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發病原因+癥狀+預防+治療方法

腹瀉是消化系統疾病中的一個常見癥狀,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排水樣便甚至含有膿血,24小時排便量常超過300毫升。腹瀉可分為急十性十與慢十性十兩種,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慢十性十腹瀉。本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男十女老幼皆可患,老年人由於機能衰退,患病常易發生腹瀉。

【發病原因】

引起腹瀉的原因較多,發病機理相當復雜,其發病基礎是胃腸道的分十泌、消化、吸收和運動等功能障礙,且互為影響。老年人發生腹瀉的原因主要有:

1.胃病所致。常見的有胃酸過少或缺乏,如慢十性十萎十縮十性十胃炎、胃粘十膜萎十縮、晚期胃癌等均可發生腹瀉;胃大部切除術、胃空腸吻合術後,胃內容物進入腸腔過快亦可發生腹瀉。這類腹瀉稱胃原十性十腹瀉。

2.腸道感染。常見的有腸道病毒感染、細菌感染,如沙門菌感染、細菌十性十痢疾等,以及真菌感染、腸道寄生蟲感染等。

3.腸道非感染十性十炎癥。常見的有炎癥十性十腸病,如慢十性十非特異十性十潰瘍十性十結腸炎、克隆病,急十性十出十血十性十壞死十性十腸炎和結腸息肉並發結腸炎等。

4.腫瘤。腸道腫瘤,如結腸癌、直十腸癌、小腸惡十性十淋巴瘤等最為常見。

5.食物中毒。葡萄球菌腸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河豚中毒、毒蕈中毒等可致急十性十腹瀉。

6.腸道功能紊亂。常見的有腸道激惹綜合征、情緒十性十腹瀉等。

7.其它因素。如化學品中毒(酒十精十、汞、砷、磷等中毒)、腸道變十態反應(食物過敏,如食十乳十品、魚、蝦、蟹後引起的腹瀉)、消化不十良、營養不十良等。

腹瀉屬於中醫的“泄瀉”、“下利”等病范疇。外感風、寒、暑、濕等六十婬十之邪,內傷水谷、七情不遂等因素影響脾胃的運化、吸收、升降等功能,清氣不升反下陷可致泄瀉;脾腎虧虛,不能運化、腐熟水谷可致下利。引起腹瀉的最基本因素是脾胃的功能失常,正所謂:“泄瀉之本,無不由於脾胃。”

【臨床表現】

腹瀉的臨十床十表現除大便次數增多,解水樣便或膿血便外,隨著致病原因、病變部位的不同而有相應的伴隨癥狀。

急十性十腹瀉常由腸道感染、食物中毒、食物過敏等引起,表現為起病急、病程短、腹瀉次數頻繁、一晝夜排便次數可在10次以上,排水樣便,細菌十性十痢疾可排膿血樣便,且便意頻繁,有裡急後重感。臍周或右下腹疼痛,腸鳴音亢十進,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發十熱。

慢十性十腹瀉可由多種疾病所致,有的可長達數年或數十年之久,常呈間歇十性十反復發作,有的有明顯誘因,如飲食不當、情志不遂時可誘發。每天排便幾次的慢十性十腹瀉可見於慢十性十細菌十性十痢疾、腸道寄生蟲感染、血吸蟲病、潰瘍十性十結腸炎、腸道腫瘤、腸道激惹綜合征等。腹瀉與便秘十十交十十替出現見於潰瘍十性十腸結核、結腸癌、不完全十性十腸梗阻、結腸憩室炎等。腸道激惹綜合征表現為清晨或餐後發生腹瀉,大便有時幹結如“羊屎”,帶粘十液而無膿血,隨後又可發生腹瀉,常伴有失眠、健忘、註意力不集中等,情緒轉移時癥狀可消除。腸道腫瘤,如結腸癌、直十腸癌引起的腹瀉病程一般不超過二年,形體日漸消瘦,後期出現惡病質,直十腸癌於十肛十腸指診時常可觸及堅十硬不移的結節狀腫塊,指套可染有血跡,老年慢十性十腹瀉尤需註意此類疾病。

【預防措施】

1.積極防治原發疾病。腹瀉隻是消化系統中的一個常見癥狀,發生腹瀉時應積極尋找病因,有的放矢治療原發疾病。

2.積極防治腸道感染。急十性十腹瀉常由腸道感染所致,故防治腸道感染就可有效地防治急十性十腹瀉發生,具體應做到慎起居,適寒十溫十,飲食有節,不食不潔之物,不喝生水,不喝不潔之水等,把好“病從口入”關。

3.暢情調志。平素心情宜豁達開朗,避免抑鬱惱怒過度,情志調和,脾胃氣機升降有序,對預防腹瀉,尤其是對功能十性十腹瀉有良好的預防效果。

4.避免濫用十藥物。主要是有致瀉作用的藥物,如硫酸鎂等;廣譜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等;擬副十十交十十感神經藥,如新斯的明,以及降壓藥,如胍乙啶等,尤其是有慢十性十腹瀉的病人更應慎用。

5.不吃可引起過敏的食物。有特異過敏體質的老年人,應不吃魚、蝦、蟹等易致過敏十性十腹瀉的食物。

6.飲食預防。夏秋季節常吃一些生大蒜瓣可有效地預防腸道感染十性十腹瀉、細菌十性十痢疾等;脾胃虛弱的老年人,可用豬肚1個,內裹淮山100克、漂白術100克,清燉,渴湯吃肚,每半月1次,有健脾防瀉、止瀉之功。

【治療方法】

1.病因治療。查明腹瀉病因,然後有效地治療之,如細菌引起者,應選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胃酸缺乏引起者,應補充胃酸等。

2.對癥治療。腹瀉嚴重時可引起脫水和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應及時補液糾正之,常用的有碳酸氫鈉——生理鹽水或十乳十酸鈉——生理鹽水溶液,每100毫升液體中加入氯化鉀2~3克,靜脈滴註;止瀉藥可用:次碳酸鉍1~2克,每日3~4次口服,氫氧化鋁凝膠10~20毫升,每日3~4次口服,復方樟腦酊3~5毫升,每日3次口服;有腹痛者可用解痙劑,如阿托品0.3毫克或普魯苯辛15毫克,每日3~4次口服。

3.中醫辨證論治。急十性十腹瀉以外感寒濕、濕十熱內蘊、內傷飲食多見,慢十性十腹瀉以脾虛、腎虛、肝脾不調為多。外感寒濕,表現為腹瀉清稀如水、腸鳴腹痛、甚或惡寒發十熱者,可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10克、大腹皮15克、紫蘇10克、雲苓10克、陳皮10克、白術10克、厚樸10克、白芷6克、半夏10克、生薑3片、大棗5枚)以芳十香化濕,解表散寒;濕十熱內蘊,表現為腹痛腹瀉、瀉下急迫、色黃熱臭、甚或下痢赤白膿血、裡急後重、十肛十門灼十熱者,可選用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15克、黃芩10克、黃連6克、車前子15克、滑石15克、甘草6克,下痢赤白膿血加白頭翁15克)以清熱利濕,涼血止痢;內傷飲食,表現為腸鳴腹痛、便臭如敗十卵十、噯腐酸臭、脘腹脹滿者,可選用保和丸加減(神曲15克、茯苓10克、山楂15克、萊菔子15克、陳皮10克、法夏10克、連翹15克、谷、麥芽各15克)以消食導滯;脾胃虛弱,表現為腹瀉反復發作、神疲乏力、納呆者,可選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太子參30克、雲苓10克、白術10克、扁豆10克、陳皮15克、山藥15克、蓮子15克、砂仁6克、苡米30克、炙甘草6克、黃芪15克)以健脾益氣;腎十陽十虛弱,表現為黎明前臍腹疼痛腹瀉、瀉後則安、形寒肢冷者,可選用四神丸加減(補骨脂10克、肉蔻霜6克、吳茱萸6克、五味子10克、十十黨十十參15克、白術10克、炮薑10克)以十溫十腎健脾,固澀止瀉;肝脾不調,表現為腹痛則瀉、瀉後痛減、反復發作、情志不遂時加重、脅肋脹痛者,可選用痛瀉要方加減(陳皮10克、白芍12克、防風6克、白術10克、柴十胡十6克、枳殼10克、甘草5克)以疏肝調脾。

4.保健食療。老年十性十急、慢十性十細菌十性十痢疾、腸炎,服馬齒莧粥有效,方法為:取幹馬齒莧30克(鮮者60克),洗凈切碎,紅糖適量,粳米50克,同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煮至米化湯稠,每日2次,十溫十十熱服食;老年脾胃虛弱,便溏久瀉者,可自制山藥粥服用,方法為:山藥去皮切片,每次50克,糯米50克,加砂糖適量,同置砂鍋內,用文火煮至粥開湯稠,表面有粥油為度,可長期早晚十溫十十熱服食;老年慢十性十脾虛泄瀉、痢疾,可服用葛根粉粥,方法為:葛根切片,水磨澄取淀粉,每次取葛根粉30克,加粳米50克,同入砂鍋內,加水500毫升,用文火煮至米花粥稠,時時十溫十服;久瀉脾腎虧虛者,可用十胡十桃肉20克,每日2次嚼服,有益腎健脾止瀉之功。

5.單方驗方。腹瀉可據證選用以下單方、驗方及中成藥。

(1)寒濕泄瀉用五苓散,每次9克,日2次口服。

(2)濕十熱泄瀉、痢疾用香連丸,每次1~2丸,每日2次口服。

(3)脾虛腹瀉用六君子丸、理中丸,每次10克,每日2次口服。

(4)脾腎十陽十虛腹瀉用附子理中丸,每次9克,每日2次口服。

(5)急十性十腹瀉用紫皮大蒜2~3個,去皮搗碎,加適量紅糖,入水煮沸,乘熱服下,每日2~3次。

(6)脾腎十陽十虛的慢十性十腹瀉(慢十性十腸炎),可用刺檳榔末(根和果各半,曬幹研成細末),每日3次,每次10克沖服。

(7)暴瀉不止,用陳艾1把,生薑1塊,水煎服。

(8)久瀉不止,用罌粟殼蜜炙、厚樸薑制各120克為細末,每服3克,米湯送下,每日3次,同時忌食生冷之物。

(9)虛寒久瀉,用大蒜搗爛貼敷足心或貼臍中有效。

(10)濕十熱或寒濕型痢疾可用“痢疾散”,組方為:當歸6克、凈硼砂9克、?p砂6克、沉香6克、丁香6克、甘草6克、生大黃6克、巴豆霜3克、廣木香6克,共研極細末,瓷瓶收藏,每服0.6克,生薑一片泡湯吞,每日服1~2次。

6.針灸治療。急十性十泄瀉針刺上巨虛(雙)、天樞(雙)、足三裡(雙),用瀉法;慢十性十泄瀉艾灸上脘、天樞(雙)、關元、足三裡(雙);虛寒型腹瀉,大便稀薄,完谷不化者,可每隔1天於神厥十穴十(肚十臍窩)拔火罐1次,1~3次即可有效或痊愈。

《常見老年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