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肛】發病原因+癥狀+預防+治療方法

脫十肛十又稱十肛十管直十腸脫垂,是直十腸粘十膜、十肛十管、直十腸和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脫出十肛十門外的一種疾病。多見於老年人、小兒和久病體弱的患者,是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疾患。

【發病原因】

脫十肛十是由於直十腸周圍組織和十肛十門括十約十肌松十弛無力所致,老年人引起脫十肛十的原因主要有:

1.年老體弱。年老體弱,營養不十良,直十腸粘十膜下層松十弛,容易與肌層分離,形成直十腸粘十膜脫垂。

2.多次分娩。婦女多次分娩,肌肉張力減退,骨十盆肌肉松十弛、因而直十腸周圍組織亦松十弛,失去支持固定作用,發生直十腸脫垂。

3.疾病影響。慢十性十腹瀉、慢十性十痢疾、十習十慣十性十便秘、長期咳嗽、前十列十腺肥十大、膀十胱結石等,或因久病致直十腸周圍組織松十弛,或因持續十性十增加腹壓、均可導致脫十肛十發生。此外,晚期內痔、直十腸息肉、直十腸腫瘤等疾患,由於經常脫出,將直十腸粘十膜向下牽引,長此以往,可合並直十腸粘十膜脫垂。

4.神經營養障礙。患神經十性十疾病或神經營養障礙,由神經支配的直十腸周圍組織和十肛十門括十約十肌松十弛無力,可引起直十腸粘十膜、直十腸、十肛十管脫垂。

中醫認為,脫十肛十的病變部位雖在大腸,但肺與大腸相表裡,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腎開竅於二十陰十,故肺、脾胃、腎等臟腑的病變均可影響大腸而發生脫十肛十。老年人氣血衰退,中氣不足,或婦女多次分娩,耗傷氣血,或久瀉久咳等均可致氣虛下陷,固攝失司而發生本病。此外,飲食不節,恣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均可致濕十熱下註而發為脫十肛十。

【臨床表現】

本病起病緩慢,無明顯全身癥狀。早期隻在排大便時直十腸粘十膜脫出,便後能自行回納,日久長期反復,可引起直十腸粘十膜充十血、水腫或糜爛,常可見血十性十粘十液從十肛十門流十出,刺激十肛十門周圍皮膚引起瘙癢。因病久體弱或日久失治,可致直十腸或部分乙狀結腸脫出,且不易回復,須用手推回或臥十床十休息方能回納。常伴有大便不凈,大便不暢,下腹部墜脹,腰及兩下肢酸脹沉重。臨十床十上根據脫垂的輕重,常將脫十肛十分為三度:粘十膜脫垂稱一度脫垂,表現為脫出物呈淡紅色,長3~5厘米,觸之柔軟,無彈十性十,不易出十血,便後可自然回復;直十腸全層脫出稱二度脫垂,表現為脫出物呈圓錐形,淡紅色,為環狀而有層次的粘十膜皺襞,觸之較厚,有彈十性十,長約5~10厘米,十肛十門松十弛,便後有時需用手回復;直十腸、十肛十管翻出於十肛十門外稱三度脫垂,表現為脫出物長達10厘米以上,呈圓柱形,觸之很厚,十肛十門松十弛無力。

【預防措施】

1.防治脫十肛十誘因。久瀉、久咳、便秘等疾病易致老年脫十肛十,積極防治這些疾病,可減少脫十肛十的發生。

2.飲食有節。避免過食辛辣肥甘、醇酒厚味,可減少體內的濕十熱蘊積,預防濕十熱下註,可有效地預防脫十肛十。

3.加強飲食營養。老年人應註意飲食營養搭配,合理膳食,避免營養不十良致體質虛弱,中氣足則不發生本病。

4.避免多胎生育。多胎生育者極易患本病,故積極提倡計劃生育,少生優生,可減少本病的發生。

5.生活起居有度。老年人平素生活應有一定的規律,勿過勞過逸,過勞則耗傷氣血,過逸則氣血鬱滯,均易患本病,勞逸結合,則氣血條達,可預防本病。

6.保持十肛十門清潔衛生。老年人已患有脫十肛十者,應及時回復納入,保持十肛十門清潔衛生,避免並發感染。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本病西藥無特效藥物治療,患病者應註意休息,勿站立及勞累過度,加強飲食營養,少吃辛辣發物,註意預防感染。

2.中醫辨證論治。氣虛下陷,表現為直十腸脫出於十肛十外,便後脫出,甚或行走、站立、咳嗽、排尿用力時亦脫出,伴見神疲體倦,納減,便溏者,可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柴十胡十6克、生黃芪36克、升麻10克、十十黨十十參15克、白術10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金櫻子10克、訶子10克、五倍子6克、炙甘草6克)以益氣升提,收澀固脫;脾腎兩虛,表現為直十腸滑脫不收、十肛十門墜脹、頭暈心悸、腰膝酸十軟者,可選用大補元煎加減(十十黨十十參15克、山藥15克、熟地12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菟絲子15克、肉蓯蓉10克、五味子6克、金櫻子10克)以脾腎雙補;濕十熱下註,表現為十肛十腸脫出腫痛、十肛十門灼十熱、身熱口臭、便結尿黃者,可選用涼膈清腸散加減(生地12克、黃芩10克、黃連6克、當歸16克、白芍10克、川芎6克、升麻10克、黃柏6克、銀花15克、槐花10克)以清熱燥濕解毒。

3.單方驗方。脫十肛十使用以下單方驗方可收到較好效果。

(1)石榴皮30克、明礬15克,水煎洗患處,用於脫十肛十不收者。

(2)馬勃15克,焙幹研細末,香油調搽,用於脫十肛十、十肛十門紅腫者。

(3)升麻9克、烏梅6克、紫背浮萍4.5克,前二藥炒炭,入紫背浮萍共研細末,脫十肛十時搽敷患者。

(4)使君子去殼取仁,搗爛後加入適量飴糖,制成丸藥,每丸重3克,備用。每次1丸,以瘦豬肉100~250克並燉,3日服湯藥1次,3次為1療程。

(5)木鱉子15克,研極細末備用。先用升麻、烏梅、枳殼各30克,煎水洗患處,洗後擦幹,再用上述藥汁調木鱉子末成糊狀,塗於患處,送入復位,然後令患者躺半小時即可。

(6)石榴皮90克、五倍子30克、明礬15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鐘,濾去藥渣,趁熱先熏後洗,同時將脫出部分輕輕托回,早晚各熏洗1次,直至痊愈。

(7)生黃芹15克、升麻9克、五倍子30克,水煎服,用於氣虛脫十肛十。

(8)炒王不留行30克,為細末,每早晚開水送服9克,適用於便秘脫十肛十。

(9)十十黨十十參30克、升麻32克、卷柏9克、蒲公英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用於氣虛挾有濕十熱脫十肛十。

(10)烏龜十頭置瓦上文火焙幹(不要燒焦),並研細末,貯存備用,每日2次,早晚各服1個,白開水送服。

4.針灸治療。主十穴十百會、長強、承山。配十穴十大腸俞、秩邊、提十肛十穴十。針刺長強與承山二十穴十,中等刺激手法,艾灸百會十穴十。三個配十穴十可十十交十十替使用。

5.手術及註射治療。二、三度脫十肛十,用以上治療方法無效者,可采用手術與註射治療。本療法主要是通過註射或結紮方法,使直十腸與周圍組織或直十腸各層組織粘連固定,直十腸不再下脫。

《常見老年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