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豚根原
【原文】
奔豚者,腎傢之積也。平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同氣,君相皆蟄,則腎水不寒。火之下蟄,實賴土氣,胃氣右降,金水收藏,則二火沉潛,而不飛揚。土敗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漸冱,十陰十氣凝聚,久而堅實牢硬,結於少腹,是謂奔豚,《難經》:腎之積,曰奔豚是也。水邪既聚,逢鬱則發,奔騰逆上,勢如驚豚,腹脅心胸諸病皆作,氣沖咽喉,七竅火發,危困欲死,不可支也。及其氣衰而還,諸證乃止。病勢之兇,無如此甚。然積則水邪而發則木氣。其未發也,心下先悸,至其將發,則臍下悸作。以水寒木鬱,則生振搖,枝葉不寧,則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則悸在臍間,臍上悸生者,是風木根搖,故發奔豚。仲景「霍亂」: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腎氣者,風木搖撼之根,而論其發作,實是木邪。木邪一發,寒水上凌,木則克土,而水則刑火,火土雙敗,正氣賊傷,此奔豚所以危劇也。悸者,風木之鬱沖,驚者,相火之浮宕。火不勝水,五行之常,所恃者,子土十溫十燥,制伏十陰十邪,培植十陽十根,蟄於坎府,根本不拔,則膽壯而神謐。土濕十陽十衰,不能降蟄相火,十陽十根泄露,飄越無依,寒水下凝,十陰十邪無制,巨寇在側,而身臨敗地,故動惕慌懸,迄無寧宇。凡驚悸一生,即為奔豚欲發之兆,不可忽也。
【翻譯】奔豚的,腎的積鬱。平常的人君火上升而相火下蟄,火分君相,其實是同一氣,君相火都蟄伏,則腎水不寒。火的下蟄,實際上依賴土氣,胃氣右降,金水收藏,則二火沉潛,而不飛揚。土敗胃逆,二火不降,寒水漸閉,十陰十氣凝聚,時間長瞭就堅實牢硬,結於小腹,這叫奔豚,《難經》說:腎之積,叫奔豚。水邪既然聚集,碰到鬱積則爆發,奔騰逆上,勢如驚嚇的豬,腹脅心胸各種病都發作,氣沖咽喉,七竅火發,危困欲死,不可支撐。等到氣衰而恢復原狀,各種病證才止。病勢的兇猛,沒有這麼嚴重的。然而積則是水邪發則是木氣。其病沒發的時候,心裡先因害怕而自覺心跳,到病即將發作,則是肚十臍下惶悸發作。因為水寒木鬱,便生振搖,枝葉不寧,則是惶悸在心裡,根本不安,則惶悸在臍間,臍上惶悸生的,是風木根搖,所以發奔豚。仲景「霍亂」說:如果臍上築的,腎氣動瞭。腎氣,風木搖撼的根本,而論其發作,其實是木邪。木邪一旦發作,寒水上凌,木則克土,而水則刑克火,火土雙敗,正氣賊傷,這是奔豚所以危急而劇烈的原因。悸,風木的鬱沖,驚,相火的輕浮放十蕩。火不能勝水,五行的常態,所依靠的,子土十溫十燥,制伏十陰十邪,培植十陽十根,蟄於坎府,根本不拔,則膽壯而神態平靜。土濕十陽十衰,不能降蟄相火,十陽十根泄露,飄越無依,寒水下凝,十陰十邪無制,巨寇在側,而身臨敗地,所以動惕慌懸,迄無寧宇。凡是驚悸一產生,即為奔豚欲發的征兆,不可疏忽。
【原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一兩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大棗十五枚
甘瀾水四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諸藥,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日三劑。作甘瀾水法:大盆置水,以勺揚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乃取用之。治汗後亡十陽十,臍下悸十動,奔豚欲作者。
【原文】
桂枝加桂湯
桂枝五錢 芍藥三錢 甘草二錢 生薑三錢 大棗四枚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奔豚方作,氣從少腹上沖心部者。
【翻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37克 桂枝15克 甘草7克 大棗15枚
甘瀾水4杯,先煎茯苓,減二杯,入各種藥,煎大半杯,十溫十服,一日三劑。作甘瀾水的方法:大盆置水,以勺揚之千百遍,令水珠散亂,千顆相逐,才能取用。治療汗後亡十陽十,臍下悸十動,奔豚欲作的病。
【翻譯】桂枝加桂湯
桂枝19克 芍藥11克 甘草7克 生薑11克 大棗4枚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療奔豚剛開始發作,氣從小腹上沖心部的。
【原文】
奔豚湯
甘草二錢 半夏四錢 芍藥二錢 當歸二錢 黃芩二錢 生薑四錢 芎窮三錢 生葛五錢 甘李根白皮三錢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奔豚盛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者。奔豚之生,相火升泄,腎水下寒,不能生木。風木鬱沖,相火愈逆,故七竅皆熱。少十陽十經氣,被十陰十邪鬱迫,故有往來寒熱之證。芎歸,疏肝而滋風木,芩芍,瀉膽而清相火,奔豚既發,風熱上隆,法應先清其上。
【翻譯】奔豚湯
甘草7克 半夏15克 芍藥7克 當歸7克 黃芩7克 生薑15克 芎窮11克 生葛19克 甘李根白皮11克
煎大半杯,十溫十服。治療奔豚正在發作,氣上沖胸,頭疼腹痛,往來寒熱的。奔豚的產生,相火升泄,腎水下寒,不能生木。風木鬱沖,相火愈逆,所以七竅都發十熱。少十陽十經的氣,被十陰十邪鬱迫,所以有往來寒熱的病證。芎窮、當歸,疏肝而滋風木,黃芩、芍藥,瀉膽而清相火,奔豚既發,風熱上盛,治療方法應先清其上。
【原文】
龍珠膏
川椒五錢 附子五錢 烏頭五錢 巴豆(研,去油)三錢 桂枝五錢 茯苓八錢 牡蠣五錢 鱉甲五錢
芝麻油、黃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細,佈攤,貼病塊。
奔豚已結,氣塊堅十硬,本屬寒積,但十陰十邪已盛,稍服附子十溫十下,寒邪不伏,奔豚必發,以邪深藥微,非附子之過也。不治,則半年一載之間,必至殞命。此宜十溫十燥脾胃,去其中焦濕寒,土燥十陽十回,力能制水,然後以此膏貼之,寒消塊化,悉從大便而出,滑白黏聯,狀如凝脂濁瘀後泄,少腹松十軟。重用附子暖水,然後乃受。
【翻譯】龍珠膏
川椒19克 附子19克 烏頭19克 巴豆(研,去油)11克 桂枝19克 茯苓30克 牡蠣19克 鱉甲19克
芝麻油、黃丹熬膏,加麝香、阿魏,研細,佈攤,貼病塊。
奔豚已結,氣塊堅十硬,本屬寒積,但十陰十邪已盛,稍服附子十溫十下,寒邪不能制伏,奔豚必發,因為邪氣深藥力微,不是附子的過錯。不治,則半年一載之間,必至殞命。這適宜用十溫十燥脾胃,去其中焦濕寒,土燥十陽十回,力能制水,然後以此膏貼之,寒消塊化,全從大便排十出,滑白黏聯,狀如凝脂濁瘀後泄,小腹松十軟。重用附子暖水,然後才能承受。
{解讀}奔豚,為五積之一,屬腎之積。《金匱要略》稱之為“奔豚氣”。奔豚,由於腎臟寒氣上沖,由於肝臟氣火上逆,臨十床十特點為發作十性十下腹氣上沖胸,直達咽喉,腹部絞痛,胸悶氣急,頭昏目眩,心悸易涼,煩躁不安,發作過後如常,有的夾雜寒熱往來或吐膿癥狀。因其發作時胸腹如有小豚奔闖,故名。從證候表現看,類於胃腸神經官能癥,而出現腸道積氣和蠕十動亢十進或痙十攣狀態。張仲景還提出瞭一些相應的方劑。他說:“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太十陽十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十熱,心下悸,頭眩,身睏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宗其意,試用於某些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內分十泌十系統疾病,常常獲效。奔豚證是一個非常多見的疾病,它既有寒又有熱,既有虛也有實,因此治療時必須認真進行鑒別。