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皰疹樣皮炎】發病原因+癥狀+預防+治療方法

皰疹樣皮炎是一種皮膚上出現水皰,又有丘疹、風十十團十十、紅斑、結痂等多種損害的皮膚病。其特點是起病緩慢、病程長、易反復發作、持續多年。由於劇癢、常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日久不愈,可使患者消瘦、頭昏、神疲乏力。本病多在中老年人中發生,屬祖國醫學“天皰瘡”、“火赤瘡”范圍。

【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認為大致與下列因素有關。

1.自身免疫因素。檢查發現皮疹表皮基膜處有粒狀免疫球蛋白A和補體的復合物。另發現病人的血清中常有抗甲狀腺及抗胃粘十膜的抗體,但尚未發現抗皮膚的抗體。

2.惡十性十腫瘤。部分患者體內同時有惡十性十腫瘤,這種病人常出現顯著的皮疹,且有劇癢,但機理尚不清楚。

3.飲食因素。有些病人食用麥類食物後常誘發皮疹或使其加重,停食後皮疹會明顯減輕或消失。

4.其它因素。恐怖,忿怒等情緒急劇變化,或疲勞、受寒、體內有細菌、病毒感染病灶時,常可誘發皮疹或加重病情。

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原因是體虛濕十熱結聚,外感風濕十熱毒,風濕十熱相搏蘊積肌膚而成。若病情遷延,時間較長,傷津耗血,生風化燥,肌膚失養,可使病情加重,日久不愈。

【臨床表現】

本病常好發於腋下、肩胛、背部、腰骶、十臀十及四肢伸側,且皮疹對稱出現在身十體兩側。多數患者在皮疹出現之前往往先有畏寒、發十熱、咽幹或全身不適等癥狀,2~3天後,患處出現紅斑、丘疹、風十十團十十、丘皰疹、以後漸出現大小不等的水皰,形如黃豆,水皰壁厚而緊張,皰液飽滿不易破裂,且皮疹有聚集傾向,排列成環形,回形或不規則形,典型者外觀如珠戒,是為本病的一大特征。除皮疹外,患者自覺瘙癢或灼十熱甚則刺痛,瘙癢常夜間增劇不能入睡。由於搔抓,表皮易破損而繼發感染,皮疹處有糜爛,流滋,結痂。病情常時輕時重,經數周數月或1~2年後,皮疹漸漸消退,遺留色素沉著或有淺瘢痕。部分患者愈後又可復發,如此反復不已,持續若幹年。本病一般不累及粘十膜,臨十床十上常應和天皰瘡鑒別,天皰瘡以水皰、大皰為主,皰壁極薄而松十弛,常有口腔粘十膜的水皰。

【預防措施】

1.穩定情緒。平時應註意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急躁,發怒或急劇的情緒變化。

2.保持健康體質。勞逸結合,不過度勞累,生活起居要有規律,衣著保暖,避免受寒,增強體質,提高抵禦疾病的能力。

3.清除各種感染病灶。對體內的細菌、病毒十性十感染病灶及時發現及時治療,以去除誘發本病的因素。

4.慎食麥類食物。對麥類食物誘發本病患者,應該慎食麥類食物,盡量不吃小麥、黑麥、或大麥制成的食品。

【治療方法】

1.西藥治療。氨苯砜對皰疹樣皮炎常有迅速而良好的療效,可以首選,每次100毫克,每日一次,服6日停1日,以後如需長期服用應改為維持量,每次50毫克,每日一次;磺胺吡啶,初用量每次0.5克,每日4次,癥狀減輕後改為每日2次,維持量可降低到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0.5克,同時口服碳酸氫鈉,並定期檢查血、尿,如有白細胞顯著減少等不十良反應,應該立即停藥;磺胺甲氧基吡噠嗪,每次0.5克(片),每日1次;若病情嚴重,可以改用強的松,開始量應較大,以後視病情改善情況,改用維持量;抗組織胺藥,撲爾敏12毫克,每日2~4次,或去敏寧,每次50毫克,每日4~8次。

2.外用十藥物。外用十藥物主要是針對局部治療,目的是減輕癢覺防止繼發感染,外用十藥有高錳酸鉀洗浴(1∶5000濃度);氧化鋅洗劑外搽;氫化可的松霜外搽;1%薄荷三黃洗劑外搽。

3.中醫辨證施治。急十性十發作出現遍身發紅斑、丘疹、水皰、劇癢,伴頭痛、發十熱、咽幹等癥者,辨證屬脾氣虛弱,濕十熱內蘊,外感風邪,十十交十十阻肌膚,治宜健脾利濕,祛風清熱解毒,方選參苓白術散加減(焦白術12克、淮山藥20克、生扁豆10克、茯苓10克、防風10克、白蘚皮10克、地膚子10克、十胡十黃連10克、蛇舌草15克、苦參片10克、黃芩10克、生甘草6克);慢十性十反復發作者,除水皰外,以抓痕、血痂、皮膚粗糙、肥厚、色素沉著為主,伴頭昏、肢倦乏力、消瘦納少,辨證屬氣血兩虧,十陰十虛化熱,生風化燥,治以養血潤燥,養十陰十清熱,方選大補十陰十丸加減(生熟地各12克、丹參15克、當歸12克、玉竹10克、蛇舌草20克、鹿銜草10克、白蘚皮10克、蛇十床十子10克、土茯苓15克、黃柏10克、知母10克、生甘草6克)。

4.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每次3克,每日2次。

《常見老年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