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十宮脫垂是子十宮沿十陰十道向下移位,嚴重者,整個子十宮均可脫出於十陰十道之外。
【發病原因】
1.分娩損傷。分娩造成宮十頸、宮十頸主韌帶與子十宮骶韌帶的損傷及分娩後支持組織未能恢復正常為主要原因。
2.產後護理不當。產褥期產婦多喜仰臥,且易並發慢十性十尿瀦留,子十宮易成後位,子十宮軸與十陰十道軸方向一致,遇腹壓增加時,子十宮即沿十陰十道方向下降而發生脫垂,產後十習十慣蹲式勞動(如洗尿佈、洗菜等),都可使腹壓增加。促使子十宮脫垂。
3.生十殖器官發育不十良。未產婦發生子十宮脫垂者,系因生十殖器官支持組織發育不十良所致。
子十宮脫垂屬中醫的“十陰十挺”、“十陰十脫”范疇,由於平時體質虛弱,產育過多,損傷脾腎,脾氣不足,中氣下陷,腎氣虧損,以致帶脈失約,沖任不固,無力維系胞宮,子十宮韌帶松馳,則子十宮失去懸吊與支持作用而下降,發生脫垂。
【臨床表現】
1.自覺有塊物自十陰十道掉出,於行走或體力勞動時更加明顯,臥十床十後自行消失。也有終日掉在外面,夜間須用手還納方能復位者。但如脫出部分水腫肥十大,則雖用手也不能還納,影響行動,痛苦極大,須多日臥十床十,經消炎消腫治療後方能縮入。
2.十陰十道前、後壁膨出(膀十胱、直十腸膨出),膀十胱膨出嚴重時,可出現排尿困難、尿瀦留、尿頻、應力十性十尿失十禁等癥狀,直十腸膨出時,可出現便秘、排便困難等癥狀。
3.十陰十道分十泌物增多,子十宮長時間脫出於十陰十道口外,可使局部循環發生障礙,以及內十褲的摩十擦,導致表面糜爛或破潰感染,出現局部腫脹、白帶增多或膿十性十分十泌物。
4.全身伴隨癥狀常可出現下腹、十陰十道、會十陰十部下墜感,腰背酸痛,勞動後更加明顯,甚至發生惡心、上腹部不適等癥狀。子十宮急十性十脫垂時,可發生劇烈腹膜刺激癥狀,如下腹部劇痛,顏面蒼白,冷汗不止,惡心嘔吐等。
【預防措施】
1.積極開展新法接生。遇有產道損傷應及時縫合。
2.加強婦女勞動保護。產後應有充分的休息,特別是產後3個月內,不作久蹲、擔、提等重體力勞動。
3.積極治療慢十性十疾病。如咳嗽、便秘等,以免增加腹壓。哺十乳十期不應超過2年,以免子十宮及其支持組織萎十縮。
【治療方法】
已發生子十宮脫垂病人宜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以及營養、休息相結合的綜合措施。
1.子十宮托療法。子十宮托可分大、中、小三號,使用最多的為中號,具體用法可在醫師指導下進行。
2.中醫辨證論治。脾虛氣陷,表現為自覺有塊物自十陰十道脫出、下腹重墜、勞累或站立過久可加重、伴有腰部酸脹、小十便頻數而清長、白帶增多或十精十神疲倦、心悸氣短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黃芪12克、十十黨十十參15克、白術12克、甘草6克、陳皮4.5克、當歸9克、升麻4.5克、柴十胡十4.5克、生薑二片、大棗四枚、阿膠12克、艾葉炭9克、)以補氣升提;腎十精十虧虛,表現為腰酸腿軟、小腹下墜、頭暈耳鳴、十陰十道幹澀不適、無白帶、小十便頻數者,可選用大補元煎加味(十十黨十十參15克、山藥30克、熟地18克、炒杜仲12克、當歸9克、山萸肉(可以五味子代)9克、枸杞子12克、炙甘草6克、菟絲子15克、金櫻子30克、炙升麻9克)以益腎填十精十;濕十熱下註,表現為子十宮部分或全部脫垂於十陰十道外、長期摩十擦而致破潰、感染、並伴有外十陰十腫脹、疼痛、黃水淋十漓、小腹墜痛、白帶增多發黃、身熱口渴、小十便灼十熱而赤、溲頻而痛、或口苦咽幹者,可選用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酒炒)6克、黃芩(炒)6克、山梔6克、木通4.5克、車前子9克、澤瀉6克、生地9克、當歸6克、柴十胡十9克、甘草4.5克)以清利濕十熱。
3.外治法。枳殼60克,煎水熏洗坐浴,每日1~2次;蛇十床十子30克、烏梅10個,煎水熏洗坐浴,每日1次;雙花湯(金銀花10克、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苦參30克、黃連5克、黃柏10克、蛇十床十子10克、枯礬10克)煎水熏洗坐浴,每日1次。
4.單方驗方。棉花根60克、枳殼30克,水煎服;金櫻子根60克,水煎服。
5.針炙。主十穴十選用子十宮十穴十,針刺強度以病人能夠耐受為準;配十穴十可選用長強、會十陰十、三十陰十十十交十十、十陰十陵泉、百會、太沖等十穴十位。
6.飲食療法。黃芪30克、泰和烏骨雞1隻,將黃芪置洗凈的雞腹中,隔水燉熟,吃雞肉、喝湯;扁豆子60克,納入洗凈的豬肚內,燉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