貧血、腎炎、臟器下垂患者的保健食品。無病常食,能強身健體,預防感冒。
參考:進補有哪些種類?
進補的種類大致可分為藥補和食補兩大類。細分的話,則有單味補藥、補益方劑、補益中成藥、單味食補、補粥、補酒、補益藥膳等類別。
單味補藥系指單味補益類藥物,如人參、鹿茸、冬蟲夏草等,單獨使用即有補益效用。
補益方劑大都經過長期的臨十床十應用,作用可靠,組方嚴謹,是藥補的十精十華所在,如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生脈散等,適用於單一虛證或兩種虛證同時存在者。補益方劑可隨各人具體的情況對藥物組成進行加減,一般須由醫師診斷選方。此外,補益方劑需煎煮後服用。
補益中成藥是在補益方劑的基礎上,將古今名方制成丸、片、散、膏、丹或糖漿沖劑,便於服用,作用較補益方劑稍緩而持久,如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膏、黃芪生脈飲等。
單味食補,補益作用較為明顯而專一,且同時兼具藥與食的兩類作用,為大傢所喜用,如鯽魚、羊肉、雞等。使用效果較為理想。
補粥是以常見的補益食物或補藥與米同煮而成,同樣具有藥食並用的優點。
補酒是以補藥用酒浸泡或釀制而成,對善酒者既能解其酒癮,又起到補虛強身的功效和行氣活血的作用。
補益藥膳是用補藥與食物同時烹調,不但兼具藥食功效,而且由於制作十精十美、色香味俱全,很受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