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哮喘】發病原因+癥狀+預防+治療方法

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常見的過敏十性十疾病。本病由於支氣管痙十攣、粘十膜水腫、分十泌物增多而引起通氣阻塞,臨十床十特征為發作十性十伴有哮鳴音的呼氣十性十呼吸困難,咳嗽和咯痰。長期反復發作常並發慢十性十支氣管炎和肺氣腫。患病率在我國局部地區調查約為0.5%~2.0%,有報道高達5.29%。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為老年患者。

【發病原因】

本病病因和發病機理尚未完全明瞭,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

1.遺傳因素。通過哮喘的傢系分析,已肯定哮喘與遺傳有密切關系,約20%的病人有傢族史。

2.過敏原。外源十性十哮喘,大多是吸十入植物的花粉、黴菌孢子,動物的羽十毛十,皮屑,屋塵,某些工業粉塵、化學十性十氣體等;或進食魚、蝦、蟹等蛋白質,或接觸某些藥物,如青黴素等而發生。

3.感染。內源十性十哮喘,常因人十體對細菌和病毒的蛋白過敏所致,如鼻、咽、扁桃體、肺或體內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

4.冷空氣刺激。吸十入寒冷空氣後,可誘發或加重支氣管痙十攣。5.十精十神因素。憂慮、委曲或氣惱是最常見的情緒誘因。據觀察十精十神狀態作為哮喘發作的原發病因還是較少見的,主要能影響發作的次數和劇烈程度。

以上因素在發病過程中可相互影響而混合存在。

中醫認為,“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者,因內有雍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肺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有聲,發為哮病。”認為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伏痰”遇感引觸,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相互搏結,壅塞氣道,肺管狹窄,引發本病。

【臨床表現】

在臨十床十上,本病大致可分為外源十性十和內源十性十兩大類。

外源十性十哮喘,多數病人有明顯的過敏原接觸史,發作時多有鼻、眼瞼癢、噴嚏、流涕或幹咳等粘十膜過敏先兆,繼之出現帶哮鳴音的呼氣十性十呼吸困難,胸悶,被迫采取坐十位,嚴重時出現紫紺,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好轉,發作將停時,常咳出較多稀薄痰液後,氣促減輕,發作緩解。

內源十性十哮喘,一般是繼發於呼吸道感染之後,故常見有咳嗽咳痰史,隨著咳嗽的增加或持續不退,逐漸出現哮喘癥狀。在哮喘發作後,其表現和過敏十性十哮喘相似,但來勢較緩,持續時間較長,而且哮喘癥狀時輕時重,緩解後又可有短時輕度發作。

哮喘發作嚴重,持續時間在24小時以上者,稱“哮喘持續狀態”。患者表現呼吸困難加重,吸氣較淺,呼氣長而費力,張口呼吸,發紺,大汗淋十漓,面色蒼白,四肢冷,脈快,嚴重時出現呼吸十功能衰竭。

【預防措施】

1.增強體質。適當加強身十體鍛煉,如堅持醫療體十操十,打太極拳,慢跑,呼吸訓練,氣功等,以增強體質,預防此病的發生。

2.去除病因。盡可能找出過敏原,避免接觸。及時治療或去除鼻竇、扁桃體、氣管、支氣管、肺等部位的病灶,預防感染。

3.藥物預防。色甘酸二鈉對外源十性十支氣管哮喘有預防十性十平喘作用。用特制的粉末吸十入器粉霧吸十入,每次20毫克,每日4次。噻哌酮(即酮替芬)口服每次1毫克,每日2次。對外源十性十哮喘亦有較好預防效果。

4.哮喘菌苗。常用三聯(甲型鏈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奈瑟球菌)或五聯疫苗註射0.1毫升,每周一次,每次遞增0.1~0.2毫升,直至0.5~1毫升為維持量。通常用兩個月後方有效。有效時連續使用1~2年。

5.日常中藥調理。中醫認為本病緩解期以正虛為主,當扶正治本,采用補肺、健脾、益腎等法。可遵醫囑服用玉屏風散、六君子丸、金匱腎氣丸、七味都氣丸、參蛤散等中成藥物。

6.戒煙酒,多飲茶。吸煙會引起支氣管壁痙十攣,分十泌物增加,誘發加重哮喘發作,因此要絕對戒煙,酒亦宜忌之。喝茶有利於排痰,解痙平喘,改善肺的通氣換氣功能,緩解癥狀,對哮喘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7.避免受寒過勞。在秋冬季節,寒冷刺激加上過度勞累,容易患感冒、支氣管炎等,並由此誘發哮喘發作。因此在寒冷季節特別要註意防寒保暖,避免過勞。此外,還要節制房勞,保持充足的睡眠。

8.註意飲食調攝。有些過敏體質者,常因吃瞭魚、蝦、蟹、蛋之類的食物誘發哮喘發作,因此平時勿食魚蝦海腥、生冷炙燴?Z菜、辛辣咸酸甘肥等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含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少吃雞蛋、肥肉等容易生痰的食物。

【治療方法】

1.支氣管舒張劑。可用舒喘靈,每次2~4毫克,每日3次;或間羥舒喘寧,每次2.5~5毫克,每日3次;或氯喘,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或氨茶堿,每次0.1~0.2克,每日3次。必要時可用氨茶堿靜脈給藥。

2.激素。激素治療僅限於哮喘嚴重持續狀態或用支氣管舒張藥物不能緩解者。可先用氫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靜脈點滴,病情初步緩解後改強的松口服維持。因激素有一定副作用應在醫生指導下應用。

3.促進排痰。可用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或氯化銨0.3~0.6克,每日3次。部分患者痰粘難出還可用氣霧吸十入法以溶解稠痰。

4.積極控制感染。可按痰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有效抗生素及時應用。一般首選青黴素、鏈黴素聯用,或酌情用慶大黴素、氨芐青黴素、先鋒黴素、螺旋黴素、麥迪黴素註射或口服。

5.中醫辨證論治。寒哮,表現為胸膈滿悶如塞,咳不甚,面色晦滯,遇寒即發者,可選用射幹麻黃湯加減(射幹10克、生麻黃10克、幹薑10克、細辛3克、法半夏10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甘草6克)以十溫十肺散寒,化痰平喘;熱哮,見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十出不利,面赤,口苦,不惡寒者宜用定喘湯加減(生麻黃10克、黃芩15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法半夏10克、款冬花10克、蘇子10克、白果10克)以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6.單方驗方。地龍焙幹,研粉,裝膠囊,每服3克,一日二次。用於熱哮有一定效果。蜒蛐(俗稱鼻涕蟲)10條,浙貝母10克,共搗為丸,每日2次,每次2克。

7.敷貼療法。用白芥子30克,甘遂15克,細辛15克共同研碎成細末,再以生薑汁調成糊狀。取少量(如蠶豆大)塗在肺俞、膏肓及百勞十穴十上,經0.5~1小時後取去並擦掉藥物,局部如起泡可予挑破並塗龍膽紫避免繼發感染。

8.埋線療法。十穴十位埋線是一種簡便的治療方法,民間應用很廣。先用龍膽紫標好十穴十位(常用喘十息、大椎十穴十),以碘酊、酒十精十消毒好皮膚後,用1%普魯卡因在十穴十位處的皮膚註射麻醉,然後用三角針(通常縫皮膚的針)將0號或1號鉻制腸線帶入相應十穴十處皮下,然後緊十貼皮膚處把線剪斷。對減輕當年哮喘發作部分病人有效,其中有少數病人數年不再發作。

9.割脂療法。常用十穴十膻中、喘十息。先消毒麻醉,然後用小尖手術刀割劃切開局部十穴十位處0.1~1厘米長,0.4~0.5厘米深的切口,挑去少量皮下脂肪(如赤豆大即可),同時用止血鉗對局部略加按摩刺激,然後壓迫止血。一般不必縫合即可塗上紅汞(紅藥水),蓋上沙佈。5天以後去除紗佈。部分病人對緩解和減少發作有效。

《常見老年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