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擴張癥,簡稱支擴,是常見的慢十性十呼吸系疾病,由於支氣管及其周圍組織慢十性十炎癥,破壞管壁,以致支氣管管腔擴張和變形。主要臨十床十表現為慢十性十咳嗽、咳膿痰和反復咯血。男十性十較女十性十多見。多起病於兒童及青年,老年支擴患者病程多較長,應積極防治。
【發病原因】
1.肺及支氣管感染。嚴重的支氣管感染和肺感染,如支氣管肺炎、肺膿腫、肺結核等,特別是侵入管壁深層的化膿感染和肺組織的慢十性十炎癥,造成支氣管管壁的破壞,及其附近肺組織纖維增生。管壁由於破壞失去彈十性十,可逐漸形成支氣管擴張;肺部纖維收縮或胸膜粘連時,支氣管亦可被牽拉而擴張。
2.支氣管阻塞。由於炎癥、肉十芽組織、腫瘤、腫大的淋巴結、異物、分十泌物等,可壓迫或部分阻塞支氣管,引起通氣及引流不暢,使遠端支氣管的內壓增加及繼發感染,促使管壁破壞和擴張。完全阻塞除可引起繼發感染外,又可造成肺不張,使胸腔十內負壓增加,支氣管受病肺的牽引而起支氣管擴張。感染與阻塞可互為影響,促使支氣管擴張的發生和發展。
3.先天因素。先天十性十支氣管擴張較少見,是由於支氣管管壁的先天十性十缺損所致。
中醫認為,“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本病的主要病變是肺有痰濁,痰濁鬱積化熱,形成痰熱壅阻於肺而反復發作。熱傷血絡則引起咯血。
【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有呼吸道感染反復發作,最後出現慢十性十咳嗽和咯痰。早期癥狀較輕,隨病情進展和合並感染,咳嗽和痰量增多,在體十位改變時出現和增劇,常於早上起十床十或晚上躺下時咳嗽及痰量較多。每日痰量可多達數百毫升,呈黃綠色。典型的痰放置後常分三層:上層是泡沫樣粘十液,中層為較清粘十液,下層為膿液及細胞碎屑。如伴有厭氧菌感染,則痰有惡臭。感染加重而又引流不暢時,反可出現痰量減少,但全身中毒十癥狀如發十熱、胸悶、消瘦等加重。咳痰通暢時,全身癥狀可減輕。
大多數病例有咯血,間歇出現,常因支氣管內的肉十芽組織或血管瘤破裂所致。可以是痰帶血絲或大量咯血。少數病例因支氣管引流尚好,感染不嚴重,可僅有反復咯血而無長期咳嗽和咳痰的癥狀,稱為“幹十性十支氣管擴張”。
【預防措施】
1.積極防治肺部感染。積極防治支氣管肺炎、肺結核、急、慢十性十呼吸道感染。已有支氣管擴張者,更應積極防治呼吸道感染,以免病情加重。
2.預防及治療呼吸道阻塞。如預防支氣管異物,積極治療腫大的淋巴結、腫瘤等。
3.加強鍛煉,增強體質。適當鍛煉身十體,以增強體質,可提高抗病能力,減少呼吸道疾病的發生。
4.註意生活調攝。戒煙、避免吸十入塵埃,適當增加營養,避免過度勞累。
5.常服扶正固本中藥。緩解期可服些扶正固本的中藥或中成藥,如玉屏風散、補肺湯、六君子丸、百合固金丸等以扶助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治療方法】
支氣管擴張的治療主要是感染的防和治。防止感染的關鍵在於加強呼吸道痰液引流。
1.清除痰液。體十位引流的作用有時較抗菌治療更為重要,可保持呼吸道通暢,減少繼發感染及減輕全身中毒十癥狀。使病肺處於高位,其引流支氣管開口向下可促使痰液順體十位引流至氣管而咳出。根據病變部位可采取不同體十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鐘。痰液粘十稠不易引流時,可先用生理鹽水超聲霧化吸十入,或蒸氣吸十入使痰液變稀;支氣管舒張劑可緩解小支氣管痙十攣,均有利於痰液引流。體十位引流時,間歇作深呼吸後用力咯痰,同時用手輕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在引流痰量較多的病例,應註意痰液逐漸咳出,以防發生痰量過多湧十出而窒息。還可選用祛痰劑,如氯化銨0.3~0.6克,每日3次;或必嗽平8~16毫克,每日3次。
2.控制感染。急十性十發作或合並肺炎時,可選用青黴素80萬單位,肌肉註射,每日2次;嚴重感染者可用氨芐青黴素每日4~6克;或先鋒黴素每日2~4克,靜脈滴註。亦可根據痰菌藥物敏十感試驗選用十藥物。全身用十藥配合局部用十藥,可提高抗菌效果,可用慶大黴素4萬單位,於體十位引流後霧化吸十入,每日2~3次。
3.止血治療。有咯血時應囑病人安靜休息,消除緊張情緒。咯血較多時,可用垂體後葉素5~10單位加50%葡萄糖溶液40毫升中緩慢(10~15分鐘)靜脈註射;或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內靜脈滴註,有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禁用。可用6—氨基己酸4~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內,靜脈滴註;或抗血纖溶芳酸(對羧基芐胺),每次0.1~0.2克,靜脈滴註,每日0.2~0.6克。或者用維生素K3,口服或肌肉註射4毫克,每日2次。
4.中醫辨證施治。燥十熱傷肺,表現喉癢咳嗽,痰中帶血,口幹鼻燥者,可選桑杏湯加減(桑葉10克、杏仁10克、沙參10克、浙貝母10克、豆豉10克、山梔10克、梨皮10克)以清熱潤肺,寧絡止血;肝火犯肺,表現為咳嗽陣作,痰中帶血或純血鮮紅,胸脅脹痛,煩燥易怒者,可用瀉白散合黛蛤散加減(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粳米30克、甘草6克、青黛6克、海蛤殼15克、生地10克、茅根15克)以清肝瀉肺,涼血止血;熱毒壅肺,表現為咳吐大量膿血痰,腥臭異常,有時咯血,身熱面赤者,用千金葦十莖十湯合加味桔梗湯加減(葦十莖十15克、苡仁10克、冬瓜仁12克、桃仁10克、桔梗10克、甘草10克、貝母10克、橘紅10克、銀花15克、葶藶子15克、白芨15克)以清熱解毒,化瘀祛痰。
5.藥膳療法。(1)白芨粥:用糯米100克、大棗5個、蜂蜜25克,加水煮,至粥將熟時,將白芨粉15克入粥中,改文火稍煮片刻,待粥湯稠粘即成,適用於支擴咯血患者。(2)百合粥:幹百合粉30克,粳米100克,加冰糖適量,煮粥早晚服食,適用於肺熱咯血。(3)二鮮飲:鮮茅根150克切碎,鮮藕200克切片,煮汁常飲,適用於痰中帶血者。(4)蘇子粥:蘇子20克,搗碎如泥,加水煎成濃汁去渣,加粳米100克,冰糖適量煮為稀粥,趁熱服食,適用於咳嗽痰多,胸悶氣喘者,但老人十大便溏薄者忌用。
6.單方驗方。(1)新鮮仙鶴草250克,搗汁,加入藕汁一盅,燉熱後涼服。(2)白茅根30克水煎,用童便一盅沖服。上兩方可用於幹十性十支氣管擴張。(3)黃芩15克、瓜蔞殼15克、魚腥草30克水煎服,可用於咳嗽咯黃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