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是直十腸末端粘十膜下和十肛十管皮下的靜脈叢發生擴大、紆曲而形成的柔軟靜脈十十團十十。痔是一種常見病,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中年以後發病者多,男十性十多於女十性十,發病率可達60%~70%以上,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根據痔的發生部位不同,臨十床十上把痔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
【發病原因】
痔是直十腸粘十膜和十肛十管皮下的靜脈叢擴張、曲張所至,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1.靜脈壁薄弱。直十腸粘十膜和十肛十管皮下的靜脈壁薄弱,失去瞭原先固有的彈十性十,靜脈回流障礙,以致靜脈叢擴張、曲張而形成痔。
2.起居失度。久坐、負重、遠行等均可致直十腸末端靜脈回流障礙形成痔。
3.炎癥刺激。直十腸周圍的多種急、慢十性十炎癥反復刺激,可使十肛十門緣皮膚皺襞的結十締十組十織增生、肥十大,形成結十締十組十織外痔,其特點是痔內無曲張的靜脈叢。
4.腹壓增高。最常見的原因是經產婦妊十娠後腹壓增高,或長期便秘致直十腸淺表靜脈及皮下淋巴回流受阻,形成靜脈曲張十性十外痔。
中醫關於痔的形成原因,《內經》中早有論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菸?痔”。蓋因臟腑本虛,復加濕十熱燥邪外侵,熱血相搏,氣血鬱滯,瘀阻十肛十門,結滯不散,痔即成矣。
【臨床表現】
痔分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類型,其臨十床十表現基本相同,但各自又有其特征。
內痔發生在十肛十門齒狀線以上,是粘十膜下的痔上靜脈叢發生擴大和曲張所致。內痔最為常見,好發於截石位的3、7、11點處,此為母十痔十區,其餘部位所發生的痔,均稱為子痔。內痔可分為三期:一期痔表現為痔核較小,質柔軟,痔面鮮紅或青紫,大便時痔核一般不脫出十肛十外,與大便摩十擦時則可出十血;二期痔表現為痔核較大,大便時痔核脫出十肛十外,大便後自行回納,呈點狀或噴十射狀出十血,量較多;三期痔表現為痔核特大,表面略帶灰白色,大便時痔核常脫出十肛十外,嚴重時行走、咳嗽、噴嚏、站立時也會脫出,且不能自行回納,必須用手推回或平臥、熱敷後才能回納,不出十血或少量便血。二、三期內痔若脫出、嵌頓時則可見腫痛、痔核糜爛、壞死、出十血,久之可出現貧血。
外痔發生在十肛十管齒狀線以下,因痔外靜脈叢擴張、紆曲或炎癥反復發作而成,其形狀大小不規則,表面有皮膚覆蓋,不易出十血,但有時有墜脹、疼痛、異物感。若由急、慢十性十炎癥反復刺激所致,且痔內無曲張的靜脈叢者為結十締十組十織外痔,此種外痔質地柔軟,一般不疼痛;若因二、三期內痔反復脫出或腹壓增高致痔外靜脈叢擴張、紆曲所致者為靜脈曲張十性十外痔,一般均伴有內痔,痔核呈橢圓形或環狀不規則,表面青紫而光滑,便後、久蹲時可見曲張的靜脈十十團十十,十肛十門墜脹、異物感,短時間內不能消失;因痔靜脈破裂,血塊凝結可形成血栓十性十外痔,其多發於十肛十門外的兩側皮下,呈暗紫色圓形硬結,觸之即痛,排便、坐十位、行走、咳嗽等均可加重疼痛。
混合痔是內、外痔靜脈叢曲張,相互溝通吻合,括十約十肌間溝消失,內痔與外痔部分形成一整體,具有上述內痔、外痔的雙重癥狀,多發於十肛十門截石位3、7、11點處,尤以11點處最多。
【預防措施】
1.保持大便通暢。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良好十習十慣,有十習十慣十性十便秘者應積極治療(參“便秘”節)。
2.註意十肛十門清潔衛生。經常保持十肛十門及其周圍清潔,不要用不幹凈的東西揩十擦十肛十門,大便後用清水清洗十肛十門。
3.不食辛辣刺激之物。應盡量少吃或不吃辛辣、醇酒等刺激十性十食物,以免引起靜脈擴張瘀阻。飲食營養豐富,多食蔬菜,每天應保持適當的進水量,以幫助大便排十泄正常。
4.生活起居有度。不要久坐、久立、久行、久臥,每天要有適當的運動量和休息時間,睡眠、起十床十應定時,房十事要有節制,切勿坐、臥潮十濕之處。
5.孕期時常檢查胎位。婦女妊十娠期間,應時常檢查胎位,以免壓迫直十腸靜脈而致血液回流障礙,有痔者應註意防止分娩時痔患發作,避免生產時發生痛苦。
6.心胸常保舒暢。良好的心態,無憂少慮,可保氣血調暢,痔無由以成。
7.積極治療與痔形成有關的疾患。如十肛十門瘡瘍、十肛十裂等,及時治療以免瘡瘍內潰或瘺管形成。
8.年老體弱和久病體虛之人,應多作提十肛十運動(每日早晚做十肛十門肌肉收縮動作),有助於痔靜脈的血液回流,可防痔患形成。
9.已患痔疾並有明顯癥狀者,要早期治療,以免病情加重。
【治療方法】
1.常規治療。大便後使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坐浴,保持十肛十門清潔;便秘者可用果導片1~片,早晚各服1次,或牛黃解毒片2~4片,每日2次,以確保大便通暢;痔核紅腫疼痛、出十血者,可用痔瘡栓、化痔栓等直接納入十肛十門直十腸以消炎止痛和收斂止血,或用五倍子散(五倍子大者1個,鑿一孔,用十陰十幹車前草十揉十碎,填入五倍子內,用紙塞孔,濕紙包,煨片時,取出待冷去紙,研為細末。每藥末3克加輕粉0.9克,冰片0.15克,共研極細末)外敷以清熱、消腫、止痛、收斂、止血。
2.中醫辨證論治。本法適用於痔核出十血,脫出,腫脹,癢痛,便秘等的一、二期內痔,或內痔嵌頓並繼發感染,或年老體弱,或合並有其它慢十性十疾病不宜手術者。
熱盛迫血,表現為大便前後下血鮮紅,如射如滴,伴口幹、煩躁者,可選用涼血地黃湯加減(生地12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刺蒺藜10克、槐花10克、地榆15克、蒲公英15克)以涼血止血,清熱解毒;濕十熱下註,表現為痔核脫出,十肛十門墜脹而灼十熱,下血污濁,口苦粘膩者,可選用臟連丸加減(黃連6克、黃柏30克、苡米30克、蒼術6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茅根30克、赤小豆15克)以清利濕十熱,止血泄濁;熱結便秘,表現為腹脹滿疼痛,大便幹結,口渴心煩者,可選用大承氣湯加減(生大黃10克、芒硝6克、厚樸10克、枳殼10克、玄參15克)以通腑泄熱,但應註意得通則止,勿令大瀉;氣虛不攝,表現為痔核脫出不納,十肛十門墜脹,神疲氣短,食少乏力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5克、十十黨十十參15克、柴十胡十6克、升麻10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枳殼10克、五倍子10克、炙甘草6克)以益氣、收澀、固脫。
3.枯痔療法。用十藥物如枯痔散敷於中期、後期能脫出十肛十外的內痔核表面,通過強力腐蝕,使痔核幹枯壞死,最終痔核脫落而痊愈。
4.硬化劑註射療法。本法適用於各期內痔、內痔兼有貧血者,混合痔的內痔部分。對外痔、痔嵌頓或表面有糜爛、炎癥,合並嚴重的肺結核及肝、腎疾病者禁用本療法。
5.單方驗方。據證選用以下方藥有效。
(1)舒痔丸(痔瘡內消丸),每次15~20粒,每日2次口服。
(2)痔瘡膏外塗,每日換藥1次。
(3)大黃10克、柴十胡十5克、升麻1.5克、黃芩3克、當歸6克、甘草2克,水煎服,每日1劑,適用於內痔脫出,大便秘結者。
(4)木鱉子去殼取肉,水磨汁,入冰片粉少許攪勻,用棉棒蘸搽患處,每日3~4次,能消腫止痛。
(5)苦參10克,煎濃汁去渣,再放入雞蛋2個、紅糖60克,共煮熟,去蛋殼後連湯1次服,每日1劑,4日為1療程。痔輕者1個療程,重者2~3個療程可望治愈或明顯好轉。
(6)蒲公英100克水煎服,並用蒲公英50克水煎熏洗,每日1劑,用於內痔嵌頓並感染者。
(7)黃連去十毛十,研為細末,蜜調空腹服,每服6~10克,用於內痔出十血者。
(8)黑木耳30~50克,煮羹食之有效。
6.手術治療。有內痔套紮術、痔切除術等,用於二三期內痔、外痔及混合痔,據情況選用。
7.其它療法。如冷凍療法、激光療法、電離子治療等,據證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