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塞十性十動脈硬化癥,又稱老年十性十壞疽,多發生在下肢的大中型動脈。本病發病年齡大多在50~70歲之間,男十性十病人占90%,女十性十占10%,屬祖國醫學“脫疽”范疇。
【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認為閉塞十性十動脈硬化癥是一種具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
1.高蛋白血癥。這是本病發生的直接原因,患者因血膽固醇、甘油三脂等偏高,使動脈內膜形成粥樣硬化十性十斑塊,中層變十性十和繼發血栓形成而逐漸使管腔狹窄或閉塞,以致肢十體的供血發生障礙,逐漸形成閉塞十性十動脈硬化。
2.糖尿病。糖尿病是本病發生的間接原因之一,因糖尿病引起血中膽固醇、甘油三脂等濃度增高,導致動脈硬化而引起本病的發生。
3.其它原因。長期吸煙,高血壓及緊張的腦力勞動,都容易引起或伴有血管運動神經活動障礙,誘發本病;過度食入富含膽固醇和動物十性十脂肪的食物,加之缺少體力勞動,肥胖等常可使膽固醇、甘油三脂增高,繼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中醫認為老年之體,先天腎氣已衰,後天脾胃亦弱,再加膏粱厚味,損傷脾胃,以致胃氣不降,脾氣不升,濕滯中焦,若久而不復,痰濁由此而生。痰濁阻於血絡,引起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血脈瘀塞。“血主濡之”,足受血而能步,久瘀化熱,“熱甚則肉腐”,故致本病。
【臨床表現】
本病早期,患者感下肢怕冷,輕度麻木,活動後易感疲勞乏力,或出現間歇十性十跛行,隨著病情的發展,患肢的足趾、足背及小腿出現靜息痛,尤以夜間為甚,患者常抱膝而坐,徹夜難眠。此時檢查足部可發現患肢皮色蒼白,皮膚發涼,汗十毛十稀少,趾甲增厚變形,骨質疏松,患肢動脈減弱或消失。終致足背及趾部皮膚出現青紫斑片,並起水皰或血皰,繼則潰瘍壞疽發生。若合並糖尿病。易演變成濕十性十壞疽和繼發感染,同時出現高熱等中毒十癥狀。
【預防措施】
1.低脂飲食。老年人應避免經常食用過多的動物十性十脂肪及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腎等內臟、魚子、蛋黃、十奶十油及其制品,提倡飲食清淡、多食富含維生素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等,多食富含谷固醇食物如豆類及其制品,盡可能以豆油、菜油、麻油、茶油等為食用油。
2.適當參加體力勞動及體育活動。參加一定的體力勞動及體育活動,對預防肥胖、鍛煉循環系統調節功能,調整血脂代謝均有裨益。
3.相關疾病的治療。有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應及時予以治療,以防繼發本病。
4.其它。長期過度吸煙患者應努力戒煙,保持心情舒暢,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腦力勞動過於緊張,保證充分的睡眠。
【治療方法】
1.降血脂藥物。血脂過高患者經飲食調理後仍不降低者,可用降血脂藥物治療。常用十藥為煙醇肌醇酯,每次0.2~0.4克,每日3次,或每次100毫克肌註,每日1~2次;煙酸,每次0.5~1.5克,每日3次;谷固醇,口服每日10~20克;脈通,每次1~2片,每日3次;心脈樂,每次3~4粒,每日3次;安妥明,每次0.25~0.5克,每日3次。
2.血管擴張藥。妥拉蘇林,每次25毫克,每日3次;鹽酸罌粟堿,每次20~60毫克,每日3次。
3.中成藥。丹參註射十液,肌註,每次1~2毫升,每日1~2次;復方丹參片,每次2片,每日3次;十毛十冬青,每次1.8克,每日3次;另外亦可服用脈安沖劑,每次1包,每日2次;玉楂沖劑,每次1包,每日2次。
4.中醫辨證施治。患病早期,患肢發涼,麻木,間歇跛行,證屬痰濁瘀阻者,治以化痰散結,活血化瘀,藥選全瓜蔞10克、陳皮10克、海藻10克、全當歸15克、山楂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丹參15克、紅花6克、莪術10克;伴糖尿病者,加生黃芪20克、山藥20克、天花粉15克;伴高血壓者,加夏枯草15克、黃岑10克,臭梧桐10克;患肢劇痛,入夜更甚,徹夜不眠,患肢幹枯焦黑、破潰腐爛,辨證為熱甚傷十陰十者,治法宜養十陰十清熱,活血通絡,藥用大生地15克、玄參10克、麥冬10克、生黃芪20克、銀花15克、天花粉20克、全當歸15克、丹皮10克、赤芍10克、丹參20克、雞血藤2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劇痛不止,加制十乳十沒各6克,伴高熱潰爛甚者,加紫花地丁15克、蒲公英15克,失眠者加夜十十交十十藤10克、柏子仁10克。
5.手術治療。患者在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采用人造血管,或自體大隱靜脈旁路移植等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